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分析
[内容摘要]:司汤达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他生前寂寞死后
却被评为十九世纪法国一流的作家。他笔下的于连是外国文学史上一个经典,虽出
生于平民家庭但却不断向上流社会靠近,他的经历成为了经典的奋斗者形象,
而在其奋斗过程中所展露出来的自卑与自尊,正直与虚伪,反抗与妥协,反
叛与超越交织融合也值得奋斗中的现代人仔细品味。
[关键词]:于连性格环境悲剧
于连·黑索尔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代表作
《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他虽出生于社会地位低微的锯木工家庭,可他
有理想有追求,希望凭借自己的才能出人头地。但他生不逢时,在王
朝复辟时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在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在神学
院做教士,在侯爵府做私人秘书,在春风得意之时被告发,走上了断头
台。于连是在典型环境中拥有典型性格的典型人物。受环境的影响
他自卑又自尊,正直又虚伪,勇敢又懦弱,反抗又妥协,是一个具有多
重性格的统一体,并且他的性格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他
矛盾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是他悲剧的原因。
一、汝拉山区木匠家庭:环境与心灵
于连·黑索尔出生于维利耶尔小城的一个锯木工家庭,他身材瘦弱,
弱不禁风,在需要使用力量赚钱吃饭的家庭里,“他是家庭的包袱”,
“他是大家鄙视的对象”,“他总是倒霉挨欺负”。1在外面由于卑微的
出身他也被人们看不起。
正如于连所说,“实在的,我算不了什么,总之我这个人很平凡、很
1司汤达,红与黑,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年,第23页。
1
庸俗,他人固然讨厌我,我自己也讨厌我自己。”由于出生的卑微,
于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他的话深刻表现了他的自卑心理。出身低下,
地位卑微形成强烈的自卑感,带给他了耻辱,同时也激发出他维护人
格的强烈要求---找回自尊。
于连的童年生活在拿破仑的时代,拿破仑的胜利给了他对生活、对
英雄主义的热情,对于他来说,自我的实现就是人生最大的价值。可
波旁王朝复辟之后的法国,生活封闭、狭窄,铜臭腐化了人们的心灵,
整个社会都在为追求财富与地位而投机钻营、尔虞我诈,人们的行为
准则里只有利益。于连的信念与社会的发展完全格格不入。而他的
青年时期就生活在贫民无法走上上流社会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
于连既受拿破仑英雄主义的启发又接受了启蒙思想的教育,信仰与社
会的现状完全矛盾,矛盾的环境使得于连的性格也变得矛盾,极度
的自卑又强烈的要维护自尊,想要改变命运,还不得不面对来自社会
的现实:没有高贵的出生、没有巨额的财富,没有可以让他实现理想的
道路。这一切让于连的信仰发生着动摇。
在汝拉山区生活的这段时期,于连作为小生产者的出身以及启蒙
思想、法国大革命都使他有着丰富的情感、进步的思想和远大的理想。
但19世纪前期的西方正是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人们将获取金钱、
地位作为人生目标,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生活于其中的于连也受
到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渴望获得金钱、地位和荣誉,他的自尊心也
使他的这种欲望更加强烈,甚至为此牺牲感情、违背良心、放弃信仰。
环境与心灵产生的情感集于一身,不可避免的就产生了矛盾,这也
