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简史(一)从远古时代到封建割据
点击:4069
(一)从远古时代到封建割据
瑞士人类的遗迹最初出现在距今约五万到四万年的石器时代(Steinzeit)。
在瑞士东北部的沙夫豪森(Schaffhaun),发现过狼人洞穴和古代炼铁炉。据说这可与中国
的“半坡文化”相媲美,但在时间上要比“半坡文化”晚一千多年。
铁器时期(Einzeit),当地原始居民与地中海发生关系,开始给一些河流、湖泊、城市起了
名气如“莱蒙(LacLéman)”、“日内瓦(Genf,法语:Genève)”等。铁器时期的后期,凯尔特
人(Kelten)移入,在阿旺蒂库姆(今日沃州(KantonWaadt,法语:Vaud)的阿旺谢[Avenches])
建立了第一批城市。
多瑙河、莱茵河、罗呐河(DieRhone)三条河流的上游地区,是古代凯尔特人的发源地。广泛
分布在欧洲中心部分的古代凯尔特人虽然分为无数部落,但他们却有类似的物质文明、生活
方式、语言和宗教信仰,这些共同特点构成了凯尔特人的特征。它与日耳曼族有密切的文化
联系。但凯尔特人从未形成一个国家,而只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
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在纳沙特尔湖(Neuenburgere,法语:LacdeNeuchatel)周围狭窄地
区居住的凯尔特人为寻求广阔的土地,决定向高卢(Gallien)迁徒。
后来在罗马军团的铁蹄下,凯尔特人完全被罗马人统治。
莱茵河畔的另一个部族海尔维第部族(Helvetier)逐渐据有阿尔卑斯山中部及汝拉地区
(Jura)。拉埃蒂安人(Ladiner)则据有阿尔卑斯山东部。
公元前58年春,海尔维第人因迫于另一个强大的部族阿勒曼尼人(Alemannen)(一种日耳曼民
族)的压力,企图向法国西南部的平原地带迁徒,但受阻于罗马统治者凯撒(JuliusC?sar)。
这一年凯撒断了日内瓦的罗呐河桥,这是日内瓦这个城市第一次在历史记载中出现。现在横
跨罗呐河上的“岛桥”,有一个古老的塔楼,上面有一个牌子,说明公元前58年凯撒在征服
高卢人(Gallier)的途中经过日内瓦。
在1291年订立“永久同盟”(EwigerBund,Bundesbriefvon1291)之前,瑞士一直处于封
建割据、各自为政的状态。直到1848年才逐渐形成松散的联邦,参加联邦的各州至今仍拥有
很大的自治权力。
尽管在海尔维第人的迁徙被阻后,罗马帝国在瑞士占了统治地位。但是,瑞士却从未为单一
的种族独占,也从未被结合成为单一的政区,形成过中央集权的国家,这是瑞士历史的特点。
从公元三世纪到七世纪,阿里马尼部族侵入瑞士高原,并在占领阿尔卑斯山后,在那里定居
了下来。由于他们一直保持了自己的方言,这一地区也就变成了后来的瑞士德语区。同时半
罗马化的勃艮第人(Burgunder)则生活在萨林河(dieSaane,法语:Sarine)的西部,相当于
现在的瑞士法语区。
在强大的阿里马尼人的进逼下,只有现今的格劳宾登州Graubünden(即格里松斯法语:
Grisons)高山谷地幸免被占领,因此这个地区的拉埃蒂安人还保存着罗马化习俗和他们的列
托-罗曼语(R?toromanisch/Bündnerromanisch)。这就是构成瑞土几个主要民族和主要语
区的发展历史。
在日耳曼民族(即阿里马尼人)侵入瑞士东部和北部的时候,勃艮第人侵占了瑞士的西部,在
三世纪切建立了第一个勃艮第王朝(K?nigreichBurgund)。公元六世纪,日耳曼王朝瓦解,
东部臣属日耳曼公爵,西部建立第二个勃艮第王朝,直至1032年,东西两部才由神圣罗马帝
国(DasHeiligeR?mischeReich)统治。
其后,中间经过许多战乱、分裂、相互征服,如弗朗克斯王战败阿里马尼人;萨瓦比亚公国
(HerzogtumSchwaben[英语:Swabia]的出现;日耳曼皇帝孔拉德二世(KonradII)继承勃艮
