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更新时间:2023-01-01 09:48:06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1日发(作者:2010年四级真题)

一、中国礼仪文化演变简史

自50万年前山顶洞人缝制衣服开始,文明同时也伴随着人类发展,“炎黄五帝礼理起于大一,礼事起于燧皇,礼名起于黄

帝”之说。我国最早的秘书人员“史官”起,礼开始以正规的方式出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五典”已足够说明当时礼仪的规范体系。

大约在夏商周三代,礼仪开始典制化。最早的秘书机构“太史寮”的建立,第一部记载‘礼’的典籍《周礼》的出现,“三

礼”的盛行,标志着中国古代礼仪进入成熟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礼的大力推行,孔孟等思想家的礼仪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古代礼仪文

化的基础。

形成于秦汉时期的封建礼仪及“三纲五常”的提出,清末至民国时期,科学、民主、自尊、平等的观念和与之相适应的

礼仪标准得到传播和推广。

五四以来,中国的礼仪更注重吸收目前国际礼仪的长处,为我所用。

二、西方礼仪文化演变简史

爱琴海地区和希腊是亚欧大陆西方古典文明的发源地。约自公元前6千年起,爱琴海诸岛居民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此后,

相继产生了克里特文化和迈锡尼文化。公元前11世纪,古希腊进入因《荷马史诗》而得名的“荷马时代”。古希腊哲学家对礼

仪有许多精彩的论述。例如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年)率先提出了“美德即是一种和谐与秩序”的观点;苏格拉底

(公元前469—前399年)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谈天说地,而在于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培植人的道德观念。他不仅教导人

们要待人以礼,而且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开始封建化过程,12至17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中世纪欧洲形成的封

建等级制,以土地关系为纽带,将封建主与附庸联系在一起。此间制定了严格而烦琐的贵族礼仪、宫廷礼仪等。n14至16世纪,

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

17、18世纪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兴起的时代,尼德兰革命、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相继爆发。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

欧洲的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礼仪逐渐取代封建社会的礼仪。资本主义社会奉行“一切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原则,但

由于社会各阶层经济上、政治上、法律上的不平等,因此未能做到真正的自由,平等。不过,资本主义时代也编撰了大量礼仪

著作。例如,捷克资产阶级教育家夸美纽斯(公元1592—1670年)编撰了《青年行为手册》等;英国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家约翰·洛

克于公元1693年写作了《教育漫话》。

一直到近代,西方个方面实力的增长,对贫困国家的殖民,将他们的礼仪文化也带到被殖民国家,开始影响着世界的礼

仪文化,成为世界礼仪文化的典范。

三、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性

1、称谓称呼方面

在西方,称呼是比较笼统的,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很多称呼。例如,西方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女士或小姐,而

在我国“先生”第一解释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随着改革开放,先生已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西

方人称”uncle”,可以涵盖我国的婶婶,伯母,姨。他们对这些方面的关系也不如中国分明,中国父亲那边的为伯伯,姑姑,堂

兄妹,母亲方为舅,姨,表兄妹。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而在中国,人们喜欢加上职位,xx经理,xx总裁等。这是

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西方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头衔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高级宗教人

士等。

2、交际语言方面

中国人通常是见面点头致意,握手或行拱手礼,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认为欠身显得自卑,拥抱是最常见的见面

礼与道别礼,亲吻礼与吻手礼也较为常见。在我国除了见面和告辞时使用,在表示祝贺、感谢或互相鼓励时也使用。发展到现

在,被简单的“你好”,“再见”所取代。可是西方的贴面礼、亲吻礼、吻身礼,让国人仍很不习惯接受。中国在见面时喜欢

客套的问去哪了?有没有吃饭?西方则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感到奇怪。送客离开时,中国人习惯挽留,说“走好”“慢

走”,而西方仅微笑作再见就可。

3,宴请方面

酒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被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或缺的。酒杯不空茶水不满。在西方,通常喝啤酒、葡

萄酒,不喜欢劝酒。在中国,宴会喜欢共桌共菜,西方则认为不合卫生,实行分餐制。中国人宴请时,觥筹交错,歌舞升平。

西方则要求少声响少动作,用餐程序较多。

4,禁忌习俗

中国人不喜欢说4,因为与“死”同音,认为8、6吉利,偏向于双数,追求成双成对。西方人不喜欢13。缘起基督教

中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犹大出卖耶稣,有13个人。也不喜欢星期五。中国人尊老,而西方人忌老。

