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7页
《呐喊》自序教案
学习目标: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
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命名为“呐喊”的原因
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学会从关键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一、导入新课:
现代社会信息量特别巨大,知识浩如烟海,我们在获取知识的时候必须有所选择,不可能把每一
本书都看一遍,要想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就要看书前面的序言,序言有的是作者请别人写的,它
可以告诉我们书的内容,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它可以告诉我们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鲁迅自己为他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言——《〈呐喊〉自序》。(投影题目、作者)
初中时学习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等)这些小说都选自
鲁迅先生的同一个小说集《呐喊》。(参看注释1)
二、新授
既然“自序”一般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那么鲁迅先生写《呐喊》的宗旨又是什么
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呐喊”是什么意思?(大声呼喊助威)由此看来,鲁迅先生也是在给人助威的,那么他是在
给谁助威呢?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问题
(学生找出并读)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
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
驱。(投影这段文字)
他是在给这些猛士呐喊助威,那么,这些猛士又是什么人呢?[点拨]《纪念刘和珍君》、《中
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关于猛士和
中国的脊梁的文字引导
(为祖国献身,为未来奋斗的人)
鲁迅先生又说,他的呐喊只是“聊以慰藉”、“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为什么猛士“前驱”还会
害怕?(讨论)引导
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前驱的?(寂寞里)点拨
“寂寞”的意思是孤独冷清。猛士们为什么会是“寂寞”的呢?问题
“寂寞”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好多次,把它们找出来。点拨
(学生找出并依次投影)
(1)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
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
(2)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3)这寂寞又一天一天长大的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4)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与我太痛苦。
(5)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
(6)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
青年。
第2页共7页
[问题]鲁迅先生的“寂寞”是什么意思?也就是他所感到的(思考讨论)
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
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啊,
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由此可见,先生的寂寞正是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无反应的悲哀。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
觉呢?提示
因为他曾经叫喊过,可最终失败了,是什么事呢?提示
(办《新生》)
[引导]那么,他办《新生》的目的是什么?在原文中找出根据。
(改变国民的精神)
[引导]当时国民的精神是怎样的?
(愚昧落后麻木)
[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医的时候看的幻灯片)
[问题]那么,鲁迅先生又为什么去学医呢?从文中找出。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助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
面又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
[点拨]总结起来,他学医的目的就是救民报国。可见,无论是最初的学医,还是后来的治文学、
办《新生》他都为了,实现自己的强国救民的理想,可这理想最终还是没能实现,在作者看来,
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除了自己主观上的原因之外,主要是国民的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不赞同也不反
对。所以在他看来,国民已经没有了希望,自己也只剩下深深的悲哀和寂寞。而猛士们的奋斗也
正如我那里一样,有热情而国民没有反应,所以前驱的猛士是奔驰在寂寞里的。因此他们需要有
人呐喊助威。分析
可是作者既然知道猛士也如我那时一样,不会有什么结果,他为什么还要呐喊呢?引导
(思想变化了。投影与钱玄同的对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
是从昏睡入死灰,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
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吗?”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
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
如此看来作者能再次从事文学,全是因为钱玄同的鼓励了,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引导
:作者是否认为国民全无希望?是不是真的再也没有年轻时的救民报国的思想了。从哪里可以看
出,请找出来。点拨
(投影)
(1)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在于将来。
(2)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
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
(3)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
从这此词语可以看出,作者重新开始治文学,并非仅因钱玄同的请求,更多的倒是在圆他的年
轻时的救民报国的梦想。这正回应了他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年轻时候做过许多梦,这不能全忘的一
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由来。点拨
[问题]那么他都有哪些梦呢?
