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幻灾难电影中的生态启示
张喜华1,2
【摘要】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北京第二
外国语学院、三峡大学文学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联合主办的
“乌托邦与敌托邦:气候变化时代的再现政治”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4月26
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中外学者从文学、影视、媒介、经济学、环境科学、
旅游学和生命科学等不同研究领域展开多学科的对话,共同探讨气候变化给人类
带来的影响,以加深理论界乃至全社会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未来的认识和思考.本期
笔谈选取了这次会议的部分论文,期待更多领域学者都来关心气候变化和人类未
来这一重大问题.
【期刊名称】学习与探索
【年(卷),期】2014(000)011
【总页数】7
【关键词】文化研究;乌托邦;“敌托邦”(Dystopia);气候;“再现政治”
资讯发达的21世纪,无论身处何地,人们都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各种各样的气
候突变。冰雹、热浪、龙卷风、暴雨、洪水、沙尘暴、雾霾……世界卫生组织
研究指出,温室效应是全球气候变异的元凶。气候暖化使得两极融冰、海水增
温、洋流改变,据世卫组织统计,未来每年将有16万人因温室效应外围影响
丧生,2020年死亡人数更会加倍。全球气候暖化使得世界各地灾难性气候事件
明显增多,强降水、热浪、异常雨雪、洪涝灾害等极端天气频率更高、强度更
大、危害程度更深,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潜在的危难。在这一特殊的时代
背景下,美国电影以自然灾难为叙事背景,借助纵横驰骋的视听想象力,再现
已经发生的生态灾难,或预测未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体现了对地球生态的高度
关切和深刻的忧患意识。也许某一天,《后天》(TheDayAfterTomorrow,
2004)、《2012》(2009)、《极乐空间》(Elysium,2013)等科幻大片中所呈现的
地球毁灭性场景,会毫不留情地在现实生活中上演。人类自恃为宇宙的主宰者,
进行着永不停歇的经济活动,缺乏足够的生态危机意识,有鉴于此,美国科幻
灾难影片以影像文本的形式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到核心位置,向人们传递正确
的生态伦理观与强烈的自省意识,用电影参与生态文明的传播。
一、生态灾难的科幻影像
美国电影中包含自然灾难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其中,因人类的毁灭性活动引
发的生态灾难片主要有《未来水世界》(WaterWorld,1995)、《冰河世纪》
(IceAge,2002)、《后天》《2012》和《极乐空间》等。这些生态灾难科幻电影
以娱乐的形式构建现代生态观,引发人们对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关注,传播了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伦理观念。这类电影可以“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让观众
看到他们过去没有见过的对象或事件,使之变得十分生动,能成为群众经验的
一部分”[1]258。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和消费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观
众对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为此,电影人期待生态灾难、生态危机、生态
失衡等意识能够深入人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引导人们参与到生态保护的行列中
去。
《后天》中的情景并非遥不可及。电影讲述了全球气候变异对人类文明和社会
生活造成的毁灭性颠覆。气象学家杰克·霍尔(JackHall)和他的搭档经过多年潜
心研究,预测到温室效应、冰川融化、海水盐分稀释和洋流改变可能会在未来
的某个时间点造成气候系统的大紊乱,进而引发整个地球的空前灾难。他们在
一次科学研讨会上向各国政要作了上述报告,并提出了长期的建议,然而美国
副总统却以经济发展为由忽视了他的警告。霍尔的预言成为现实,灾难伊始,
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洪水淹没城市,整个地球都笼罩在恐惧的气氛之中。海
水的温度急速下降而骤然冰冻,自由女神、埃菲尔铁塔、伦敦大本钟被冻成冰
柱,龙卷风肆虐洛杉矶城,整个城市一片废墟,城市满目疮痍。而当全世界都
被冰冻,地球呈现出两种颜色:蓝天和白雪。自然对人类的疯狂攫取采取了同
样疯狂的报复,终于把地球还原成了纯净的世界。《后天》呼唤人类不要对大自
然以及整个地球过度攫取,地球需要我们的呵护。
《后天》中没有美国电影中一贯的救世主英雄,杰克·霍尔和其他人物都不是英
雄,他们无力拯救世界,在突如其来的生态灾难面前,人类无比渺小,科技微
不足道,难以与灾难抗衡,只能接受自然的惩罚。《后天》通过令人惧怕的灾难