第王朝等变迁,最后奥地利王朝统治了瑞土中部地区。
瑞士简史(二)永久同盟:瑞士联邦的雏形
点击:2783
“永久同盟”:瑞士联邦(dieSchweizerischeEidgenosnschaft)的雏形
“永久同盟”的由来
在十二世纪初,圣哥达隧道(SanktGotthard,英语:rdTunnel)打通之前只有两
条道路可以跨越阿尔卑斯山:一条是从西经过勃艮第(Burgund)的海尔维第,另一条是经过东
部的拉埃蒂亚。圣哥达隧道开通之后,在德国和意大利之间,在佛兰德斯[Flandern法语:
Flandres](包括现在的比利时、荷兰南部、法国北部一带)和亚得里亚海(AdriatischesMeer)
之间出现了一条新的通道。这条新通道的开辟,在瑞士历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它不仅使瑞
士中部一些原来与世隔绝的地区卷入了欧洲事务的洪流,而且也许更重要的是使当时流行于
意大利北部的地方自治思想得以越过阿尔卑斯山传到瑞士。从1231年到1240年圣哥达附近
的乌里(Uri)、施维茨(Schwyz)以及翁特瓦尔登(Unterwalden)先后从帝国取得了一定的自由。
而1254年出现的(德国王位)大空位时代,更使阿尔卑所山南北两侧的村落和自由城市结成了
各式各样的联盟。这些联盟为了争取和维护各自的自治权利,反对奥地利的统治,进行了长
期的斗争。而这一斗争的发展,导致了1291年的“永久同盟”。“永久同盟”不仅是瑞士联邦
的雏形,立国的基础,而且也是瑞士中部人民反抗外国占领的先声。
瑞士中部卢塞恩湖(Vierwaldst?ttere,英语:LakeLucerne)周围有三个森林州,这三个
森林州是乌里(Uri)、施维茨(Schwyz)和尼瓦尔登(Nidwalden)(后来奥布瓦尔登[Obwalden]
也参加了这个同盟),在历史上被称为“老三州(dreiGründungskantone)”。它是英雄威廉?
退尔(WilhelmTell)的家乡(乌里州的阿尔特多夫[Altdorf]),是瑞士人民引力骄傲的地方。
退尔的英雄事迹在瑞士是脍炙人口的。
在奥地利王朝的统治者占领乌里、施维茨期间,在阿尔特多夫市广场上竖有一个桩子,上面
挂着象征外国统治的一顶帽子,每个经过那里的人都要向这项帽子屈膝致敬。一次退尔经过
那里,没有向帽子屈膝致敬,马上便被抓了起来。当时阿尔特多夫的奥地利长官盖斯勒
(Gessler)知道退尔是个娴熟的弓手,于是下令把他的儿子抓来绑在树上,并在他儿子的头
上放一只苹果,要退尔用箭去射这只苹果,否则就立即处死。退尔怀着巨大的痛苦,犹豫一
会之后,张弓搭箭一箭射去,果然把他儿子头上的那只苹果劈为两半。这时盖斯勒问他为什
么要带两支箭,退尔起先不肯说,后来盖斯勒再次许诺赦他不死,退尔便说道:如果我的第
一支箭伤害了我的儿子,我就用第二支箭射穿你的胸膛。盖斯勒听后勃然大怒,命令把退尔
押回囚牢。他们绑了退尔,放在盖斯勒的船里,向湖的被岸划去。途中突然遇到一种叫“焚
风”的热风暴,当时有覆舟的危险。盖斯勒的手下知道退尔也是本地精练的水手,便要求盖
斯勒把退尔的绑松了,由他来掌舵。船快靠岸时,退尔乘机把盖斯勒的船冲向后来名叫‘退
尔斯普拉特(Tellsplatte)”的石壁,盖斯勒落水,退尔乘势纵身上岸,然后躲在盖斯勒返
回城堡时必经的一条山路旁的树林里,伺机射死了民族仇敌盖斯勒。盖斯勒死后不久,残暴
的外国统治者派人到退尔家里,凌辱他的妻子,挖他父亲的眼睛,并烧了他家的房子。但是
退尔始终英勇不屈。退尔的英雄事迹不仅引起了奥地利统治者的极度恐慌,而且更重要的是
激起了瑞士中部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浪潮。
就在退尔射死了奥地利暴君的统治者之后,三州有三个爱国者冒着寒风大雪,组织了三十三
名爱国者(其中就有退尔),在吕特利秘密集会宣誓(Rütli-Schwur),要求把他们的土地从奴
隶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这三十三名爱国者利用年底节日,敌人正在寻欢作乐的时机,机智地
