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页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第一次综合
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的人格美
林庚
一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诗经》一类的民谣,而且都不知道谁是作者。
作者的人格既少表现,所以作者不为人所重视,也不会使人发生兴趣。屈原是第一个改变了这种趋势的人,
他使得诗坛上从此有了诗人,他在诗之外争取了人的地位;人不仅是诗的材料,而且人本身就是诗——这
就是屈原首次带到诗坛的事件。
屈原伟大崇高的人格,无疑表现在他的作品上;然而我们今日提起《楚辞》,或提起屈原,这诗人所唤
起的印象要比那些作品更集中、更明快。历史上无数的诗人正是为这个追求而努力,陶渊明、李太白、杜
子美,都因此产生更大的影响。我们从那些作品里认识了诗人之后,诗人便成为一首无言的诗;我们因此
感觉到一个人格的存在,一个更明快、更无尽的力量。这人格是一切诗人共同的向往,诗坛才成为一个人
生的修炼所。
二
屈原伟大的人格,正生在一个热情求真的时代,先秦诸子思想的光芒,使人生从此成为一个崇高的醒
觉;在这些光芒当中,屈原所受的影响,与其说是思想的,毋宁说更是感情的。有人以为屈原是儒家。然
而孔子所最崇拜的周公,屈原却一次也没有提到过;孔子所最提倡的中庸之德,屈原更是背道而驰。屈原
与孔子性格完全相反,然而屈原却与儒家的另一个思想家性格相投,那便是孟子。
孟子的思想形态是
“
浩然之气
”
。而屈原所谓的
“
中正
”
,便是孟子的
“
浩然之气
”
;屈原的
“
与天地兮比寿
”
,
便是孟子的
“
塞于天地之间
”
。而屈原与孟子因此又都同样地具有一种感情上的诚意。孔子是生于先秦思想
刚开始的时期,孟子则生于先秦思想最澎湃的时期。前者多少还有一点保守的色彩,至于孟子的时代则完
全是进取的。这所谓进取,也就是对于真理的彻底的追求。这些真理的追求者,在理智上虽不见得相同,
在感情上却正是一致的,那便是勇于求真的信心。庄子、孟子、韩非子,无一不是把全副的诚意放在真理
的认识上,这就是屈原所受到的感染。屈原不是一个思想家,然而在历史上他却比思想家更重要。秦汉以
来,中国文化曾受三种力量的支配,一是儒家而近于法家的荀子,一是道家的庄子,一是
“
楚辞
”
。荀子支
配了汉代,庄子支配了魏晋,《楚辞》则自建安以至盛唐莫不受它的支配。前二者只是固定的思想,而后者
带来的却是一个真实思想的精神。只有唐代能于先秦之后,独成一个灿烂的文化时期,那正是《楚辞》的
力量,在说明着屈原人格的启示。
2页
屈原的一生都在奋斗之中,他斗争的对象,就是当时楚国的贵族政治。他虽生活于宫廷之中,却厌恶
反对那宫廷里的一群人,这就是屈原所以永远显得如此寂寞的缘故。宫廷里的那班人都不能真正了解屈原、
支持屈原。在那贵族势力掌控的宫廷中,屈原就是一个先知先觉者,所以说,
“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
我独醒
”
。在贵族制度行将崩溃的前夕,那些人还在醉生梦死、昏天黑地地过日子,屈原却在那里痛骂自己
所属的这一阶级。我们这样了解他的独清独醒,屈原才是一个真正的醒觉者。因此他与宫廷之外的人民正
是站在同一个方向的,这就是伟大的屈原,当他感到孤寂的时候,其实正是他最有力量的时候。
三
屈原生于战国纷纭之际,一般的人生观大都趋向于随机应变的巧捷机智。在那纵横离合的漩涡中,谁
都只顾到当前的利害问题,谁也不肯再放眼于更远大的方面去。这便是当时思想界普遍的苦闷。孟子力竭
声嘶地喊着
“
舍利取义
”
,那便是对这同一苦闷的反映与反抗。他们在这共有的苦闷上必然要统一成一种共
同的力量;这力量乃是一种任何伟大思想家必具的坚定的人格美。屈原就在这人类共同的品行上表现出一
种更为典型的集中的卓越的感情。屈原厌恶巧捷机智的情绪,这在作品里时时表现着。屈原因此对于这个
时代寄予一种同情的怜悯。时俗虽然失去了自主的力量,但是那醒觉的认识仍然是人生高贵的品行。屈原
的伟大,便在于带来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而诉之于一种可喜的力量。他不是一种哲理而是一种哲理的感情,
他在《橘颂》里说:
“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
这可喜的便是那坚定清醒的情操。这情操在《离骚》里随
处可见。如
“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屈原因此为那苦闷的时代,带来希望的感情,这便是那
时代的苦闷对于屈原的磨炼。我们在这里乃获得生活上更长远的热力。在人生的旅程上我们本都是真理的
向往者,我们都应当是一个醒觉的追求者。屈原正以这种力量唤醒了一代人的耳目。屈原用了无数华贵的
