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俄国史1855-1996gt第一部分1.出版前言本书不同于其他俄国史论著的方面主要
在于,这是一本由西方(美国)作者撰写的俄国史。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
和研究俄国及其苏联时期的历史,虽然从某些方面讲对史实的描述待商榷,对某些
重要人物及重大事件的评价也略有偏颇之处,但从另一方面讲,由于作者身在庐山
之外,其观点相对客观。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翻译、编辑过程,现在我们出版此书。
作为出版者,有以下几点我们认为有必要向读者作一说明:1.如上所言,此书的作
者以一位西方学者的角度评述俄国历史,他在书中的一些观点——主要是对社会主
义苏联及列宁、斯大林的评价——不全正确,虽然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已进行过一些
处理(如采用加注方式提醒),另外还请我国资深的俄国问题研究专家高放先生重
点针对这个问题以quot序言quot的方式进行了导读式说明,不过,还请读者自行甄
别和有选择接受。2.虽经一再努力,我们终于没能获得英文原版图书插图(主要是
地图插页)的电子文件,所以,只好扫描配图。这样处理一是使插图效果打了些折
扣,二是限于技术手段,我们无法将繁杂的地图文字全部改换成汉字,只是尽可能
地把地图上的主要地名翻译过来。敬请广大读者原谅。3.地理位置介于俄国和中国
之间的蒙古原为中国的一部分,称外蒙古,1921年宣布独立,我国承认其独立是更
晚的事。但此书的插图不管是什么时间,都笼统地将蒙古标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这是不对的。也是技术手段所限,我们虽在地图文字上作了修正或删改,但国界纹
线却没法进行太有效的处理。也恳请读者原谅。第一部分2.中译本序言:美国教授
笔下这部俄…美国教授笔下的这部俄国史值得借鉴——中译本序言高放一、当
今很有必要多了解俄国的历史在当今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平、发展、合作成为
世界主题的新时代,我国政府坚决奉行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外交政策。在与我国
接壤毗邻的十多个国家中,俄国与中国有长达4300多公里的边界线。自1618年明朝
万历四十六年俄国使者伊万彼特林来华向明朝神宗皇帝朱翊钧呈交沙皇国书,开始
中俄正式外交往来以来,近400年间两国关系经历了悲喜交错的曲折变化,到1992
年两国互视为友好国家,1994年两国进而确立为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再提升为
战略伙伴关系。2001年两国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以公认的国际法为准
则,尊重历史、立足现状、着眼未来,签署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4年以这
个条约为基础,又签订了《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两国关
系的边界问题,促进中俄关系进入了和平发展、友好合作的新阶段。当今,为了切
实加强中俄两国交流合作,我国广大干部和青年学生很有必要多了解俄国的历史与
现状。除了披读俄国学者和中国学者撰写的俄国史之外,也有必要阅览其他国家学
者的有关专著。尤其是在quot二战quot后长期与苏联争霸的美国,更有一批学者对
俄国史深有研究。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本书,就是美国东密歇根大学教授沃尔特G莫
斯先生长达30年之久讲授俄国史的结晶,很值得向我国读者推荐。二、美国教授笔
下这部俄国史的优点和特点我通读了张冰翻译的全部书稿后,感到在美国教授
笔下,本书有以下五个优点和特点。第一,以1855年为起点来写俄国近现代史,是
作者的独特视角。人们通常都是把1861年沙皇政府废除农奴制,从而促进了资本主
义的发展,作为俄国近现代史、实现近现代化的起点。然而,下令废除农奴制并非
罗曼诺夫王朝第十五个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突然心血来潮、灵机一动的举
措,而是他自1855年36岁登基即位起,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的创举。所以把1855年
作为俄国近现代史的起点,来考察俄国历史的逐步演变史是颇具特色的。莫斯著《俄
国史》本是两卷本,第一卷写1855年以前的俄国古代史,本书是第二卷,其中又按
俄国历史纵向发展,分为晚期俄罗斯帝国(18551917)和俄国与苏联(19171991)
两部分,共20章。为了不割断历史,作者在本书前面另辟一章专写俄国的地理、民
族和1855年以前的古俄罗斯。而在本书最后一章,又专写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俄国
的现状和前景。这样首尾呼应,便于读者对18551991年的俄国史有一个前承后续、
来龙去脉的完整了解和全景鸟瞰。这是本书体系结构的特点。第二,对俄国近现代
史做出全方位、宽领域、广视角、多层次的观察和叙述,是本书内容的一个特点。
对经济、政治、法律、军事、科学、社会、文化、教育、思想、宗教、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等各个方面俄国近150年来的发展变化,本书都有前后连贯、较为系统的缕
述。全书第1章开宗明义讲到独裁专制制度、东正教和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史俄国的三
个关键词,也可以说是三大主线和三大遗产。所以全书对俄国的政治制度、宗教文
化和民族主义的演变作了更为集中、更为充分的阐释。可以说当年布尔什维克正是
为了排除这三大障碍而取得政权的,可是后来苏联共产党在长达74年的执政中一直
未能处理好这三大关键问题,因此导致苏联解体和苏共覆亡。书中所提供的许多事
例,对于加深我们理解苏联兴亡这个20世纪世界历史的重大课题是颇有帮助的。这
部俄国史,我们可以视之为美国人笔下的俄国社会主义运动兴衰成败史。第一部分3.
