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教学设计精选两篇
《隆中对》教学设计精选两篇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
计策及策略。
2.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策及策略。
3课时
学生讨论答复:
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
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四)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
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
据。
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
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
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
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
什么?请在原文中找答案。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
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
导致天下大乱。(“自董卓以来……不可胜数)曹操:开始没有名
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曹操比于
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
官渡之战)。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孙权据有江
东,已历三世)。
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刘表:荆州牧。。
刘漳:益州牧,昏庸懦弱。(“刘璋暗弱”)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张
鲁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关羽、张飞:师补充:是刘备的手下。(“关羽、张飞等不
悦……羽、飞乃止”)
博陵、颖、新野、江东、荆州、南海、吴公、巴蜀、益州
1.亚.博陵、颖川:分别是崔州平徐庶的家乡。提一下即可,古
人常将家乡级在人名前面。
2.新野:刘备屯兵之所。为什么刘备会屯兵这里?他怎么会见到
诸葛亮?用文中话答复,并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第
二、三段)
3.江东:孙权占据的地方。
4.荆州:北面靠着汉水、沔水;东面与吴会相连,西面与巴郡蜀
郡相通,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北据汉、沔…??此用武之国)
5.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曹操北方(兵力雄厚,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江东,已经三世,国显民附可以为援。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可攻荆益。
张鲁在益州北面,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有利条件:
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思贤如渴。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
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漳: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与本文相关资料:
1.诗词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
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2.诸葛武侯祠对联:
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
有鹤来。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
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梁父吟成高土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3.词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故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
计。。
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
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政
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在人们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满怀报
国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今天,让我们走近
诸葛亮,一睹其风采。
1.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
《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本文节选自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是陈寿字承祚,晋朝安汉人,史学
家,所著《三国志》共65卷,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历史。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的名
相。现在,“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智慧的象征。
2.“对”,对策。古代臣子答复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
方面的策略叫“对策”。公元207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
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
问计于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三顾之情所打动,针对刘备所提的
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
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这篇
《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当时纵谈天下大事的一段记载。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乐毅诣猖獗沔吴会殆
民殷存恤胄箪食度德
2、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
课文。
3、归纳,积累文言字词
★通假字
“信”同“伸”,shēn;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已”同“以”,yǐ;表示时间的界限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一词多义:
谓认为谓为信然对??说谓先主日
已停止然志犹未已通“以”自董卓已来已经
信确实谓为信然诚信信义著于四海
同“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然这样谓为信然但是然志犹未已
用因此遂用猖獗利用贤能为之用运用此用武之国
★词性活用
箪用革名词作状语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用水壶名词作状语
★句式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2)省略句。君与俱来。
(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1、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
言里能看出来?
“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
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说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
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
江山的焦虑心情。
2、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
以说明。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3、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其他的关键人物的?(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4、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5、诸葛亮为到达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
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
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再论述占据荆州的
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
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最后论述占据益
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
之士思得明君”。
6、诸葛亮的答复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
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7、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
的?
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
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
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8、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
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
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
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师生前面内容,并板书:
条件:①有政治资本;②深得人心;③人才荟集。
准备:①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②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
③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④内政上革新政治
行动:①等待时机,兵分两路;②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1.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
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
推荐诸葛亮,那么从侧面来写。刘诸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
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
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
也”的答复,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全文正面描写与侧
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感,人物形象更饱满。
这是文章的成功之处。
2.作为历史人物传记,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第一,选材精当,详略清楚。历史人物传记,叙事既要重点突
出,又要保持事件的完整性,有些事情不可不说,但又不宜多说,
这就要求选材得当、语言精炼。例如刘备访诸葛亮源于徐庶的推
荐,这本来需要说明徐庶为什么推荐诸葛亮、刘备为什么接受徐庶
的推荐,为什么亲自去邀请等等。对这些问题都以高度概括的语言
作了答复:“先主屯新野”,说明刘备当时处境极其困难,需要贤
人来帮助他;“卧龙”一喻和上文的“谓为信然”,说明诸葛亮在徐
庶心中的地位;“先主器之”那么表现了刘备对徐庶的重视和信任。
又如刘备三顾茅庐,仅用“凡三往,乃见”一句带过,略去了前两
次的情形不说;而对策的密谈性质那么仅用“屏人”一语就指明了。
正是由于善于取舍材料,做到详略清楚,才突出了它的本质方面,
使诸葛亮的天才预见得到鲜明的表现。
第二,语言高度精练。传记叙事既要突出重点,又要保持事件
的完整性,有些事情不可不说,但又不宜多说,这就要求语言高度
精练。例如刘备访诸葛亮源于徐庶的推荐,这就需要说明徐庶为什
么推荐诸葛亮、刘备为什么接受徐庶的推荐,为什么亲自去邀请等
等。对这些问题都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了答复:“先主屯新野”说
明刘备当时处境极其困难,需要贤人来帮助他;“卧龙”一喻和上文
的“谓为信然”,说明诸葛亮在徐庶心中的地位;“先主器之”那么
表现了刘备对徐庶的重视和信任。又如刘备三顾茅庐,仅用“凡三
往,乃见”一句带过,略去了前两次的情形不说;而对策的密谈性质
那么仅用“屏人”一语指明。
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
形象进行叙事议论,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语言概括精
练,人物形象饱满,五百余字的篇幅,内蕴极丰,言简意赅,是史
传中的精品。让我们悉心品味《隆中对》,汲取史学文学精华;用心
解读诸葛亮,树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
本文发布于:2023-01-01 06:45: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05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