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南中学网站

更新时间:2023-01-01 08:54:10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1日发(作者:fun学网)

上海上南中学南校初一数学压轴题专题

一、七年级上册数学压轴题

1

.我们知道,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

线,类似的我们给出一些新的概念: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度数为1:2的两个

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三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度数为

1:3

的两个角

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四分线

……

显然,一个角的三分线、四分线都有两条.

例如:如图

1

,若2BOCAOB,则OB是AOC的一条三分线;若2AODCOD,

OD

AOC

的另一条三分线.

1

)如图2,OB是

AOC

的三分线,

BOCAOB

,若

60AOC

,则

AOB;

2

)如图

3

120DOF

OE

DOF∠

的四分线,

DOEEOF

,过点O作射线

OG,当OG刚好为DOE三分线时,求GOF的度数;

3

)如图4,120AOD射线OB、OC是AOD的两条四分线,将

BOC

绕点O沿顺

时针方向旋转

(0180)a

,在旋转的过程中,若射线OB、OC、

OD

中恰好有一条射

线是其它两条射线组成夹角的四分线,请直接写出

的值.

答案:(

1

);(

2

)的度数为或;(

3

)的值为或或或

【分析】

1

)根据三分线的定义解答即可;

2

)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根据三分线的定义分类解答即可;

3

)根据四分线的定义分类解答即可.

【详解】

解:

解析:(

1

20

;(

2

GOF

的度数为

60

90

;(

3

的值为

10

45

75

或110

【分析】

1

)根据三分线的定义解答即可;

2

)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根据三分线的定义分类解答即可;

3

)根据四分线的定义分类解答即可.

【详解】

解:(

1

∵OB

AOC

的三分线,

BOCAOB

60AOC

1

20

3

AOBAOC

故答案为:20;

2

)120DOF,OE是DOF∠的四分线,DOEEOF,

3

90

4

DOEDOF

OG为

DOE

的三分线,

当DOGGOE时,

2

60

3

DOGDOE

1206060GOF,

当DOGGOE时,

1

30

3

DOGDOE

1203090GOF,

综上所述,GOF的度数为60或90,

3

∵120AOD射线OB、OC是AOD的两条四分线,

∴∠AOB=∠COD=

1

4

∠AOD=30°

∠BOC=60°

图,当

OC

∠BOD

的四分线时,

∠BOC=

3

4

BOD

,

∠BOD=80°

∠COD=20°

α=30°-20°=10°

图,当

OD

∠BOC

的四分线且

∠BOD>∠COD

时,

∠COD=

1

4

∠BOC=15°

α=30°+15°=45°

图,当

OD

∠BOC

的四分线且

∠BOD<∠COD

时,

∠COD=

3

4

∠BOC=45°

α=30°+45°=75°

图,当

OB

∠COD

的四分线时,

∠BOC=

3

4

COD

,

∠COD=80°

α=30°+80°=110°

的值为

10

45

75

或110

【点睛】

本题考查了角的计算,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掌握角的三分线、四分线的定义,利用分类讨论

思想.

2

.如图一,点

C

在线段

AB

上,图中有三条线段

AB

、AC和BC,若其中一条线段的长度

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

C

是线段

AB

巧点

1

)填空:线段的中点这条线段的巧点(填

不是

不确定是

(问题解决)

2

)如图二,点A和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

20

40

,点

C

是线段

AB

的巧点,求点

C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

(应用拓展)

3

)在(

2

)的条件下,动点P从点A处,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

AB

向点B匀速运动,

同时动点

Q

从点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沿

BA

向点A匀速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中

点时,两个点运动同时停止,当A、P、

Q

三点中,其中一点恰好是另外两点为端点的线

段的巧点时,直接写出运动时间

()ts

的所有可能值.

答案:(

1

)是;(

2

10

0

20

(3)

t=6

;;

t=12

;;.

【分析】

1

)根据新定义,结合中点把原线段分成两短段,满足原线段是短线段的

2

关系,进行判断即可;

2

)由题意设

C

点表示的数为

解析:(

1

)是;(

2

10

0

20

(3)

15

2

t

t=6

60

7

t

t=12

90

7

t

45

4

t

【分析】

1

)根据新定义,结合中点把原线段分成两短段,满足原线段是短线段的

2

倍关系,进行

判断即可;

2

)由题意设

C

点表示的数为

x

,再根据新定义列出合适的方程即可;

3

)根据题意先用

t

的代数式表示出线段

AP

AQ

PQ

,再根据新定义列出方程,得出合

适的解即可求出

t

的值.

【详解】

解:(

1

)因原线段是中点分成的短线段的

2

倍,所以线段的中点是这条线段的巧点,

故答案为:是;

2

)设

C

点表示的数为

x

,则

AC=x+20

BC=40-x

AB=40+20=60

根据

巧点

的定义可知:

AB=2AC

时,有

60=2

x+20

),

解得,

x=10

BC=2AC

时,有

40-x=2

x+20

),

解得,

x=0

AC=2BC

时,有

x+20=2

40-x

),

解得,

x=20

综上,

C

点表示的数为

10

0

20

3

)由题意得





606010

2604

6601015

tt

APtAQtPQ

tt







,,

i

)、若

0≤t≤10

时,点

P

AQ

巧点

,有

AQ=2AP

时,

60-4t=2×2t

解得,

15

2

t

PQ=2AP

时,

60-6t=2×2t

解得,

t=6

AP=2PQ

时,

2t=2

60-6t

),

解得,

60

7

t

综上,运动时间

()ts

的所有可能值有

15

2

t

t=6

60

7

t

ii

)、若

10

t≤15

时,点

Q

AP

巧点

,有

AP=2AQ

时,

2t=2×

60-4t

),

解得,

t=12

PQ=2AQ

时,

6t-60=2×

60-4t

),

解得,

90

7

t

AQ=2PQ

时,

60-4t=2

6t-60

),

解得,

45

4

t

综上,运动时间

()ts

的所有可能值有:

t=12

90

7

t

45

4

t

故,运动时间

()ts

的所有可能值有:

15

2

t

t=6

60

7

t

t=12

90

7

t

45

4

t

【点睛】

本题是新定义题,是数轴的综合题,主要考查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关系,数轴上两点间的距

离,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新定义列出方程并进行求解.

3

数形结合

是重要的数学思想.请你结合数轴与绝对值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

m

和数

n

的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

│m

n│

.如果表示数

a

和-

2

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3

,记作

│a

(

2)│

3

,那么

a

=.

2

)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探索

│a

4│

│a

2│

的最小值为

______

,若

│a

4│

│a

2│

10

,则

a

的值为

________

3

)当

a=______

时,

│a

5│

│a

1│

│a

4│

的值最小.

4

)如图,已知数轴上点

A

表示的数为

4

,点

B

表示的数为

1

C

是数轴上一点,且

AC

8

,动点

P

从点

B

出发,以每秒

6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

t(t

0)

秒.点

M

AP

的中点,点

N

CP

的中点,点

P

在运动过程中,线段

MN

的长度是

否发生变化

?

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求线段

MN

的长度.