进入敌人堡垒,一举消灭了敌人。从这以后,这三个州的人民,结成了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永
久同盟”,开创了瑞士建国的大业。
“永久同盟”的盟约规范结盟的三个州中的任何一州遭到侵犯时,要互相援助;不承认任何
委任的长官,也不承认非本地人或者非缔约地区居民的长官。在缔约各方发生争执时应选出
仲裁人并尊重仲裁人的裁决。
永久同盟德语原文(原件是拉丁文):
BUNDESBRIEF
?ffentlicheAnhenundWohlerfordert,da?Friedensordnungen
dauerndeGeltunggegebenwerde.
DarumhabenalleLeutederTalschaftUri,dieGesamtheitdesTalesSchwyzunddie
GemeindederLeutederunterenTalschaftvonUnterwaldenimHinblickaufdieArglist
derZeitzuihrembesrenSchutzundzuihrerErhaltungeinanderBeistand,Ratund
F?rderungmitLeibundGutinnerhalbderT?lerundau?erhalbnachihremganzen
Verm?genzugesagtgegenalleundjeden,dieihnenoderjemandausihnenGewaltoder
UnrechtanLeiboderGutantun.
UndaufjedenFallhatjedeGemeindederanderenBeistandaufeigeneKostenzurAbwehr
undVergeltungvonb?swilligenAngriffundUnrechteidlichgelobtinErneuerungdes
alten,eidlichbekr?ftigtenBundes,jedochinderWei,da?jedernachinemStand
inemHerrengeziemenddienensoll.
Wirhabenaucheinhelliggelobtundfestgetzt,da?wirindenT?lerndurchauskeinen
Richter,derdasAmtirgendwieumGeldoderGeldeswerterworbenhatodernichtunr
EinwohneroderLandmannist,annehmensollen.
EntstehtStreitunterEidgenosn,sosollendieEinsichtigstenunterihnen
vermittelnunddemTeil,derdenSpruchzurückweist,dieanderenentgegentreten.
Vorallemistbestimmt,da?wereinenandernb?swillig,ohneSchuld,t?tet,wenner
nichtineUnschulderweinkann,daruminLebenverlierensollund,fallr
entwichenist,niemalszurüaufnimmtundschützt,istausdem
Landzuverwein,bisihndieEidgenosnzurückrufen.
Sch?digteinereinenEidgenosndurchBrand,sodarfernimmermehralsLandmann
geachtetwerden,undwerihnindenT?lernhegtundschützt,istdemGesch?digten
ersatzpflichtig.
WereinenderEidgenosnberaubtoderirgendwiesch?digt,desnGutindenT?lern
sollfüdsolleinenandern,au?ereinenanerkannten
SchuldneroderBürgen,pf?