中译本序言第三,本书采用美国当今历史书常见的图文并茂的形式。书中穿插有众
多历史地图,从中可以看出俄国领土的逐步扩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
大战中战场的攻守变化。还有珍贵的历史照片,比如1881年4月3日暗杀沙皇亚历山
大二世的凶手于圣彼得堡谢苗诺夫校场被处绞刑,内战时期国家主席托洛茨基
和一个副官在铁路小站上。还有讽刺性漫画,为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的招
贴画,描绘了地主、富农、资本家、醉鬼、神甫、白军军官的丑态。还有历史文献
和文学名著的摘录,以及列宁的《四月提纲》和列宁晚年对斯大林越来越激烈的批
评,反映早期社会主义建第1页设成就的革拉特科夫的小说《水泥》(中文早期
译名为《士敏土》)。这些地图、照片、漫画、著作等增强了读者的直观感性认识,
有助于洞察历史真相。书中吸收了众多史学家的研究成果,引用了较多有价值的史
料和史观。第四,本书引用了大量翔实的史料来剖析俄国近150年来的历史进程,
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评述有较为充分的事实作为依据。在讲述历史事件时,不是
采取旁征博引的方式,而是广见洽闻,融会贯通,厚积薄发,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娓娓道来,有较强的可读性。他写主要历史人物时,不是仅仅罗列其生平经历,而
且描述其相貌特征、心理状态、个性特点、生活习惯等,尽量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如说继承亚历山大二世皇位的亚历山大三世,是个胡子很重,力大无比的壮汉,喜
欢把一根铁拨火棍扭弯成扣状以逗乐,此人缺乏理性的洞察力和灵活的弹性,等等。
作为历史学教授,他还能以事实为根据,对重大历史事件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例如,西方很多著作都把十月革命说成列宁等几个人的军事密谋政变,而本书则肯
定正是quot11月4日克伦斯基轻率下令关闭布尔什维克出版物,结果给共产党政变提
供了口实。部队在托洛茨基和彼得格勒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下接管了各个部
门quot。可见十月革命是群众公开的革命行动。第五,作为美国学者,在他笔下观
察俄国历史有其独特的视角。他能够从美国这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高峰,来
细致考察苏联这个较为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他能看到革命胜利后工人
享有较好的定量配额和社会福利待遇,如失业保障、疾病控制和医疗服务;广大人
民群众积极参与了新社会建设并且取得了很多成就,到1940年苏联工业产值在世界
上已经占列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位;1913年俄国人口中4/5是农民,到1953年农民已略
低于一半;产业工人总数有显著增长,在19281941年间新毕业的工程师增加6倍。尽
管书中处处以美国的标准指出苏联的不足,然而也坦承苏联在很多方面超过美国,
如说:quot在苏联,接受学前教育的16岁儿童所占比例远高于美国。quot书中还对
苏联衰败的轨迹和内因作了较为连贯的叙述。苏共党内长期的内斗和斯大林、赫鲁
晓夫、勃列日涅夫等领导人的高压政策,使苏联人民缺少自由、民主、人权和法治。
苏共急于求成和对外扩张,使生产力的发展屡次受挫,人民的生活水平难以迅速提
高。本书还以较多篇幅生动地反映了苏联人民大众在几十年之中饮食起居、日常用
品等方面的艰难状况。这对于我们深切了解苏联社会是极其重要的指标。社会主义
如果不能使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享有自由、民主权利,过上日益美满幸福的生活,而
只有极少数党政军官员拥有愈益丰厚的特权,这种社会主义必然最终垮台。由于有
以上这些特点和优点,这本美国教授笔下的俄国史,是值得我国读者借鉴的。第一
部分4.中译本序言:美国教授笔下这部俄…三、美国教授笔下这部俄国史的缺点
和弱点本书当然也有欠缺。尽管作者到苏联和俄国进行实地考察和学术访问达十次
之多,然而由于作者不谙俄文,所以书中没有直接引用俄文有关资料,尤其是苏联
解体后新公布的档案文献,因此有些史实已经陈旧过时。例如第8章有quot阿芙乐尔
quot号巡洋舰的照片,文字说明:quot1919年11月7日夜,此舰向冬宫开炮作为布尔
什维克实施总攻的一部分行动。quot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论据与事实》周刊2002
年10月第43期发表的《quot阿芙乐尔quot号炮击过冬宫吗》一文指出:事实上当时
是布尔什维克在彼得保罗要塞对冬宫发射了330炮,而quot阿芙乐尔quot巡洋舰只打
了一炮,而且发的是空炮(见该刊俄文第24版)。书中还有些史实不确或笔误。例
如,第11章说:布哈林只担任过共产国际主席团委员和书记处书记。共产国际1919