成为了他悲剧人生的根源。
二、维利耶尔小城:自尊与自卑
由于受汝拉山区客观环境和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的影响,于连
也渐渐形成了独立、平等、反抗的精神,面对父兄的欺凌,他总是
千方百计的进行着反抗,要求维护自己的自尊。到了维利耶尔小城
2
时表现得更加明显。
当老黑索尔让于连做家庭教师时,一贯敢怒不敢言的于连表示自
己宁肯死掉也不能当奴仆,他要求享有特权的贵族阶级平起平坐的权利,
他要求维护他独立的人格和自尊。
可是自尊与自卑常常互为依存、互为因果。
于连对门第观念浓厚的市长先生是非常的反感的,当骄横的市长
把于连当佣人一样呵斥,于连“眼里射出残酷可怕的复仇的模糊希望”,
愤然回答说:“先生,没有你我也不会饿死”。2
为了报复市长,于连对德·瑞纳夫人展开攻击,想要当着市长的面
对抓住夫人的手。于连的第一份爱情就这样开始在由于出身的自卑
而激起的维护自尊的反抗里。当于连无意间触到了夫人的手,夫人立
刻缩回去的自然反应使于连认为是夫人看不起自己,于是他强大的
自尊心使他决定必须握住这只手,第二天晚上他果然做了,德·瑞
纳夫人的手被于连偷偷地紧握着,这终于满足了他前一天所失去的自
尊;在这种自卑的心理当中他实现了优越感得于超越。纯朴的市长夫
人对具有能力又有高远志向的于连产生了怜悯。但是于连对上流社会又
有着强烈的憎恶、蔑视。由于自卑的心理作祟,当德.瑞纳夫人怜悯
于连的贫困,想送几个路易给于连添置内衣,于连把这友好的温情当做
了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德·瑞纳夫人对他真心的体贴关怀被当做了有
钱人家的惺惺作态。于连难以相信别人,他对别人的理解都停留在对
自己的蔑视上,他对贵族的攻击其实是他自卑的显露。之后于连又有
一次机会握住了市长夫人的手,虽然两人都感到了温情与快乐,但是夫
人在想起了于连珍藏肖像的盒子后愤然推开了于连,于连立即觉得是夫
人瞧不起他,在被推开的瞬间,自卑感油然而生,维护自尊的心理瞬间
被激发,表现出来的就是他“不屑于留恋的姿态”和“心酸的微笑”。
于连的爱情之初来自他因社会地位不高而被蔑视的自卑里、来自
他维护自尊的反抗里。但当于连真的虔诚、真挚,夫人让真的感受到
2蒋承勇,外国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50页。
3
了那一份从未有过的快乐时,一点误会也能使于连的自尊心高度敏
感起来。在“不屑于留恋的姿态”和“心酸的微笑”的自尊表现下,
藏着于连深深的自卑,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自卑使于连对于周边的事物
是如此的敏感,他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尊严哪怕是微小的冒犯,不能
让别人看不起自己。这样的自尊与自卑在他的心里交融揪扯,这样的自
尊与自卑也变得奇怪。别人的自尊是自信、并且期待受到他人的尊重,
于连的自尊却是为了不受父兄打骂,不受别人的蔑视,他的自尊让他必
须振奋精神、鼓起勇气去征服,去出人头地,去进入上流的社会。
在维利耶尔小城做家庭教师的这个阶段里,于连由曾经不得不面对社
会的客观环境的矛盾心理进入到了强烈的维护自尊的阶段,受出身
和社会环境影响于连无法克服自卑,片面地追求自尊,虽然不可否认
于连的自尊为他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但是这样片面的、盲目的追求自尊
最终只会把他引入歧途。
三、贝尚松神学院:正直与妥协
由于与德·瑞纳夫人关系的暴露,于连由西朗神父安排进入了贝尚
松神学院。如果说于连以前只是在维护自尊的自卑里反抗,到了这里
他渐渐地走向虚伪,融入虚伪社会的炼炉。
于连虽然为了成功想了许多办法,但出身于贫民家庭的他依然有一颗
正直之心,他在神学院里看着教士之间的虚伪,看着他们彼此间的尔虞
我诈,看着不同教会之间互相倾轧,他看不起他们,他更厌恶人们对他
的陷害,他痛恨虚伪,可是他却在在众人面前辱骂他的偶像拿破仑,
宣布自己要做神父的计划,想尽办法取得别人的欢心,掩饰自己真实的
思想情感,孜孜不倦地研究神学,背诵自己认为毫无价值的《新旧
