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讲故事

更新时间:2023-01-01 02:00:10 阅读: 评论:0


2023年1月1日发(作者:马云演讲视频)

【文学研究】

《韩诗外传》解诗说

艾春明1,周 颖2

(1.渤海大学中文系,辽宁锦州 121000;2.渤海大学生物与食品科学学院,辽宁锦州 121000)

摘 要:以往认为《韩诗外传》引经史、采杂说,不是解《诗》文献。经过仔细梳理分析,认为《外传》是汉初三

家解诗文献中一种独特体例。作为一种讲疏体例,在引诗体例,说诗的对象与解说方式的关系,“外传”与“内传”“说”

“故”的关系,及解诗的方法和角度等方面的内涵和特点。

关键词:诗经;韩诗外传;韩诗;三家诗

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72

(

2006

)

06—0047—06

一、《韩诗外传》是否关乎诗义?

四库馆臣引明王世贞语:“王世贞称《外

传》引诗以证事,非引事以明诗,其说至确。”认

为《外传》已无关乎诗义,此说甚为流行,被多

数人接受,但也有反对者。清初范家相《三家诗

拾遗凡例》说:“《韩诗外传》虽皆引诗证事,亦

时见本义,间有节录”[1]。其实,说《外传》不关

诗义者,肯定没有细读此书,只是一目十行、随手

翻翻,乍一看都是采春秋、讲故事、末尾加两句议

论。若仔细读来,就会发现许多章是直接讲解

《诗经》的,例如卷五第一章:

子夏问曰:“《关睢》何以为《国风》始也?”

孔子曰:“关睢至矣乎!夫《关睢》之人,仰则

天,俯则地,幽幽冥冥,德之所藏,纷纷沸沸,道

之所行,虽神龙化,斐斐文章。大哉《关睢》之

道也,万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悬命也,河洛出

《图》《书》,麟凤翔乎郊,不由《关睢》之道,

则《关睢》之事将奚由至矣哉?夫六经之策,皆

归论汲汲,盖取之乎《关睢》,《关睢》之事大矣

哉!冯冯翊翊,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子其勉强之,思服之。天地之间,生民之属,王道

之原,不外此矣。”子夏喟然叹曰:“大哉!《关

睢》乃天地之基也”①。诗曰:“钟鼓乐之。”

此章以孔子之口阐述《关睢》这首爱情诗的

宏观意义:阴阳合德,人伦之始,最简单普通的男

女关系包孕着天地万物的合理秩序。《关睢》乃是

六经的归宿,王道之本原,这与《毛诗关睢》

小序“《关睢》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

下而正夫妇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的意思

是一致的。无人怀疑《毛诗》小序关乎诗义,况

且《外传》对《关睢》宏旨的阐发没有扯上离百

姓很远的后妃之德,更直接,更明确而有哲学意

味。此章所论内容与引诗又是相合的,在《外传》

里可目为一种体例。“钟鼓乐之”作为本章的引诗

有双重意义,如果我们联系卷一第十六章“古者天

子左五钟,右五钟,将出则撞黄钟……入则撞蕤

宾,而左五钟皆应之……此言音乐有和,物类相

感,同声相应之义也”一段文字,奏钟鼓之乐本

是祭祀场合和天子帝王所用仪式,这里用于庆祝平

民的夫妇好合②,既给一场美好的爱情婚姻活动作

——

第8卷第6期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8No.6

2006年12月 JournalofEasternLiaoningUniversity(SocialSciences) Dec.2006

收稿日期:2006-10-23

作者简介:艾春明(

1963—)

,男,辽宁绥中人,硕士,副教授,从事古代文学、文化史教学研究工作。

本文引文俱从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6月第一版),但此处许本作“基地”,显然与“也”形近而

误。从魏达纯《韩诗外传译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改正。

《礼记》“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婚礼不用乐”。不一定适合所有场合,也可能迟后用乐。又侯苞《韩诗翼要》

“房中之乐有钟罄”可说明这一点。

74

::

点睛之笔,又显示出乐和──人和──政和──天

和的连类想象和信仰。

类似这种以汉代经师的眼光直接阐释诗义的文

字还有很多,如:(引文略)