引发人们对生态危机的反思和对地球环境的保护。《后天》用电脑特效显示令人
震撼的灾难场景。直面现实,冷静思索,那个“后天”真的并不遥远。
人类对自然的过度掠夺在《极乐空间》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极乐空间》于
2013年8月在美国上映,2013年获第17届好莱坞电影奖,2014年获第18
届金卫星奖。电影之所以能获奖,与其展示的人类未来景象密切相关。与《后
天》中冰封雪覆的世界不同,《极乐空间》中的地球是废墟、荒原和垃圾场。
2154年,由于人类对地球过度的开发和攫取,地球变成了百孔千疮的废墟,充
满贫困、饥荒和疾病。富人在太空建立了天堂般的“极乐空间”,独自为乐,
拒绝接纳来自地球的不速之客,所有企图飞往极乐空间呼吸新鲜空气、治疗疾
病的贫困潦倒的、绝望的地球人都被无情地射杀在太空。地球上贫病交加的人
们只有仰望星空,期待着冲出地球囚笼,飞跃到“极乐空间”。《极乐空间》的
主人公麦克斯(Max)在遭受致命辐射、只能存活五天的情况下,舍身拼搏,为
地球人获取极乐空间的公民身份证。
《极乐空间》虽为科幻,但在当下科技异化、污染严重、唯利是图的地球村,
每一个地球人都难逃“致命辐射”的劫难,我们没有飞往“极乐空间”的诺亚
方舟,如果不痛定思痛,就只能留在地球荒原上苟延残喘。人类对地球毫无节
制的索取,过度的工业化和发展引发的生态危机、生态灾难被科幻电影反复预
演,电影以一种大众媒体的形式面对最广大的受众群体,大声疾呼我们应该担
当的生态责任和使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好她就是保护好我们自己。
我们要把怎样的一个地球留给未来?不是冰河世界,不是荒原沙漠,而是人与
自然和谐共存的美丽家园。
二、并非科幻的生态灾难
《后天》《2012》和《极乐空间》等科幻灾难片对气候灾难、地球命运表示了
深切关注,展现了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强烈对峙。经历过深重灾难的人们最终
认识到大自然的“魔力”,在自然灾难来临之际,才真正感觉到人类的渺小和
无奈。人类在灾难面前脆弱不堪,无法以科技拯救世界。电影虽是虚构的,但
它强调的生态灾难意识却具有警示意义。诸多灾难片中表现的大规模死亡和惊
悚恐惧的气氛不仅给观众带来强大的感官刺激,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生活、环
境和地球的再思考。这些生态灾难片尽管是对未来世界的科幻虚构,但是,反
观现在的地球生态现实,我们不能完全否认这些灾难片的前瞻性和预示性。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川逐渐融化,海啸、飓风、干旱、暴雨、台风、冻
害、洪水、反季冰雹、极端气候等生态灾难对人类的生存造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沿海陆地面积缩小、海岸侵蚀和洪水加剧甚至城
镇被淹等严重后果。一些岛屿将被淹没,尤其是例如图瓦卢和马尔代夫这样的
单一岛国面临着极大的威胁。《未来水世界》就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大洪水肆虐
的情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近日发布的《2013澳洲城市状态报告》指出,受到
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墨尔本的高温致死率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墨尔本2013
年年均高温致死人数约为200人,是澳洲高温致死人数最多的城市,预计到
2030年,墨尔本高温致死人数还将加倍[2]。据英国《每日邮报》2013年7月
19日报道,英国近期遭受了自2006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热浪袭击,高温已
造成760人死亡。据美国CNN2013年7月18日报道,美国东北及中西部本
周同时受到热浪侵袭,至少有6人因热致死。据俄罗斯RT电视台2013年7
月7日报道,持续高温使得俄罗斯南部一段铁轨受热变形,酿成事故。温室效
应带来了夏天的酷暑高温,也带来了冬天的极寒暴雪。“中欧和东欧大面积遭
遇寒冷天气,温度降到-30℃,积雪堆至平房屋顶。到2012年2月初积雪消退
之时,550多人丧生”[3]。惨痛的数据不胜枚举,气候变化带来的生态灾难一
如《后天》中的情景,令人难以漠视。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到2050年全球将有1.5亿气候难民被迫背井离乡、安置
他国,以图瓦卢为代表的岛国将面临灭顶之灾。环境正义基金会发表的一份报
告警告称,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在未来40年,全球10%的人口、约为5亿到
6亿人面临沦为“气候难民”的危险,届时,他们将被迫迁往其他国家。已有
2600万人因为气候变暖而开始搬迁,到2050年时,这一数字可能上升至1.5
亿[4]。由于地球的大气、水、温度和地表等几大生态圈密切相连,全球变暖是
一种整体性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美国南部地区飓风
暴雨频频出现,南美洲东部出现高频洪灾,非洲南部面临严重旱灾。尽管各种
生态灾难表现不一,但它们的影响却非常相似:人类生命、财产和健康都受到
严重威胁。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英国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灾;强风暴
