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位置》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数学上册2—6页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自主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
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材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内容前,已经在第一学段学习了前后、上下、
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也学习了简单的路线图等知识,这为学
生进一步认识物体所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本节课是学习结合具
体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确定位置的具体方法,体会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
用,让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为将来进一步研究
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打下基础。
设计思路: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究空间,让学生
自主探究班长的位置,可以用文字、符号、图画、数字等各种方式。学生
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班长的位置要从二维的角度(两个方向)考虑。通
过交流、汇报及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列”与“行”。在学生能用第几列
第几行描述出某一位置后,进一步让学生探究如何用简洁的方法表示这一
位置,从而引入了用数对表示位置,感受到数对可以更简洁、更迅速地确
定位置。
2.应用数对确定位置。当学生初步认识了数对后,我设计了“找朋
友”的小游戏。首先,让学生在卡片上用数对写出自己好朋友的位置,然
后让其他学生根据数对找到好朋友。然后教师出示数对,学生找一找是谁,
在这里,我分层次教学:普通数对、颠倒数字位置的两个数对、两个数字
相同的数对,让学生深入理解数对中各个数字的意义。此环节层层递进,
逐步渗透,以螺旋上升的方式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3.在平面图和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当学生能在具体情境用数
对确定位置后,让学生在平面图中用数对确定位置。学生会看平面图后,
再利用多媒体技术,直接抽象到方格图,并且初步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
思想,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在这里,通过确定坐标系中的同列同
行的几个数对,让学生感知:位置处于同一列时,逗号前面的数字相同;
位置处于同一行时,逗号后面的数字相同;
4.拓展应用。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应用数学,在这里,我设计了:(1)
“读一读”,在熟练应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同时,让学生发现:要想确定物
体的位置,两个方向是缺一不可的,而且不仅数字可以表示列和行,字母
同样也可以表示列和行(2)用数对确定航空或航海时前方的障碍物的位
置。(3)应用数对确定玩国际象棋棋盘中马走的每一个方格的位置。(4)
了解地球上用经纬度可以确定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重点:
1.能在具体情境中自主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用数对表示某一物体
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自主探究用数对确定位置,揭示课题:(板书:位置)
1.自由表达班长的位置。
师:班长在哪儿呢?站起来,让大家看一看。现在谁能来介绍一下班
长的位置,(生自由介绍)
……
师:大家介绍的都对,可有的左右数、有的前后数、有的第几排,有
的第几组……,这样介绍班长的位置大家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很乱,
表达的标准不一样,看来需要怎么办?要统一表述的标准是不是?(引导
学生感受乱、标准不一,引出统一标准的必要性)
2.确定列与排。
师:谁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规定列与行的吗?(借助学生的回答)在
数学上,竖着称为“列”(板书)。通常从左往右分别是第一列、第二列……
请第一列的同学举起手来,第二列的同学们给大家招招手,第五列的同学
招招手。横着称为“行或排”(板书:竖——列横——行)。从前往后,
分别是第一行,第二行……第四行的站起来。
3.探究用数对表示班长的位置
师:有了列与行,想一想,这次表示班长的位置我要求你们写出来,
可以用文字、符号,图画、更可以用数字表示,请做在答题纸上。
(生探究,师巡视指导,发现汇报资源,展示并自我介绍,相互质疑,
组织交流)
……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方法,那个方法比较简洁?(完善同
学的表示方法,并告知,你们的方法和数学家的表示方法已非常接近,知
道从两个方向表示班长的位置,了不起。介绍数对各部分及整体的含义和
读法)强调列在前,行在后。
(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这是新
课改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学生自主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也是学生主动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领会到:要想确定
位置,不但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还要从两个方向(二维空间)的角度考
虑。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体验了学习数
学的乐趣和价值,培养了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
4.找朋友——应用数对表示其他同学位置
师:下面,请你在卡片上用数对表示出你好朋友的位置,我们一起帮
你找朋友。(生说,朋友站立,大家判断)
师:通过找朋友我们可以感受到,一方面数对可以简洁、迅速地帮助
我们确定位置,另一方面数对和同学一一对应。
(设计意图:让学生很快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
确:从两个方面(维度)描述出一个物体的位置准确简明。这样不仅巩固
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知了数学的简洁美,而且体会数
对的一一对应性。)
5.进一步深化对数对的理解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老师也想和大家交朋友,请你帮
我找到这几位好朋友。
电脑出示:(3,5)(5,3)
师:仔细观察这两个数对,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都有3和5,位置颠倒了。
师:这两个数对,都有3和5,为什么有两位同学起立?一位同学在这
儿,一位同学在那儿,怎么回事?
