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⒈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三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除法的初步认识》。
⒉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一)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学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学生今后学好除法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⒊教学
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几个
目标:⑴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
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⑵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
写除法算式。⑶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
生的实践意识。
⒋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今后初学除法应用题会感到有些困难。为此本
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
少,要用除法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
在。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
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
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⒈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
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
新知。
⒉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规律,有利于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⒊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通过多种感官协
同作用,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⒋谈话法:
运用师生之间的谈话组织教学,既可使学生的思维方向明确,又便于教师
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
⒌练习法:
通过各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
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⒍讨论法:
运用讨论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
中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密切合作的能力。
三、说学法
古人云:“教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受用终生”,教师既管教,
又要1管学,把教落在学上,重点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
⒈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
⒉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知识的生长点和解题的关键所在。
⒊在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⒋通过提问与练习,让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解题技能。
⒌指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逐步扩展到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方
法。
⒍在观察、比较中分析,初步渗透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
的一般规律,我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一)、认识“平均分”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感知—
—表象——概念。鉴于这个特点,此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⒈贴出图片:8个梨,4个盘子。提问:
⑴老师这儿有8个梨,平均分在4个盘子里,每盘分几个?“平均分”是
怎样分呢?小朋友,请你们仔细看老师分。(演示:每个盘子里放一个)
⑵每个盘子里放了几个?分完了没有?为什么?那么再继续分。(演示:
每个盘子里再放一个)
⑶分完了没有?现在你们看,每个盘子里梨的个数是几个,它们的个数怎
么样?在此,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为学生建立“平均
分”的概念打下基础。
⒉说明:
这样一个一个地分,每份的数量同样多,叫做“平均分”。通过教师说明,
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⒊指名生说一说:“平均分”要注意什么?通过说一说,不仅让学生进一
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⒋判断。
投影出示一组图形。
⑴指出图中哪些是“平均分”?
⑵为什么第二图和第四图不是“平均分”?能不能变成“平均分”?学生
回答后,教师抽动投影片成下图。
②把16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几?
⑷看算式说出意义。6÷2=312÷2=612÷4=320÷4=5
以上练习题的设计,围绕着此环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着,由形象具体逐步抽象
化,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完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良好的数学
知识体系。⒊小结。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
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通过小结,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⒋质疑。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
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问:“通过这
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哪些弄不明白的问题”,接着教师及时解答或请同学
帮助解答。
五、巩固练习
众所周知,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
节课我安排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⒈读出下面的算式,用摆一摆,再填得
数。8÷2=10÷5=12÷3=此题的练习,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动手
操作巩固新知的理解和掌握。⒉在下面算式的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⑴把15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15÷=
⑵把15个,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个?÷=此题的练习,以进一步
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⒊根据题目说出算式。
⑴把18棵树,平均捆成3捆,每捆有几棵?
⑵小冬把6只兔子,平均关在3个笼子里,每个笼子关几只?
⑶妈妈买来8个苹果,平均分给爷爷和奶奶,每人分几个?讨论:为什么
列式是“8÷2”,“2”是从哪里来的。
⑷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人吃,每人吃几个?
⑸把5个苹果平均分给10个人吃,每人吃几个?讨论:上面两题为什么
一个列式是“10÷5”,一个列式是“5÷10”?以上的5小题所反映的`事实
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应用的数学和4问题解决的数学,
⑷⑸两题的列式以及算式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虽然学
生还不会计算“5÷10”,但让学生先试一试,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拓展
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⒋游戏。教师
出示12朵花,请学生把12朵花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再列出算式,看谁的分
法多。此题的练习,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
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
感。同时,一题多解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发散性,从而培
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以上练习题是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的,层层递进,
由“再现性”进入到“内化性”深入到“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对除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还
要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并预告下一节课
学习的内容,做到了承先启后。
本文发布于:2023-01-01 09:53: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12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