中国人喜黄色,有图腾为“龙”,视为龙的传人。而西方则认为龙是蛇,基督教中蛇就是撒旦、是魔鬼,黄色暗含断交

之意。

国人在馈赠送礼时不可“过时送礼,事后补礼”。与年长者不能送“钟”,乌龟有“王八”之称,亦不可。外国人在送

礼时不求贵重,意到便可。送礼收礼时亦少有谦卑之词。但礼品包装要求精美。在与人交谈时,西方人忌谈论个人私事、年龄、

婚姻、收入等。中国人则习惯称自己“礼不好,请笑纳”。

5,日常行为习惯

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

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拜访他人表示热忱。而西方人在拜访前,要跟这人预约,突然造访会造成受访者不快,因为会打乱

别人的工作安排。西方人比较忌讳别人探听其隐私。中国人比较热情,愿意帮助他人,喜欢询问别人可有什么帮忙。

比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购物品价格,在中国人看来,物品贵贱只代表物品质量。西方人则认为是隐私,不宜直

接询问。中国人的空间距离较近,经常可以看见中国少女亲昵而行。西方人认为中国人过于亲近,中国人认为西方人冷淡、傲

慢、过分疏远。这都是东西方文化观念差异导致的。东方人重义重情,西方人崇尚个人独立。

四、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原因

(一)生存环境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个农业大国,靠天吃饭的思想根深蒂固,而中国所处地理环境相对优越,人们从大自然中获取耐以生

存的资源,所以东方人将大自然定义为生存的依赖,对自然顶礼膜拜,事事模仿自然,顺应自然,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即使发生自然灾害,人们都将其归咎于违背自然,从而受到自然的惩罚,仍然将自然定为了万物的主宰。

而西方人则更注重自己对于自然的改造,他们将这种改造更多的归功于“独立于自然以外的人类的思维”,而非东方人的顺应自

然,从而产生了“人物分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观念。东西方自然观的不同,造成了两地文化的迥异。拿园林来说,我们

可以看到同处于18世纪的法国凡尔塞宫和中国清朝的避暑山庄,这两个都是以强大帝国最强盛时期为背景,同样都是通过超经

济手段,设计建造完全体现建造者思想的艺术品,却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凡尔塞宫为代表的“直线条”,“规则的几

何图形”,“对称,整齐”的欧洲造园风格,无不与大自然形成鲜明的对比,无不都显示出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以避暑山庄

为代表的中国园林,则以“师法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等模仿自然,效法自然的造园手法,体现着东方人“天人合一”的

思想观念,表达着人们对大自然的尊崇。这些差异都源自于东西方人所持有的不同的自然观。

(二)历史典故

中西方神话异同的影响

礼仪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分析其差异也必须从文化的源头讲起。现代意义上的西方文明有三大源头:一是古希腊神话

和科学精神;二是古罗马政治法律文明;三是西伯来犹太人的宗教文明。

1、神的来源和政治文化

内部不同的思维差异导致哲学时代重大差异,这个神话的思维差异就是古希腊神话是人神同构,中国神话则是人神同一。

从古希腊戏剧中我们可以了解,古希腊中的神和人一样,有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有人的七情六欲。宙斯,第三代神王,又

称宙神,弑父篡权,性格极为好色,常背着妻子赫拉与其他女神或凡人私通。他们是虚构的,不似中国神话,神便是“得道”的

人,死后的伟大的君王就成了神、三皇五帝等。但他们不是一般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强大的意志力,他们是人神同一的身。

这种差异就造成了古希腊人或说西方人的传统精神是不依赖统治者的个人道德,因为最高神和一般人都一样,所以他们

依靠制度。而中国人则依赖统治者个人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也只有伟人才能统治天下,但也是无情的。自古帝王都以真龙天子

