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
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这里
给大家分享一些《爱和自由》读后感心得,欢迎阅读!
《爱和自由》读后感心得1
我越来越喜欢孙瑞雪老师的书,尤其是《爱和自由》,我把这本书推荐给身边
的每一位好朋友,尤其是孩子的妈妈,做好一位母亲,尤其是好母亲真的需要我们
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自身的成长能够给予孩子无穷的力量。
我自己也是一位四岁孩子的妈妈了,在没有接触《爱和自由》之前,我对孩子
们的要求很严格,总是想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做,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懂规矩、爱
学习的好孩子,班级最好没有调皮的孩子多好啊!读完《爱和自由》后,自己简直
有点无地自容了,应该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只要你做好指导、观察、协助就可以
了,《爱和自由》改变了我,我们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如果是以前,如果一个孩
子犯错误了,我一定会大声训斥,并告诉他下次不要这样做了,在这样做就会一些
威胁之类的语言,现在我不会了,无论孩子犯什么样的错误,我有时候情绪也会有
些波动,但是我时刻告诉自己,放松心情,毕竟是小孩子吗,有时孩子会把玩具摔
在地上,还会用脚去踩,这时候,我们首先告诉他,请你把玩具捡起来,我来帮助
你一起把玩具归位好吗?有的孩子会和你一起做,而有的孩子根本不理会你,跑掉
了,其实没关系的,一次、两次总有一天,他会非常高兴地和你一起收拾玩具并归
位,老师对孩子的爱与包容、还有亲切的口吻时刻都在感化着孩子,慢慢的孩子们
也学会了“请”“对不起”这些语言,他们也会爱老师、并且关心老师!
孩子是否犯错误了?有时候我们常常把孩子们的探索当成了犯错误,我的孩子
也常常模仿大人拖地,现在我允许他做这些事,还有他特别喜欢用抹布擦桌子,但
是还想模仿我平时用水洗完抹布再去擦,由于空间的有限我还是没有给他充分的自
由,没有允许他这样做,只是给他一块我拧好的抹布,他擦了一会,于是拿起自己
的吸管水杯喝了一口水吐出来,反复这样做,抹布便吸了很多水能拧出来了,他很
高兴,用自己的小手拧抹布,擦地、擦桌子、擦门、还去擦自己的小鸭子便盆干的
特别的起劲,虽然弄得地板湿湿的,但总比要去水盆洗好的多,我只能一会再来收
拾了,如果换成从前,我也许不会给孩子这样的机会去做,其实小孩子不一定就喜
欢在一个地方玩玩具,看书、生活中的这些事情都是在帮助他成长的!是孙瑞雪老
师改变了我,使我允许孩子们自由、快乐的成长。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误,最重要的是我们老师、家长怎样看待孩子们的每一次错
误,最好用积极、肯定的语气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而不是一味的重复这项错误,
我们大人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所以我们要用平和的心情来解决孩子们的错误!
《爱和自由》读后感心得2
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拿到书后
才一翻,就马上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
触到真理的激动。
都说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特别认同,现在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
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己,只知道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从小能在“爱
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
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杀了孩子
的自尊和自信。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
无邪的笑脸,作为老师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
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
做无礼不求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
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的定义“爱”的。“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止
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
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
已过时。”曾经,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
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
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
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就是
好孩子。
我们从来没有或者有过却没有答案去问自己: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眼前
这些就是我想要的吗?我们的身体已经成熟,我们的心智却停滞不前,面对纷扰的
社会,我们内心的惶恐不安远远大于自尊自信,这就是传统教育带来的后果。为什
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拼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
“按我说的去做,但不要学我”?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经历和教训教导孩子却不能
使孩子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自强自立的人生道路?
我们了解自己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成长的规律,认识到并尊重每一个
新的独立的个体,蹲下来,时刻关注自己和她的成长,用真正的、无限的、无条件
的爱滋润彼此的心灵,让“内心的小孩”和现实的孩子一起快乐、自由地成长!