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2004年的海啸
淹没了孟加拉国38%的土地,有800多人遇难,毁坏了3/4尚未收割的庄稼,
造成1000万人无家可归;玻利维亚在2007年和2008年连续受到洪水的袭
击,在这两年中,洪水夺去了超过100人的生命。2007年,有35万人受灾,
而2008年有4万人无家可归;2008年纳尔吉斯风暴致缅甸近14万人死亡和
失踪;2009年10月,菲律宾北部、印度南部地区暴雨造成上千人死亡,几十万
人被迫转移;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巴塞罗那不得不紧急调派轮船从
法国买水供应居民;沙漠化威胁着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的气候已经开始‘非
洲化’;热浪和干旱引发的森林火灾频发于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
腊……”[5]所有气候灾害都让人类付出了沉重代价,甚至无数生命。
气候灾难的加剧将造成更多物种灭绝、淡水资源减少、农作物减产、疾病肆虐、
生命流逝。因此《后天》和《极乐空间》中的虚构性镜头并非危言耸听,它可
能成为人类将来不可避免的命运。所有这些残酷的生态灾难都并非天灾,而是
人祸。丹皮尔说:“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
前面传递并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6]诚然,科
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产物,它帮助人类创造了许多奇迹,其发
展之迅猛、影响之深远令人惊叹。因此当今世界,人类似乎比任何时候都崇拜
科学技术,坚信现代科技能够创造新的生存条件。人类歌颂并且依赖科技,习
惯于生活在科技创造的生活环境中。尽管科技代表人类的伟大智慧,但科学技
术却是一把双刃剑。美国科幻灾难片皆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虽然科技迅猛发
展,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但在灾难面前人类渺小,科技无能。
人类对大自然进行大肆掠夺,沉醉于征服自然界的胜利,然而对于人类的每一
次胜利,自然拒绝任人宰割并进行报复。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
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
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
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7]383《后
天》《极乐空间》等经典科幻灾难片令人印象深刻:在灾难面前,以征服者自居
的高傲人类脆弱不堪,废墟荒原上的地球人如同蝼蚁偷生。
以2004年12月6日东南亚海啸为例,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
里氏9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印度洋沿岸各国人民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
此次海啸遇难人数总计29万余人。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和随之而来的福岛
核辐射,11500吨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污染水倒入大海,这样的灾难后果短时间
内是难以统计的。在灾难面前,人类和科技无法担负起拯救世界的重任。事实
上,大地震引起的海啸所造成的巨大伤亡,与当地环保策略有关,科技高度发
达,过度开发,对海岸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
滥用科技过度开发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后果。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滥
用科技,使得科技的负面效应直接或间接损害自然界的根本利益。正如萨义德
所言:“现代科技作为现代科学的直接应用出现了另一番景象。近年来,它试
图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来操控自然。它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完全漠不关
心。因此它引发了深刻危机,它的未来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现代科技对环境破
坏如此之大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人类,更确切地说是现代人对整个
自然秩序造成了威胁。”[8]科技活动及其成果应用出现了偏离人的初衷、违背
人的目的和期望的现象,科技反而成为控制人、破坏生态环境、危及社会安全
的重要因素。以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为例,1984年12月3日午夜在印度中部