诗句、纯洁的比喻,这些都流为后人辞藻的装饰。然而在屈原却不是装饰,他只是一种自然的呼唤,一种
生命走向真理、走向永恒去的光明与美丽。那正是真与力的合一,美与善的交织,他因此感动了无数的人
们。这伟大的人格,就这样,永远成为一首解释不完的最美的诗章。
(摘编自《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1
.下列《屈原列传》中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表述,不能直接印证本文中屈原
“
伟大的人格
”
的一项是()
A
.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C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D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写诗的人,他的出现标志了
“
诗人
”
这一概念的产生。
B
.屈原与孟子在理智与思想上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性格相投,都拥有真诚的情感。
C
.屈原的《楚辞》及其伟大的人格创造了先秦之后独有的文化高潮
——
灿烂的盛唐文化。
3页
D
.屈原对于污浊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其哲学思考中的理性成就了他的伟大。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诗人人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优秀的诗人本身就是一首无言的诗,读者通过作品认识诗人,感受其人格的存在。
B
.无数的诗人都向往着伟大的人格,因为相较于作品,伟大人格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C
.诗人的人格具有一种明快而无尽的力量,这力量能唤醒向往真理、追求觉醒的人们。
D
.诗人伟大的人格焕发出一种诗意的美,于是伟大的人格本身也成为一首美丽的诗。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地洞
卡夫卡
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蛮不错。离洞口千把步远的地方,有一处上面覆盖着一层可移动的苔藓,
那才是通往洞内的真正入口处。在盖着苔藓的那个幽暗的地方,正是我的致命之所在。我经常梦见野兽用
鼻子在那里贪婪地来回嗅个不停,也许有人会认为,我满可以把洞口堵死,上面覆以一层薄薄的硬土,下
面填上松软的浮土,这样我就用不着费多大气力,每次进出,只要挖一次洞口就行了。但那是不可能的事。
为了防备万一,我必须具备随时一跃而出的可能性,为了谨慎行事,我必须做好随时能够冲出去的准备。
我安安稳稳地住在我的家的最里层,与此同时,敌人却从某个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穿洞壁,向
我逼近。我在自己的家里,自有谙熟所有途径和方向的长处,盗贼会很容易地成为我的牺牲品和美餐。但
我正在变老,有许多同类比我更强,而且我的敌人多得不可胜数。而且威胁我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底
下也有这样的敌人。
我的地洞除了一条大道以外,还有几条很狭窄的但相当安全的小道。它们使我与外界保持联系,向我
提供自由呼吸的空气。这些路本来是鼹鼠筑成的,我因势利导,把它们引进了我的地洞里,我通过这些途
径可以嗅得很远,使我得到保护。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经由这些途径来到我跟前,成了我的食物。
我的地洞的最大优点是宁静。我可以在我的通道上蹑着脚走好几个钟头,有时听到个把小动物的声音,
不一会这小动物也就在我的牙齿间安静下来了;或者泥土掉落的沙沙声,它告诉我什么地方需要修缮了;
除此以外便是寂静。通道上每隔一百米的地方,辟一个圆形的小广场,在那里我舒舒服服地蜷曲着身子,
一边休息,一边使自己暖和暖和。不知是由于过去的习惯,还是这座家屋确实存在着足够的危险,唤起我
的警觉,我常常有规律地从酣睡中惊醒。缜密地考虑到极端危险的情况,我在洞穴的近中心处修建了一个
中央广场。
我利用中央广场来贮藏我的食物:凡是洞内抓获而目前还不需要的一切和外面猎获的全部,我统统把
它们堆放在这里。场地之大,半年的食物都放不满。于是我把东西一件一件铺了开来,在其间漫步,同时
4页
玩赏着它们,悦目于其量之多,醉心于其味之杂。地洞的复杂性确实也向我提供了采用多种防御办法的可
能性。而我觉得将存粮稍加分散,利用某些小广场来分批贮藏,似乎更为周到些。于是我决定每隔两个广
场设一个预备储粮站,或者每隔三个设一正储粮站,每隔一个设一副储粮站,如此等等。再则,为了迷惑