卷一、2章卷二、3章卷二、11章

卷二、33章卷五、19章卷九、25章①

这些文字或举事、或论理、或解释制度,内容

与引诗或与引诗的全篇大义都有直接的关系,因

此,说《外传》不关乎诗义显然是不对的。清

唐晏《两汉三国学案》卷六“诗”也以自己的眼

光录出35条,认为是“说诗”的内容[2],可供参

考。

因为《外传》的章末引诗多是主题句或诗眼,

故解释的内容多数既合于引诗,又合于引诗所在的

整首诗,但归纳起来还是可以有三种体例:(1)

只解引诗不及其他,如解《东山》《荡》;

(

2

)

释全诗而非某句引诗,引诗只起一个标志作用,如

解《伐木》;(3)既解释引诗又解释引诗的全篇,

如解《关睢》《行露》《载驰》《大叔于田》。

二、《韩诗外传》说诗的对象与解说方式的关系

《外传》解说的对象是谁,或者说韩婴说诗是

给谁听的,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韩婴解说的方式。

不论何时何人、也不论是著书写文章还是授徒讲

业,要表达什么,以什么方式表达,都要看接受的

对象。韩婴在汉初被立为博士,所传诗立于学官,与

鲁诗、齐诗一样,是为政治服务的,诗学作为儒术内

容之一要关乎治乱之事。诗学被用于政治,为政治

服务,一方面是汉初统治者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儒

家要恢复王道礼治,干预政治的必然结果。武帝初

继位,“驾驷迎申公”,并“问治乱之事”②,这不会对

三家诗学不起指导作用。换个说法,韩诗既然被立

为官学,不管是朝廷所希望教的,还是学生所希望

学到的,都不是《诗经》里所表达的那些平民百

姓的日常用度,桑间濮上的儿女私情,而是要重点

学习关乎治乱的涉及君王、臣仆、士人的生活、思

想、情感的内容,或者即使是平民的生活情感,也

要从中挖掘与士人的行操、君王的治术,社会的礼

仪相关的内容③。

不管《外传》是为授课讲义之用,还是著述

以流传于世,设定的读者对象肯定是以儒生为主的

士人。韩婴的学生主要是儒生,也应该包括一些儒

生之外的士阶层的人。虽然士的来源比较复杂,有

下层的商贩屠夫、农耕之士,有上层的没落的封建

贵族,但他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谁都不想默默无

闻地做自然生灭的顺民、奴隶,而要尽力脱离生

产,担当政治后备军或知识的担当者(后者只是

暂时的过渡角色

)

,因此他们要学诗,不是要从

《诗经》里学习怎样耕地沤麻,什时采桑凿冰。虽

然也要多识草木鸟兽之名,但不是为了自己要防饥

糊口而去挖野菜捕鸟兽。学诗的这些儒生或士人,

他们有自己物质生活内容,也有从这种生活内容出

发的知识体系,也有基于他们的生活内容、知识结

构的政治目标以外的求知和思辩的兴趣,我们仔细

分析《韩诗外传》所讲解阐释的诗义,直接的也

好,间接的也好,都是围绕迎合了这种士人的生活

和情趣的。

三、《外传》与《内传》《韩说》《韩诗故》

的关系

《汉书艺文志》记载《诗》类著作如下:

《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

《鲁故》二十五卷

《鲁说》二十八卷《齐后氏故》二十卷

《齐孙氏故》二十七卷

《齐后氏传》三十九卷《齐孙氏传》二十八卷

《齐杂记》十八卷

《韩故》三十六卷

《韩内传》四卷

《韩外传》六卷

《韩说》四十一卷

《毛诗》二十九卷

《毛诗故训传》三十卷

——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8卷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第一。

《汉书儒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3608页。

三家诗的情形大体都一样,据陈乔枞《三家诗遗说考》:“诗者持也,在于敦厚之教,自持其心,讽刺之道,可以扶持

邦家者也。”(《清经解续编》(卷———三八),第册,上海书店,3页。)齐诗的解诗、说诗用意也在于为政治服

务。

84

4128

四家诗中,鲁诗无“传”的记录,《汉书儒

林传》之申公

(

)