答案:(

1

1

-5

;(

2

6

4

-6

;(

3

1

;(

4

)不变,线段

MN

的长度为

4

【分析】

1

)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到-

2

点距离是

3

的点有两个,即可求解;

2

)当点

a

在点

-4

和点

2

之间时,的值最小

解析:(

1

1

-5

;(

2

6

4

-6

;(

3

1

;(

4

)不变,线段

MN

的长度为

4

【分析】

1

)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到-

2

点距离是

3

的点有两个,即可求解;

2

)当点

a

在点

-4

和点

2

之间时,42aa的值最小;分两种情况,

4a

2a

化简绝对值即可求得;

3

)根据

514aaa

表示点

a

到﹣

5

1

4

三点的距离的和,即可求解;

4

)因为点

A

表示的数为

4

AC

8

,所以点

C

表示的数为

-4

,点

P

表示的数为(

1-

6t

),则点

M

表示的数为

4+1-6

2

t

,点

N

表示的数为

-4+1-6

2

t

,两数相减取绝对值即可

求得.

【详解】

1

∵2=3a

∴a

(

2)

3

a

(

2)

-3

解得

a=1

-5

故答案为:

1

-5

2

)当点

a

在点

-4

和点

2

之间时,42aa的值最小

a

的点位于

-4

2

之间

∴a+4

0

a-2

0

∴42aa

=a+4-a+2

=6

当4a时

a+4

0

a-2

0

∴42aa

=-42aa

=2-2a

=10

解得

a=-6

2a

a+4

0

a-2

0

∴42aa

=4+2aa

=2+2a

=10

解得

a=4

故答案为:

6

4

-6

3

)根据

514aaa

表示一点到

-5

1

4

三点的距离的和.

所以当

a=1

时,式子的值最小

此时

514aaa

的最小值是

9

故答案为:

1

4

∵AC

8

C

表示的数为

-4

P

表示的数为(

1-6t

则点

M

表示的数为

4+1-6

2

t

,点

N

表示的数为

-4+1-6

2

t

4+1-6-4+1-6

4

22

tt

MN

线段

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值为

4

【点睛】

此题考查绝对值的意义、数轴、结合数轴求两点之间的距离,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是解决

此题的关键.

4

.已知实数a

,b,

c

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分别为

A

B

C

,其中

b

是最小的正整数,且

a

,b,

c

满足

2520cab.两点之间的距离可用这两点对应的字母表示,如:点

A

与点

B

之间的距离可表示为

AB

1

a

,b,

c

2

)点

A

B

C

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

A

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

时,点

B

以每秒

2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点

C

以每秒

5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

动,假设运动时间为

t

秒,则AB,BC;(结果用含

t

的代数式表示)这种情

况下,BCAB的值是否随着时间

t

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

值;

3

)若

A

C

两点的运动和(

2

)中保持不变,点

B

变为以每秒

n

0n

)个单位长度的

速度向右运动,当

3t

时,

2ACBC

,求

n

的值.

答案:(

1

-2

1

5

;(

2

)不变,值为

1

;(

3

)或

【分析】

1

)根据

b

是最小的正整数,即可确定

b

的值,然后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几个

非负数的和是

0

,则每个数是

0

,即可求得

a

b

c

的值;

2

)用关于

解析:(

1

-2

1

5

;(

2

)不变,值为

1

;(

3

13

6

21

2

【分析】

1

)根据

b

是最小的正整数,即可确定

b

的值,然后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几个非负数的

和是

0

,则每个数是

0

,即可求得

a

b

c

的值;

2

)用关于

t

的式子表示

BC

AB

即可求解;

3

)分别求出当

t=3

时,

A

B

C

表示的数,得到

AC

BC

,根据

AC=2BC

列出方长,解

之即可.

【详解】

解:(

1

2520cab,

b

是最小的正整数,

∴c-5=0

a+2b=0

b=1

∴a=-2

b=1

c=5

故答案为:

-2

1

5

2

A

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

B

和点

C

分别以每秒

2

个单

位长度和

5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

∴t

秒后,

A

表示的数为

-t-2

B

表示的数为

2t+1

C

表示的数为

5t+5

∴BC=5t+5-

2t+1

=3t+4

AB=2t+1-

-t-2

=3t+3

∴BC-AB=3t+4-

3t+3

=1

∴BC-AB

的值不会随着时间

t

的变化而改变,

BC-AB=1

3

)当

t=3

时,

A

表示

-2-3=-5

,点

B

表示

1+3n

,点

C

表示

5+5×3=20

∴AC=20-

-5

=25

BC=

2013n193n

∵AC=2BC

25=2

193n

25=2

19-3n

),或

25=2

3n-19

),

解得:

n=

13

6

21

2

【点睛】

此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运用,以及数轴与绝对值,正确理解

AB

BC

的变化情况是

关键.

5

.在数轴上,点

A

向右移动

1

个单位得到点

B

,点

B

向右移动1n

n

为正整数)个单

位得到点

C

,点

A,B

C

分别表示有理数

a

b

c

1

)当

1n

时,

A,B

C

三点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a

b

c

三个数的乘积为正数,数轴上原点

的位置可能()

A

.在点

A

左侧或在

A

B

两点之间

B

.在点

C

右侧或在

A

B

两点之间

C

.在点

A

左侧或在

B

C

两点之间

D

.在点

C

右侧或在

B

C

两点之间

若这三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数相等,求

a

的值;

2

)将点

C

向右移动2n

个单位得到点

D

,点

D

表示有理数

d

,若

a

b

c

d

四个数

的积为正数,这四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两个数的和相等,且

a

为整数,请写出

n

a

的关系

式.

答案:(

1

①C

②-2

或或;(

2

)当为奇数时,,当为偶数时,

【分析】

1

)把代入即可得出,,再根据、、三个数的乘积为正数即可选择出答案;

2

)分两种情况讨论:当为奇数时;当为偶数时;用含的代数式表

解析:(

1

①C

②-2

3

2

1

2

;(

2

)当

n

为奇数时,

3

2

n

a



,当

n

为偶数时,

2

2

n

a



【分析】

1

)把

1n

代入即可得出

1AB

2BC

,再根据

a

b

c

三个数的乘积为正数即可选

择出答案;

2

)分两种情况讨论:当

n

为奇数时;当

n

为偶数时;用含

n

的代数式表示

a

即可.

【详解】

解:(

1

1n

代入即可得出

1AB

2BC

a

、b、

c

三个数的乘积为正数,

从而可得出在点A左侧或在B、

C

两点之间.

故选

C

②1ba,3ca,

当13aaaa时,2a,

当131aaaa时,

3

2

a

当133aaaa时,

1

2

a

2

)依据题意得,1ba,12cbnan,224dcnan.

a

、b、

c

d

四个数的积为正数,且这四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两个数的和相等,

0ac或0bc.

2

2

n

a

或

3

2

n

a



a

为整数,

n

为奇数时,

3

2

n

a



,当

n

为偶数时,

2

2

n

a

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我们把数和点对应起来,也就是把

结合起来,二者互相补

充,相辅相成,把很多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在学习中要注意培养数形结合的数

学思想.

6

.阅读下面的材料并解答问题:

A点表示数a

,B点表示数

b

C

点表示数

c

,且点A到点B的距离记为线段

AB

的长,线

AB

的长可以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表示,即ABba.

若b是最小的正整数,且ab、满足250cab.