übrigensolljederinemRichtergehorchenund,won?tig,denRichterimTal,vor
demerzuantwortenhat,hteinerdemGerichtnichtundeskommt
einEidgenosdadurchzuSchaden,sohabenalleandernjenenzurGenugtuung
htKriegoderZwietrachtzwischenEidgenosnundwilleinTeil
sichdemRechtsspruchoderderGutmachungentziehen,sosinddieEidgenosngehalten,
denandernzuschürdnungensollen,soGottwill,dauerndenBestandhaben.
ZuUrkunddesnistaufVerlangenderVorgenanntendieUrkundegefertigtundmit
denSiegelnderdreivorgenanntenGemeindenundT?lerbekr?ftigtworden.
GeschehenimJahredesHerrn1291zuAnfangdesMonatsAugust.
瑞士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盟约的缔约人多半是些熟习共和事务和商务的人,是州里的一些自
由民。因此,可以说“永久同盟’是在圣哥达隧道开凿之后,瑞士中部城乡的自由民和新兴
的工商业者反对外来统治和封建势力斗争的成果。
在施维茨州的“联邦档案馆(Bundesbriefarchiv)”,至今还保存着“永久同盟”第一个盟约
的拉丁文原件。这个盟约中关于抵抗外来侵略的那部分条文,后来印入了瑞士《民防手册》
的封页。这个盟约签署的时间是1291年8月初,后来瑞士联邦成立后便把8月1日定为国庆
日。
反抗外国占领的几次著名战役
莫尔加尔滕战役(SchlachtamMorgarten)
“永久同盟”的建立,使卢塞恩湖(即四州湖)三州人民反抗奥地利专制统治的斗争进入了一
个新的阶段。为了镇压三州人民的反抗,奥皇决定派兵占领施维茨,从而迫使瑞土人民在1315
年11月15日发起了第一次反抗奥国暴君的重大战役-莫尔加尔滕战役。
这一仗奥军伤亡甚大,只有极少生还。奥皇的弟弟利奥波德(?sterreich)
本人侥幸脱逃。而勇敢的瑞士人只牺牲了十四人。现在在莫尔加尔滕附近还有一个木屋,是
当年人民庆祝胜利的地方。从那以后,在这里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庆祝会。
莫尔加尔滕战役取得胜利后,三州人民重申他们的盟约,他们加强了联系,并且用德文写了
新盟约,进一步规免不经三州的任何一州商议同意,不得承认宗主国,也不得与外国谈判或
签订任何分离条约。新的盟约还规危任何统治者如果进攻联盟的任何一方,他的臣民就不再
臣属,不再对之承担义务。1318年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被迫与他们签了和约,对三个州
所有的居民给与自由民的权利。
曾帕赫战役(SchlachtbeiSempach)
1351年苏黎世加入了同盟,利奥波德亲率6000精兵来攻打苏黎世城,瑞士人民奋起抵抗,
击败了阿尔布雷赫特公爵。但是奥国统治者并未完全退出瑞士。1386年发生了瑞士人民反抗
外国占领的另一次员著名战役-曾帕赫战役。
战斗开始时,瑞士人有些失利,一连牺牲了60人,因为奥军排成一个刺刀的铁墙,瑞士人冲
不进去。后来,瑞土人中有一个名叫阿诺尔德(ArnoldvonWinkelried)的战士跳了出来,高
呼:“朋友们,我来替你们开路,你们替我看管我的妻子和孩子(IchwilleucheineGas
bahnen,sorgetfürmeinWeibundmeineKinder!")”说完就用自己的身体扑向奥军的尖
刀墙。由于这一意想不到的英勇行动,打乱了奥军的阵势。尖刀墙被冲开了一道缺口,敏捷
的瑞士人迅速冲入敌阵。面对瑞士人的奋勇作战,奥军终于支撑不住,纷纷败退。利奥波德
在战斗中被杀死,瑞士人大队阿诺尔德的英名从此和退尔一样,永远留在瑞士人民的心间。
曾帕赫之战也永远记载在瑞士反抗外来侵略的史册上,它使瑞士中部人民彻底从奥地利哈布
斯堡王朝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至今保留在瑞士联邦档案馆的一面战旗,上面写有:“1386年
芳埃松月(即牧草收割月)第九日,在曾帕赫与利奥波德公爵鏖战,利奥波德毙命!”