《爱和自由》读后感心得3
这是第一本让我这么靠近儿童的书,它让我看到了关于儿童内心世界的种种,
从书中的每个事例中都能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那些孩子们的生命状态,能看到在
爱和自由这个环境中成长的儿童的专注和认真,能看到在成人们以“爱”的名义压
制下的儿童的痛苦和无助,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看见过但却真实存在的儿童心理。
从书中得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我们真正爱孩子,就做孩子精神上的支持
者、服务者,没有毁灭,没有必须,让孩子自己的想法、语言、动作得到释放,这
些行为无关对错,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表达方式。我们只需要保护这些纯粹的天
分,而非去干涉儿童的本性。每个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都已然蜕变成了一个
独立的整体,有自己的灵魂,自己的思想动作,自己的存活方式,我们爱他们,爱
的是当下的他们,而不是把我们思想里所认为的“为孩子好”强加给他们。孩子有
他自己的成长,他是自然的一部分,希望不要让儿童的天分在我们的强制过程中丧
失殆尽。每个孩子的本性都是自然而生,而成人所谓的道德理论对错与孩子本身并
没什么关系,但成人却时常拿着自己的经验去干涉孩子的自然秉性,而没有人想着
让孩子去做他自己,成人们大概都不觉得孩子也是有感知力、创造力、有自己思想
的独立的人。
不过只说要给孩子爱和自由很简单,要做到确实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毕竟都
是在中国式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我们大都被传统的教育文化所局限,那些根深蒂固
的教育方式让我们大多时候没办法真正做到给孩子爱,我们大都以为管教孩子那就
是爱,强制孩子学各种知识那就是爱,甚至打骂都变为爱的表达没有谁去在意孩子
的内在需求和想法。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也是其中之一,用着强压管制的方式去对
待我的弟弟妹妹,我一直认为他们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就是该说教他们才会变的更
好,看这本书我边读边内疚我给他们带来的伤害,现在我有必要向我的弟弟妹妹深
深地道个歉,我愿此刻开始用我满满的爱和温暖补偿他们!
也有很多家长打着爱的名义让孩子学习好一点,学的多一点,是为孩子好吗?
还是满足成人的虚荣心呢?在外人面前说:看啊,这就是我的孩子,他懂得那么多
知识,他多棒啊!是真的棒吗?如果孩子成绩差一点,或者某方面不如其他孩子,有
些家长就开始念叨了:你看人家那孩子怎么就那么优秀我从小就有一个对手,而且
是我永远也比不上的对手,就是“人家那孩子”。其实孩子不用每件事都比别人做
得好,他可以没那么棒!孩子并没什么错,他就是他自己。
给孩子足够多的自由,才能让孩子最大限度的了解一切事物的规律,孩子才有
机会深入的去认知,这就是充分发展潜能的自由!当然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
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规则的基础上的。然而,在蒙氏教育理念里:纪律必须是建立
在自由的基础上的。因为是自己的主人,当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循
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那你就有了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称之为
纪律。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理解的守纪律,就是听爸妈或者老师的话,很乖
很安静地坐在那里。其实儿童是非常愿意遵守规则的,他们常常在游戏中自发的约
定一些规则并且很好的遵守它,但这些规则都必须是和儿童的内在发展和谐的,是
儿童在生活中、在与同伴游戏中自己建立的,是和幼儿的内在需求没有冲突的。对
待孩子最好的态度就是让孩子按照自然的状态去发展,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理解,
让孩子能在自由中发现规则,他们会自然的把规则带进自己的生活里,在自然中与
生活和平相处。这时候规则对孩子来说大概不是一个约束,是大家一起建立起来的
平等基础。
曾经在微博中看到过一个故事,在一所幼儿园里,老师在和孩子玩扔球的游
戏,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这时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
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住。于是老师就说:“笨死
了,连个球都不会扔!”这个故事一直记在我心里,看过之后心疼了很久,心疼故
事里的那个孩子。我不知道该怎么样才能拯救那些在被成人各种压制的孩子,在这
个环境里,孩子有什么错?爱、自由、规则、平等,在这里孩子什么都没有,长大
后让他怎么做一个平等的正常的人。真心的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的成长。
我们要真正的学会爱,就要先放下心中的假设和期待。没有你的预料,事情按
照它的发展轨道去发展,不要在孩子还没摔倒的时候,你就一下把孩子抱到一个安
全区域去,并吵骂他不让他去危险的地方玩。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用生命去感知,
知道孩子的内在想法,给孩子他真正需要的爱,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健全的成长。