1

b_________

c

__________

2

)若将数轴折叠,使得A与

C

点重合:

点B与数

_________

表示的点重合;

若数轴上

PQ、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

2018

(P在

Q

的左侧),且

PQ、

两点经折叠后重

合,则

PQ、

两点表示的数是

_______

__________

3

)点

、、ABC

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

2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

点B和点

C

分别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和

3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

t

秒,

试探索:

35ACAB

的值是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

求出其值.

答案:(

1

1

5

;(

2

①3

②-1007

1011

;(

3

)不变,值为

8

【分析】

1

)利用非负性可求解;

2

由中点坐标公式可求

AC

的中点表示的数是

2

,由折叠的性质可求解;

由折叠的性质可求解

解析:(

1

1

5

;(

2

①3

②-1007

1011

;(

3

)不变,值为

8

【分析】

1

)利用非负性可求解;

2

由中点坐标公式可求

AC

的中点表示的数是

2

,由折叠的性质可求解;

由折叠的性质可求解;

3

)利用两点距离公式分别求出

AC

AB

,表示出

3AC-5AB

,再化简即可求解.

【详解】

解:(

1

∵b

是最小的正整数,

∴b=1

c-5

)2+|a+b|=0

∴c=5

a=-b=-1

故答案为:

1

5

2

①∵

将数轴折叠,使得

A

C

点重合:

∴AC

的中点表示的数是(

-1+5

÷2=2

与点

B

重合的数

=2-1+2=3

P

表示的数为

2-2018÷2=-1007

Q

表示的数为

2+2018÷2=1011

故答案为:

-1007

1011

3

3AC-5AB

的值不变.

理由是:

A

表示的数为:

-1-2t

B

表示的数为:

1+t

C

表示的数为:

5+3t

∴AC=5+3t-

-1-2t

=6+5t

AB=1+t-

-1-2t

=2+3t

3AC-5AB=3

6+5t

-5

2+3t

=8

所以

3AC-5AB

的值不变,为

8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非负性,折叠的性质,两点距离公式,灵活运用这些性质解决问题是本

题的关键.

7

.已知数轴上点

A

对应的数为

6

,点

B

在点

A

右侧,且

,AB

两点间的距离为

8

.点

P

数轴上一动点,点

C

在原点位置.

1

)点

B

的数为

____________

2

若点

P

到点

A

的距离比到点

B

的距离大

2

,点

P

对应的数为

_________

数轴上是否存在点

P

,使点

P

到点

A

的距离是点

P

到点

B

的距离的

2

倍?若存在,求出

P

对应的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

)已知在数轴上存在点

P

,当点

P

到点

A

的距离与点

P

到点

C

的距离之和等于点

P

到点

B

的距离时,点

P

对应的数为

___________

答案:(

1

2

;(

2

①-1

10

;(

3

-8

-4

【分析】

1

)根据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可得结果;

2

根据点

P

相对于

A

B

的不同位置分类讨论即可;

分点

P

在点

A

的左侧,点

P

A

B

之间,

解析:(

1

2

;(

2

①-1

2

3

10

;(

3

-8

-4

【分析】

1

)根据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可得结果;

2

根据点

P

相对于

A

B

的不同位置分类讨论即可;

分点

P

在点

A

的左侧,点

P

A

B

之间,点

P

在点

B

右侧三种情况,列方程求解;

3

)分点

P

在点

A

左侧,点

P

A

O

之间,点

P

O

B

之间,点

P

在点

B

右侧四种情

况,列方程求解,根据结果进行判断.

【详解】

解:(

1

A

对应的数为

-6

,点

B

在点

A

右侧,

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

8

∴-6+8=2

即点

B

表示的数为

2

2

设点

P

表示的数为

x

当点

P

在点

A

的左侧,

PA

PB

,不符合;

当点

P

A

B

之间,

x-

-6

=2-x+2

解得:

x=-1

当点

P

在点

B

右侧,

PA-PB=AB=8

,不符合;

故答案为:

-1

当点

P

在点

A

的左侧,

PA

PB

,不符合;

当点

P

A

B

之间,

x-

-6

=2

2-x

),

解得:

x=

2

3

当点

P

在点

B

右侧,

x-

-6

=2

x-2

),

解得:

x=10

∴P

对应的数为

2

3

10

3

)当点

P

在点

A

左侧时,

-6-x+0-x=2-x

解得:

x=-8

当点

P

A

O

之间时,

x-

-6

+0-x=2-x

解得:

x=-4

当点

P

O

B

之间时,

x-

-6

+x-0=2-x

解得:

x=

4

3

,不符合;

当点

P

在点

B

右侧时,

x-

-6

+x-0=x-2

解得:

x=-8

,不符合;

综上:点

P

表示的数为

-8

-4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的方程的应用,利用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是本题的关

键.

8

.如图,已知

∠AOB=120°

,射线

OP

OA

位置出发,以每秒

的速度顺时针向射线

OB

旋转;与此同时,射线

OQ

以每秒

的速度,从

OB

位置出发逆时针向射线

OA

旋转,到达

射线

OA

后又以同样的速度顺时针返回,当射线

OQ

返回并与射线

OP

重合时,两条射线同

时停止运动

.

设旋转时间为

t

秒.

1

)当

t=2

时,求

∠POQ

的度数;

2

)当

∠POQ=40°

时,求

t

的值;

3

)在旋转过程中,是否存在

t

的值,使得

∠POQ=

1

2

∠AOQ

?若存在,求出

t

的值;若不

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

1

∠POQ=104°

;(

2

)当

∠POQ=40°

时,

t

的值为

10

20

;(

3

)存

在,

t=12

或或,使得

∠POQ=∠AOQ

【分析】

OQ

OP

第一次相遇时,

t=15

;当

OQ

刚到达

OA

时,

t=

解析:(

1

∠POQ=104°

;(

2

)当

∠POQ=40°

时,

t

的值为

10

20

;(

3

)存在,

t=12

180

11

180

7

,使得

∠POQ=

1

2

∠AOQ

【分析】

OQ

OP

第一次相遇时,

t=15

;当

OQ

刚到达

OA

时,

t=20

;当

OQ

OP

第二次相遇时,

t=30

1

)当

t=2

时,得到

∠AOP=2t=4°

∠BOQ=6t=12°

,利用

∠POQ=∠AOB-∠AOP-∠BOQ

求出

结果即可;

2

)分三种情况:当

0≤t≤15

时,当

15

t≤20

时,当

20

t≤30

时,分别列出等量关系式

求解即可;

3

)分三种情况:当

0≤t≤15

时,当

15

t≤20

时,当

20

t≤30

时,分别列出等量关系式

求解即可.

【详解】

解:当

OQ

OP

第一次相遇时,

2t+6t=120

t=15

OQ

刚到达

OA

时,

6t=120

t=20

OQ

OP

第二次相遇时,

2t6t=120+2t

t=30

1

)当

t=2

时,

∠AOP=2t=4°

∠BOQ=6t=12°

∴∠POQ=∠AOB-∠AOP-∠BOQ=120°-4°-12°=104°.

2

)当

0≤t≤15

时,

2t+40+6t=120

t=10

15

t≤20

时,

2t+6t=120+40

t=20

20

t≤30

时,

2t=6t-120+40

t=20

(舍去);

答:当

∠POQ=40°

时,

t

的值为

10

20.