第3页共7页
(学生总结)
学洋务改变命运
攻医学救国救已
治文艺改变精神
而这三个梦反应了作者的不断追求,但这些人生的追求又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唤醒国民,改
变祖国的命运,现在终于通过这个小说集来完成了。所以,作者写这些小说是有着深厚的思想基
础的。那么总结一下,作者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是:点拨
(学生总结投影)
(1)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
(2)是为了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的呼喊;
[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知道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而围绕着《呐喊》
的由来作者也讲述了他的思想发展过程,那就是从年轻时的好梦到悲哀的寂寞,然后是奋起的呐
喊。从作者好梦、寂寞、呐喊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一直都没有变,用作
者的《自题小像》中的一句话可以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
三、[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和作者写作这些小说的缘由,
在分析中我们又清楚地看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历程。这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但更重要的是,
我们学着从关键的词句入手来分析解决问题,这才是最重要的。
《<呐喊>自序》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1.鲁迅先生一生创作的小说收在三个集子中,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先生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________,这部小说
写在_________年,这部小说与俄国作家________的一部小说同名。
3.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是________,散文诗集是__________。
二、词语理解
1.下列词语(或其中画线的语素)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质铺(质:典当、抵押)苦楚(楚:地方)
B.久违:好久没见未曾经验(经验:动词,经历过)
C.侮蔑:轻视、轻蔑无端(端:来由、缘故)
D.卒业(卒:完毕、结束)不惮(惮:害怕)
2.自序的开头说“我在年青时候也曾做过许多梦”,根据课文内容,分条说出这里“梦”所指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下面语段中画横线词语的含义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
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
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铁屋子”指的是:
“熟睡的人们”指的是:
“大嚷起来”指的是:
三、对全文内容的理解
第4页共7页
1.课文第一段最后说“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下面说法中对“《呐喊》的来由”理解正确的一项
是()
A.年青时的理想和追求至今没有泯灭。B.过去的经历不能忘怀,一吐为快。
C.借以消除寂寞时光的记忆,获得新生。D.避免将残存在记忆中的梦全部忘却。
2.课文第七段中“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是一个比喻,请简要分析这个比喻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面的句子画线部分改写成意思比较直露、通俗的句子。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己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
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回答,作者写把自己将要结集付印的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对语言的揣摩
1.课文第二段记叙作者少年时出入质铺和药铺的情形。试分析下面一段话是否可以去掉。
“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
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文章第二部分开始有关S会馆的环境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的分析,合乎文意的一项是()
A.这里的环境描写,表现了作者当时生活的艰难,为下文接受朋友邀请开始写小说做了很好的铺垫。正
因为处境如此,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B.S会馆的环境是悲凉的、寂寞的,这里着力写这种环境,为的是烘托作者当时在屡经挫折之后的心境。
这种心境就是感到未尝经历过的无聊和寂寞。
C.作者在S会馆里,不怕环境的艰苦,坚定地研究古碑,并逐步使自己的心态趋于平和,这表明当时作
者屡经挫折之后,已经心如死水。
D.S会馆的荒凉、寂寞、衰败,含蓄地表明作者当时生活的落寞,作为年青人,他多么渴
望与人交流!这段描写在文中使下面的情节出现得十分自然而合理。
五、阅读下段文字,完成1—3题。
我在年轻时期也曾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
有时也未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
不能全忘的一部分,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1.文中的“梦”的含义正确的一项()
A.寻求真理的种种理想B.对国家民族抱有美好的憧憬
C.青年时代救国救民的理想D.喻指对前途的打算
2.既然回忆“梦”使人寂寞,为什么又“偏苦于不能全忘却”?理解正确的一项()
A.当年那救国救民壮志,虽未实现。但到底令人欣慰,不免常回想起来。
B.用“苦于不能全忘却”来反衬当年寂寞的经历实在刻骨铭心。
C.虽想摆脱当年理想破灭的痛苦惆怅,但实在难于摆脱。
D.当年的“梦”虽然破灭了,回想起来,仍令人痛苦惆怅,但救国救民的愿望,是强烈而不能忘却的。
13.这节文字的中心是()
第5页共7页
A.具体说明《呐喊》成书的原因B.总括地写《呐喊》的创作缘由
C.叙述自己年轻时所做的“梦”D.自己被回忆所牵扯着的痛苦、惆怅
六、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
(一)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
我接着便是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
到下课的时候,便映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