年建立时季诺维也夫任执委会主席,1924年季氏被免职后废除主席一职。第6章把立
宪民主党主席米留可夫误写为社会革命党领袖。本书的弱点,我以为是全书缺少对
俄国近150年来的历史观的强有力的透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在
1718世纪以牛顿力学和瓦特蒸汽机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的带动下,世界加速了现代
化的历史进程,传统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自然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分散个体手
工劳动转向社会化大生产。英国、法国、美国等是通过自下而上革命开创了有利少
数资本家阶级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之路,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则自上而下改革另
辟通往现代化的蹊径,而俄国的现代化却经历了曲折的弯路。从1861年沙皇亚历山
大二世废除农奴制开始,俄国本来也顺应世界历史潮流,要走自上而下逐步改革、
渐进改良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之路。可是由于俄国君主专制保守势力十分强大(被称
为quot解放者沙皇quot的亚历山大二世于1881年被刺杀后,继位者亚历山大三世和
尼古拉二世都推行反动政策,少有改革),新兴资产阶级过于软弱(二月革命后资
产阶级临时政府首脑米留可夫、克伦斯基等人继续推行战争政策,拒不召开立宪会
议、拒不解决土地问题),逐步改良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之路只走了半截,专制主义
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就在1917年被工农大众推翻了。俄共本来是着意依靠工农政权的
优势,另创维护广大劳动群众权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列宁于1920年12月在
《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关于对内对外政策的报告》中提出的quot共产
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quot《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364页。,可以说就是这条现代化新路的最简明的概括。实践证明,苏联在开
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方面确实取得了很大成就。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
方掀起的以电子信息为先导的新科技革命的带动下,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老路越
走越宽阔。然而,苏联模式由于深受沙皇君主专制制度的渗透,斯大林带头实行个
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制、加强一党专政制、以党代政制等,苏共自身
又培植了一个党政军高薪特权官僚集团,长期拒不对过度集权的政治法制进行根本
改革,终于使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越走越狭窄,成为一条歧路、死路。这样苏共也
就自断其路,自掘坟墓,使俄罗斯只好又回归资本主义现代化老路。学习外国历史
旨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借鉴俄国现代化历史的曲折弯路,应该彻底清除封建专
制主义流毒,细心挖掘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坚决改革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精心吸
取当代世界文明精华,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这才是我们从阅读
这部美国教授笔下的《俄国史》得到的重要启示。第一部分5.中译本序言:我是怎
样校译这部俄…四、我是怎样校译这部俄国史的末了,还要说明校译全书的情况。
去年9月间,海南出版社汤万星读过7月10日《北京时报》发表的拙文《重评斯
大林之我见》后,认为我对俄国史深有研究,就把北京师范大学张冰的这部译
稿连同英文版原书送到舍下,约请我为此书中译本写序。我从建国初期1950年中国
人民大学创办伊始,就在这里长期教苏共党史,1956年后扩大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史,对俄国历史较为熟悉。19391948年,从中学到大学,我学过九年英文,在北京
大学、华北大学学习以及参加教研工作以后又学过几年俄文。1980年代参加笔译俄
