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盘怎么读

更新时间:2023-01-01 13:56:48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1日发(作者:商务英语高级)

由两则贪心的故事得到的启示(外一篇)

关于贪心,有这么两则故事,看了之后可以令我们生出

一些警觉的思想。第一个故事说的是古代的时候,在山

西一城隍庙里住着一个姓张的奇客,他自称魔术师,却极少

卖艺,平日放荡不羁,邻里叫他为张狂。一日,好事者围着

他纠缠,要他变个戏法让大伙开心。那张狂便从身上取出一

枚铜钱,色青,中有方孔。他把钱侧嵌在地上,两手对空乱

划,似画符念咒。一会儿,那钱飞快长大如车轮,围观者十

分骇异。张狂说:“众位,这个钱暂时寄存此处,明日

来取。钱中方孔,万不可伸颈其中,否则必取奇祸。”说完

便走了。众人也都散去。邻人某甲,为人鄙俗,心想偷

取这枚铜钱。徘徊至夜,悄悄走近用力搬动,却如蜻蜒撼石

柱,不动分毫。忽见方孔中金光灼灼,心知有异,忙伸颈去

看,果见其中琼楼玉宇珠宝无数,且闻燕语莺歌,有美人翩

然。某甲狂喜,便伸手入方孔乱取珠宝,塞满袋中,并浪言

调笑美人。美人亦回眸含笑,某甲魂飞魄散。正开怀陶

醉中,忽见恶汉数名飞奔而至,高呼:“何来无赖,窥人绣

阁。”挥鞭痛打,并淋以浊物。某甲痛极欲逃,但觉方孔渐

小,头不可出,腰以下亦如铁钳紧箍,进退不能,大骇,只

得高声;呼救。邻里惊起,执火把围观笑谑,无计可出。天

亮后,张狂来,见状,埋怨某甲说:“尔贪吝成性,为盗小

利,贪富贵,好美色,以致钻穿钱眼,咎由自取,不可活矣!”

众邻里代为哀求。张狂说:“财富人所欲也,然必以勤劳取

之。天地间如武侯八阵图,廉为生门,勤为活门,贪为死门。

某甲误入死门,行时即所绝。但如有悔心,尚可救。”某甲

闻言号啕大哭,涕泪涂面。张狂便取巨笔蘸清水涂钱孔。某

甲得出,颈部糜烂,腰间赤痕数匝,惨不忍睹。他暗中以手

探取袋中所窃金珠,皆泥石毒虫,尽弃之。众邻里返视

那铜钱,只见它立时缩小如旧,方孔两侧,有“魔窗”二字。

张狂纳钱于衣袋中,拱手而去,后不知所往。第二个故

事来自佛经:有一位国王,名叫难陀。他非常贪财,拼命聚

敛财宝,希望把财宝带到他的后世。他心里想:我要把一国

的珍宝都收集到我这儿宋,不能让外面有一点儿剩余。他把

自己的女儿安置在淫女楼上,吩咐她身边侍侯她的人说:“要

是有人带着财宝宋求我的女儿,把这个人连同他带的财宝一

起送到我这儿来!”他就是用这样的办法聚敛财宝,所有的金

钱宝物都进了国王的仓库,全国上下,就没有什么别的地方

有财宝了。在难陀的国中有一个寡妇,只有一个儿子,

她对儿子极为疼爱。她儿子看见国王的女儿端庄美丽,容貌

非凡,非常爱慕。但是他家里没有钱财,没法和国王的女儿

结交。为了这事,他生起病宋,以致相思成疾,气息奄奄。

他母亲问他:“你害了什么病,怎会病成这个模样?”儿子把

内心的情感告诉了母亲,说:“我要是不能和国王的女儿交

往,必死无疑。”母亲对儿子说:“可是,国内的金钱宝

物一无所剩,到哪里去弄到宝物呢?”她不愿意让儿子生活在

痛苦中,想了一会儿,说:“你父亲死的时候,嘴里含有一

枚金钱。你要是把坟墓挖开,可以得到那枚钱,就可以用那

钱去结交国王的女儿。”儿子遵照母亲的吩咐,去挖开

父亲的坟,从父亲口里取出那枚金钱。他拿到钱后,来到国

王女儿那儿。国王的女儿便把他连同那枚金钱送去见国王。

国王见了,说:“国内所有的金钱宝物,除了我的仓库中,

都荡然无存。你在哪里弄到这枚金钱?你今天一定是发现了地

下的窖藏了吧!”国王用了种种刑法拷打这寡妇的儿子,

要问清楚他是如何得到这枚钱的。寡妇的儿子回答国王说:

“我真的不是从地下的窖藏中得到这枚金钱的。我母亲告诉

我,先父死的时候,口中含着一枚钱。我挖开坟墓,由此得

到了这枚钱。”难陀王派了人去查验,果然不假,这才

相信了。难陀王这时在心里暗自想道:我先前聚集一切宝物,

想的是把这些财宝带到后世。可是那个死了的父亲,一枚钱

尚且带不走,何况我这样多的财宝呢?于是作偈曰:“钱财身

外物,悭贪难受益;纵积千万亿,身死带不去。”贪是

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

《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

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

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

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

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俱舍论》卷十六中说:

“于他财物,恶欲名贪。”通俗地说,对于名、利,对于财

物,对于外界一切可欲之物,甚至对于由五蕴和合之众生之

体,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欲望,都可称为贪。《成唯

识论》卷六中则说:“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

无贪、生苦为业。”“有”和“有具”是指三界众生以及众生

赖以生存的各种条件。并且贪著这种心理能障碍无贪,因其

执着于由五蕴和合的众生之体,导致生命处于不断的生死轮

回中,长受三界流转之苦,所以说以生苦为业。在现实

生活中,可以说贪是一种顽疾,人们极易成为它的奴隶,变

得越来越贪婪。人的欲念无止境,当得到不少时,仍指望得

到更多。一个贪求厚利、永不知足的人,等于是在愚弄自己。

贪婪是一切罪恶之源。贪婪能令人忘却一切,甚至自己的人

格。贪婪令人丧失理智,做出愚昧不堪的行为。因此,我们

真正应当采取的态度是:远离贪婪,适可而止,知足常乐。

孔子也提出“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的观点,更以一部《中庸》给人们指出了为人处世、修身养

德的生存智慧。而这些的目的也就是让人们远离贪念、贪欲

之害。;人们的心中有了贪,好比是人的眼睛中落入了

一粒沙子,无论睁眼、闭眼总是不舒服,而且不把它取出来,

就会身心不得安宁。人一旦有了贪心,则看世事的眼光就有

了变化,本来是清净的,因为贪,就成了污秽的:本来能够

看清楚的,因为贪却成了睁眼瞎;明知道是火炕,还要往里

跳……文殊菩萨开示对治贪欲心的方便法门是:“若人

一心专精自守,贪欲心发,即应觉知,方便散除,还令寂静。

云何散除?应作是念:此是空,此是不净,求此欲心生处灭处,

从何而来,去至何所,是中谁染,谁受染者,谁为染法;如

是观时,不见能染,不见所染,不见染事,以不见故,则无

有取,以不取故,则无有舍,以不舍故,则无有爱,不舍不

爱,则名离欲,寂静涅盘也。”佛教的目的就是要我们

离苦得乐。虽然这个世界有这么多不应该的欲望一一贪,瞠,

痴,名与利,金钱与美女,但修习佛法还是使我们认识到:

世间事物无法恒常。自然界的沧海桑田,人类的生老病死,

一切都在生住异灭中。果子看似不动,实际上,时刻在腐朽

之中。地球,亿万年后,也有毁灭的一天。名利,地位,金

钱,何不如此?明白了这些道理,贪,还有什么意义呢?到头

来还不都是一场空啊!所以,我们要能看破世间无常苦,

放下五蕴身心,不生贪念执著。既然今生就可以罢手,又何

必要等来生呢,现在就可以罢手,当下就可以罢手!谦虚

著名的赵州从谂禅师著有一首《鱼鼓颂》的偈子,偈云:

四大由来造化功,有声全贵里头空。莫嫌不与凡夫说,

只为宫商调不同。这首《鱼鼓颂》是从谂禅师在回答他

人提问时的即兴之作。偈中的“鱼鼓”为鱼形木鼓,寺院用

以击之作诵经的法器。禅师借鱼鼓外实内空宋说明一个道

理:只有虚怀若谷,才能物有所用。这种思想在善昭禅

师那里也得到了体现,在他的《竹杖偈》中,禅师写道:一

条青竹杖,操节无比样。心空里外通,身直圆成相。

渡水作良朋,登山堪依仗。终须拨太虚,卓在高峰上。

竹杖颜色青莹,节操卓越高古,它心空、身直、形圆。它帮

助人类渡水登山,攀越巅峰。从诗学喻象来说,竹色青、节

操古,象征人的韶华正盛、品行卓异:竹子心空,象征人的

虚怀若谷:竹子外圆,象征人的圆融通达。作为一种处

世哲学,“谦虚”自古就为圣贤所倡导。儒家大师孔子在《论

语》中也曾多次谈到这个话题。他的弟子子路性格直率,过

于鲁莽,很多时候也表现得不够谦虚,孔子常常因此批评或

教训他。有一次,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四个人坐在孔

子面前,孔子就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们平时总是说:‘没

有人知道我呀!’假如有人知道了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条件非常差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