爱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
作为一名刚刚踏进幼教领域的工作者,遇见这本书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特大的
幸运,它让我得到的不仅是固有观念的转化,更多的是让学会了该如何去爱。爱你
如是,非我所愿。
《爱和自由》读后感心得4
教育教学中教师眼里要有一面欣赏性的镜子,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就用凹透镜
看,那么就会多一些宽容、理解;当孩子有了进步时,就用凸透镜看,那么就会有
更多欣赏、信任。让我们持续一份平常心,去尊重,去等待,把期盼的目光放的远
一些,再远一些,用一个细微的眼神,一声轻轻的问候,一个真诚的微笑,一次轻
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去带给孩子更多的惊喜、笑容、感动、幸福和无限的
生机。我们要用智慧的眼睛去欣赏学生,摒弃用分数衡量孩子存在价值的做法,培
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使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使我们的教育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春
天。
爱,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每个心灵对爱的认识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答案也都是不一样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
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藏
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但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一样,
是没有确切答案的,翻了翻字典,自由的定义在不一样的领域又是不一样的,简单
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我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我的意愿决定自
我的行为。在我看来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自由能够说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最高境
界了,好向往!在这本书中的自由能够说是一种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样貌,不
给孩子太多的规则和束缚,不把自我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可说实话,应对孩子,有
时我却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我相信也也是困扰很多父母的问题吧?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尺度不好把握,话扯远了,谈谈我对这本书里感受最深的二点
吧。
一、《爱和自由》达的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中
国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我很多观念强加到自我的孩子身上,把自我的很多遗憾和未
曾实现的梦想寄托在自我的孩子身上,期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我梦想中的那一
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真的能理解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
儿童的苦难”!读过这本书的父母就应都有所收获,能更宽容应对发生在孩子身上
的每件事,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
接的桥梁。
二、书中说到其实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我们总是
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以前儿童根本就
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对此观点我是赞同
的,为人父母,就应清楚明白对于孩子来说什么东西是对于孩子的未来是最重要的?
通常伟大的人物后面都有着了不起的父母,《宋氏三姐妹》我看过二遍,每看一次
感受都很深,之所以宋氏三姐妹能有如此的成就,是和她们有个伟大的父亲分不开
的,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环境下,她们的爸爸宋查理就经常告诉她们:
“我宋查理的女儿都是将来是要做大事业的人!”,玫琳凯的妈妈,从小就一向告
诉她“宝贝,你必须行!”,就是这样一种信念一向伴随她走过了很多人生坎坎坷
坷,如果父母能把梦想、自信、用心乐观的心态传递给孩子,孩子的将来必须会是
完美的,他会学会享受生活给他的一切经历,把困难当成挑战,把挫折看做是磨
炼,天堂和地狱其实都在我们的心智之间。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人的成功、升迁、成就85%是来自于我们的态度,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商吧,而只有15%是来自于我们的技能,这天很多学校,
