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梦想》资料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现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
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
物——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
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并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
为标志在学术成就上实质性地超越了科学巨匠冯·卡门,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
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
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
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
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授予“国
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一九二三年九月进入北京四中学
习,一九二九年九月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一九三四年六月考取公费留学生,次年九月
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一九三六年九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
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一九三
八年七月至一九五五年八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
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
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1950年,钱学森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
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
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5
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
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
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
磨灭的巨大贡献。
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
务院、中央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
并任命他为委员。
1956年参加中国第一次5年科学规划的确定,钱学森与钱伟长、钱三强一起,被周恩
来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
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
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
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
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在控制科学领域,1954年,钱学森发表《工程控制论》,引起了控制领域的轰动,并形
成了控制科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高潮。1957年,《工程控制论》获得中国科
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同年9月,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成立大会推举钱学森为第
一届IFAC理事会常务理事。他也成为该组织第一届理事会中唯一的中国人。
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
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
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授予
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在应用力学领域,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及固体力学方面做了开拓性研究,揭示了可压缩
边界层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并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1953
年,钱学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开拓了高
温高压的新领域。
在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领域,钱学森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
念,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
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本文发布于:2023-01-01 00:26: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87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