经过这几次斗争,在阿尔卑斯山的中心,瑞士中部出现了享有更大的自由和自治权力的一个
强大力量,它与周围的城乡进一步联合为瑞士联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卢塞恩战败奥军之后,1332年加入“同盟”。从此通向圣哥达隧道的整个卢塞思湖大片地区
都置于“同盟’的控制之下。这时几个州已有定期的协商会议。
经过战争之后,北部的工商业城市加入了“同盟”。格拉鲁斯(Glarus)于1352年也加入“同
盟”,并在内费尔斯(N?fels)战败奥军。
1191年在阿尔河(DieAare)畔建立起来的自由城伯尔尼(Bern)也在1353年成为“同盟”的
一员。到了1370年“老三州“和卢塞恩、苏黎世(Zürich)、伯尔尼、楚格(Zug)、格拉鲁斯
订立了八州《牧师宪章》(Pfaffenbrief)。这是一个导致瑞士统一的条约。八个州的联合使
欧洲中部出现一个独立的联邦。它在战略上占有重要位置,拥有8万人的军队,因而渡过“百
年战争”和经久不息的纷争。
八州结成联邦之后,还没有统一的中央政权。由于各州之间发展不平衡,加上奥地利王朝对
地方封建势力的控制与影响,因而在十五世纪各州之间不断发生内部冲突。如1439年和1443
年苏黎世和施维茨之间的战争(AltenZürichkrieg);1474年中部各州联合起来反对勃艮第
公爵(KarldemKühnen)的战争(Burgunderkriegen)等。为了解决这些矛盾,1481年成立“参
政会”,它专门调解各州的纠纷。
由于萨瓦比亚战争(Schwabenkrieg),巴塞尔(Bal)和沙夫豪森(Schaffhaun)加入了联盟。
1499年,联邦最后脱离奥地利王朝的统治和法国的影响。1516年与法国缔结“永久和平”
(EwigeRichtung)条约,成为瑞士中立政策(Neutralit?t)的雏形。在这之前不久,由于德国
的马克里米里安一世(MaximilianI.)强迫瑞士各州纳贡,因而在1491年引起了联邦与德国
之间的战争。联邦军在苏阿比大捷,与德国签订“巴塞尔和约(FriedenzuBal)”,从而正
式确立了联邦对日耳曼帝国的独立。
瑞士简史(三)从“三十年战争”到宣告独立
点击:2877
1618年欧洲爆发“三十年战争”(Drei?igj?hrigerKrieg)。瑞土保持中立。但大批瑞土人
却充当雇佣兵(S?ldner)。由于雇佣兵而出现了向地方长官付酬金的制度,因而一批人在战争
中发了横财。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雇佣兵制是瑞士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来源,或者说
瑞士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开始于雇佣兵制。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Westf?lischenFrieden)结束了“三十年战争”,瑞士的主权
独立得到确认。瑞士宣布独立(Unabh?ngigikeitderSchweizerEidgenosnschaft),脱离
罗马帝国的统治,并宣布执行“中立政策”。
“三十年战争”后,瑞士经济发生困难,使本来贫困和无权的农民更加难以忍受。1652年爆
发农民起义(Bauernkrieg)。起义领袖汉斯?埃门根(HansEmmenegger)率领农民高唱战歌向卢
塞恩一带进发。起义很快曼延到伯尔尼、苏黎世等地。这次农民起义虽然持续不到一年时间
便在新教和天主教的联合镇压下宣告失败,然而它点燃了农民斗争的火焰。
十八世纪瑞士再次爆发农民起义。著名的起义领袖有弗里堡的皮埃尔-尼科拉斯?尚奥克斯
(Pierre-NicolasChenaux),提契诺州(KantonTessin英语:Ticino)的卢伊季?帕加,伯尔
尼的萨穆埃尔?亨齐(SamuelHenzi)。其中的尚奥克斯特别英勇善战,1781年杀死许多官兵。
他的头盖骨至今还保存在比勒(Bulle)的格吕耶里昂博物馆(Muséegruérien,德语:Muum
Greyerz)里。
从十八世纪起,瑞士进入了资产阶级‘启蒙”(Aufkl?rung)时期,也就是资本主义兴起的时
期。