生:(3,5)表示第3列第5行,而(5,3)表示第5列第3行,是两位
不同的同学。
小结:由此看来,前面的数表示列,后面的数表示行,数对中的两个
数的位置能颠倒吗?(不能)
出示:(3,3)
师:这个数对有什么特点?这两个3表示的意义一样吗?分别表示什
么?
小结:虽然前后两个数字都是3,但是它们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前面的数表示第3列,而后面的数却表示第3行。
6、老师找朋友
问题⑴:在班里老师还想找一个好朋友,你知道是谁吗?
先出示提示一:只给一个数据“第2列”,你能确定老师的好朋友是
谁吗?
生:不能
再出示提示二:给出两个数据“第2列,第3行”,你能确定是谁了
吗?
生:能。生说出此位置的学生名字,师过去和他握手并互相介绍。
问题(2):你认为确定一个位置需要几个数据?
生:两个。
师:由此看来,要想用数对确定位置,必须有列和行两个数。这两个
数是缺一不可的。
(设计意图:数学既能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锻炼学生的抽象思
维。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能让学生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
行思考分析、进一步加深对数对的认识和理解。)
三、在平面图和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1.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中同学的位置
师:我们会用数对表示教室里同学的位置了,情境图中同学的位置你
会表示吗?(出示情境图)看图时以我们观察者为标准。从左往右分别是
第一列、第二列……第一排,第二排……(课件配合演示)
(1)由位置到数对。小青的位置在第3列第2行,用数对怎样表示?
小敏的位置呢?
(2)由数对道位置。数对(1,4)表示的是谁?数对(4,3)呢?
小结:观察时,先看什么——列,再看什么——行。从几个方向观察
——纵横两个方向
表达时,列——在前,行——在后。
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师:如果把每一位同学看作一个点,用竖线和横线将列与行连接起来,
就形成了一个方格图,也称为坐标系。在方格中(课件演示),起点是0,
先横着标出是.4.5.6代表列,再竖着标出1.2.3.4.5.6表示行。你能用数对
表示这几位同学的位置吗?
课件出示几位同学的所在的点,让学生说数对,并说明理由。
师:下面老师也找了几个数对,(3,1)(3,2)(3,3)(3,4)(,)
(,),再往后是什么呢?猜一猜
师:你觉得这些数对所对应的位置会在哪里呢?
生:第三列,因为它们的第一个数字都是3
师:再来一组(1,4)(2,4)(3,4)(4,4)(,)(,)再往后
呢?
师:你觉得这些数对所对应的位置会在哪里呢?
生:第四行,因为它们的第二个数字都是4
师:同学们的猜测对不对呢?下面请你在方格纸上标出这些位置,看
看是否和我们的猜测一样。
生展示。
师:当这些位置在同一列时,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字相同,当这些位置
在同一行时,数对中的第二个数字相同。
(设计思路:由具体到抽象是数学知识的特点。对于让学生在方格纸
上确定位置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学生思维的一次飞跃,所以,先让学生
从平面图入手,让学生在读懂平面图的基础上,抽象出方格图,这样更加
有利于学生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变。在这里,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可
以既直观又形象地使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
3、在方格里用数对表示学校附近建筑物的位置
下图是学校附近的地图,在方格纸上他们还可以用数对表示呢,快来
试试吧。
邮局的位置是(,);银行的位置是(,)
公园的位置是(,);商店是位置是(,)
四、拓展应用
1、用含有字母的数对表示方格的位置。
师:方块中有25个汉字,用C3表示“天”那么按下列要求排列会组
成一名什么话,把它读出来。
(1)A5A3C4E5B1C2B4
(2)B4C2D4C5A1D3E1
思考:在这幅图中,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和之前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方法一样,一组数对表示一个方格,而不是一个点)
2、用数对表示象棋子的位置。
如图(出示课件)是中国象棋一次对局时的部分示意图,若”帅”所在
的位置用有序数对(5,1)表示。
(1)请你用数对表示其它棋子的位置。
(2)我们知道马行“日”字,图中的“马”下一步可以走到的位置有
几个?分别如何表示?