3

)当

0≤t≤15

时,

120-8t=

1

2

(120-6t

),

120-8t=60-3t

t=12

15

t≤20

时,

2t–(120-6t

=

1

2

(120-6t

),

t=

180

11

.

20

t≤30

时,

2t–(6t-120

=

1

2

(6t-120

),

t=

180

7

.

答:存在

t=12

180

11

180

7

,使得

∠POQ=

1

2

∠AOQ.

【分析】

本题考查了角的和差关系及列方程解实际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分好类,列出关于时间

的方程.

9

.如图,在数轴上

A

点表示数

a

B

点示数

b

C

点表示数

c

b

是最小的正整数,且

a

c

满足

|a+2|+

c

7

)2=0

1

a=

b=

c=

2

)若将数轴折叠,使得

A

点与

C

点重合,则点

B

与数表示的点重合;

3

)点

A

B

C

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

A

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

时,点

B

和点

C

分别以每秒

2

个单位长度和

4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

t

秒钟过

后,若点

A

与点

B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

AB

,点

A

与点

C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

AC

,点

B

与点

C

之间的距离表示为

BC

.则

AB=

AC=

BC=

.(用含

t

的代数式表示)

4

)请问:

3BC

2AB

的值是否随着时间

t

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

变,请求其值.

答案:(

1

-2

1

c=7

;(

2

4

;(

3

3t+3

5t+9

2t+6

;(

4

)不变,

3BC

2AB=12

【分析】

1

)利用

|a

2|

+(

c−7

2

0

,得

a

2

0

c−7

0

,解得

a

c

解析:(

1

-2

1

c=7

;(

2

4

;(

3

3t+3

5t+9

2t+6

;(

4

)不变,

3BC

2AB=12

【分析】

1

)利用

|a

2|

+(

c−7

2

0

,得

a

2

0

c−7

0

,解得

a

c

的值,由

b

是最小的正

整数,可得

b

1

2

)先求出对称点,即可得出结果;

3

AB

原来的长为

3

,所以

AB

t

2t

3

3t

3

,再由

AC

9

,得

AC

t

4t

9

5t

9

,由原来

BC

6

,可知

BC

4t−2t

6

2t

6

4

)由

3BC−2AB

3

2t

6

−2

3t

3

)求解即可.

【详解】

1

∵|a

2|

+(

c−7

)2=

0

∴a

2

0

c−7

0

解得

a

−2

c

7

∵b

是最小的正整数,

∴b

1

故答案为:

−2

1

7

2

)(

7

2

÷2

4.5

对称点为

7−4.5

2.5

2.5

+(

2.5−1

)=

4

故答案为:

4

3

)依题意可得

AB

t

2t

3

3t

3

AC

t

4t

9

5t

9

BC

2t

6

故答案为:

3t

3

5t

9

2t

6

4

)不变.

3BC−2AB

3

2t

6

−2

3t

3

)=

12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及两点间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数轴的特

点能求出两点间的距离.

10

.如果两个角的差的绝对值等于

60°

,就称这两个角互为

伙伴角

,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

个角的

伙伴角

(本题所有的角都指大于

小于

180°

的角),例如

180

220

|12|60∠∠

,则

1

和2互为

伙伴角

,即

1

是2的

伙伴角

,2也是

1

伙伴

1

)如图

1

O

为直线

AB

上一点,90AOCEOD,

60∠AOE=

,则AOE的

伙伴

_______________

2

)如图

2

O

为直线

AB

上一点,AOC30,将BOC绕着点

O

以每秒

的速度逆时

针旋转得DOE,同时射线OP从射线OA的位置出发绕点

O

以每秒

的速度逆时针旋

转,当射线OP与射线OB重合时旋转同时停止,若设旋转时间为

t

秒,求当

t

何值时,

POD与POE互为

伙伴角

3

)如图

3

160AOB

,射线

OI

从OA的位置出发绕点

O

顺时针以每秒

的速度旋

转,旋转时间为

t

170

(0)

3

t,射线OM平分AOI,射线ON平分BOI,射线OP平

MON

.问:是否存在

t

的值使得AOI与POI互为

伙伴角

?若存在,求出

t

值;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

1

);(

2

t

35

15

;(

3

)存在,当

t=

或时,与互为

伙伴角

【分析】

1

)按照

伙伴角

的定义写出式子,解方程即可求解;

2

)通过时间

t

把与表示出来,根据与互为

伙伴角

,列出方程

解析:(

1

)EOB;(

2

t

35

15

;(

3

)存在,当

t=

100

9

430

9

时,AOI与POI

互为

伙伴角

【分析】

1

)按照

伙伴角

的定义写出式子,解方程即可求解;

2

)通过时间

t

AOI

POI

表示出来,根据

AOI

POI

互为

伙伴角

,列出方

程,解出时间

t

3

)根据

OI

∠AOB

的内部和外部以及

∠AOP

∠AOI

的大小分类讨论,分别画出对应

的图形,由旋转得出经过

t

秒旋转角的大小,角的和差,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分别表示出

∠AOI

∠POI

伙伴角

的定义求出结果即可.

【详解】

解:(

1

两个角差的绝对值为

60°

则此两个角互为

伙伴角

60∠AOE=

设其伙伴角为x,

||60AOEx,

则120x,

由图知120EOB,

∴AOE

的伙伴角是EOB.

2

∵BOC绕

O

点,

每秒

逆时针旋转得

DOE

t

秒旋转了t,

而OP从OA开始逆时针绕

O

旋转且每秒

t

秒旋转了4t,

此时PODPOCCOD

304tt

303t,

POEPOBBOE

1804tt

1803t,

又OP与OB重合时旋转同时停止,

∴4180t,

45t(秒),

POD

POE

互为伙伴角,

∴||60PODPOE,

303180360tt

615060t

35t秒或

15

秒.

答:

t

35

15

时,

POD

POE

互为伙伴角.

3

OI

∠AOB

的内部且

OI

OP

左侧时,即

∠AOP

∠AOI

,如下图所示

∵OI从OA出发绕

O

顺时针每秒

旋转,则

t

秒旋转了

6t

∴6AOIt°

∵OM平分AOI,

∴∠AOM=∠IOM=

1

2

AOI

=3t°

此时

6t

160

解得:

t

80

3

射线ON平分BOI,

∴∠ION=

1

2

BOI

∴∠MON=∠IOM

∠ION=1

2

(AOI+BOI)

=

1

2

∠AOB=80°

射线OP平分MON

∴∠POM=1

2

MON=40°

∴∠POI=∠POM

∠IOM=40°

3t

根据题意可得

||60AOIPOI∠∠

即|6403|60tt

解得:

t=

100

9

20

9

(不符合实际,舍去)

此时

∠AOI=6×

100

9

=

200

3







°

∠AOP=∠AOM

∠MOP=

100

9

°

40°=

220

3







∠AOI

,符合前提条件

∴t=

100

9

符合题意;