传也明确说“申公独以《诗

经》为训故以教,亡传”①。齐诗《汉志》无传,

但有后学孙氏后氏两家传。据陈乔枞《齐诗遗说

考》:《齐后氏传》即本诸辕固,且说辕固也作过

《诗》内外传②。总起来看,四家诗对《诗经》的

解说体裁有“故”“训”“传”“说”四种。清代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韩诗说》十二

条,《韩诗故》五十六条,《韩诗内传》二十四条。

从韩诗的情况看,“说”与“故”都是解释诗的字

词,即从语言上解诗,但《韩说》侧重于诗中的

名物制度、故实,如“金罍”“兕觥”“辟廱”

“驺虞”。类似《尔雅》之释宫、释器等。而《韩

故》侧重对语言的解释,如“窈窕”“倾筐”

(

筐欹筐也)“终风”(终风西风也)。也有一些点明

题旨的,类似毛诗的小序,但文字更少。如《关

睢》下面的“刺时也”。《柏舟》:“卫宣姜自誓所

作”。这部分内容与《汉魏丛书》所收《鲁诗

说》[3]的体例一样③。例如《鲁诗说》之(标点为

笔者所加,原只有句读。

)

:

《卷耳》:文王遣使求贤,而劳之以诗。首先

比,而后赋也。后三章皆赋也。

《汝坟》:商人苦纣之虐,归心文王,而作是

诗,首二章赋也,未章兴也。

《羔羊》:美夫人之诗,赋也。

《采蘩》:美夫人亲蚕之诗,赋也。

《鲁说》以点旨或概括内容为主,又标出赋比

兴。

从马国翰辑《韩诗内传》看,《内传》体例里

有三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字词训诂,解释名物语

词,类似“故”,如:

采采芣苢:直曰车前,瞿曰芣苢。

和鸾雍雍:鸾在衡,和在轼前,升车则马动,

马动则鸾鸣,鸾鸣则和应。

为鬼为域:短狐水神也。

先集为霰: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雪

花曰霙。

第二部分也是解释词语,但都涉及风俗、史

事,礼乐制度等较复杂的文化内容。近似“说”,

如:

杂佩以赠之:佩玉上有蔥衡,下有双璜,冲牙

蠙珠以纳其间。

百诸皆兴:堵四十尺,雉二百尺,以板长八尺

接五板而为堵,按五板而为雉。

驾言行狩:春曰畋,夏曰,秋曰,冬曰

狩。天子抗大绥,诸侯小绥,群小献禽其下,天子

亲射之于

(

一作

)

门,夫田猎因以讲道习武简兵

也。

乃生男子:太子生,以桑弧蓬矢六射上下四

方,明当有事天地四方也。

第三部分,阐发微言大义,挖掘诗句中孕含的

社会、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意义,其中不乏附会史

事,证以礼乐制度,解释的对象多是句子,甚至章

节。如:

皇王维辟:师臣者帝;交友,受臣者王;臣臣

者霸;鲁臣者亡。

雨无政

(

)

:雨无政无众也。

涤涤山川:汤时大旱,使人祷于山川。君亲之

南郊,以六事谢过,自责曰:政不一与?民失职

与?宫室荣与?妇谒盛与?苞苴行与?谗夫倡与?

韩候受命:诸侯世子三年丧毕,上受爵命于天

子,所以名之为世子,何言欲其世世不绝也。

上受爵命于天子,乃归即位。何明:爵天子有

也,臣无自爵之义。

其第一部分近于“说”,而第二、三部分近于

《外传》,只是《外传》多引《春秋》诸子的话来

串解,而《内传》主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

上述这些辑佚本的《故》《训》《说》《内

传》,因为都是后代的类书、注释引文等所抽取的

片言只语,已不能反映原书体例的全貌,但综合起

来还是可以看出这样的一些趋势或特点:

一是依“训”———“故”———“说”———

“内传”———“外传”的序次,解释的语言单位基

——

第6期 艾春明,周 颖:《韩诗外传》解诗说

《汉书儒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1册,3608页。

《清经解续编》卷———三八,第4册,陈乔枞《齐诗遗说考》:“荀悦《汉纪》亦言辕固生作诗内外传”,上海书店,

1990年,1282页。

杨树达,《汉书窥管艺文志》:“故者,训诂也,传则杂说也。《毛诗》有《训故》,又有《传》,与齐韩同,而体裁

乃异,以齐韩两家故与传各自为书,而毛则统名为《故训传》,混而一之也”……“故训每篇皆备,传则偶尔有之,

毛则不别自为书,殆以此故尔”。科学出版社,55年月第版,6页。

94

197111

本由小向大排列,即由字向词、句、章的序列变

化。所阐释的意义也由语词的本义向语句、章节的

引申义,社会内容过渡。

二是各种体例之间界限并不十分清晰,往往有

交叉。这反映古人在做这种解释性著述时并不十分

注重文体、体例的差别,而是因人设教,考虑哪个

知识点是学生

(

读者

)

想了解,或可能存有疑惑

的,便加以注释讲解。古今中外,对文学文本的学

术研究

(

一般读者的消遣性阅读除外

)

,都需要两

个方面的知识,一是对文本本身语义的知识,一是

文本以外的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四家诗之“训”

“故”“说”主要就是解决文本语义的问题,而

“传”主要汇集文本以外的知识,即向学生(当时

读者)交待产生《诗经》的大背景,理解《诗经》

的大背景。

因为传与说、故的界限不很清楚,内传与外传

的界限不很清楚,所以徐复观氏断言:“近人辑韩

诗者皆以训诂之文为《内传》,意谓内外当有别,

不知彼乃《韩故》之文,非《内传》文也”[4]。徐

说的根据来自杨树达《汉书窥管艺文志》[5],这

段话也是直接引用杨氏的。杨氏立论的根据是

(

1

)

今本《外传》十卷,正合《汉志》《内传》

四卷,《外传》六卷之数。

(

2

)

今本《外传》凡

五万言左右,也可称“数万言”。杨的推测不能说

没有道理,但辑佚的20多条《内传》文字,分别

见于唐宋以前的各种典籍,如《文选注》《通典》,

陆德明《释文》,《太平御览》等等,许多引文都

标明出自《韩诗内传》,且这些佚文又不见于今本

《外传》,怎能一口咬定辑佚本是将《韩故》误辑

为《内传》呢?恐怕也是出于这个原因,杨氏自

20年代提出《内传》未亡说①,除徐复观氏未见

有人响应。没有新的证据之前,不能推翻《内传》

辑佚本的成立。故笔者不主张一向被人们认为是阐

述经义与《外传》有别的《内传》就在今本《外

传》里。但《外传》里也有一些(乃至许多)是

直接或间接阐述经义的内容。杨氏可能也是看到了

这一点,才以前述的两个理由认为《内传》就存

在于《外传》里的。

四、《韩诗外传》解诗的方法和角度

在前文第一小节,录出几段可以认为是直接阐

明诗义的文字,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只捡出引

诗于《国风》的几段,而《外传》里更大量的篇

幅是引诗于雅、颂,因为韩婴要讲解的是礼乐制

度,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原则,士人官吏的处世技

巧,这方面的内容在《小雅》《大雅》和《颂》

里更多,而《国风》里较少,《外传》共310章,

其中无引诗的26章,引《国风》者83章,只占

27%。

韩婴为儒生讲解《诗经》关乎治乱的微言大

义基本采取了这样几种角度:

1.直接阐述义理型。作者直接以议论性文字说

明诗句中的生活实况、感情内容所透露出来的经验

性哲理,如前引卷一第二章就属此类。《行露》一

诗只从字面义看,并不能明确女主人公因何而义愤

填膺,只是从“谁谓女无家”这样的句子推测可

能与婚姻有关。汉代以前官方舆论对妇女的贞节问

题并不很重视,若是宋儒讲什么“守节贞理”,肯

定会被怀疑为硬性附会,但韩婴认为“《行露》之

人许嫁矣,然而未往也,”是因为“见一物不具,

一礼不备,守节贞理,守死不往。”这种男女婚嫁

之事与治乱之事有什么关系呢?韩认为可以“绝

无道之求,防污道之行”,起防微杜渐作用。汉以

前贞节观念里并无多少禁欲主义的成份,但男女之

事要纳入社会轨道,婚姻的礼治,是社会礼治的一

部分,所以韩婴正面肯定了《行露》女子坚持原

则,不盲目顺从的婚姻态度,称其“得妇道之

宜”。

再如卷五第四章,引《荀子君道篇》里的

话来解释《小雅十月之交》对天遣警告的忧虑

和推测其与“四周无政,不用其良”的因果关系。

论述了国家安危兴败与爱民用贤之间的关系。《荀

子》引诗是《大雅板》,与《十月之交》相较这

两首诗的用意和情感内容很相似,但荀子的话用以

阐明“四周无政”似乎更好些。

2.以事作传。左丘明为《春秋》作传,即以

丰富的历史事件来补充解释《春秋》由于过分地俭

省笔墨而造成的简奥深古,难于理解,用人物形

象、人物语言来形象地说明圣人的褒贬劝戒。韩婴

为《诗经》作内外传,大概也取此义。《外传》最

多的篇幅就是取春秋

(

历史事件

)

采杂说

(

多是

—5—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8卷

①《汉书窥管》出版时间较晚,杨氏曾于年发表《韩诗内传未亡说》,载《学艺》第卷第期。

0

1921210

子书中所举的事件

)

、以事论理、以事

(

形象

)

义。《陈风羔裘》是赞美那种舍命为公、主持正

义,才能出众的国家贤良

(

或说是陈古讽今、刺

现时无此等臣僚),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当得起这

样的赞美呢?《外传》卷二第十三、十四、十五

章,连续举出晏子、石奢、蘧伯玉三个人分别作

“舍命不偷”

(

毛诗作‘渝’

)

“邦之司直”“邦之

彦兮”的注脚。特别是晏子和石奢在关键时刻的

言行操守,是用多少抽象的语言描述都难以展现其

丰富的人格内涵的。又如《诗庸风载驰》,女

主人公许穆夫人不拘礼俗,通权达变,忧国救国,

是位有见地、有智慧的女性。《外传》卷二第二、

三、四章都讲解这首诗,其中第二章和第四章分别

讲述了“鲁监门之女婴”和楚庄王樊姬的故事,

如果说鲁女婴故事与该章引诗“大夫跋涉,我心

则忧”还有一点关联,而樊姬的故事与引诗“百

尔所思,不如我之所之”就没有什么意义关联。

这里,引诗也是只起标志作用,即故事是用以参证

解释这句诗的全篇,而不是针对某一句诗的。作者

的用意,是以鲁女婴和樊姬来伴证许穆夫人的志向

和胆识。她们都是不让须眉的女贤良。虽然西周以

来社会就为女性规定了“女者如也,从如人也”

“妇者,服也,服于家事,事人者也”“姻者妇人

因夫而成”[6]一类的社会规范,把妇女的眼光局限

在闺阃之中,但这三位女性的社会责任感、政治敏

感性和预见性超过一般的士人君子,故作者对其历

史地位给与承认。

3.解释名物制度。《说》《故》《训》《内传》

主要随文解释简单的名物制度,而《外传》主要

解释比较复杂的制度、文化设施等。如卷一第十六

章对古代乐礼制度的解释,卷二第三十三章对婚礼

仪制的解释;卷四第十三章对古代井田制的描述,

卷八第十三章解释受命之制,“九赐”之制,卷八

第十五章释“大侵”之礼,十六章释“采地”之

制,第十九章辨三公

(

司马、司空、司徒

)

之职

责,卷十第四章描述授策命于天子的仪式,等等。

这些礼仪制度、文化设施之类的相关知识,对理解

相应的《诗经》作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解释与诗相关的物理、事理。如《外传》

卷一第二十章:

传曰:天地有合,则生气有精矣。阴阳消息,

则变化有时矣。时得则治,时失则乱。故人生而不

具者五:目无见,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

施化。三月微盷,而后能见,八月而生齿而后能

食,期年膑就而后能行,三年卤合而后能言。十

六精通而后能施化。阴阳相反,阴以阳变,阳以阴

变。故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齿,十六而精化小

通。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十四而精化小通。

是故阳以阴变,阴以阳变。故不肖者精化始具,而

生气感动,触情纵欲,反施乱化,是以年寿亟夭而

性不长也。诗曰:“乃如之人兮,怀婚姻也,太无

信也,不知命也。”贤者不然,精气阗溢而后伤,

时不可过也。不见道端,乃陈情欲,以歌道义。诗

曰:“静女其姝,俟我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

蹰。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

来。”急时之辞也。甚焉故称日月也。

这段文字以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来说明《鄘

风蝃蝀》一诗中对青年男女不待父母之命急切

追求情爱的批评的合理性,作者简直是在给“不

知命”