博帕尔这座城市中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有毒化学物泄漏事故,45吨有毒气体扑向
了正在熟睡的博帕尔市民,造成3000多人丧生、20万人中毒,其中约有5万
人双目失明,终身致残,其余人肺部严重受损,不少人至今仍患有精神抑郁、失眠
等症状……[9]在事故发生后不久,博帕尔市出生的畸形婴儿数目和孕妇流产率都
有所增加。“气候难民”永远地背井离乡,毒气与核辐射的长远影响等等都是
人类在追求发展中付出的不可逆转的代价,异化了的科技怪兽给地球带来深层
危机,甚至可能摧毁人类文明。
三、影片的生态警示意义
随着生态灾难愈演愈烈,现实的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电影媒
体以虚构生动的影像方式关注自然生态危机,重审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未来生
态风险和环境危机进行预测,向人类传递生态意识,参与生态文明传播。对现
实生态灾难进行模拟的美国科幻灾难片实则是一部极具社会效应的生态启示录,
具有重大的预警作用。首先,人类必须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以生
态整体主义或生态整体观作指导,拒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标准,构建人与自然
和谐关系。其次,人类应该发挥科技的正面力量,树立合理的科技发展观,在
恪守规律的前提下有节制地理性发展和使用科学技术,保证科技发展与自然机
体的协调适应。更为重要的是,人类必须致力于构建精神家园,防止自身异化,
向自然学习“至真至善”的本真,寻找灵魂栖息之地。
第一,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是时代的呼唤。美国科幻灾难片以生态
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标准。以罗兰·艾默里克
的《后天》为例,该片以系统的眼光,从生态整体利益出发,重审当代自然环
境,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思潮。导演运用大量特写镜头描绘灾难降临时的惨状:
冲天巨浪疯狂涌进纽约市;自由女神像被无情淹没;大街瞬息沉没于汪洋之中;
气温转瞬骤降,纽约成为冰封世界;城市埋于冰雪中;人们受困于暴风雪中,避
难于图书馆内……逼真的影像展现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极度失衡状态。《后天》表
现了温室效应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以及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威力,灾难无情,人类
渺小。人类绝不能以“征服者”自居,对自然发号施令,必须学会尊重与善待
自然。
《后天》与《极乐空间》等美国科幻灾难片强烈批判人类中心主义。长期以来,
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认为人是生物圈中心,凌驾于一切存在实体之上。《极乐空
间》中的Delacourt和Carlyle凌驾于地球之上,在外太空毫不留情地对地球
进行掠夺和操纵。近代科学主义片面强调分析方法,强调科学理性,强调主客
二分,轻视人以外的生命存在,自然只是作为工具而存在,形成了人类中心主
义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分裂和对立,为人类对自然无
止境的掠夺埋下了祸根。如果主体的人类毫无顾忌地利用客体的自然,满足自
身欲望,对自然和生态缺乏长远的关注,那么自然也终将疯狂报复人类无节制
的发展行为。
美国科幻灾难片将视野投向被忽略的“客体”——自然生态环境,弘扬自然生
态意识。史怀泽在《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1923)一书中提出了敬畏生
命的伦理学思想,为西方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利
奥波德(AldoLeopold)、阿恩·内斯(ArneNaess)、罗尔斯顿等将人类伦理关怀
和权利主体的范围从人扩展至整个生态系统,力图建立一种新的环境伦理模式。
生态中心主义以“土地伦理学”(landethic)和“深层生态学”(deepecology)
为关键概念。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学”是“一种处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在
土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伦理观”[10]。内斯的深层生态学重新看待世
上所有生物的价值,打破长久以来人类对生命的价值观,认为人类和其他物种
应该拥有相同权利和平等地位,构成关系密不可分的生态圈。生态中心主义从
整体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来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彻底抛弃人类
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者认为人类必须将自我纳入大地共同体。人类不能与
自然分离而孤立存在,必须将生态的整体利益视为自我利益。
从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向生态中心主义伦理观转变的过程是人类重新认识和构