OI

∠AOB

的内部且

OI

OP

右侧时,即

∠AOP

∠AOI

,如下图所示

∵OI从OA出发绕

O

顺时针每秒

旋转,则

t

秒旋转了

6t

∴6AOIt°

∵OM平分AOI,

∴∠AOM=∠IOM=

1

2

AOI

=3t°

此时

6t

160

解得:

t

80

3

射线ON平分BOI,

∴∠ION=

1

2

BOI

∴∠MON=∠IOM

∠ION=1

2

(AOI+BOI)

=

1

2

∠AOB=80°

射线OP平分MON

∴∠POM=1

2

MON=40°

∴∠POI=∠IOM

∠POM=3t

40°

根据题意可得

||60AOIPOI∠∠

即|6340|60tt

解得:

t=

20

3

100

3

(不符合实际,舍去)

此时

∠AOI=6×

20

3

=40°

∠AOP=∠AOM

∠MOP=

20

3

°

40°=60°

∠AOI

,不符合前提条件

∴t=

20

3

不符合题意,舍去;

OI

∠AOB

的外部但

OI

运动的角度不超过

180°

时,如下图所示

∵OI从OA出发绕

O

顺时针每秒

旋转,则

t

秒旋转了

6t

∴6AOIt°

∵OM平分AOI,

∴∠AOM=∠IOM=

1

2

AOI

=3t°

此时

1606180t

解得:

80

3

t≤30

射线ON平分BOI,

∴∠ION=

1

2

BOI

∴∠MON=∠IOM

∠ION=1

2

(AOI-BOI)

=

1

2

∠AOB=80°

射线OP平分MON

∴∠POM=1

2

MON=40°

∴∠POI=∠IOM

∠POM=3t

40°

根据题意可得

||60AOIPOI∠∠

即|6340|60tt

解得:

t=

20

3

(不符合前提条件,舍去)或

100

3

(不符合实际,舍去)

此时不存在

t

值满足题意;

OI

运动的角度超过

180°

OI

OP

右侧时,即

∠AOI

∠AOP

如下图所示

此时

6180t

解得:

t

30

∵OI从OA出发绕

O

顺时针每秒

旋转,则

t

秒旋转了

6t

∴3606AOIt,

∵OM平分AOI,

∴∠AOM=∠IOM=

1

2

AOI

=180°

3t

射线ON平分BOI,

∴∠ION=

1

2

BOI

∴∠MON=∠IOM

∠ION=1

2

(AOI+BOI)

=

1

2

360°

∠AOB

=100°

射线OP平分MON

∴∠POM=1

2

MON=50°

∴∠POI=∠IOM

∠POM=130°

3t

根据题意可得

||60AOIPOI∠∠

即|36061303|60tt

解得:

t=

170

3

(不符合

170

0

3

t,舍去)或

290

3

(不符合

170

0

3

t,舍去)

此时不存在

t

值满足题意;

OI

运动的角度超过

180°

OI

OP

左侧时,即

∠AOI

∠AOP

,如下图所示

此时

6180t

解得:

t

30

∵OI从OA出发绕

O

顺时针每秒

旋转,则

t

秒旋转了

6t

∴3606AOIt,

∵OM平分AOI,

∴∠AOM=∠IOM=

1

2

AOI

=180°

3t

射线ON平分BOI,

∴∠ION=

1

2

BOI

∴∠MON=∠IOM

∠ION=1

2

(AOI+BOI)

=

1

2

360°

∠AOB

=100°

射线OP平分MON

∴∠POM=1

2

MON=50°

∴∠POI=∠POM

∠IOM=3t

130°

根据题意可得

||60AOIPOI∠∠

即|36063130|60tt

解得:

t=

430

9

550

9

(不符合

170

0

3

t,舍去)

此时

∠AOI=360°

430

9

=

220

3







°

∠AOP=∠AOM

∠MOP=180°

-(

430

9

°

50°=

260

3







°

∠AOI

,符合前提条件

∴t=

430

9

符合题意;

综上:当

t=

100

9

430

9

时,

AOI

POI

互为

伙伴角

【点睛】

本题考查了角的计算、旋转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运用及角平分线性质的运用,解题的

关键是利用

伙伴角

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11

.如图

1

,在AOB内部作射线OC,

OD

,OC在

OD

左侧,且2AOBCOD.

1

)图

1

中,若

160,AOBOE

平分

,AOCOF

平分

BOD

,则EOF______

;

2

)如图

2

OE

平分AOD,探究

BOD

与CO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3

)设CODm,过点

O

作射线

OE

,使OC为

AOE

的平分线,再作COD的角平分

线OF,若3EOCEOF,画出相应的图形并求

AOE

的度数(用含

m

的式子表示).

答案:(

1

120

;(

2

),见解析;(

3

)见解析,或

【分析】

1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再结合已知条件即可得出答案;

2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已知条件进行角之间的加减即可证明出结论;

3

)根据角

解析:(

1

120

;(

2

)2BODAOE,见解析;(

3

)见解析,

3

4

m

3

2

m

【分析】

1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到

11

,

22

AOECOEAOCDOFBOFBOD

,再

结合已知条件即可得出答案;

2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已知条件进行角之间的加减即可证明出结论;

3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结合已知条件进行角度之间的加减运算,分类讨论得出结论即

可.

【详解】

解:(

1

∵160AOB,

2AOBCOD

∴80COD,

∴80AOCBOD,

∵OE平分,AOCOF

平分

BOD

11

,

22

AOECOEAOCDOFBOFBOD

1

()40

2

COEDOFAOCBOD

∴120EOFCOEFODCOD,

故答案为:

120

2

)2BODAOE.

证明:

∵OE平分AOD,

∴2AODEOD,

∵CODCOEODE,

∴EODCODCOE.

∴(22)2AODCODCOECODCOE

∵2AOBCOD,

∴2AODAOBCOE.

∵BODAOBAOD,

∴22()BODAOBAOBCOECOE

∴BOD2COE;

3

)如图

1

,当

OE

在OF的左侧时,

∵OF平分COD,

1

2

COFCOD

,CODm,

1

2

COFm

∵COFCOEEOF,3COEEOF,

1

4

2

COFEOFm

1

8

EOFm

3

3

8

COEEOFm

∵OC为AOE的平分线,

∴2AOECOE.

3

4

AOEm

如图

2

,当

OE

在OF的右侧时,

∵OF平分COD,

1

2

COFCOD

∵CODm,

1

2

COFm

∵COFCOEEOF,3COEEOF,

1

2

2

COFEOFm

1

4

EOFm

3

3

4

COEEOFm

∵OC为AOE的平分线,

3

2

2

AOECOEm

综上所述,AOE的度数为

3

4

m

3

2

m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与角度之间的加减运算,关键在于根据图形分析出各角之

间的数量关系.

12

.已知将一副三角尺(直角三角尺OAB和OCD)的两个顶点重合于点O,

90AOB

,30COD

1

)如图

1

,将三角尺COD绕点O逆时针方向转动,当OB恰好平分COD时,求

AOC

的度数;

2

)如图

2

,当三角尺OCD摆放在

AOB

内部时,作射线

OM

平分

AOC

,射线ON平分

BOD

,如果三角尺OCD在

AOB

内绕点O任意转动,

MON

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如

果不变,求其值;如果变化,说明理由.

答案:(

1

);(

2

)不变.

【分析】

1

)根据平分,求出

∠BOC

,再用角的和差求

∠AOC

即可;

2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出

∠DON

∠COM

的和是

∠BOD

∠AOC

和的

一半即可.