(

不懂婚姻爱情规律

)

的青年人上生理卫生

课。在这一章里,韩婴还把内容相似的三首诗

(

都表达的是对爱情的急切盼望

)

放在一起来讲

解。大概有某位年轻的后生提问:日月一向与天理

神明相联系,这里与情侣的盼望有什么关系?韩先

生说:不过是想念之急,人到急时总要呼天抢地

呀!又卷三第十九、二十章,对《周颂酌》“遵

养时晦”的解释,阐明“人事备乎下,天道应乎

上。”“天不变经,地不易形,日月昭明,列宿有

常”的天人合一思想,指出人必须顺应天地自然

的规律,才能自养、养民,进而安邦定国。《外

传》所阐述的顺天养民思想,不仅是因“遵养时

晦”一句而发,也是对整首诗的主题进一步的理

论阐发。这段话可以看出是上承孔子“使民以时”

①和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

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养生丧死无憾,王

道之始也”②。以及荀子“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

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

(合时宜)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

—5—

第6期 艾春明,周 颖:《韩诗外传》解诗说

《论语学而》

《孟子梁惠王上》第三章

1

百姓一,贤良服……”[7]这几段话的思想。但孟

子、荀子的概括语言还停留在农业生产经验的观察

上,而韩婴的话则带有天人感应的玄思意味。

5.汇集相关的材料。《外传》的许多内容都可

以看作是理解《诗经》的相关资料的汇编,只是

每一条资料

(

)

与相应的作品构成的关系、角

度各不相同,或近或远,多种多样。卷二第十一章

讲述颜无父善于御马的秘诀,在于把马当成有知有

情的人,推恩及马使马“亲其正而敬其事”,如士

之乐为知己者用,如此才能达到“执辔如组,两

骖如舞”的境地。此章与引诗有直接关系,而下

一章

(

第十二章

)

则是由本章引出来的一个反面

材料。如果没有第十一章,则单看第十二章讲的东

野毕御马失败的故事,好象与引诗的关系不大。把

第十章、十一章、十二章合起来看便会明白:十一

章、十二章是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执辔如组,

两骖如舞”这句话的字面以下的意思,而第十章

是从御马之道引申上升到御人(统治)之道,而

后者也是儒家解经的真正目的,只不过作者(或

后来的编者

)

把逻辑次序颠倒过来。还有一些章

次内容与引诗之间的关系是隐性的,需要了解相关

的历史或文化背景才能明白。如卷六第四章:

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而善之,

曰:“善哉!由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

哉!由忠信以宽矣。”至其庭,曰:“善哉!由明

察以断矣。”子贡执辔而问曰:“夫子未见由,而

三称善,可得闻乎?”孔子曰:“我入其境,田畴

甚易,草莱甚辟,此恭敬以信,故民尽力。入其

邑,墉屋甚尊,树木甚茂,此忠信以宽,故其民不

偷。入其庭,甚闲,此明察以断,故民不扰也。”

诗曰:“夙兴夜寐,洒扫庭内。”