敌人,我划出几条道路不堆贮藏品。
我很快跑离洞口,不一会又赶回来。我在寻找一个合适的藏身之所,并守望着我的家门——这一回是
从外面——一连几天几夜。在这全部过程中,我没有看见任何人在靠近入口的地方搜寻过,这对己对敌都
是一种幸运,因为要不然,我会为了我的地洞不顾一切地朝他的喉咙扑过去。诚然,也出现过一些兽类,
我不敢接近它们,只要远远预感到它们在,我便立即警觉,拔腿就跑。
有时甚至产生这样幼稚的想法:压根儿就不回地洞,而就在这里的洞口附近住下,专门观察洞口以打
发日子。假如我有某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把观察哨的任务交给他,那我就可以放心地下去了。但是从地
洞的内部完全信赖一个外面的什么人,我以为这是不可能的。我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只能孑然一身。
后来,我又重新回到了我的洞穴。我和地洞这样相依为命,不管我遇到多大恐惧,我都能泰然自若地
留在这里,无须设法说服自己,打消一切顾虑,把入口打开。我只要清闲地等着就完全够了。因为没有任
何力量能够把我们永远分开。
(选自《卡夫卡荒诞小说》,有删改)
文本二:
20
世纪后半期,空间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成为关注的焦点与核心的概念。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
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空间叙事研究得到迅速发展。自古希腊时期,西方对空间的研究就已涉及
“
虚空
”“
处
所
”
和
“
广延
”
这三个概念。文学叙事中的空间主要可以分为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大类。物质空
间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物体,也包括作为物质存在的人本身。心理空间是一个内部的、
主观的空间,是人的知觉、情感和意识对外部世界染色、过滤、变形、编辑后所建构的空间,也是人的内
心对外部世界的投射。社会空间是人际空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构与结构化。
(摘编自《论小说中的空间叙事——以〈地洞〉为例》)
4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
“
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蛮不错
”
一句,表明地洞已经造好,是
“
我
”
完美的栖居场所,无须加工。
B
.小说多次提到
“
我
”
想象对付敌人的场面,虽然比较残忍,但足以体现
“
我
”
捍卫地洞的决心。
C
.小说运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将小动物拟化为具象的人,并且以第一人称
“
我
”
的自叙自白增强了文
本的可读性。
D
.小说没有清楚地交代故事的发展脉络,而是淡化了故事情节,这样的处理可能会带来情节发展的不确
定性。
5
.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5页
A
.本文的
“
洞内世界
”“
洞外世界
”
和《变形记》中的
“
虫的世界
”“
人的世界
”
一样,都属于叙事空间。
B
.有形的
“
地洞
”
和
“
我
”
心中无形的
“
地洞
”
,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有形的
“
套子
”
和无形的
“
套子
”
有异曲
同工之处。
C
.地洞象征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在劫难逃的某种
“
困境
”
,地洞的象征义跟钱钟书《围城》里
“
围城
”
的象征
义相同。
D
.整篇小说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相似,超越了人类生活的表象,传达出人类对
“
安宁
”
生活的追
求。
6
.卡夫卡善于在叙事上下功夫,请结合文本二,分析空间叙事在文本一中的体现。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日(节选)
吴强
一九四七年五月十六日的黎明时分。
红日在渤海海底还没有露出脸来,朦胧的曙光刚刚透过轻薄的朝雾,披挂到沂蒙山的山体上,不知比
前几天猛烈到多少倍的炮火轰鸣了。
对国民党军七十四师的残余力量,和他们占据的最后一个高峰——孟良崮的最后攻击宣告开始。
“
用最大的勇敢,最有效的手段,攻下孟良崮,活捉张灵甫!致敌人于死命,争取完满的胜利!