【详解】

解:(

1

解析:(

1

75COB

;(

2

)不变.

60MON

【分析】

1

)根据OB平分COD,求出

∠BOC

,再用角的和差求

∠AOC

即可;

2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出

∠DON

∠COM

的和是

∠BOD

∠AOC

和的一半即可.

【详解】

解:(

1

)OB平分COD

11

3015

22

COBCOD

901575AOCAOBCOB;

1

2

2

)不变.

OM平分

AOC

,ON平分

BOD

1

2

NODBOD

1

2

COMAOC

1

22

MONNODCODCOMBODAOCCOD





1

2

BODAOCCOD



1

2

AOBCODCOD



1

90303060

2



【点睛】

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熟练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结合角的和差进行计算是解题关

键.

13

.如图,

∠AOB

150°

,射线

OC

OA

开始,绕点

O

逆时针旋转,旋转的速度为每秒

;射线

OD

OB

开始,绕点

O

顺时针旋转,旋转的速度为每秒

14°

OC

OD

同时旋

转,设旋转的时间为

t

秒(

0≤t≤25

).

1

)当

t

为何值时,射线

OC

OD

重合;

2

)当

t

为何值时,

∠COD

90°

3

)试探索:在射线

OC

OD

旋转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个时刻,使得射线

OC

OB

OD

中的某一条射线是另两条射线所夹角的角平分线?若存在,请直接写出所有满足题意的

t

的取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

1

);(

2

)或;(

3

)存在,或

【分析】

1

)设,,由列式求出

t

的值;

2

)分情况讨论,射线

OC

OD

重合前,或射线

OC

OD

重合后,列式求出

t

的值;

3

)分情况讨论,平分,或平分,或平分,

解析:(

1

7.5s

;(

2

)3ts或12ts;(

3

)存在,

75

17

ts

150

13

ts

【分析】

1

)设

6AOCt

14BODt

,由

AOCBODAOB

列式求出

t

的值;

2

)分情况讨论,射线

OC

OD

重合前,或射线

OC

OD

重合后,列式求出

t

的值;

3

)分情况讨论,

OD

平分

BOC

,或OC平分

BOD

,或OB平分COD,列式求出

t

的值.

【详解】

解:(

1

)设

6AOCt

14BODt

当射线

OC

OD

重合时,

AOCBODAOB

614150tt

,解得

7.5ts

当7.5ts时,射线

OC

OD

重合;

2

射线

OC

OD

重合前,

CODAOBAOCBOD

即90150614tt

,解得

3ts

射线

OC

OD

重合后,

AOCBODCODAOB

61490150tt

,解得12ts,

当3ts或12ts时,

∠COD

90°

3

如图,

OD

平分

BOC

,则

BODCOD

∴BODAOBBODAOC,

14150146ttt

,解得

75

17

ts

如图,OC平分BOD,则

1

2

BOCBOD

1

2

AOBAOCBOD

1

150614

2

tt

,解得

150

13

ts

如图,

OB

平分COD,则COBDOB,

即150636014tt,解得

105

4

ts

105

25

4

不成立,舍去;

综上,

75

17

ts

150

13

ts

【点睛】

本题考查角度运动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用时间

t

设出角度,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求解

t

的值.

14

.如图,点A,B在数轴上所对应的数分别为-

5

7

(单位长度为1cm),P是A,B

间一点,

C

D

两点分别从点P,B出发,以

1cm/s

2cm/s

的速度沿直线

AB

向左运动

(点

C

在线段AP上,点

D

在线段

BP

上),运动的时间为

st

1

)AB______

cm

2

)若点

C

D

运动到任一时刻时,总有2PDAC,请求出AP的长.

3

)在(

2

)的条件下,

Q

是数轴上一点,且

AQBQPQ

,求

PQ

的长.

答案:(

1

12

;(

2

4cm

;(

3

)或

【分析】

1

)由两点间的距离,即可求解;

2

)由线段的和差关系可求解;

3

)由题设画出图示,分两种情况根据:当点在线段上时,由

AQ

BQ

PQ

求得

AQ

PQ

解析:(

1

12

;(

2

4cm

;(

3

)4cm或

12cm

【分析】

1

)由两点间的距离,即可求解;

2

)由线段的和差关系可求解;

3

)由题设画出图示,分两种情况根据:当点

Q

在线段

AB

上时,由

AQ

BQ

PQ

求得

AQ

PQ+BQ

;然后求得

AP

BQ

,从而求得

PQ

AB

的关系,当点

Q

AB

的延长线上

时,可得

12cmAQBQPQAB





【详解】

解:(

1

∵A

B

两点对应的数分别为

-5

7

线段

AB

的长度为:

7-

-5

=12

故答案为:

12

2

)根据点

C

D

的运动速度知

2BDPC

因为

2PDAC

,所以

2()BDPDPCAC

,即

2PBAP

所以

4cmAP

3

)分两种情况:

如图,当点

Q

在线段

AB

上时,

因为

AQBQPQ

,所以

AQPQBQ

又因为

AQAPPQ

所以APBQ,所以

1

4cm

3

PQAB

如图,当点

Q

AB

的延长线上时,

12cmAQBQPQAB





综上所述,

PQ

的长为4cm或12cm.

【点睛】

本题考查了数轴的运用和绝对值的运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的表示方

法,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十分关键的一点.

15

.定义:在同一平两内,有公共端点的三条射线中,一条射线是另两条射线组成夹角的

角平分线,我们称这三条射线为

共生三线

如图为一量角器的平面示意图,O为量角器的中心.作射线OA,OB,OC,并将其所对

应的量角器外圈刻度分别记为a,b,m.

1

)若射线OA,OB,OC为

共生三线

,且OC为AOB的角平分线.

如图

1

,0a,80b,则

m

______

当40a,150b时,请在图

2

中作出射线OA,OB,OC,并直接写出

m

的值;

根据

①②

的经验,得

m

______

(用含a

,b的代数式表示).

2

)如图

3

0a

,60bm.在

0

刻度线所在直线上方区域内,将OA,OB,OC按

逆时针方向绕点O同时旋转,旋转速度分别为每秒

12

6

8

,若旋转

t

秒后得到的射线

OA,

OB,OC

共生三线

,求

t

的值.

答案:(

1

①40

画图见解析,

95

;(

2

)或

12

30

【分析】

1

根据

共生三线

的定义直接计算;

分别画出

OA

OB

,再根据

OC

∠AOB

的平分线画出

OC

根据

①②

的经验直接可得结

解析:(

1

①40

画图见解析,

95

2

ab

;(

2

15

2

12

30

【分析】

1

根据

共生三线

的定义直接计算;

分别画出

OA

OB

,再根据

OC

∠AOB

的平分线画出

OC

根据

①②

的经验直接可得结论;

2

)分

OB′

∠A′OC′

的平分线,

OA′

∠B′OC′

的平分线,

OC′

∠A′OB′

的平分线三种情

况,列出方程求解.