约全书》,甚至靠近彼拉神父,从而取得助教的位置,成为了一个外表高
洁内心虚伪的伪君子,一个对虚伪妥协,用虚伪对待虚伪的伪君子。他
对到处都是虚伪的神学院充满了愤怒,每当他表现出虚伪的样子时他自
己都要凄苦地嘲笑自己。可见在虚伪的表面现象之后正直的内心世界是
4
依然存在的。他的心中住着教士们厌恶的拿破仑,但他又成功地扮演着
反对拿破仑的教士,并且成为了人们心中最虔诚最守规矩的教士。
拿破仑是于连最为崇拜的人,他的怀表里贴着拿破仑的照片。于连
最初的理想是像拿破仑一样挥剑为自己创造荣誉、地位、名利,但是
波旁王朝的复辟,拿破仑的失败使他不得不将自己的偶像隐藏,走上
教会的道路。虽然这并不是于连想要的,但是要成功,在这个社会里
拿破仑已经走不出胜利的道路了。社会使他不得不选择另一条成功的
道路。
于连,虽然曾经反抗过,虽然还有着反抗的思想,但也抵不过社
会的大流,被社会无形地改造着。虚伪之路并非于连的真心选择,这
只是他对社会妥协的选择。他的正直与虚伪通过他内在的痛苦和外在的
自然行为矛盾地表现出来,这也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于
连本来应该是接受了启蒙思想的新一代知识青年,他有顽强的意志,
有远大的理想,但是他毕竟生活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地位的不同,阶
级的偏见,利益至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思维方式对他产生了极大
地影响,他既正直又虚伪,他的虚伪令人厌恶,但总的来说这并不是他
自己内心的选择,于连也非常地可怜。人不能离开社会单独的存在正如
于连不能摆脱社会对他的影响,随着于连在高洁的外表下做出越来越多
的虚伪的事情,他也只能走向失败,走向命运的悲剧。
四、巴黎侯爵府:反抗与妥协
如果说在贝尚松神学院于连还有一丝正直、反抗意识尚存,那么
在巴黎侯爵府里,于连仅剩的良心、仅剩的正直、仅剩的对社会的反
抗逐渐地隐退被野心所吞没,表现出了他的妥协性。
在繁华的巴黎,在奢华的侯爵府,于连的自卑并没有消失,在强
大的社会现实面前,在封建贵族、教士、大资产阶级面前于连的力量实
在太单薄了,所以,为了成功,为了找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找
到自己的幸福,于连不得不为他曾经蔑视的贵族效劳,将他内心的反抗
5
收敛起来,表现得谦卑恭顺,仿佛对一切都已经妥协。但是内心对贵族
的蔑视,内心对虚伪的抗拒不是一直能掩藏的。
冷酷傲慢的于连得到了侯爵小姐马蒂尔德的亲睐。马蒂尔德也是一
个傲慢的人,但她的傲慢与于连不同,于连的冷酷来自于他一无所有,
马蒂尔德的傲慢来自于她拥有一切但目空一切,她看不起贵族之间的虚
情,她蔑视贵族的规则,所以当两个目空一切的人相遇了,于连的冷酷
傲慢点燃了马蒂尔德的爱情火花。
对于这份爱情于连清楚地知道爱情成功就意味着人生的成功,他将摆
脱卑微的身份。他更清楚地知道如果失败他自己将走入失败的深渊万劫
不复。于连的自尊、对成功的极度渴望迫使他产生前进的动力,使他
在征服了市长夫人后又得到侯爵小姐的芳心,为了出人头地,为了进入
上流社会,为了赢得别人的尊重于连的这一步无疑是相当成功的,但也
正是由于这种无限的对自尊地推崇把于连从高位狠狠拉了下来,并最
终把他引向人生的末路。
于连的一生中,妥协性与反抗性总是矛盾地纠合在一起。当他
的自尊受到伤害时就反抗,自尊得到满足时妥协。他曾经用他微薄的
力量激烈地反抗社会,从他向往拿破仑有才华和机遇征服世界,从他伪
装自己的真心虚伪应对社会的虚伪,但拿破仑的消失,信仰的缺失,于
连孤身作战,在强大的社会现实面前于连的力量实在太微薄,想要
实现在我的价值,妥协是必然的。因此他只有接受被社会所改造,在
强大的社会现实面前低头。
五、法庭:反叛与超越
由于这个社会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于连被教会里的憎恨他的教士
们利用德.瑞纳夫人将他从骑士的马上拉下。于连愤怒的向德.瑞纳
夫人开枪。
在一般人的眼中,像于连这样人追求成功的人如果犯了罪想尽办
法也要脱离罪名,不能丢掉自己得到的名、利。但此刻他却拒绝了
6
马蒂尔德小姐的帮助,情愿留在监牢里,等候命运对他的安排。
