手走口病初期图片

更新时间:2023-01-01 14:25:53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1日发(作者:dating)

手足口病初期症状及图片

手足口病通常是有潜伏期的,一般为3-4天,抵

抗力好的宝宝,一般症状较轻并可自愈,但有些症状

较重的多为突然发病,多数患者出现地热,皮疹在发

病当天或第二天出现,1-2天后出齐,先是玫瑰色红

斑或斑丘疹,1天后既有部分皮疹形成水疱,,主要见于

手指或脚指掌面,指甲周围,以及足跟边缘,婴幼儿或

皮疹多者,还见于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及会阴

部,有时膝、肘部也可见到。疱疹成卵圆形,内含浆

液一般不破溃继发感染少见,可于2-4天后吸收干燥,

成深褐色结痂,脱痂后不留瘢痕。

在口腔两颊粘膜与唇内舌边软腭也散在有红斑与

疱疹,口腔疱疹易破溃出现溃疡,患儿吃东西疼痛,

并拒绝进食,流口水等。

手口足病症状:

1、大多数患儿是突然发病,首先表现为发高烧,

体温多在38度以上,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

症状,体温持续不退,体温越高,病程越长,病情也

就越重。

2、患儿发热的同时或发热1-2天后,可在他们的口

腔粘膜、唇内见到疱疹,疱疹破溃后会形成溃疡,疼

痛感较重,患儿常表现出烦燥、哭闹、流口水,不吃

饭等不适。

3、口腔疱疹后1-2天可在患儿的手心、足心及小屁

屁上看到皮肤斑丘疹,以脚心部最多,疱疹呈圆形或

椭圆形扁平小至米粒,大至豌豆大,较硬并内有混浊

液体疹子周围绕以红晕。

4、小儿手足口病的疹子较少出现在躯干及面部,

一般7天左右就能消退,不会造成瘢痕,更不会留下

印迹。

5、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情较轻的自愈性疾病,

绝大部分患儿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

炎、脑炎、但这种可能很小。

6、整个病程大约在1周左右结束,一般不会并发

什么严重的后果,只要护理得当,不会在皮肤上留下

任何色素痕迹或疤痕。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性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甲类

柯萨奇病毒,属于肠病毒的一种。手足口病多发生在

夏天和初秋。

一、传染源:人是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和无症

状带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患者

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帕、玩具餐

具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

口传播。

三、易感人群:幼儿多发,小于三岁的年龄组发病率

最高。

四、临床表现: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

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常拌咽痛。发热一至二天

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变为溃

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黏膜。一至二

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常见于手掌、足底,也可见与

臀部。

五、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1、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

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2、做好晨间检查,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3、对被污染过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消毒处理,患

儿粪便极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

物、被褥、玩具、毛巾等要在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

通风换气。

4、在传染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

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5、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

染的机会,还要注意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暴

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6、中药具有清凉解毒作用,如:板兰根、大青叶、

金银花、贯众等具有一定效果,可用水煎服。

最近是幼儿手足口病的多发季节,请各位家长留

意、注意预防,以下是有关手足口病的症状和治疗方

法。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

的传染病,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临床为口

腔内、手、足部等部位发生疱疹,故面得此病名。它

也是小儿常见的疱疹性疾病之一。全年均可有发病,

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峰期。这种病传播速

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

到30岁的成人,但以3岁以下的婴儿幼发病率最高。

这种病具有周期流行的规律,一般2~3年流行一次。

我国近10年来有过两次较大的浒。

治疗手足口病采用中药效果最好,一般用内服药和

口腔涂药相结合,无并发站者一周左右即可治愈预后

良好。也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按时工作对患儿预

后至关重要。要定时让患儿用温水冲漱口腔;禁食冰

冷或辛辣有刺激的食物,不要给予咸食,以免引起疼

痛而拒食;饮食要易消化,吃一些清淡、质软、温性

的饭菜,多喝温开水;要让患儿有足够的休息;要保

证患儿衣服清洁,避免皮疹感染。本人辨证治疗本病

多例,效果不错。

治疗方法:

急性发作期手、足、口腔粘膜满布疱疹或溃疡,

疼痛、发热烦燥,舌红、苔白或黄,指纹青紫或脉数。

证因外感时邪病毒,脾胃蕴热泪盈眶郁蒸所致,治宜

清热泻脾,解毒凉血,方用自拟清热泻脾饮。药物组

成:金银花、蒲公英、黄芩各10克,连翘9克,野

菊花、赤芍大青叶各12克,石膏15~30克。兼高热

有动风之亦者加羚羊角、蝉蜕;兼心米之炽盛者,合

导赤散;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生地黄苡仁;兼阴虚

者加麦冬、知母;兼风热犯肺者加桑叶、苦杏仁。每

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恢复期热退或微热。疱疹逐渐消退,胃纳欠佳等,

此乃余邪未尽,治宜理脾助运,兼以清化。外方:谷

芽、生意苡仁各15克,蝉蜕6克,钩藤、淡竹叶各9

克,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本病中药古籍未有专门记载,但根据本病症状和特

征,似属于中医“温病”、“湿温”、“时疫”等范畴,系

实证、热证,治疗方法有疏风清热、清心泻火、清暑

化湿、滋阴降米等。本人在临床观察本病除了手、足、

口皮疹外,多兼发热、口臭、流涎、拒食、烦躁、大

便秘结或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指纹紫滞等症

状和体征。多为外感时邪病毒、内有脾胃蕴热所致治

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在急性期间用自拟方清热泻

脾饮。本方有清热解毒、凉血透疹、燥湿除烦之功。

使用本方应注意病中即止,以防过用苦寒易伤脾胃,

即在热渐退、皮疹缩小、其他兼症缓解时改用理脾助

运兼以清化之药物,务使祛邪不伤正,邪去正安。

预防措施预防措施主要是隔离病儿,加强婴幼儿

卫生保健,以减少感染机会,这一点对幼托机构来讲

非常重要。同时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造宜。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

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

(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

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

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传播渠道

1.人群密切接触传播。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巾、毛巾、手绢等物品。患病者接

触过的公共健身器械等。(体表传播)

2.患者喉咙分泌物(飞沫)传播。(呼吸道传播)

3.饮用或食用被患病者污染过的水和食物。(饮食传播)

4.带有病毒之苍蝇叮爬过的食物。

5.直接接触患者。

流行环节及流行特征

今年手足口病主要流行的病毒类型主要还是两大类型:第一个类型就是柯萨奇

病毒A组的16型,简称为COXA16;还有肠道病毒的71型,简称为EV715

月~7月是手足口病高发期。

传染源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

传染源。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在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

部排毒1—2周。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

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

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

与患者同一室最易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

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易感人群人对CoxAl6及EV71型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手

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

病数85%—95%。

流行方式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

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

严格,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

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手足口病对婴幼儿普遍易感。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

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多数患者可以自愈。疾控专家建议大家,养成

良好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晒衣被,多通

风。托幼机构和家长发现可疑患儿,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及时向卫生和教

育部门报告,及时采取控制措施。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疗、休息,避

免交叉感染。主要做好这些方面的控制。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

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染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

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

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

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

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

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

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

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三)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

1.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

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

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

疗;

5.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6.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重者隔离

7.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

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1、治疗原则在治疗方面,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

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治疗。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及维生素B、C

等。有合并症的病人可肌注丙球蛋白。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的护理,作好口

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

食物为宜。手足口病因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驰张性麻痹等,故应加强

观察,不可掉以轻心。

2、预防原则本病至今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

本病流行的关键。各地要做好疫情报告,托幼单位应作好晨间检查,及时发现病

人,采集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并作好患者粪便及其用具的消毒处理,预防疾

病的蔓延扩散。流行期间,家长应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的

机会。医院应加强预防,设立专门的诊室,严防交叉感染。在伴有严重合并症的

手足口病流行地区,密切接触患者的体弱婴幼儿可肌注丙球蛋白。

3、预防控制措施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

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预防手足口病的10种消毒

方法

[1]盛放排泄物的容器: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患者衣、被单:煮沸20分钟或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

蚊蝇:可用5%氯氰菊酯(奋斗呐)、2.5%溴氰菊酯或其他杀虫剂,按说明书使用。

饮用水:用每升1毫克—3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优氯净等作用

30分钟。

生活用具、书籍、玩具、交通工具:用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

间30分钟,或用0.3%过氧乙酸作用60分钟,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分钟。

垃圾:用每升10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120分钟。

食具、饮具:用每升25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30分钟。

生活污水:用每升5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

生食水产品应防止食源性寄生虫病

卫生部日前发布公告,针对摄食生鲜水产品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健康风险,提

醒餐饮单位和消费者采取预防措施,防止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生。

人畜粪便:可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

厕所或其他污染地面、墙: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消毒。用量每平

方米200毫升。旱厕也可用生石灰覆盖。

本文发布于:2023-01-01 14:25: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25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五一幽默说说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