”
这是在检阅了当前的战况和经受了刘胜之死给予的一阵悲痛以后,军长沈振新发出的豪壮的语言。
他的简明劲拔的语言,是愤怒、仇恨、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无限高度的胜利信念所揉合而成的强大的
声音。它,通过电流,传布到阵地上,传布到每个指挥员、战斗员的耳里,震荡在每个指挥员、战斗员激
愤的心弦上。
它是火种,迅速地燃烧起来,喷起赤红的汹涌的烈焰。
无数的炮弹从各个角落飞奔出来,像飞蝗一般,朝着一个方向,向着一个目标——孟良崮。敌人设在
那些部位的地堡群,蜂窝样的藏身窟,密密层层的鹿寨工事,孟良崮的紫黑色的山石等等,碎成了粉末,
和着灰糊糊的炮烟飞扬腾起。
顷刻之间,孟良崮——这个敌人的最后巢穴和堡垒,便被掩埋在浓密的硝烟里面。
军长沈振新和军政治委员丁元善,站在孟良崮对面的一个陡险的怪石嶙嶙的山峰上,观察着空前未有
的战斗景象。
在他们明亮的眼里,他们的部属,兄弟友邻部队,对敌人展开了猛不可当的攻击,像大海的狂澜似的,
涌向孟良崮高峰,他们仰脸上攻,却如同顺流而下,真是气势雄伟,如入无人之境一般。
沈振新身边的电话机,不断地震响着,火线上的捷报,滔滔滚滚地涌来:
6页
“
离孟良崮山头还有一百米!
”
“
扑灭了敌人一个加强连!
”
“
歼灭敌人一个旅指挥部!
”
“
两个连的敌人投降!
”
“
东南方的友邻部队解决了敌人一个团!
”
“
已经接近到孟良崮下面的陡崖!
”
“
敌人慌乱了,在破坏武器!
”“
……
”
沈振新的耳朵,从来没有在哪一次战斗里这么忙碌地享受过这样连续飞来的捷音。他是善于在最紧张
的氛围里保持冷静的人,现在竟也忙乱起来。电话已经听完,话筒却还抓在手里,忘记放回到电话机上去。
一面侧耳听着电话,一面顾盼着对面山头上的景象。他的眼睛从来没有这样贪馋过,用望远镜看看,又用
肉眼望一阵,他不知道疲倦,许久许久,眼皮没有眨动一下。他的胃痛病并没有痊愈,身子疲乏、酸累,
但他一直站立着,没有稍稍地移动过。
部队掀起了红旗运动,进行战斗竞赛,沈振新和丁元善这两个军的最高指挥员和领导人,仿佛也在进
行着争取最先把红旗插上孟良崮高峰的竞赛似的。
这是战斗最高潮汹涌澎湃的时候,连山石、草木、空气、溪流、飞禽、走兽、昆虫等等都卷入到这个
高潮里来。休息?这时候的一切生物和无生物,都不甘寂寞,不能休息。更何况是掌握战斗契机的将军们。
副军长梁波从炮兵阵地上打来电话,用他那坚实响亮的声音,兴奋地说:
“
榴弹炮的命中率,已经从昨
天的百分之七十五,提高到百分之九十!炮兵观察员跟前线步兵部队报告说,孟良崮顶上最大的一个地堡
被摧毁了!
”
“
鼓励他们!再提高!提高到百发百中!