最后的引诗出自《大雅抑》,该诗是一位勤

勉之臣的自警之词,内容比较复杂,“夙兴夜寐,

洒扫庭内”与勤政廉政有什么关系,以现代的生

活经验看就已经很牵强,而外传在孔子赞美了一通

子路治理之下的蒲田地整齐、城墙院宇新鲜利落之

后引来这句诗,也显得不知所云。其实,这其中隐

藏着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进化发展出来的一种独特

景观。田地庄稼不只是农民谋生的手段,也是他们

审美的对象,从田畴到庭院居所,处处都反映着主

人的精神面貌、生命状态。现代社会的道德评价体

系给人保留了某些死角,诸如隐私,因此一个道德

评价高的人完全可能是个个人生活的邋遢鬼,而中

国古代宗法制加自耕农为特点的社会对人的道德评

价几乎是全方位的,个人对这种评价要全面敞开,

没有隐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样重要,

所以下至平民百姓,上至达官显贵,无不要在庭内

是否整洁这类的细节上保持用心,以至于“黎明

即起,洒扫庭除”作为治家格言流传到封建末世。

明白这一点,才会理解孔子赞美的清静治世与引诗

的内在关系:赏罚分明,教化有方,必使民保持良

好的精神状态,勤奋向上,互相救助守望,如此才

会有“田畴甚易”,其民不忧。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外传》有很大一部

分内容是直接用以解释诗义的,有的连续几章解说

一首诗或一句诗的不同侧面含义;有的在一章里合

说几首内容有关联的诗,有直陈诗义,有旁敲侧

击,联想启发,形式多样,角度自由,虽然阐述的

诗义合于六经大义,与我们今天要求或期望的文学

旨趣有距离,但都是围绕诗展开的,同时也是适应

当时儒生的兴趣和需要。

参考文献:

[1]李申.中国儒教史:上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14-315.

[2]唐晏.两汉三国学案[M].吴东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283-287.

[3][明]程荣,辑纂.汉魏丛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1.

[4]徐复观.两汉思想史:3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5]杨树达.汉书窥管艺文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160.

[6]陈立.白虎通疏证: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4:491-492.

[7]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110.

(责任编辑王 芳)

(

下转第6页

)

—5—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8卷

:

9

2

[5]贾泳洋,王伊林.东北人速富心理的历史分析[J].长白学刊,2003

(

3

)

:88.

[6]杨青山.东北经济区人文关系地缘系统区划的初步研究[J].人文地理,2000

(

1

)

:56.

[7]马平安,楚双志.移民与新型关东文化[J].辽宁大学学报,1996

(

5

)

:25.

[8]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7.

[9]本尼迪克特罗丝.文化模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80.

[10]王启忠.关东文化形态的外在特征[J].学习与探索,1997

(

2

)

:134.

[11]周春英.试论近代关东移民对东北经济发展的影响[J].济南大学学报,2001

(

2

)

:73.

[12]王杉.东北移民与新型关东文化[J].佳木斯大学学报,2001

(

1

)

:1.

[13]孔经纬.新编东北地区经济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47.

(

责任编辑:游媛媛

)

PracticalSignificanceofWeber’sProposition

———ACaStudyoftheEconomicFunctionofRegionalCultureModelinNortheastChina

ZHAODing-dong

(DepartmentofSociology,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henyang110034,China)

Abstract:Sincetheeatablishmentofsociology,thetopicofrelationshipbetweensociety-economystructure

r’sProposition,culturepropelcono2

paper,takingtheprocessofculturelectionandfunctioninnortheastChinaasaca,therelationship

betweenregionaleconomyandcultureisdiscusdinordertoekanotherviewtoanalyzeWeber’

ispropodthatuniqueregionaleconomyaffectsregionalculturetosomeextentwhilepopularcultureguidesregion2

aleconomy.

Keywords:Weber’sProposition;regionalcultureinnortheastChina;cultureandeconomy

(

上接第52页

)

TheTaleofHanYing’sCollectionofPoetry:

AnArgumentthatItExplainsTheBookofSongs

AIChun-ming1,ZHOUYing2

(eLiterature,BohaiUniversity,Jinzhou121000,China;

eofBiologyandFoodScience,BohaiUniversity,Jinzhou121000,China

)

Abstract:TheTaleofHanYing’sCollectionofPoetrywasudtobeconsideredhavingnothingtodowithThe

BookofSongsbecauitjustcitedConfuciancanonsandofficialchroniclesandcollectedmiscellaneouscomments.

Badoncarefulanalysis,theauthorthinksthatthisbookisoneofthethreeexplanatoryreferencestoTheBookof

paper,therelationbetweenthelistenersto

whomTheBookofSongswaxplainedandtheexplanatoryways,andtherelationbetweenthe“externalcom2

ments”andthe“internalcomments”,the“explanation”andthe“origin”,aswellastheexplanatorymethodsand

angles,arediscusd.

Keywords:TheBookofSongs;TheTaleofHanYing’sCollectionofPoetry;HanYing’spoems;threeex2

yfBfS

—6—

第6期 赵定东:韦伯命题的现实蕴意———以东北区域文化模式的经济功能为例

planatorreerencestotheookoongs

9

本文发布于:2023-01-01 02:00: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92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国风讲故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