瑞士简史(四)瑞士近代史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点击:2731
欧洲宗教改革是十六世纪阶级斗争表现之一。新教(Protestantismus)在瑞土许多州的胜利,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和荷兰的胡古诺教徒(Hugenotten),意大利的新教徒,英国清
教徒(Puritaner)中的克伦威尔派(OliverCromwell)大大影响了瑞士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发
展。他们带来了自己的劳动技能(如钟表业的技术是由法国带来的,丝织业的技术是由意大列
带来的)、知识、资本和比较先进的社会风尚和资本主义启蒙思想。瑞士历史学家认为一些知
名的外国学者如吉朋(EdwardGibbon,英国历史学家)、伏尔泰(Voltaire,法国启蒙思想家)
对瑞士法语区有着很大影响。在他们的影响下,这个地区一度成为新思潮的大熔炉。加尔文
(JohannesCalvin)在日内瓦从事的宗教改革运动影响更大。
随着宗教改革,大约有上万名加尔文教徒从法国逃到日内瓦,他们当中大部分是手工艺匠,
他们带来的技术使日内瓦成为瑞士钟表工业(Uhrenindustrie)的发源地;同时由于法国革命
(Franz?sischeRevolution)一些法国贵族的资本、财产也流入了邻近的日内瓦,从此瑞士的
银行业兴盛起来,这些私人银行为外来资金的流入提供保护性的服务,后来就成为瑞士“银
行秘密”的由来。资金和技术为瑞士的资本主义发展莫定了基础。
当格瑞士资本的原始积累,还应当追溯到更远的年代。早在十六世纪,瑞土就开始了资本的
原始积累。这一时期瑞士虽然不再参与国外助战争,并转向政治的中立地位,但瑞土军队被
认为是头等战斗力的雇佣兵。将近三个世纪里,有一、二百万瑞士人服务于外国军队中。法
国、意大利和欧洲一些邻国的政府曾多次利用瑞士雇佣兵从事战争,这使瑞士取得了大量的
报酬。
因此可以说,从雇佣兵所得报酬的资本积蓄;从西欧比较发达国家来的侨民的熟练劳动和外
来资本的利用;在法国革命影响下,进一步对封建势力斗争的胜利以及转口国际贸易的兴起,
为瑞士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1882年圣哥达隧道(Gotthardpass)和1906年辛普伦
隧道(Simplonpass)的开通促进了国内商品流通和国际间转口贸易的增长。接着,水力的充分
利用,旅游事业的发展,输出资本的收入,对瑞士工业进一步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法国大革命给予瑞士政治发展(而政治改革又为经济发展扫清道路)很大影响。1798年法国的
征服(占领了沃州KantonWaadt、索洛图恩Solothurn、弗里堡Freiburg和伯尔尼),和1830
年法国革命都使得农民从封建贡赋中,工商业的居民从贵族和公会监督的桎梏下获得解放的
可能性。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Julirevolution)的影响下,图尔高(Thurgau)、苏黎世、
圣加伦()、卢塞恩、索洛图恩、沙夫豪森、阿尔高(Aargau)、沃州人民推翻了旧
秩序,要求新的、自由的宪法。
在法国的占领下,1798-1803年瑞士被改名为海尔维第共和国(HelvetischeRepublik)。十
八世纪,资本主义经济有更大的发展,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兴贵族还处于第三等级地位,
他们要竭力冲破封建势力的束缚。出生在日内瓦的卢梭(Jean-JacquesRousau)(1712-
1778)就是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先驱。
拿破仑的入侵对本来是农业封建社会的瑞士来说,前进了一步,建立了一种“现代民主国家”
(共和国),但被征服的人民却陷于双重的压迫之下。农奴、依附身份与行会限制这些不平等
现象虽然都宣布被废除,但宣布以后,许多没有实现。沉重的贡赋加上战争的破坏,再遇上