理,只需要三年的时间,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

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他的话微微一笑,说:“治理国

家需要讲礼让,可是你说话却一点都不谦虚,怎么能治理好

国家呢?”老子也说过:“上善若水。”谦虚的人,就像水

一样,把自己的心态放得很低,别人的优点马上可以看到并

学到。并且水比石头软,然而它却能将石头击穿,即人们所

说的“水滴石穿”。因此,“虚”并不是真的弱或者无能,更

不是害怕或者恐惧,而是利用一种低调的方式待人处事。

虚怀若谷是一种自谦,然而很多人却缺乏这种自谦,尤其是

一些稍有点成就的“人物”。他们中很少有人会说:“这不是

我的功劳”、“全仗运气好”之类的话,而是把所有的功劳都

揽到自己身上,并且为此把尾巴翘到天上去。而这种人的结

局必然是可悲的。古今中外的许多历史事件,也千百遍地证

明了这个真理。多少英雄因为胜利而骄傲了,不谦虚了,结

果落得失败的结局。多少人因为在学术上小有成就而自满、

固步自封,最终再也做不出卓越的成绩。还有多少年轻有为

的青年,因为骄傲、自负,就此目空一切,结果刚起步的事

业就夭折了。保持清醒的谦虚心态,是人立足于社会的一个

重要条件。有一个满怀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

寺,对住持释圆禅师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但是至今

还没有找到一个令我满意的老师。”释圆禅师问他:“难

道那么多的画家就没有一个比你强的吗?”年轻人答:“许

多人虽然也很有名气,可我看到他们的画作之后,觉得徒有

虚名,有的画得还不如我呢。”释圆禅师说:“既然如此,

就请施主给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说罢,让小和尚拿了笔

墨纸砚来。年轻人也不客气,拿起了笔就准备画,但是

他落笔前还是问了释圆禅师一个问题:“请问师父想要一幅

什么样的画?”释圆禅师答:“我素来爱喝茶,请你就画

一壶一杯如何?”年轻人欣然落笔,很快就画出了一把倾

斜的水壶和一造只造型典雅的茶杯。而那壶嘴里正徐徐地吐

出一脉茶水,注入下面的茶杯中。画完之后,年轻人对

自己的作品看了又看,感到很满意,于是请释圆禅师上前观

看。原以为会得到几句赞美之辞,没想到释圆禅师看了几眼

画作之后,很失望地摇了摇头。年轻人问:“师父不满意这

画?”释圆禅师指着画道:“你画得确实不错,只是把壶

和杯的位置放错了。应该是杯在上,壶在下才对。”年

轻人听了十分的不解,笑道:“师父糊涂了吧,哪有茶壶往

茶杯里注水,而茶杯在上壶在下的道理?”释圆禅师听了

年轻人的话后,也笑道:“原来你也明白这个道理啊!你渴望

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是却把你的杯

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试问那些经验与技艺你又怎么能

学得到呢?”大海之所以能容纳江河,江河之所以能容纳

百涧,这全是因为身处低处的原因。做人也应如此,只有将

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坛经》有言:

“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这段话很明确地告诉

我们,要以一种虚怀若谷的心态与人友好相处。唯有这样,

才能去除心中的烦恼与顾虑。而一个认识本心的人,是不可

能不谦虚为人的。唐代的李相有一次读《春秋》,中间

念错了一个字,站在旁边的小吏听到了,便皱了一下眉头,

李相看到了就问他,小吏委婉地回答:“我的老师教我读这

本书时,我读错了一个字,今天听到你一念我就明白怎么读

了。”李相听出了话外音,说:“不,我并没有受到老师的指

点,如果错了,一定是我而不是你。”说完,向小吏请教读

错的那个字的读音,最后,那个小吏被李相称为“一字师”。

虚怀若谷,还是一种学习态度。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的

几十年间,读过八百多种典籍。在研读古书时,发现诸家说

法并不一致,且相互矛盾,便多方深入实际,亲自“采药”,

同时向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医生、药工、樵夫、渔夫等人请教,

终于鉴别考证了历代记载的一千多种药物,为它们重新做出

了科学结论。当人们站在高处时,内心常会产生一种“会

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骄傲,而正是这种骄傲,让众多

的人仅仅登上人生的“一个小土包”而已。而那些敢于正视

自己的成就,以一种自谦和矜持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人,才能

够真正攀上人生之巅。虚怀若谷的人,不刻意去表现自

我,不与人争执,尊重所有的人,同时也为自己预留了“后

路”,防止因疏忽而招致他人的不信任、指责、攻击。这些

都是人不断完善自己人格的一个过程。不管是谁都离不开和

人接触,人与人之间能融洽相处,这是很重要的生存要点,

而谦虚则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一路

上更是要如履薄冰,没有虚怀若谷的精神怕是难以到达胜利

的彼岸。所以说,以谦虚的精神,诚恳的态度,去做人做事,

才是最佳的处世之道。

本文发布于:2023-01-01 13:56: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23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涅盘怎么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