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学制

更新时间:2023-01-01 03:04:17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1日发(作者:环境认证)

教师资格证之我国的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

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

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

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

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它是由三个基本要素

构成的,即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

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二、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一)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到奴隶社会后逐渐出现了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实体化

教育)。学校的产生,意味着教育活动的专门化,教育形态趋于定型。

教育实体的形成具有以下特点: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

动;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⑤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二)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

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教学机

构。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

近代学制。

(三)非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提倡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库姆斯等人主张的非正规教育的

概念和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同时,现在所提倡的构建学习化社会

的理想也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三、学校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_)社会依据

(1)学制的确立受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科技发展状况的制约。

(2)学制的确立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3)—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也制约着学制的确立。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文化功能,如文化选择、文化传承、文化整合和文化创造等。不同的民族传统和文化

传统会对教育类型和学校教育制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4)学制的确立必须考虑到人口状况。

(二)人的依据

学制的确立受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的制约。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成长经历不同的

年龄阶段,每一阶段各有其年龄特征。在确立学制时必须适应这种特征。

(三)学制本身的因素

学制的确立既受国内学制历史发展的影响,也要合理地参照国外学制确立的经验。任何一个国家的

学制,都有它建立和发展的过程,既不能脱离本国学制发展的历史,也不能忽视外国学制发展的有益经验。

四、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西方现代学制可归结为三种基本的学制类型。

(-)双轨学制

1.双轨学制的表现形式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在18、19世纪的西欧出现了双轨学制。它的学校系统分为两轨:一

轨是自上而下,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

预科班),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另一轨是自下而上,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是为培养劳动者服务的,

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职业学校。

2.评价

欧洲国家的学制都曾釆用双轨学制,其中以英国为典型代表。这种学制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二)单轨学制

1.单轨学制的表现形式

美国本来也采用双轨学制,但因为原来的双轨学制中的学术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出现了单轨

学制。单轨学制是自下而上的,其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

2.评价

单轨学制产生于美国,被很多国家釆用。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但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效率

低下、发展失衡,同级学校之间教学质量相差较大。

(三)分支型学制

1.分支型学制的表现形式

十月革命以后,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形成了既有单轨学制特点又有双轨学制因素的苏联型学制,

我们叫它分支型学制。这是一种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小学、初中阶段),到中等教育

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

学制。

2.评价

分支型学制试图融合单轨学制和双轨学制之长,兼顾公平与效益,既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又使学术

性保持较高水平。但由于课时多、课程复杂,教学计划、大纲和教科书必须保持统一而导致教学不够灵活,

特别是地域性较强的课程得不到很好的发展。

五、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1.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

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德国。

2,义务教育的特点

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免学费、杂费)、普及性。

3.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

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国家

立法形式正式确立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标志着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

4,义务教育年限延长的具体措施

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以立法形式推行义务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标志。此外,

我国还要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努力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体系中。

(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1.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的概念

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

从事某种现代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者文化

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许多国家纷纷走职业教育与普

通教育相结合的路子,我国也开始向这个方向发展。

2.我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的具体措施

在普通中学增加职业性课程,为普通中学毕业生做就业准备;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增加普通教育课程,

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上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这种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的趋势,使普通教

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三)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1.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

髙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进而走向普及阶段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马丁•特'罗指"尚等教

育的发展划分为精英高等教育阶段(毛人学率15%以下)、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毛入学率15%〜50%)

和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毛入学率50%以上)。

2.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具体措施

我国高等教育处于由精英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大众化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

深挖高校内部潜能,打破单一办学模式,走多元化、多形式办学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从精英化到大

众化转变的重要途径。

(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1.终身教育的概念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

它具有两个本质特征:一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二是包括了所有现

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它并非单一或纯粹的教育形态,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

2.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最早产生: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概念化和体系化: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

家保罗•朗格朗的《论终身教育》的发表。

(3)最终形成: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标志着终身教

育体系最终形成。其中提出“终身教育建立在4个支柱基础上”,这“4个支柱”是指“学会认知”“学

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本文发布于:2023-01-01 03:04: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95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双轨学制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