收成不好,因而发生经济危机,瑞士遭受最后一次饥饿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瑞士不得不
向外大量移民。
在拿破仑的统治下,联邦扩大为十九个州。但这个实际隶属于法国的“共和国”,在人民中却
引起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这个政权遭到仇视。一些州起来进行反抗,农民要求摆脱封建枷
锁,但被法国镇压下去了。
法国的镇压并末使瑞士人民放弃斗争。1798年9月9日在尼瓦尔登(Nidwalden)的施坦斯
(Stans)等地人民暴动,发生所谓“恐怖日”。1799年1月4日阿尔希杜克?卡尔在苏黎世打
败法国将军马西拉,这时拿破仑亲率四万法军穿过圣伯纳德(rd),向瑞士进军。
然而法国未能使瑞士人民屈服。为了法国的利免拿破仑不得不作出让步,1802年撤退了占领
军,1303年根据“调解法令(Mediationsakte)”,允许瑞土制订新宪法。所谓“海尔维第共
和国”也就宣告垮台了。
瑞士简史(五)从“永久中立”到瑞士联邦
点击:2822
拿破仑失败后,1815年欧洲强国召开维也纳会议(WienerKongress),确定瑞士为“永久中
立国(immerw?hrendeNeutralit?tundUnverletzlichkeitderSchweiz)”。这是瑞士执行
永久中立政策的开端。瑞士历文学家认为,“维也纳会议最后宣告瑞士的中立和不可侵犯,并
承认它不依附于任何外国的影响,这是真正有利于所有欧洲同家的。瑞上的中立从此变成欧
洲的公法的一个原则。’
此后有瓦莱州(KantonWallis)、日内瓦州和纳沙特尔州(KantonNeuenburg法语:
Neuchatel)、沃州、提契诺州(KantonTessin英语:Ticino)、格里松斯州(KantonGraubü
nden,法语:Grisons)、阿尔高州(KantonAargau)、图尔高州(KantonThurgau)等州相继加
入瑞士联邦。至此共有二十二个州加入了联邦,定都伯尔尼。瑞士从此成为一个统一的联邦
国家,它的边界自此几乎没有再发生过什么变化。
十九世纪初,瑞士虽然已经独立,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各州依然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
瑞士不得不继续为消除封建关系,加强中央集权而斗争。
在1830年法国革命的影响下,农民、工人相无产阶级化的手工业者在十九世纪三十到四十年
代展开了大规模的政治运动,这些运动促使大多数的州走向资产阶级的民主改革,但少数落
后的州仍然阻碍着国家政权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先进的州要求真正统一的呼声遭到一
些以畜牧业为经济基础的州的反对。他们害怕统治权转入工商业发达的州里。结果斗争再次
以宗教战争(Sonderbundskrieg)的形式出现。后来迪富尔将军(GeneralHenriDufour)率领
的联军结束了分裂战争,新兴的资产阶级终于取得了胜利。1848年制订的全国宪法
(Bundesverfassung)把联邦盟约变成了宪法,瑞士由实际上的邦联(Staatenbund)变成了新的
联邦国家(Bundesstaat),从而结束了封建割据的局面。同时还组织和增强了联邦军队,使其
中央化;统一立法制度,增强联邦权力,禁止各州再个别缔结同盟或条约。瑞士开始形成现
代资本主义国家。
瑞士各州加入联邦的时间:
州名加入年份
乌里Uri1291
施维茨Schwyz1291
奥布瓦尔登Obwalden1291
尼瓦尔登Nidwalden1291
卢塞恩Luzern1332
苏黎世Zürich1351
格拉鲁斯Glarus1352
楚格Zug1352
伯尔尼Bern1353
弗里堡Freiburg1481
索洛图恩Solothurn1481
巴塞尔城州Bal-Stadt1501
巴塞尔乡州Bal-Landschaft1501
沙夫豪森Schaffhaun1501
阿彭策尔外罗登AppenzellAusrrhoden1513
阿彭策尔内罗登AppenzellInnerrhoden1513
圣加仑1803
格里松斯Graubünden1803