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外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
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
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鲁迅《藤野先生》)
(二)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准备卒
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我
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学的方法,现在又有了怎样的进步了,总之那时是用了电影,来显示微生物的形状的,因
此有时讲义的一段落已完,而时间还没有到,教师便映些风景或时事的画片给学生看,认用去这多余的光阴。
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争的画片自然就比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
的拍手和喝彩。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中忽然会见我那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
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头颅来示
众,而围着的便是来鉴赏这示众和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愚弱的国
民,[]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认为不幸的。所以我
们的第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认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呐喊自序》)
1、第一段文字出自鲁迅先生的:
A.《野草》B.《朝花夕拾》C.《彷徨》D.《华盖集续》
2、第一段文字中“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一句的作用是:
A.连留学生的“我”也看了,极说影片流毒之广。
B.对上句加以补充,说明看影片的中国人之多。
C.自己无可奈何,被迫观看,表示一种被愚弄的愤怒、憎恶的思想感情。
D.把自己同“围着看”的“一群中国人”相类比,表现严于解剖自己的可贵品质。
3、第一段文字“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一句中的“自然”的表达作用是:
A.表肯定语气B.表否定语气
C.表合乎情理D.表示不完全相信的一种反感情绪,含有讽刺意味。
4、第二段文字“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句中“久违”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A.无限思念B.十分热爱C.厌恶痛心D.憎恨卑视
5、选出对“维新”一词结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并列关系合成词,“维”、“新”同义,“革新”的意思。
B.偏正关系合成词,“维”,“在”的意思。“新”,“革新”的意思。
第6页共7页
C.带有附加成分的合成词,“维”,助词,无实义。“新”,动词,“革新”。
D.动补关系合成词,“维”,变动的意思。“新”,新旧之“新”的意思。
6、为第二段文字四处[]选择一组关联词,应是:
A.终于即使无论都只是
B.因为凡是即使也只能
C.因而既然不管都不过
D.所以假若尽管而只是
7、第一段文字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A.表解释说明B.表语意递进
C.表语意转折D.表总结上文
8、第二段中“我的梦很美满”中的“梦”的解释应是:
A.实指睡眠中对前途的梦幻。B.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对自己前途的设计打算。
C.“梦”是反语,诙谐地否定了自己当年不切实际的想法。
D.运用比喻的手法,喻指当年自己不切实际的想法。
9、选出对两段文字整体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这两段文字各在原文中的作用完全相同,都在说明自己当年弃医的原因、从文的目的。
B.这两段文字在原文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前者是为了说明自己同藤野先生交往的来龙去脉;后者是为了说明
自己弃医从文思想转变的原因、目的。
C.这两段文字在写自己当年看电影的具体情形、电影的拍摄背景、放映后学生的反应等情况时,有详有略,
用语不同,甚或有某些出入,这是由文体和写作要求的不同所到,并不矛盾。
D.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前者重在记叙,突出形象性;后者重在说理,突出严密性。
参考答案:
一、1.《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狂人日记》1918年果戈里
3.《朝花夕抬》《野草》
二、l.A
2.“梦”指的是:①到南京求学,“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②到仙台学医,“预备卒
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③
在东京治文,“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3.“铁屋子”指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熟睡的人们”指的是:当时中华民族的绝大多数人
思想麻木。“大嚷起来”指的是;朋友们通过办《新青年》杂志宣传革命真理。
三、1.A
2.课文第七段说的是作者在屡经挫折之后的思想情绪,这种思想概括起来是感到无聊和寂寞。但是读者
对这种“无聊和寂寞”可能是缺乏体验的,为了使读者更清楚“无聊和寂寞”,作者进一步说面对一群活人大
喊,而这些活人毫无反应,既不赞同,也不反对。这就能使读者对“无聊和寂寞”认识得清楚一些。为了更清
楚地表现这些活人的无反应,作者使用了“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这一比喻十分形象地表现了
作者的“无聊和寂寞”的感受。
3.我自己原本认为我是一个可以不说话的人了
第7页共7页
4.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
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四、l.去掉这段话似乎语言更简练了,但表现力却差了很多。这段话中特别强调质铺的柜台“高一倍”,
药铺的柜台“和我一样高”,意图就是要突出“我”的年龄小,而突出年龄小,就能强调“我”的感受,就能
为下文所说的“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做更充分的铺垫。
2.B
五、1、C2、D3、B
六、1、B2、C3、D4、C5、C6、D7、B8、D9、B
本文发布于:2023-01-01 06:45: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705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