文本《第二国际史》和英文本《共产国际史纲》,1990年代为友人校译商务印书馆
出版的quot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quot安德里亚著英文本《基督城》并写序,另外
还笔译或校译芯可室氲亩砦暮陀⑽穆畚模送饣褂泄渌恍┍室搿⑿R氲氖
导椤?近半年来,我在繁忙的学术活动中断断续续通读了全部译稿,感到张冰同
志独自一人译出这部五十多万字的书稿很不容易、很不简单,译文基本上通顺流畅。
同时发现人名、地名、书名、团体名称、职务名称和某些专有名词还有译得第2页
不规范之处,译文还有差错、不顺和遗漏,对此我下了很大工夫,查了很多书籍,
还请我带的博士研究生张映宇从网络上寻觅书本中难以找到的资料,尽量细心逐一
加以修改和补充。另外,我还附加了近50条知识性、考证性和订正性的注释,这些
有助于读者深入或准确理解原书。总之,经过校译,这部书稿可以说是合格的正品。
书中译文难免还有瑕疵,敬请专家、读者指正。怡然为序。2007年3月18日,时
年80周岁,于中国人民大学寓所顶斋第一部分6.前言原版前言正是由于许多同
人的帮助,这部两卷本的俄国史才最终得以完成。我以前在乔治城大学的教授们,
尤其是西里尔图曼诺夫、奥尔格德舍伯维茨-韦佐、弗兰克尔法德纳、约翰桑特尔,
为我讲授俄国史提供帮助,并鼓励我挑起这付重担。整整30年中,我的学生们也一
直在促使我把课讲得通俗易懂。对苏联的无数次访问,使我得以从许多俄国人及其
他与我交谈的苏联人那里学到许多知识。我对美国及其他学者的依赖仅仅见之于散
见于本书文本各处的众多引文之中,其中绝大多数是一些学术著作,因此这是一部
以数百位学者的主要研究专著为依据写成的书。对于那些为本书写过评介并给本书
提出许多富于教益的建议和批评的学者,我要给予特别感谢的,在拦新砜巳谷
旱捍笱У陌妆⑽箍敌谴笱У乃沟傥乃埂⒉ㄒ蛱卮笱У牟槎笶克拉克、布朗
大学的帕特丽夏赫利希、圣乔治亚国立大学的休D赫德森、马萨诸塞大学的罗伯特E
琼斯、圣克劳德国立大学的阿默斯特,理查德E刘易斯、纽约国立大学石溪分校的
加里马克,明尼苏达大学的托马斯S努南,以及北卡罗来纳安什维尔大学的特德乌
尔德瑞斯克。在东密歇根大学,我的同事莱昂纳斯萨巴吕纳斯盛情阅读并评价了此
书的许多章节,他关注立陶宛问题的特殊学术兴趣激发了我对这一原属俄罗斯帝国
或苏联地区少数民族问题的兴趣。其他同事,詹姆斯麦当纳德向我讲述了他有关俄
国地理学的知识,而戴卫吉根林为我正确使用英语提供了宝贵的帮助,迪克戈夫、
乔治克兰、詹姆斯沃尔茨同样也在英语使用的多样性上给我以帮助。艾拉惠特利和
马戈特杜利免除了我三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从而使我得以专心致志地完成本书的写
作;而南希斯奈德及其秘书处对我更是有求必应。布兰登莱尔德和查尔斯兹温纳克
阅读了本书的许多章节并提供了许多俄国史领域聪明的大学生的观点和看法。其他
帮助我编撰参考文献及提供过其他帮助的大学生还有里克查尔诺塔、朱迪汉农、安
迪罗兰和朱莉托马斯。至于来自其他大学的同事,我要特别感谢海伦格雷夫斯和鲍
里斯塔兹达为我提供的帮助和支持。而在麦格劳-希尔公司,是克里斯罗杰斯首先向
我提议写一本俄国史教材的,嗣后又有尼尔斯阿波、戴卫福尔默戈登、莱斯利杰克
逊、埃米麦克为本书的编辑提供了辅助性帮助。戴卫林德罗斯为本书制作了地图。
南希戴尔、娜塔丽杨姆罗姆和埃尔莎彼得森在插图和出版许可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帮
助,而佩格马尔康及其助手们则在打印和校对方面提供了帮助。我最要感谢的是我
的妻子南希。这不仅是因为她曾伴随我多次访问俄国,而且还因为在这七年中,她
一直对此书承担了一个妻子所应担负的繁重劳动,而她对俄国妇女和卫生健康问题
的学术关怀也有助于扩展我有关此类题目的知识。与此同时,我对法律和建筑的理
解则是由我们的女儿杰尼和儿子——汤姆和戴恩——或此或彼地加以扩展的。本书
中所采用的俄国人名的拼写法以国会图书馆的体系为基础,同时为了让美国学生更
易于接受俄国人名我还作了某些小的改动。我用quotiquot取代quotiiquot以适应名字
的后缀(如Kandinsky不写作Kandnskii),以及相应语词的前缀不写quotluquot和
quotlaquot而写作quotYuquot和quotYquot(Yuri不写作Iuri)。人们比较熟悉的人名
比如柴可夫斯基和叶利钦则保留人们已经熟悉的拼法,而一些侨民作家则与其在西
方出版物上的拼法一致(如Aksyonov不写作Aknov)。非俄罗斯的个别人的名字
或地名的拼法则按照其在基辅罗斯、莫斯科公国、俄罗斯帝国,或苏联时期及地域
内其在苏联于1991年解体以前的拼法一致起来。与此同时,Belorussia和Belorussians
白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人在苏联解体以前一直写作Belarus和Belarusians。在写到1917
年3月以前的俄国国际事件的日期时,我采用quot旧历quot(O.S)即罗马儒略历(或
称公历。在1917年,公历比西方通行的格里历晚13天)。一些国际性重大事件,如
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外交事件我采用了格里历。沃尔特G莫斯第一部分7.