自称,都与形成专制有关。

2、神话权利传承机制和文化机制

让贤机制是中国神话权利的传承,尧让舜,舜让大禹,古希腊以自我否定机制,宙斯不满父亲克洛诺斯的残暴,弑父夺

位,其与阿尔克墨涅所生儿子赫拉克勒斯不满他残暴,他的权利同样被推翻,中国诸神通过禅位和让贤的和平方式实现统治权

的转换,不仅将统治权交给接班人,伦理规范,道德体系,价值观念也传递下去,强调君贤臣良,形成一种传递性的、伸展性

的、复制性的自我肯定机制,导致文化的凝固。希腊神界统治权的易手通过禁忌----放逐----反叛----取代的途径完成,暴力

的反叛和否定的神系延续、进化和发展的契机,传达进化思想。

3、神系差异和宗教

中国神话模糊了神话与历史,缺乏一个完整的系统,没有主神和以他为核心的神际关系网,也没有一个全宇宙性的主神。

而希腊神话较清晰,不仅有丰富、完整的系统,而且有确定的主神和以他为核心的神际关系网络。希腊的主神宙斯同时也是奥

林匹斯神系的中枢和纽带。神系中的各式各样神话形象都与主神宙斯搭上关系。古希腊神话与希伯来犹太人的宗教相遇,融合

为一神论的严格意义上的西方宗教。

由于中国乃至东方神论宗教,被很多学者从此判定没有宗教。中国上古思维影响,与多多神论的佛教一拍即合,和中国

本土道教相互补充,形成中国特色的佛教,不能以西方宗教的某个特征来判定东方宗教。这就是神话对日后,对中西方政治文

化乃至生活都影响深远的宗教影响。

(三)宗教信仰

1、一神与多神和中西方自然科学思维

世界三大宗教中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一神,一部经典,这位神是万物的主宰,至高的主权掌握者,无所不能,无所不

在,而代表东方宗教的佛教则为多神,经典浩迭,虽有一主之神,却不是创世主,连中国本土的道教同样没有一个造物主的最

高神。

希腊观念以一个永恒的第一动因或外在的造物主为特点,所以希腊自然科学的动力就是去发现造物主设下的宇宙秩序的

规律。与之不同的是中国的有机世界有宇宙演化而不是第一动因或造物主,而且唯一的原则在功能上又等同于交易,主要动力

是在系统内寻找有机联系,任何外在的原因是很难设想的,这也就导致了中国对自然变化有深邃的哲学理解,很不幸的是人们

完全陷入了宇宙的有机论泥潭。

2、宗教与政权结合和反抗思维

公元五世纪时,基督教以政权合一的方式全方位统治思想、政治、经济、文化,教会成为“等级金字塔”的塔尖,不仅

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还掌握着大量土地,此时的基督教钳制和禁锢一切进步思想,在残酷的压迫下,西方人不得不具有

一种探索和反叛心理。自文艺复兴,这次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复兴,倡导人文主义,同时给钳制和禁锢一切进步思潮的教

会沉重的打击,宗教改革彻底结束了天主教会一统西欧的时代,有这样一句说法,“压的越紧,反弹力越大”,天文学、生物

学、近代科学、艺术随之而产生。

在中国,宗教从没有全方位统治,(西藏除外),南朝梁武帝时期,佛教一度辉煌,成为国教,但也只是短暂的十几年,

更没有发展到凌驾皇权之上的地步,纵观中国的历史,一直处在舒适的状态下,各种思潮和科学领域也是相当宽松,也就因由

来已久的惰性而极为轻视,他们重视的是农业方面的生产,人际关系的维持,正所谓,“有什么样的压力就有什么样的动力”。

3、宗教信仰差异和哲学思想

基督教为西方人提供了统一的信仰,向心力,这也就导致他们的哲学任务是在上帝这一至高无上,不可替代的神设定下

发现其奥妙处所在,强调秩序和制度,强调逻辑的严密性,对于没有统一信仰的中国而言,人的思想是分散的,没有共同的期

盼,如同一盘散沙,强调沙粒与沙粒之间的融合,处理好沙粒之间的距离,也就是所谓的人伦关系。

余杰说“中国文化几乎把所有精力投注到人与人间伦理的厘定上,从孔孟,老庄到魏晋玄学,到佛教禅宗,到陆王心学,

是一条从本心获取欢乐的重要线索,追求一种超稳定的人生哲学。这样,中国传统学术缺乏与现代文明接触的‘科学理性’,

囿于无所不在的‘伦理理性’,最终沦为意识形态的奴婢。“

正因为中国人的这种意识形态的沉沦,愈陷愈深而无法自拔,造成了中国特别注意人际关系和人际关系的深邃哲学,而

西方哲学则注重秩序的遵守和逻辑的规范。

4、宗教差异和艺术

基督教在其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有不少不朽的艺术作品,大多取材于圣经和宗教传说,基督教对逻辑美的追求对西

方艺术影响巨大,广义西方艺术有在时间上的表现,也有在空间上的表现。前者如音乐、诗歌,后者有建筑、雕塑、绘画,在

宗教教义的束缚下,后者远具有超教义的艺术价值。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最后的审判》,拉斐尔《西斯廷圣