社会是不公平的,人们对社会的不公抱怨、愤然,那么对于不公
的命运是接受还是反抗它呢?于连被判了死刑,虽然他并没有杀死德.瑞
纳夫人。贵族阶层对于连进行的审问在那一刻也不再是只是审问杀人案,
而是审问一个不知天高低厚的农民竟然想要妄图走进贵族社会,在他们
看来农民就不应当想走入贵族阶级,他们判于连死刑也只是想要告诫那
些像于连一样的想要进入贵族社会的人不要有这样的妄想。他们也怕于
连这样的人,就像怕另一个拿破仑再来推翻他们的统治。
面对法庭的审判于连终于发现贵族永远也接受不了他,永远也会
蔑视他,于是最终他坚定地选择了回归生命的本性,回到反抗者的本
性,拒绝上诉,坚决维护自己的人格,用自己的生命表达自己对这个阶
级的反对,对这个社会的反对。
社会是不公平的,于连并没有杀死市长夫人,但在社会现实的面
前于连坦然选择了死亡,一个有理想、有智慧、有才能的青年用他的死
想社会控诉他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用他的死来告诉人们坚定地寻找自
我生命的价值,社会、时代就这样杀死了于连。
于连,一个在典型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典型人物,一个可以带给我
们深思、启迪的勇敢者,我们从他的身上看到自卑、自尊、正直、虚伪、
反抗、妥协等多种矛盾的性格,可他多变的性格正让我们看见了多
变的时代,多变的社会。虽然他曾在奋斗中迷失,但最后醒悟,并选择
了不得不选的道路,他的悲剧是个人性格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如此,他完成了他生命的升华,留给我们生命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司汤达,红与黑[M],河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
2.蒋承勇,外国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王立道、甘大祥、沈来清,中外文学人物荟萃[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
4.袁妮,于连多元性格的形成---“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J],世界文学,2008,(4),105-
7
106.
5.郭建辉,人的生存困境的呈现--《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现代意味[J],怀化学院学报,
2003,(1),53-55.
6.郁士宽,从于连的矛盾性格评其命运悲剧[J],文学教育,2008,(11),92-93.
7.吕秋薇,《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J],世纪桥,2010,(5),.42-43.
8.尹利华,自我与社会的冲突—论于连形象的普遍意义[J],文艺评论,2009,(24),59.
9.梁亚茹,自卑与超越<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个体心理学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5-27.
10.冀慧颖,于连的悲剧人生《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8,(2),
118-121.
11.郑素杰,司汤达的精神世界在其作品《红与黑》中的投射---从司汤达的不幸童年看于
连的极度自尊[J],赤峰学院学报,2011,(2),99-101.
12.鲁新轩,走上灵魂祭坛的孤独者--《红与黑》中于连形象新议[J],名作欣赏,1998,(06),76-
80.
本文发布于:2023-01-01 04:29: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99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