题解这是两卷本俄国史中的第二卷,叙述的是现代俄国历史,其中包括苏联时期。
但我们必须把现时代放在比这更加广阔的历史发展语境下来观察。因此,在第一卷
中得到特殊关注的那些话题在此卷中继续得到强调,即:1.争取和反对政治权力的
斗争,其中包括专制政体和专政权力;2.俄国的扩张和收缩及其与其他民族和外国
政权的关系;3.俄国人民的生活和文化。除此之外,第二卷也突出强调了诸如工业
现代化这样的对于现时代而言独一无二的话题。在首要关注此类话题的同时,此卷
(和第一卷一样)同时还反映了我们对马克雷夫所谓quot历史的误区quot的认识。
尽管我们也需要一般化的概括以便使历史具有意义,但也并非所有重要的历史事实
都适合归入严整的范畴体系中。俄国史展现为一个十分复杂的种族镶嵌图。到1900
年,经过数百年的扩张后,俄罗斯帝国已经含纳了100多个不同的民族。有关此类扩
张——以及稍后的收缩——的叙事以及俄国如何对待与这些民族的关系问题的叙
事,是俄国史中最重要的篇章。但在这两卷本的俄国史中,贯彻始终的主要关注焦
点是俄罗斯,与此同时却几乎根本不涉及乌克兰、格鲁吉亚以及亚美尼亚及其他一
度曾是俄罗斯帝国或苏联一部分的民族的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地域性问题。如有学生
想要了解更多有关这些民族或种族的情况,可以求助于自己能够找到的其他更好的
历史书。伟大的俄国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批评历史学家谢尔盖索洛维约夫仅只
过分关注俄罗斯政府而忽略那些quot为沙皇和他的达官显贵们穿金戴银织造绫罗绸
缎,那些开掘矿产,挖掘金银生铁,那些牧牛放马,盖屋建房,建造宫殿与教堂和
运输货物quot的人们。而在这部历史书中上述人等的日常生活并未受到忽视。本书
尤其关注妇女、儿童和家庭的生活,关注人民的物质文化(如他们的饮食、健康和
住房);关注人民与国家的合法和非法活动,其中包括犯罪以及因犯罪而遭受的惩
罚等问题。第3页第二部分1.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81929年,斯大
林发动了一场quot自上而下的革命quot,就其重要性而言可以与1917年的两次革命
相比。借助于许多党员对新经济政策的不满,斯大林把革命提到日程上来,向官僚
主义和quot阶级敌人quot发动进攻,发动了农业集体化运动和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
划,其实施重点是实行快速的工业化。这一变化,再加上从1928年到1931年的quot
文化革命quot,就是斯大林革命的全部内容了。虽然这是一场从上层发动的革命,
斯大林却并未对整个过程的所有阶段预先进行周密的计划。在某种程度上,他激发
了青年人和激进分子对于国家的热情和干劲,甚至允许他们时而宣泄自发的破坏本
能,然后,当他的目的达到以后,才重新对他们实行限制。反对斯大林革命的势力
是很强大的,特别是在被迫加入集体农庄的多数农民中间。数百万农民离开他们的
家园,有些人进了城,有些人被流放或是被判决进行强制劳动。另有数百万人于
19321933年间陷入由斯大林的政策而引发的quot恐怖与饥荒quot之中。斯大林强.
本文发布于:2023-01-01 01:10: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90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