【详解】

解:(

1

①∵OA

OB

OC

共生三线

OC

平分

∠AOB

∴∠AOB=b°-a°=80°

∴m°=1

2

∠AOB=1

2

×80°=40°

m=40

如图,

∵40a,150b,

∴m=

a+b

÷2=95

根据

①②

的经验可得:

m=

2

ab

2

∵a=0

b=m=60

∴t

秒后,

a=12t

b=60+6t

m=60+8t

OB′

∠A′OC′

的平分线时,

b=

2

am

60+6t=

1

2

12t+60+8t

),

解得:

t=

15

2

OA′

∠B′OC′

的平分线时,

a=

2

bm

12t=

1

2

60+6t+60+8t

),

解得:

t=12

OC′

∠A′OB′

的平分线时,

m=

2

ab

60+8t=

1

2

12t+60+6t

),

解得:

t=30

综上:

t

的值为

15

2

12

30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的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题的关键是能够根据

共生三

线

的定义分类讨论,列出方程.

16

.已知点

C

在线段

AB

上,

AC

2BC

,点

D

E

在直线

AB

上,点

D

在点

E

的左侧.

1

)若

AB

15

DE

6

,线段

DE

在线段

AB

上移动.

如图

1

,当

E

BC

中点时,求

AD

的长;

F

(异于

A

B

C

点)在线段

AB

上,

AF

3AD

CF

3

,求

AD

的长;

2

)若

AB

2DE

,线段

DE

在直线

AB

上移动,且满足关系式

ADEC

BE

3

2

,求

CD

BD

值.

答案:(

1

①AD

的长为

6.5

②AD

的长为或;(

2

)的值为或

【分析】

1

)根据已知条件得到

BC

5

AC

10

由线段中点的定义得到

CE

2.5

,求得

CD

3.5

,由线段的和差得到

AD

AC

C

解析:(

1

①AD

的长为

6.5

②AD

的长为

13

3

7

3

;(

2

CD

BD

的值为

17

31

11

13

【分析】

1

)根据已知条件得到

BC

5

AC

10

由线段中点的定义得到

CE

2.5

,求得

CD

3.5

,由线段的和差得到

AD

AC

CD

如图

2

,当点

F

在点

C

的右侧时,如图

3

,当点

F

在点

C

的左侧时,由线段的和差即可

得到结论;

2

)当点

E

在线段

BC

之间时,

如图

4

,设

BC

x

,则

AC

2BC

2x

,求得

AB

3x

,设

CE

y

,得到

AE

2x+y

BE

x

y

,求得

y

2

7

x

,表示出

CD

BD

,即可求解;

当点

E

A

的左侧,如图

5

,与

类似的步骤可求解;

当点

D

E

都在点

C

的右侧,如图

6

类似的步骤可求解,于是得到结论.

【详解】

解:(

1

∵AC

2BC

AB

15

∴BC

5

AC

10

①∵E

BC

中点,

∴CE

2.5

∵DE

6

∴CD

3.5

∴AD

AC

CD

10

3.5

6.5

如图

2

,当点

F

在点

C

的右侧时,

∵CF

3

AC

10

∴AF

AC+CF

13

∵AF

3AD

∴AD

113

33

AF

如图

3

,当点

F

在点

C

的左侧时,

∵AC

10

CF

3

∴AF

AC

CF

7

∴AF

3AD

∴AD

1

3

AF

7

3

综上所述,

AD

的长为

13

3

7

3

2

当点

E

在线段

BC

之间时,如图

4

BC

x

AC

2BC

2x

∴AB

3x

∵AB

2DE

∴DE

1.5x

CE

y

∴AE

2x+y

BE

x

y

∴AD

AE

DE

2x+y

1.5x

0.5x+y

3

2

ADEC

BE

0.53

2

xyy

xy



∴y

=2

7

x

∴CD

1.5x

﹣2

7

x

17

14

x

BD

3x

(0.5x+y)

31

14

x

CD

BD

17

14

31

14

x

x

17

31

当点

E

在点

A

的左侧,如图

5

BC

x

,则

DE

1.5x

CE

y

∴DC

EC+DE

y+1.5x

∴AD

DC

AC

y+1.5x

2x

y

0.5x

ADEC

BE

3

2

BE

EC+BC

x+y

0.53

2

yxy

xy



∴y

4x

∴CD

y+1.5x

4x+1.5x

5.5x

BD

DC+BC

y+1.5x+x

6.5x

5.511

6.513

CDx

BDx



D

E

都在点

C

的右侧时,如图

6

BC

x

,则

DE

1.5x

CE

y

∴DC

EC-DE

y-1.5x

∴AD

DC+AC

y-1.5x+2x

y+0.5x

ADEC

BE

3

2

BE

EC-BC

y-x

0.53

2

yxy

yx



∴y

-4x

(舍去)

综上所述

CD

BD

的值为

17

31

11

13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线段的和差,线段的中点,以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比较

难,分类讨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

.如图

1

P

点从点

A

开始以

2cm/s

的速度沿

ABC

的方向移动,

Q

点从点

C

开始

1cm/s

的速度沿CAB的方向移动,在直角三角形ABC中,

90A

,若

16cmAB

,12cmAC,

20cmBC

,如果

P

Q

同时出发,用

t

(秒)表示移动时间.

1

)如图

1

,若点

P

在线段

AB

上运动,点

Q

在线段

CA

上运动,当

t

为何值时,

QAAP

2

)如图

2

,点

Q

CA

上运动,当

t

为何值时,三角形

QAB

的面积等于三角形

ABC

面积

1

4

3

)如图

3

,当

P

点到达

C

点时,

P

Q

两点都停止运动,当

t

为何值时,线段

AQ

的长度

等于线段

BP

的长.

答案:(

1

4

,(

2

9

,(

3

)或

4

【分析】

1

)当

P

在线段

AB

上运动,

Q

在线段

CA

上运动时,设

CQ

t

AP

2t

,则

AQ

12

t

,由

AQ

AP

,可得方程

12

t

2t

,解方程即可.

2

)当

Q

解析:(

1

4

,(

2

9

,(

3

28

3

4

【分析】

1

)当

P

在线段

AB

上运动,

Q

在线段

CA

上运动时,设

CQ

t

AP

2t

,则

AQ

12

t

AQ

AP

,可得方程

12

t

2t

,解方程即可.

2

)当

Q

在线段

CA

上时,设

CQ

t

,则

AQ

12

t

,根据三角形

QAB

的面积等于三角形

ABC

面积的

1

4

,列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

3

)分三种情形讨论即可

0

t≤8

时,

P

在线段

AB

上运动,

Q

在线段

CA

上运动.