建自身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类角色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自然征
服者转变为大自然的平等公民。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每一步都要记住:我
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
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
之中的。”[7]383-384同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根本性转变,从主客体
关系转变为共生平等关系。人类不再将自然视为工具,相反人类敬畏自然,强
调实现人与自然平等,致力于建构生态型社会。从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
义的飞跃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是一场决定人类未来命运的重大革命,
是探索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出路。
第二,科学技术的异化作用不容忽视。美国科幻灾难片表达人类在面对现代科技
迅猛发展时的焦虑和不安。影片不仅探讨灾难给人类带来的后果和影响,也引发
观众探索灾难发生的原因。诸多影片展现人类在创造科技神话的同时,也成为科
技的牺牲品。因此人类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善用科技,不可无视自然,
否则人类将沦为科技的奴隶。科技异化在不少科幻电影中被反复演绎,电影
《弗兰肯斯坦》就展现由技术主宰的未来社会图景,批判科技违反自然规律酿
成恶果。生命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在实验室里制造了一个丑陋不堪的怪物,该怪
物不满于创造者赋予它的权利,备受人们厌恶和歧视的它痛苦不堪,决心开始
报复和毁灭人类。它杀害弗兰肯斯坦的弟弟和未婚妻,与其创造者展开一场战
斗。最终在搏斗中,弗兰肯斯坦与怪物同归于尽。持机械主义世界观的弗兰肯
斯坦试图将自然特征与机器特征等同,企图掌控自然。《弗兰肯斯坦》预示了人
类企图以科技发明主宰自然却反过来被自己创造的科技发明主宰的悲剧。食人
鼠、辐射鼠、人鼠大战等题材同样敲响了科技异化带来的灾难。高科技发展带
来了今天欣欣向荣的景观,但科技应用必须尊重和恪守自然规律,不能超出自
然允许的限度,否则就会如马克思所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
划,只会带来灾难。”[11]《后天》中自然把世界在顷刻间凝固和覆没。《极乐
空间》中Carlyle设计了空间站,把地球沦为辐射工场和精神荒原,但人类的
最终觉醒和抗争同样能把地球人变成“极乐空间”的合法公民,享受生命和自
然的本真。实验室里逃跑出来的变异老鼠一夜之间让世界充满恐惧。
科学发明和科学创造必须把尊重并恪守自然规律、严禁干扰或扭曲自然进程、
准确预测并有效控制创造物的副作用作为根本前提[12]。如果人类无视和违背
自然规律,那么科技不但无法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相反终将毁灭人类。“人
类的科学精神对自然作了强暴的探索……最后自然界忍无可忍,对科学探索作
自我防御,把她最内在的元素释放出来,就是放射性元素,于是大家同归于
尽。”[13]科技隐患带来的生态灾难在科幻影片中常常得到生动形象的阐释,
向世人警示创造了奇迹的科学技术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正如怀特海所问:“在这科学与技术飞跃发展的新环境中,未来的文明将是什
么?这是现在脍炙人口的问题。未来的恶果已经从很多方面诊断出来了。比如
失去宗教信仰,滥用物力……无疑地,这些都是危险而可怕的后果。”[14]这些
后果出现的原因是“现代人的整个世界观唯一受实证科学的支配,并且唯一被
科学所造成的‘繁荣’所迷惑,这种唯一性意味着人们以冷漠的态度避开了对
真正的人性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单纯注重事实的科学,造就单纯注重事实的
人。”[15]科技发展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灾难,但这并不是科技本身的错误。
人类只有发挥科技的正面作用,树立合理的科技发展观,恪守自然特征和规律,
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反思科技发展,善用科学技术,方能避免自然对人类的灾
难性报复。
第三,关注精神家园,追求自然与精神合一的理想境界。灾难片中很多情节表现
人类的精神危机,这种危机内化于精神价值观,外化于孤独、无助和冷漠的生
存状态。现代文明处于尴尬境地: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失衡,科学文化与人文
文化失衡。现代工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和精神危机。《极乐空间》
中的Delacourt和Carlyle作为高科技的主宰者和制造者,冷酷无情,将穷人
视为草芥。Carlyle为追逐利益来地球忍受肮脏的空气,Delacourt为稳固权力
射杀一切来自地球的求助者。“极乐空间”什么都有,唯独没有人性。统治者