”
沈振新在电话里大声地说。
……
玉皇顶那边的炮声,在他的听觉里猛烈地轰响着,东边、南边、东北边、东南边敌人增援部队向我军
外线阻击阵地攻击的炮声,也越来越猛烈起来,他仰脸望望高空,敌机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在孟良崮周
围,在我军扇形的阻击线上不停地轰炸、扫射。在他的感觉里,敌人正在竭尽全力作着最后几分钟的拼斗、
挣扎,当前的战斗,正在胜利的边缘上旋动;干脆歼灭七十四师的完满的胜利,和给敌人逃掉一部分的两
个不同的结局,恰像两个摔跤角力的人,在他的眼前紧张地扭抱在一起,互相摔掼着,这个跌倒,那个爬
起,这个爬起,那个又跌倒下去。他明确地认定,给七十四师逃掉一部分——即使是极小的一部分,不是
失败也是重大的缺陷。无论如何,必须拿出全力争取到全歼七十四师的全胜的结局,决不能够出现这个结
局以外的其他的任何结局。
(有删节)
【注】《红日》是当代作家吴强所创作的长篇小说,以
1947
年发生在江苏的涟水,山东的莱芜、孟良崮三
7页
次战役为主线,详略得当地描述了这三次战争。孟良崮:孟良崮,位于山东省蒙阴县东南与沂南县西部交
界之处,系沂蒙山区
“
七十二岗
”
之一,
1947
年孟良崮战役后闻名中外。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点出一九四七年五月十六日的黎明时分,既准确地告诉我们战争发生的具体时间,又暗示我
们战争发生的特殊背景。
B
.小说中描写了军长沈振新和军政治委员丁元善,这两位可敬的我军优秀指战员形象,同时也描述了敌
方的顽固和疯狂。
C
.小说重点描写了孟良崮战役的激烈,展现了我军的英勇善战,通过对一次战役的描绘,以点带面,我
们仿佛看到了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
D
.开头描写红日照耀下的孟良崮,既点出自然环境,照应了标题,又暗示了战争的结局
——
我军一定会
打败敌人,取得胜利,迎来光明。
8
.《红日》是描写战争的典范之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这篇小说善于通过个性化语言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节选文本加以分析。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江阴三山记①
【元】朱德润
余尝游名山,未尝不稿记其胜。江阴去吴百八十里,不闻佳山秀水之名。至正丁亥
..
冬,十一月既望
..
,
因永嘉通守余公德汇,约为京口之行。
余公递舟行速,仆
.
舟迟不能追也,遂自无锡之北门数里大石桥入。过水村渔浦,野田荒墅,草木枯谢。
舟行六十余里,至青阳镇,始见酒帘村市,客舟骈集。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
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明日西回,登览高丘,则东瞰长江,南连吴会,复自湾河过佗村而北,皆美田沃壤,斥堠相望,迤逦
青山迎棹,樵歌牧唱,相与应答,舟人回牵,沿山前小河而行。村墟相接,岸柳交映。
既而舟转岸曲,板桥为梁,即三山坞。其间民居辏集,屋瓦参差,稻秸堆委,连衢比巷,如墉如栉。
风俗熙熙,翁呼儿荛,妇饷姑汲;牛羊在山,犬豕在圈,鸟噪于林,鸡登于屋,蔼然太平丰稔之象。其山
皆不甚高峻,而松竹苍翠,石壁丹崖。少焉,却出山坞,有横山在前,野田开豁,水港渐宽,询其地,则
常之晋陵县界。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风帆二十里,抵官塘漆市桥而泊焉。
嗟夫!一元
..