8

t≤12

时,

Q

在线段

CA

上运动,

P

在线段

BC

上运动.

t

12

时,

Q

在线段

AB

运动,

P

在线段

BC

上运动时,分别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

解:(

1

)当

P

在线段

AB

上运动,

Q

在线段

CA

上运动时,设

CQ

t

AP

2t

,则

AQ

12

t

∵AQ

AP

∴12

t

2t

∴t

4

∴t

4

时,

AQ

AP

2

)当

Q

在线段

CA

上时,设

CQ

t

,则

AQ

12

t

三角形

QAB

的面积等于三角形

ABC

面积的

1

4

∴1

2

•AB•AQ

1

4

×

1

2

•AB•AC

∴1

2

×16×

12

t

)=

1

8

×16×12

,解得

t

9

∴t

9

时,三角形

QAB

的面积等于三角形

ABC

面积的

1

4

3

)由题意可知,

Q

在线段

CA

上运动的时间为

12

秒,

P

在线段

AB

上运动时间为

8

秒,

0

t≤8

时,

P

在线段

AB

上运动,

Q

在线段

CA

上运动,设

CQ

t

AP

2t

,则

AQ

12

t

BP

16

2t

∵AQ

BP

∴12

t

16

2t

,解得

t

4

8

t≤12

时,

Q

在线段

CA

上运动,

P

在线段

BC

上运动,设

CQ

t

,则

AQ

12

t

BP

2t

16

∵AQ

BP

∴12

t

2t

16

,解得

t

28

3

t

12

时,

Q

在线段

AB

上运动,

P

在线段

BC

上运动时,

∵AQ

t

12

BP

2t

16

∵AQ

BP

∴t

12

2t

16

,解得

t

4

(舍去),

综上所述,

t

28

3

4

时,

AQ

BP

【点睛】

本题考查线段和差、一元一次方程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学会用方程的思想思

考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18

.如图

1

,O为直线

AB

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30AOC,将一直角三角板

(30M)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N在射线OA上,另一边

OM

与OC都在直线

AB

的上方.(注:本题旋转角度最多180.)

1

)将图

1

中的三角板绕点O以每秒

3

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

2

,经过

t

秒后,

AON______

度(用含

t

的式子表示),若OM恰好平分BOC,则

t

______

秒(直接

写结果).

2

)在(

1

)问的基础上,若三角板在转动的同时,射线OC也绕O点以每秒

6

的速度沿

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

3

,经过

t

秒后,

AOC______

度(用含

t

的式子表示)若OC平

MON

,求

t

为多少秒?

3

)若(

2

)问的条件不变,那么经过秒OC平分

BOM

?(直接写结果)

答案:(

1

),

5

;(

2

),;(

3

)经过秒平分

【分析】

1

)根据图形和题意得出,再除以每秒速度,即可得出;

2

)根据图形和题意得出,再根据转动速度从而得出答案;

3

)分别根据转动速度关系和平分画图即

解析:(

1

3t

5

;(

2

306t

5

;(

3

)经过

70

3

OC

平分

BOM

【分析】

1

)根据图形和题意得出

15AON

,再除以每秒速度,即可得出

t

2

)根据图形和题意得出

45CON

,再根据转动速度从而得出答案;

3

)分别根据转动速度关系和

OC

平分

BOM

画图即可.

【详解】

1

)3AONt

∵30AOC

∴150BOC

∵OM平分BOC,90MON

∴75COM°

∴15CON

∴301515AONAOCCON°°°

解得:1535t°°秒

2

)306AOCt

∵90MON,OC平分MON

∴45CONCOM°

∴45AOCAONCON°

∴306345tt解得:5t秒

3

)如图:

∵90AONBOM°,BOCCOM

由题可设

AON

为3t,

AOC

为306t°

∴1

903

2

COMBOCt°

∵180BOCAOC



1

306903180

2

tt

解得:

70

3

t

答:经过

70

3

OC

平分

BOM

【点睛】

此题考查了角的计算,关键是应该认真审题并仔细观察图形,找到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求出

角的度数是解题的关键.

19

.已知OC是

AOB

内部的一条射线,MN、分别为,OAOC上的点,线段

,OMON

同时

分别以

30/s,10/s的速度绕点

O

逆时针旋转,设旋转时间为

t

秒.

1

)如图

,若120AOB,当OMON、逆时针旋转到OMON



、处,

,OMON

旋转时间

t

2

时,则BONCOM



______

若OM

平分,AOCON平分,BOCMON_____

2

)如图

,若4AOBBOCOMON,,分别在

,AOCBOC

内部旋转时,请猜想

COM

BON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

)若

80AOCOMON,,在旋转的过程中,当

20MON

时,求

t

的值.

答案:(

1

①40°

②60°

;(

2

∠COM=3∠BON

,理由见解析;(

3

3

秒或

5

【分析】

1

先求出、,再表示出、,然后相加并根据计算即可得解;

先由角平分线求出,,再求出,即;

2

)设

解析:(

1

①40°

②60°

;(

2

∠COM=3∠BON

,理由见解析;(

3

3

秒或

5

【分析】

1

先求出AOM、CON,再表示出BON、COM,然后相加并根据120AOB

计算即可得解;

先由角平分线求出

1

2

AOMCOMAOC,

1

2

BONCONBOC,再求出

11

12060

22

COMCONAOB,即60MON;

2

)设旋转时间为

t

,表示出

CON

AOM∠

,然后列方程求解得到

BON

COM

关系,再整理即可得解;

3

)设旋转时间为

t

,表示出

CON

AOM∠

,然后得到

COM

,再列方程求解得到

MON

的关系,整理即可得解.

【详解】

解:(

1

)线段OM、ON分别以

30/s

、10/s的速度绕点

O

逆时针旋转

2s

23060AOM,21020CON,

20BONBOC,60COMAOC,

206080BONCOMBOCAOCAOB,

120AOB

1208040BONCOM;

故答案为:

40

②OM平分AOC,ON平分BOC,

1

2

AOMCOMAOC,

1

2

BONCONBOC,

1111

12060

2222

COMCONAOCBOCAOB,

即60MON



;

2

)3COMBON,理由如下:

设BOCx,则4AOBx,3AOCx,

旋转

t

秒后,30AOMt,10CONt,

3303(10)COMxtxt

,10NOBxt,

3COMBON;

3

)设旋转

t

秒后,30AOMt,10CONt,

8030COMt,10NOCt,

可得MONMOCCON,

可得:

|803010|20tt

解得:

3t

秒或5t秒,

故答案为:

3

秒或

5

秒.

【点睛】

此题考查了角的计算,读懂题目信息,准确识图并表示出相关的角度,然后列出方程是解

题的关键.

20

.已知:

160AOD

,OB、OM、ON是AOD内的射线.

1

)如图

1

,若OM平分

AOB

,ON平分

BOD

.当射线OB绕点O在AOD内旋转时,

MON

的度数.

2

OC

也是AOD内的射线,如图

2

,若

20BOC

,OM平分

AOC

,ON平分

BOD

,当射线OB绕点O在AOD内旋转时,求

MON

的大小.

答案:(

1

);(

2

【分析】

1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和,然后根据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2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表示出和,然后根据计算即可得解.

【详解】

解:(

1

平分,

平分,

解析:(

1

)80;(

2

)70

【分析】

1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BOM和BON,然后根据MONBOMBON代

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2

)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表示出MOC和BON,然后根据

MONMOCBONBOC计算即可得解.

【详解】

解:(

1

∵OM平分AOB,

1

2

MOBAOB

∵ON平分BOD,

1

2

BONBOD

111

16080

222

MONMOBBONAOBBODAOD

2

∵OM平分

AOC

1

2

MOCAOC

∵ON平分BOD,

1

2

BONBOD

∴MONMOCBONBOC

11

22

AOCBODBOC



1

2

AOCBODBOC

=

1

2

AODBOCBOC



1

1602020

2



70

【点睛】

本题考查了角的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难点在于要注意整体思

想的利用.

本文发布于:2023-01-01 08:54: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09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初中生早恋
下一篇:思缘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