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整个教育体系教会我们的都是技能,却没有人教会我们如何做的
比平常人更好,90%的教育在于“事实与数字”仅有10%在于“感觉与态度”,花
90%的时光来研究只有15%和我们幸福相关的东西,我们的教育体系是不是有点问
题呢?个人成长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课题,“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
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上的。”
我认为的成长是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挑战,从而慢慢走向
成熟和优秀,再迈向卓越。
还有如何把蒙氏教育的精髓和我们中国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而不仅仅仅是生
搬硬套,也是我们要探讨和摸索的。
《爱和自由》读后感心得5
孙瑞雪的《爱和自由》好多年前读过一次,但已经渐渐忘记,这次重新拜读再
加上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进行思考,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一、正常的儿童总在“思考”,而且儿童思维需要时光,因此正常的儿童是
沉静而安详的,甚至显得“傻呆呆”的,这是他进入了“沉思”状态。这一点出
乎我的意料,结合书中描述“正常儿童”的其他论述,着实反传统。传统中人们眼
中的孩子尤其是聪明孩子就应是“活泼机灵”的。应对陷入沉思的孩子,很多成人
会打断他,叫他的名字,企图将其“唤醒”,抱怨其“反应迟钝”。如此一来,反
倒宽心了。
二、儿童只对能够成长自我的工作感兴趣,而对纯粹的玩具没有兴趣。这也
是为什么很多小孩子会舍弃“高档”玩具,而选取沙、水、小盒子和小瓶子的原因
吧。文中有个孩子希希自小喜欢形体富于变化,玩法多样的玩具,如小熊换衣、磁
铁拼图、立体造型组、磁铁钓鱼组、积木等,对毛绒玩具、电动玩具却反应平平。
有次妈妈出差没有给希希买毛绒玩具,而是买了个“魔板”,希希很喜欢,反复摆
弄,在变化中寻求快乐和成就感。儿童是最明白自我的,他会根据内在成长的需要
选取玩具,成就工作。
三、完成一项工作后,孩子会对自我的成果进行观察和思考,大人需要持续
沉默,不要急于提醒孩子“归位”。的确如此,结合我园的魔力猴操作,我想孩
子就应也是需要一点时光来思考和回味刚才的操作的。
四、“儿童认识成人不以成人的语言和表情来衡量和决定,儿童用心灵感
受,虚假的信息儿童用心灵立刻能感觉出来。”
五、国际上,幼儿教育观念在本世纪初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包括非洲
的一些国家不再用口授形式给儿童进行“教育”,儿童不断透过行动来构建自
我。国际上幼儿教师的收入和律师、牙医的收入一齐位居社会前三,很多博士毕
业后就去幼儿园带孩子,因为0―6岁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阶段,整个社会都将最好
的资源带给给了这个阶段。
六、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
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
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定义“爱”的。“不动怒、
相信、盼望、永无休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
整本书最令我目瞪口呆的是关于“顺从”的论述,这一点书中出现多处,第一
句是“当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时候,他会对爱人顺从。什么是顺从?在感情上,在生
活中,意志的升华就是顺从。”这个顺从的含义比较深刻,不仅仅仅是我们传统中
所理解的。那种感觉就像热恋中的恋人,如果一方请另一方帮忙做一件合理的事
情,那么这一方必须会很顺从地去做,顺从中充满了爱恋、自豪和激情。正常的儿
童和成人表现出来的就就应是顺从。当我看到“一个快乐的孩子不会搞破坏,一个
快乐的成人也不会去破坏。快乐的人类不会去毁坏财富、破坏环境、发动战争,他
们只会有建设性的行为”时,我感动得泪流满面。
七、关于神游。比如一个人下岗了,他明白自我需要重新鼓足勇气,经过在
培训,重新找到一份工作,甚至他明白自我这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但是,实际
中他每一天只会在家里唉声叹气,一边想着上述的种种计划和过程。这个人的心和
力被分开了,蒙特梭利称之为“神游”。看来,这种状态在很多成人身上明显存在
着。
那么,回归到儿童时代呢?儿童是最明白自我需要什么的,当他依照精神胚胎
中密码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却备受阻碍的时候,儿童智能透过幻想来实现自我的需
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离,神游就此构成。仍是书中的例子:孩子玩水
玩沙被禁止,他开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里凭借老师讲述的植树过程来构
思一篇植树的作文时,神游就此开始。而这些,不是就应被反思的吗?
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视,养育一个正常的孩子,需要我们成人反思自我,成长
自我,首先做一个正常的成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礼貌
之父”这句话太好了!
本文发布于:2023-01-01 03:25: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96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