之气,融融于亘古,归气于山泽,而有孕灵育秀;僻在荒陬,不经名贤游览,遂寂寥无闻,
江阴诸山是矣。余不识温之雁荡,若吴之灵岩,常之惠山,殆不过是,惜不得与德汇辈同为寻幽讨胜之辞
而品题之,且舟中傲仉②,览之未详,姑书以识岁月。
8页
【注】
①
江阴三山:即江阴秦望山、观山、白石山。后文中灵岩、惠山也为江南名山。
②
傲仉:动摇不安
的样子。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又十里至
/
佗村岸高
/
丈余河流
/
弯曲若蜿蜒之势
/
始抵江阴州治
/
晚谒翟仲直州尹
/
夜宿桥岸下
B
.又十里
/
至佗村
/
岸高丈余
/
河流弯曲
/
若蜿蜒之势
/
始抵江阴州治
/
晚谒翟仲直州尹
/
夜宿桥岸下
C
.又十里
/
至佗村
/
岸高丈余
/
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
/
始抵江阴州治晚
/
谒翟仲直州尹
/
夜宿桥岸下
D
.又十里至
/
佗村岸高丈余
/
河流弯曲
/
若蜿蜒之势
/
始抵江阴州治晚谒
/
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亥,中国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
24
年称
“
丁亥年
”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相配,六十为一周,
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B
.既望,古代纪日法的特定名称,阴历每月十六。
“
望
”
即
“
望日
”
,指阴历每月十五,与
“
三五
”
相同。
C
.仆,古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类似的词语还有
“
伏惟
”
、
“
犬
马
”
、
“
敝人
”
。
D
.一元,指宇宙开始前的混沌状态。一,万物开始;元,本义是头,引申为开始、根本、根源等,道家
学派用以指万物之本
——
道。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清新明快的语言,绘制了一幅江南的山村水乡图,河渠交错,岸柳掩映;丘
冈连绵。
B
.作者以闲适的目光摄取了一幅农家乐图景,翁儿妇姑各操其业,鸡犬豕牛各得其所,村庄和顺太平,
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C
.第三段的描写以行舟为立足点,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一一展现所见景物;而且句式上也富有特色,骈
散结合,错落有致。
D
.文章起结处呼应紧密,开头说自己有游山记稿的习惯,结尾说由于未能仔细游览,只好暂时记下这次
游历做个时间的记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其间民居辏集,屋瓦参差,稻秸堆委,连衢比巷,如墉如栉。
(
2
)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风帆二十里,抵官塘漆市桥而泊焉。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萤萤火
陈与义
9页
翩翩飞蛾掩月烛,见烹膏油罪莫赎。
嘉尔萤火不自欺,草间相照光煜煜。
却马已录仙人方①,映书曾登君子堂。
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
【注释】
①
相传仙人方术,取萤火,裹以羊皮,置土中,马见而鸣,却不敢行。汉代武威太守刘子南佩戴
萤火丸,敌箭不近身,安然脱险。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飞蛾在月光烛火边翩然起舞,终葬身于灯油之中。飞蛾心向光亮,扑火而亡,
“
烹
”
字见其惨烈,
“
罪莫赎
”
的结局令人同情。
B
.颔联作者态度鲜明,赞扬萤火不会自欺欺人,它生活在幽深僻暗的草野之间,质性卑微,却会在夜晚
的草丛间发出煜煜之光。
C
.颈联以萤火
“
却马
”“
映书
”
的典故来揭示萤火能入仙人之方、登君子之堂,兼有实用价值和风雅意味,对
其赞赏也更进一层。
D
.整首诗综合运用对比、用典、托物言志等多种表现手法,笔致生动,抒发了作者对萤火的敬佩、喜爱
之情,寄托了一定的象征意味。
15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表达,请阐述该诗怎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
)《庄子
·
逍遥游》中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也
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
2
)《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且还挥霍无度,揭露和控诉秦的
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
(
3
)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手法慨叹
“
人生短促、个体渺小
”
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七、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青年们(
1
),以梦为马,挥舞着手中的红旗,高歌向前,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用热泪和汗滴
(
2
)新时代的幸福之花。青年们(
3
),勇担重任。越是(
4
)之时,越能体现青年之担
当。庚子新春,疫情爆发,在病毒猖獗的战场上,我们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从青年志愿者积极加入抗
疫前线,到各行各业青年写下请战书,()。