母》更是欧洲绘画艺术的顶峰。

中国的宗教哲学更倾向于类比和对称之美,与西方逻辑和分析之美完全相反,在《易经》中,类比大量使用,杨振宇

则认为,“正是《易经》的类比思想,使中国没有出现近代科学。

比兴的大量出现,中国文学的又一特产----对联,说明中国对归纳、类比、对称美的追求,由中国的园林建筑对称美

与西方园林建筑非对称美可以看出这点。中国的逻辑推理大多应用在象棋,围棋等娱乐活动中,自然科学中的运用十分少见。

我们从西方的油画,水彩,雕塑看东方的山水墨画,书法艺术,前者在上帝的秩序下追求色彩,形态等逼真或说是接

近真相的效果,在外形的细微刻画,逻辑运用上,深邃的天人宗教哲学使中国的艺术走向对意境的追求,将外在的形态忽略不

计,直逼事物最根本的真相,从最深处体现禅诗,虚拟场景道具的喜剧均体现了这一点。

五、发展方向与结论

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在世界上素来享有盛誉。但中国同时又是一个开放发展的国

家,随着中西方文化日益的交融,甚至西方文化抢占中国文化市场,领导中国文化市场,这就开始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我们既要了解这种现象迅猛发展的原因,又该逐步的透析如何创造中国特色礼仪文化。

近代以来,,囿于国势衰微,列强入侵,国人激于时变,把落后挨打归咎于传统文化,这有一定道理,但我们试想一下,

一个知书达理的书生,挨了强盗的打,人们可以责怪他没有拳勇,但却不可责怪他不该知书达理,如果书生从此丢掉书本,只

练武功,成了没有文化的“强人”,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万世一贯的,而只能与时俱新,弃其糟粕,优秀文化的因子,往往历久弥新,长久的

存活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的影响着民族的精神和面貌。人类社会终将进入一个人人讲信修睦,彼此虔敬礼让的文明时代,因

此我们既要习武强身,又要弘扬既有文化,礼乐文化终究有它新的用武之地。

我国的传统文化在韩,日保存颇多,并继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令人汗颜的是,在本土,传统文化的流失速

度却是非常惊人的,人际交往,婚宴生日,重大节日无不在西化,越来越失去民族特性。这表明本位文化已经被国民抛弃,它

的消亡也就不会太远了。炎黄子孙,有识之士,当知忧矣。

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作为文化重要的一支,礼仪文化,更显其重要性。古往

今来,真正灭绝于种族屠杀的民族并不多,而灭亡于固有文化消失的民族却是不枚胜举。

中国,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发生过文化中断的文明,在未来的世纪中,中华文明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基

本前提之一,就是能否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强势的本位文化,这无疑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礼乐文化是中华传统

文化的核心,能否将它的精华发扬广大,对于本位文化的兴衰至关重要。

陈华凯先生,“复兴礼仪文化之邦”的口号,让我很受感动,泱泱古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怎能就此罢手?那就好如

让我们华人丢掉脚下的土地,在海上漂流,无根。

“如果我们把传统的道德内涵置换为现代的道德内涵,把过去的生产关系置换为现代的生产关系,把封建专制的制度

背景置换为现代政治文明的背景,把传统的圣人治天下置换为民主,把固有的等级观念置换为可公平竞争的角色观念,加上平

等和崇高人的尊严,再保留一些我们应该保留的如父慈子孝,长幼有序,师道尊严,敬畏先辈和与自然和谐等核心传统价值观,

再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那么这些礼内涵就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今天重建中国特色礼文化的基础。如果再将礼中不能适应现代

社会文化和政治制度的礼治,礼教,礼学加以扬弃,将重点放在礼仪和相关文化的建设上,重振礼仪之邦就有了一条可靠行的

途径。

综上所述,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主要有称谓称呼方面,交际语言方面,宴请方面,禁忌习俗方面,日常行为习惯方面

等五方面不同,而这些方面的不同所造成的差异原因主要有,一,生存环境方面的影响,中方属于内地,对土地的保守,以及

安逸生活带来的性格习惯;二、历史典故方面,三,宗教信仰方面对于东西方在思维,科学,发展以及反抗方面形成的不可磨

灭的影响。

我们研究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主要目的并非旨在研究其差异性表现在哪些地方,而是在差异性中寻找不足,从不足中

探求一条适合中国礼仪文化发展的途径,一条既不能“国粹主义“,有不能”全盘西化“的中国特色道路。

本文发布于:2023-01-01 09:48: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11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夏朝历法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