阿尔高Aargau1803
图尔高Thurgau1803
提契诺Tessin1803
沃Waadt1803
瓦莱Wallis1815
纳沙特尔Neuenburg1815
日内瓦Genf1815
汝那Jura1979
瑞士简史(六)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瑞士
点击:3105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瑞士都保持了中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联邦任命维勒(UlrichWille)统帅全军,但法语区人民认为他是亲
德(Deutschlandfreundlichkeit)分子。瑞士垄断资本在整个战争期间都与德国垄断财团保持
着紧密的联系,使瑞士成为德国资本的庇护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与德、意签订同意德国和意大利通过圣哥达的协定,并为德、意
过境货物提供方便,因此对德作战的盟国对瑞士实行经济封锁(Wirtschaftsblockaden),使
瑞士经济和人民生活遇到巨大闲难,从而导致1918年4月的工人总罢工(Landesstreik)。
第二次大战期间,瑞士面临双重考验。一方面,希待勒军队攻陷法国,瑞士随时有被入侵的
危险。在这之前瑞士的法西斯势力有所抬头。1935年一批民族沙文主义者组成了“民族阵线
(NationaleFront)”,公然支持“第三帝国”,1940年这个组织才被取消。
在纳粹占领法国之后,瑞士右翼势力散布悲观论调(pessimistischeStimmung)。1939年联
邦议会选举吉桑将军(GeneralHenriGuisan)为全军统帅,发布全国动员令。几小时之内,
瑞士人民就穿上了军装,进入了战斗岗位。妇女代替了男人的工作;全国实行严格的食品定
量制度(Rationierung),包括饭馆和旅馆。
当时,瑞士政府受到希特勒德国巨大的压力(1940年,五十个德国师团部署在瑞士东部边境),
瑞士公众反抗纳粹的情绪空前高涨,瑞士政府实行了新闻检查。
为了防备纳粹军队的突然入侵,全国进行了三次大动员(Generalmobilmachung)。其中最大的
一次是在1939年,共动员了50万人。瑞士作了战争的准备。吉桑将军把瑞士军官召集到吕
特利(Rütli)作了战争部署,宣布抵抗一切外部入侵者和内部的失败主义(Def?tismus)。实行
警卫边界,如果敌人入侵,则设法拖住敌人前进;开放高原地带,诱敌深入把主要兵力集中
在山区,抗击敌人。吉桑号召为拯救祖国,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并准备必要的时候炸毁圣哥
达隧道,截断德国与意大利的联系。
由于瑞士人民坚强的决心以及当时希特勒面临与苏军和盟军两面作战的困境,终于使瑞士幸
免于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大战期间,瑞士面临的第二个考验是全国人民吃饭问题。瑞土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
粮食与其它日用品大都依靠进口。这时外粮来源濒于断绝,又有大批难民涌入瑞士,这就更
增加了粮食供应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瑞士不得不实行自力更生的政策。当时担任联邦战
时粮食局农业生产处处长的瓦赫莱姆发起了一个开荒运功,军队也被动员下乡生产。人们至
今还记得,爱好园林花草的瑞士人民,当时他们的花盆里种的不是鲜花,而是土豆!后来瑞
士人民把这个生产自给的运动称为“瓦赫莱姆计划”。这一计划收到了相当的效果,它扩大了
耕地面积(Ackerfl?che),砍伐了一些森林,填平了一些沼泽,改造了一些牧场和公园,从而
使全国谷物的耕种面积从1938年的12.6万公顷,扩大到1946年的21万公顷。瑞士还在公
海建立了一支15万吨的小小舰队,这些措施使瑞士度过了第二次大战的困难时期。
本文发布于:2022-11-22 18:03: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