国家离不开青年人,青年人一代代的奋斗既然铸就国家辉煌的现在,就能决定国家未知的明天。青年
10页
从来不是大时代的被动接受者,每一个青年的参与和行动,奋斗和拼搏都将汇成大时代的洪流。今朝,我
们青年面朝未来,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竭尽所能,做青年人该做的事,有青年人该有的样子,发光发热,
向善向上。有幸躬逢盛世,我辈青年当无畏风雨,坚持真理的方向,实干兴邦,在新时代广阔平台上书写
各自绚丽的人生篇章,共赏山河日月,锦绣前程!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青年人一代代的奋斗既铸就国家辉煌的现在,也决定国家未知的明天。
B
.青年人一代代的奋斗既然铸就国家辉煌的现在,就决定国家未知的明天。
C
.一代代青年人的奋斗既铸就国家辉煌的现在,也决定国家未知的明天。
D
.一代代青年人的奋斗既然铸就国家辉煌的现在,就决定国家未知的明天。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青年们不论是担当在前还是守航在后,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青春誓言。
B
.青年们不论是守航在前还是担当在后,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青春誓言。
C
.青年们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青春誓言,不论是担当在前还是守航在后。
D
.青年们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青春誓言,不论是守航在前还是担当在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桃树是小乔木,不高大,高大了,就不是桃树了,也少了纤秀的姿态。【甲】望着褐色枝干从泥土里伸
出来,果枝轻扬,扬向太阳,这时的我,感到甜稠的汁液在汩汩中往身上流,润了心。总不能果子结得好,
又怪其矮小吧!夭夭之桃,自己不会择势,而种树人能让它们高到山上去,灼灼其华就接了天,比彩云还
明灿,开屏的孔雀也会艳羡。
桃花,株株开得盛。【乙】漫山翻涌嫣红的波浪,这春天的光色哟!欢欣地奔淌,消融了严冬未阑的寒
意。一花一叶,只消入目,心就暖了。
心思细的人,会踱近桃林,让花影遮了脸。不这样,意兴似无所凑泊。我也抱此念,慢下脚,低回于
丛簇的几株。心静才可瞅得真:薄薄的瓣儿蝶似的栖上虬枝,又因那浅淡的红而微含一点羞。轻吐的繁蕊
软若柔丝,呼吸之间,暗觉花香袅袅。正贪享着,那边山上传来歌声,调子响到云里去。这一刻,丛桃的
清芬嫩蕊,飞入梦中的芳春。
桃树的生命里,韶秀总和春光一起临世。桃花开着,春便不尽,尽了,还盼着来年呢。【丙】时序景观
中留着岁时演变的痕迹,我们心里装着十二花令,
“
桃花流水窅然去
”
,又有何忧?【丁】往复的节候中,
“
看
看又是残冬过,满眼韶华一片春
”
,鲜润的桃红,在那儿候着呢。
20
.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1页
21
.(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
“
虬枝上栖着蝶似的薄薄的瓣儿
”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
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
2
)请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八、材料作文
22
.阅读下面的漫画,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6
月
26
日国际禁毒日
缉毒警察,一直被认为是高危险职业,和普通警察不同,缉毒警察需要经常和毒贩打交道,直面社会
的最黑暗面,生死相搏、刀光剑影,对于在边境工作的缉毒警们来说几乎是家常便饭。面对亲属时,他们
相见却不敢相认。
以上漫画激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结合漫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
A
2
.
B
3
.
B
4
.
A
5
.
C
6
.
①
物质空间。文本一中建构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空间,即地洞。地洞里的暗道、广场、食物都体现了
空间叙事中的物质空间;
“
我
”
这个动物也是物质空间的范畴。
②
心理空间。文本一通过
“
我
”
心理空间来组织小说。小说一直在写
“
我
”
内心的恐惧,时时刻刻担忧地洞会
被外界攻击。
③
社会空间。文本一体现了
“
敌对
”
的
“
异化
”
人际空间,除了敌人是对立关系外,连洞口放哨的人也不敢安
排,以致
“
我
”
最后孑然一身。
7
.
B
8
.(
1
)顺叙的写法,从孟良崮最后的攻击开始到最大的堡垒被摧毁,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
络清楚、印象深刻。
(
2
)全知视角,沈振新指挥作战以及他接听电话,听下属汇报战争情况,可以全面的感受战士们斗志昂扬
的精神,感受胜利的喜悦,不受时空限制,叙写自由灵活。
(
3
)语言描写,通过沈振新打接电话,如
“
扑灭了敌人一个加强连
”“
鼓励他们!再提高!
”
推动战阵进程。
9
.(
1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
蜂窝样的藏身窟
”
、
“
一切生物和无生物,都不甘寂寞,不能休息
”
等,反
映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
2
)运用动作描写,
“
抓
”
、
“
听
”
、
“
顾盼
”
、
“
站立
”
等动词体现了沈振新密切关注战争动态,精力高度集中
的特点。
(
3
)语言平实质朴,富有韵味,有气势,符合说话特点。
10
.
B
11
.
C
12
.