一键在手,轻轻一按,便能让地球上生灵涂炭。《后天》中利益至上的统治者们
无视气象学家的建议,以为温室效应后果只是危言耸听,结果在灾难来临时无
能为力。人们避难于图书馆,图书于人类像救命的稻草,可洪水却把这人类的
精神财富淹没于汪洋之中。这两部影片都不约而同反映了物欲横流、精神空虚
的科技发展给地球带来的灾难。“人类精神的偏执和破碎导致地球生态系统的
失衡和断裂;而地球生态的恶化,则又加剧了人类精神的病变。”[16]自然生
态危机与人类精神危机互为表里,在异化的科技发展中,两者陷入一种恶性循
环:精神情感世界一片苍白,人性愈发扭曲和变异,灵魂无处栖息,又反作用
于生态环境。因此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类精神缺失的语境下,人类必须向
自然学习“至真至善”的本真,回归自然,避免自身异化。比利时生态学家迪
维诺用“精神污染”[17]来描述在物欲文化和商品经济盛行的现代消费文明中,
人类失去健康心态、感情不断腐蚀、精神贫瘠的生存状态。《后天》和《极乐空
间》中将这种精神贫瘠状态极端化为地球毁灭性的灾难,但其警示意义显然已
经走出了影院。
电影是人类观照内心世界、反思自身的一种艺术形式。美国科幻灾难片关注生
态问题,是电影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觉追求。灾难片以形象的直观性与丰富的
想象力从生态层面和整体视角考察和重审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人性和人的精
神,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理性思考,表达了对地球生态的关切和深刻的忧患意
识。电影“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让观众看到他们过去没有见过的对象或事件,使
之变得十分生动,能成为群众经验的一部分”[1]258以凸现生态环境风险,唤
起生态意识,倡导环境公平与正义。美国科幻灾难片具有“敌托邦”(Dystopia)
式的社会警示意义。在敌托邦世界中,科技发达并广泛传播,物质文明远高于
精神文明,人类深受科技操控而日益僵化、腐化,毫无精神自由可言。人类精
神被严重污染,人与人之间缺乏温情,内心压抑不堪,冰冷阴暗。人类文明在
敌托邦世界的丑陋不幸中走向毁灭。诚然,人类与自然毫无矛盾的理想社会只
是一个“乌托邦”,但人类需要有这种“乌托邦”追求,来调和乌托邦的美好
世界与敌托邦的丑陋世界之间的矛盾。人类必须克服长期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
停止征服和统治自然的行径,认识到滥用科技的毁灭性力量,处理好科技、人
类、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人类必须建设精神家园,反思已被
逐渐物化和异化的人性,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生态型社会。
参考文献:
[1]梭罗门斯.电影的观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2]曹子云.墨市热岛效应严重,高温致死人数最多[EB/OL].www.澳洲
网.com/australia/mainstream/20140117/.
[3]格林查.全球变暖造成严寒天气[N].南方周末,2013-01-11.
[4]伊文.气候灾难还有多远[J].中国减灾,2010,(2):22.
[5]程思.气候灾难:人类与自然的博弈[J].生态经济,2010,(2):22.
[6]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下册[M].李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28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dforaSacredScience[M].Albany:StateUniversityof
NewYorkPress,1993:77.
[9]李利.20世纪科技灾难反思[J].科技视野,2000,(8):23.
[10]dEthic[C]//EnvironmentalEthics:TheBig
n:Wiley-Blackwell,1949:194.
[1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51.
[12]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86.
[13]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4.
[14]eandtheModernWorld[M].NewYork:The
MacmillanCompany,1964:293.
[15]胡塞尔埃.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2000:16.
[16]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5.
[17]迪维诺.生态学概论[M].李耶波,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333.
本文发布于:2022-12-31 21:51: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80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