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谣言

更新时间:2023-01-01 07:36:22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1日发(作者:高考英语2020)

摘要:网络时代,微博盛行、论坛林立。人们通过新兴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

越来越得心应手的行使着他们的知情权与话语权。舆论的主体就是公众。公众舆

论即为公众的意见。谣言就是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谣言是独立于舆论的

衍生物,它由舆论产生,但却不属于舆论。

关键词:公众舆论、谣言、外部环境、信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兴传媒方式逐渐形成了一种类

似经济学上宏观市场的,自由散漫却暗藏规律的机制。在这个信息机制高速运转

的同时,人们接受信息和传播信息的速度在飞升,范围也在拓展。于此机制巨大

齿轮的碾压中,一些由源信息与齿轮摩擦而衍生的东西如火花般迸溅,并在下一

环节中作为“信息”继续传递。这些由源信息与传播者新生的产物,我们把它称

作“舆论”,很不幸的,谣言就在舆论中滋生。

一、解读舆论

(一)、定义

学术术语在定义方面从来都有所争议。从网络信息中所见的在“舆论”的定义

中,我们可以发现,“议题”、“公众”和“共同意见”是学者们提出的众多要素的交

集。而,从舆论学来讲,舆论就是公众的舆论,舆论的主体就是公众。从词源学

或者其本身的性质来讲,舆论就是一些意见,公众舆论即为公众的意见。

(二)、形成过程

舆论的形成,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系统。一为“开放的舆论生成与流通系统”,二

为“封闭的舆论制造与灌输系统”。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受众是否主动议论。源

于群众自发的舆论往往是社会动向的自然选择,这就是类似经济学上市场所拥有

的“无形的手”。制造的舆论源于有目的的引导,这种制造舆论的手法往往被庞

大的利益团体所利用,在如战争的特殊时期其效果尤其明显。凡尔登战役中,法

德双方通过新闻报道所引导的本国舆论就是此手法的范例。

(三)、力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的发展,人们通过新兴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越

来越得心应手的行使着他们的知情权与话语权,舆论也由此体现出其不可思议的

特殊力量。且看中国鼓吹民族主义最气盛的媒体当属环球时报,该报总编辑胡锡

进2月25日上了新浪微博,却在微博上被网友“乱砖拍死”。纵观今年来的各

大新闻,媒体曝光,舆论谴责往往是最能迫使有关部门迅速解决问题的因素。

二、分析谣言

(一)、什么是谣言?

简单来讲,谣言就是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它是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对公

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做出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危机时期的“生态

污染”传闻、对明星私生活的“爆料”、名人归西的讹传等,都可归至谣言之列。

在传媒发达的时代,谣言的传播渠道十分广阔。

(二)、近年来我国的谣言现象

冯梦龙说:“凡街市无根之语,谓之谣言”。“街市”是人们集聚的地方,人们

与此交换信息,抒发言论。“街市”必不可少,则谣言层出不穷,势不可挡。根

据人民网研究院所做的“网络谣言专项研究调查问卷”中的情况分类,有取有

舍,笔者简单列举近日来我国所出谣言的大致情况:

1.发生自然或人为重大灾害,典例:2010年2月山西地震、2011年响水“爆炸”、

2011年台男子末日谣言说。

2食品安全问题,典例:2008年蛆橘事件、2011年“皮革奶粉”、2011年“滴血食

物传播病毒”。

3.环境受到污染,典例:2011年3月,日本发生地震后全国“抢盐风波”。

4.政府风波,典例:2011年8月伪造“47号公告”、2012年3月“军车进京、北京

出事”。

5.其他(刑事犯罪、交通事故、聚众游行等社会问题),典例:2011年10月重庆

“针刺”、2011年05月扬州某医院家属区内直线加速器问题。

纵观上述典例,谣言都在所属时期引起了公众恐慌,并造成了社会损失。蛆橘事

件直接导致了中国第二大水果——柑橘,严重滞销;响水事件中,群众陆续产生

恐慌情绪,并离家外出,引发多起车祸,造成4人死亡、多人受伤;山西地震谣

言,致使数百万人街头“避难”„„

三、谣言与舆论的关系

如果确切的来表明谣言与舆论的关系,我们可以作出以下理解:谣言如病毒传播

着,而滋生这些“病毒”的“培养皿”正是——公众舆论。“病毒”正是利用着

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做着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者

诠释,而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往往构筑着公众舆论。

2011年“皮革奶粉”所引起的恐慌,完全系利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在公众舆

论中所占领的重要地位,谣言以此冲击公众内心的敏感地带才会造成重大损失。

再以山西地震的谣言和台男子末日谣言说为例,众所周知,08年的汶川地震以及

玛雅人关于2012的预言一直是人们的舆论焦点,迎合了人们的关注视角,利用

舆论的巨大力量,谣言四起。

人们依靠观念应付着超出视线之外并且难于掌控的事件,在这样的观念理解中,

我们根据所见的狭小世界在头脑构筑宏伟的“大世界”。从舆论学的角度来讲,

谣言征服大众的过程实际上可归属于虚假现实的产生过程。大事件包罗万象,于

是摩擦出了偶然的事实。人们接收偶然的事实,并在属于自我头脑的虚拟环境中

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其结果,便是情不自禁的信以为真。这也是李普曼在《公众

舆论》中向我们阐述的产生虚假现实的因素。

且看国内著名学者陈力丹教授,他在《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提出“谣言

是舆论的畸变形态”。再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建明教授,他认为,“谣

言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事实描述,并带有诽谤的意见指向,因此,它不是中性的传

闻,而是攻讦性的负向舆论”。不管是“畸变形态”还是“负向舆论”,两位学

者在阐述谣言与舆论的关系时,都默认了舆论与谣言的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即

谣言一定是舆论,舆论不一定事谣言。但是,在笔者看来,谣言是独立与舆论的

衍生物,它由舆论产生,但却不属于舆论。他们好比母子关系,舆论以丰富的话

题,孕育谣言,谣言“呱呱落地”,此时的谣言已作为一个独立体存在,我们怎

么能说完成独立的谣言和“母亲”舆论是同一个人呢?无可否认,谣言这个“孩

子”爱做坏事伤害人,但是我们决不能磨灭其应有的独立“人格”。

古语有言:谣言止于智者。将谣言与智者理解为对立关系后,笔者认为纵使存在

着智者一对多的情况,但相对于纷繁而至的谣言,屈指可数的智者是如何也堵不

完这声势浩大的洪流的。所以不以某个具体谣言的生命轨迹做研究,而以整体谣

言作论断的话,我相信只要舆论还存在,无论是有人故意而为还是理解信息的失

误或传递信息的偏差,谣言都会在舆论中悄然滋生的。

参考资料:

[1]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

[2]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

[3]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华夏出版社,2002年.

[4]百度百科——舆论:/view/

百度百科——谣言:/view/

[5]舆论学案例集锦:

/?mod=viewthread&tid=2290&extra=page%3D2

本文发布于:2023-01-01 07:36: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08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末日谣言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