3、用数对表示航海屏幕上障碍物的位置
师:在方格纸上同学们都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真厉害,开轮船
或开飞机的师傅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表格(出示圆环图),目标A的位置
为(2,90°),则其余各目标的位置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为学生准备课外的知识,
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由数学上的位置到学习中、
生活中的位置,二者虽不尽相同,但对学生具有引领和教育价值,从而体
现数学的大教育观。)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三江中心校朱法智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认识分数。能通过动手操作和结合具体图形,理解
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中,体验动手操作、合作
交流的方法,获取数学学习的经验。
3、情感目标: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感悟分数来源于生活,
并应用于生活,获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实物操作、直观图形等方法,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三、学生分析
1、学生可能接触过表示“二分之一”意义的日常生活情景。如把一个吃
的东西,平均分成两份,一份给别人,另一份给自己。这是学生学习分数
初步知识的实践基础。
2、学生从对日常生活情景的认识到运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来表述分数的
概念具有一定难度。从整数到分数,这是一次知识的扩展和思维的跨越。
对于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存
在有很大差异。
四、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分数的起始课。分析
其内容,有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步:认识二分之一;会读、写二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并理解其含义。
第二步: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自主探究几
分之一的分数及其意义。
第三步:学会比较几分之一分数的大小。
五、教学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请来了两位大家喜欢的动物朋友,认识他们吗?
生:熊大和熊二。
师:他们准备了几道题想考考你们,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挑战成功?
生:有。
师:现在我们来看大屏幕,看一看他们为我们准备了哪些问题。
(显示课件1)有一天,熊大和熊二一起去找食物,它们找到了4个
大苹果。熊大说:“我要吃3个。”熊二说:“不行,我们应该一样多。”他
们应该怎么分?
生汇报。
(显示课件2)又一天,熊大和熊二一起去找食物,它们走了很久,
才找到了1个大苹果。他们应该怎么分?
生答。
师结合生汇报板书:每只熊分半个苹果。
师问:同学们,想知道一半在数学中用什么数来表示吗?今天我们就
一起来学习这种表示方法,你们有信心把它学好吗?
生答:有信心。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几分之一
(1)师课件放映: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
(2)提问: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除了用一半表示以
外,还能用什么来表示呢?
(3)学生汇报,师结合生汇报板书。
师一边课件演示一边说:在数学里把这种分法用分数表示,板书二分
之一(1/2)。
(4)学写二分之一
师边放映课件边讲解:刚才老师是怎么写这个1/2的?先写短短的一
条横线表示平均分,平均分成了两份,就在这条横线下面写上2,表示这
样的一份就在横线上写1。学生在纸上写一写,边写边读。教师板书:读
作:二分之一
(5)活动
请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折一折、画一画、说一
说它们的二分之一。
(6)自主探究学习四分之一的表示方法
在学习了二分之一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探究四分之一表示方法。将
学生分成小组,相互讨论交流分法,指名生汇报,要求学生说出具体分法
和写作、读作方法,并指名生说出所表示的意义。
(7)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分数。
师:如果我们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如果平均分成了20份、50份、100份呢?
2、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
(1)师出示课件:熊大和熊二在一次吃西瓜的时候,也想用我们今天
学习的分数,它们都想吃的多.熊大想:“我要吃这个西瓜的二分之一。”熊
二想:“我肚皮大,吃的多,要吃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问它们谁吃的多?
为什么?
(2)生猜想:哪只熊吃得多一些?
(3)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并交流结果。
(4)让生汇报讨论结果,师结合生汇报小结。
(5)师生共同小结后,出示课件:平均分的份数越少,分得的每一份
就越多,这个分数就越大;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得的每一份就越少,这
个分数就越小。
(三)综合实践,拓展运用:课件出示,判断一个图形是否能用分数
表示,并说出能与不能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及时评价
1、说一说这节课有些什么收获?
2、让学生结合本堂课的表现,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对
自己或他人进行评价。
五、小结:学生口述,教师补充不完整,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地方。
六、作业:复习今天所学的内容。
板书:
1、分数的概念
2、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本文发布于:2023-01-01 12:26: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19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