C
13
.(
1
)这里民居集聚,房屋瓦缝参差,草垛一个接着一个,水路通畅,街巷众多,犹如城墙,又如梳篦。
(
2
)于是,船夫奋力摇桨,童子敲击船舷,一帆风顺疾行二十里,到达官塘溱市桥停泊下来。
参考译文:
我曾经游历过许多名山,从来没有不写文章记下它们美丽的景色的事。江阴离苏州一百八十里,没有
听到有什么佳山秀水的名胜。至正丁亥年冬天的十一月十六日,我同永嘉通守余德汇,相约进行京口之行。
答案第2页,共3页
余公的递舟行驶速度很快,我的船被落下很远,追不上他,于是由无锡的北门外几里的大石桥穿入。
经过水滨渔村,看到广阔的田畴,荒远的房屋,草木枯萎,树叶凋零。船行驶了六十多里,到达青阳镇,
才见到挂着酒帘的村庄集市,客船并排聚集在一起。又行十里,到佗村,堤岸一丈多高,河流弯弯曲曲,
像蛇屈伸爬行的形态,这才到达江阴州治所在地。晚上拜访了州尹翟仲直,夜里停宿在桥边堤岸下。
第二天朝西兜回,登临高丘,东面俯瞰长江,南面与吴越相连,又从湾河经过佗村向北,看到的都是
美丽的田野,肥沃的土壤,一路上都可看到有斥堠在守卫,两岸绵延的青山迎送着舟船,樵夫牧童的山歌,
此唱彼和,人在船上,准备返回,顺着山前的一条小河行驶。村落一个接着一个,岸上的杨柳交相掩映。
不久,船转过弯曲的河岸,向前穿过一座木板桥,到达三山坞。这里民居集聚,房屋瓦缝参差,草垛
一个接着一个,水路通畅,街巷众多,犹如城墙,又如梳篦。这里民风习俗淳朴,老人呼唤孙子应答,妇
女到田头送饭,姑娘在水井打水。牛羊在山上吃草,猪狗在圈内奔跑,鸟儿在林间鸣叫,鸡飞上了屋顶,
一片和睦友好太平丰收的景象。这里山都不太高大险峻,但松林竹丛苍翠欲滴,石壁红崖耸立。不一会儿,
退出山坞,有一横山在前面,田野开阔,水道港湾渐趋宽。询问是什么地方,已是常州的晋陵县地界。于
是,船夫奋力摇桨,童子敲击船舷,一帆风顺疾行二十里,到达官塘溱市桥停泊下来。
啊!大自然的灵气,自亘古而来,归集于大山与湖泊,孕育着秀美的山水,处在荒僻的角落,不经过
著名的贤士游览,便默默无闻,江阴的一些山就是如此。我不知道温州的雁荡山,像苏州的灵岩山,常州
的惠山,恐怕超不过江阴三山,可惜不能与德汇等好友们一同作寻幽探胜的文章来赏玩它们。况且在船上
动摇不安,观察得不详细,姑且写下来作为岁月的纪念。
14
.
A
15
.
①
作者不以自己有限能力和不幸处境而消极沉沦,务求有补于世,胸怀博大,境界深广。
②
害怕被风雨遮蔽,看不到自己的光芒。对选贤任能的期盼、对才华的自信、对发挥才学报效国家的渴望。
③
对朝廷或奸佞埋没人才的担忧(不甘)。
16
.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
粟
17
.
①
不负众望
②
浇灌
③
敢为人先
④
千钧一发
18
.
C
19
.
A
20
.
B
21
.(
1
)
①
原句的主语为
“
薄薄的瓣儿
”
,与作者要突显的描写对象
“
桃花
”
一致;而改写句的主语为
“
虬枝上
”
,
这样表述无法突出描写对象
“
桃花
”
。
②
下句
“
又因那浅淡的红而微含一点羞
”
的人主语为
“
瓣儿
”
,而非
“
虬枝上
”
,原句表述与下句衔接更紧密。
(
2
)使用了夸张、对比、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桃花盛放时壮观、灿烂、艳丽的特点,表达
答案第3页,共3页
了作者对桃花的喜爱之情。
22
.
立意:
1
.向替我们负重前行的人致敬。
2
.英雄的亲人也值得尊重。
3
.珍惜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
本文发布于:2023-01-01 14:15: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24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