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中的刀锋阅读答案
【篇一:《薄暮下的刀锋》小说阅读训练】
凹
①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
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
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
袋。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平时并不
弄刀切菜的我竟说:“磨。”
②我住一楼,很快就又走出门来。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
摆在脚下,可见他是个成熟的匠人。
③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
能映出人影。心里说,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
而已。他接过刀去,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您这两把刀,虽
光亮唬人,却都还没有开刃呢。”我说:“这怎么可能?”他说:“您
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
过是一道白印,不信您试一试。”一试,果然没有锋利感觉。
④他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
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
的部分。其实,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但他居然舍轻就重,
用手。如此做来,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便表现出不耐烦,
说:“干吗不用砂轮?”他憨然一笑,说:“您这把刀是合金做的,钢
口是脆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你
们磨刀的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数,一把4块。”说
完,他好像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不禁红了。我看到了朴实
的模样,便心生一丝惭愧,说:“就依你。”
⑤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
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
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下去。我觉得那刀口已足够锋利了,但他还
是觉得不到火候,一系列的动作不断反复。其间,因为离得近,更
看出他皱纹绵密皮糙骨瘦,我便真切地说了一句:“差不多就行了。”
他说:“我自己知道行与不行,您尽管去忙,不必等。”
⑥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看了一眼另一把
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拿过刀来,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说:“还
是一把合金做的。”他把刀固定在窄凳之上,还是重复既有的程序和
动作。我真的有些不耐烦,转身走了,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⑦人在家里,却总是时时地到临街的后窗旁看一眼那人。那个人专
注地工作着,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
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⑧知道他快完成工作了,我便出门。掏出10元纸币给他付工钱,
“不用找了。”我说。他坚决把2元毛票塞进我兜里,说:“8块钱是
我的手艺,10块钱就是人的贪心了,我一辈子最恨的就是贪。”
⑨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情不自禁地学起了《红灯记》里的一
句喊:“磨剪子来——戗菜刀——”
⑩邻人被惊动,纷纷拿刀出户,匠人有了新的商机。没想到他满脸
惊慌,推车欲走。我说:“到手的生意都不做,您这是为什么呢?”
他说:“天都黑了,看不清物件了。”我说:“不是有路灯吗?”他说:
“我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是模糊的,会磨不好。”便仓皇骑远,
一如逃。
⑾最先来到的是县中张老师。我便把磨刀的经历与他言说。听完叙
述,他感叹道:“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小人物不趋时、不趋利,
他们不怕辛劳,只怕欺心,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
者往往德高。”
⑿我回味着张老师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我发现,夜色越
深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
(摘自《读者》2013年第8期,有删改)
18.文中有三处提到夕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a)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
下,能映出人影。
(b)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
(c)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
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19.说说文章末尾划线句的作用(2分)
我发现,夜色越深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
暮下的刀锋。
微尘远,山花近
秦锦屏
(1)万山红遍的金秋,在遥远的大西北,我带着任务,远赴乡郊野岭
采风,在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地方遭遇道路塌方。为我带路的摩
的司机刘师傅,急忙跳下车,站在黄尘漫漫的土路上,双手拢成喇
叭放声吆喝:“喂,路那边有人吗???能帮忙挖通路吗?”
(2)我沮丧地蹲在路边,盯着刘师傅高大的背影,惶恐而焦虑,大脑
里不断闪回播放我和他初见的情景,顿时悔意重重,心乱如麻!眼
前这条偏僻蜿蜒的乡间土路是单行道,稍有不慎有可能连人带车翻
入荆棘丛生的鸿沟中!即使我放弃此行的计划,出租车也根本无法
调头!
(3)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刘师傅还在那里费力而徒劳地呐喊着。
我咬牙憋气,心里做好了在这荒山野岭徒坐一整夜的最坏打算。一
直紧握方向盘蹙眉沉默的出租车司机也下了车,跟刘师傅一起吆喝
“喂,路那边有人吗???能帮个忙吗?”
(4)“喂、喂、喂??忙、忙、忙!”回应我们的只有鹦鹉学舌的群山和
越来越凉的山风。
(5)一声悠扬的应答,带动唰啦啦一阵细响,塌方路那端,一片不起
眼的、依山靠坡的庄稼地里,忽地冒出个裹着白羊肚手巾的脑袋,
在扬声问清楚我们的意图后,这手拄柴棒的老人掉头而去,嘴里说
的是他这就回村里去喊人来帮把手,现在手里没拿家什,没法将垮
塌在路当腰的土堆铲平。[来源:学。科。网]
(6)听人家这么一说,刘师傅和那位不知名的司机一齐转回头看我,
面露喜色。我撇撇嘴,心想,这老人,十有八九不会回来了,因为,
这地方离他居住的村庄一定十分遥远,任凭我手搭凉棚望尽村路,
也未见窑洞组成的村郭坐落在何处!
(7)沉默。等待。
(8)又是数十分钟过去了,(a)夕阳像一个没有烧透的夹生煤球,半
红半黑悬挂在天际,树梢上满是寒凉寡情的秋风。刘师傅站一会儿,
蹲一会儿,“啪啪”打火抽烟。司机则反复在原地看表、兜圈子,看
样子,他有些后悔接了我这档活儿。
(9)听,土堆后面好像有人声!
(10)我们一跃而起,探头看去,呀,好多手执铁锹、锄头的村民,
正从带状的小路上
陆陆续续汇集而来,带头的就是那弓背老人!他们舞动工具又铲又
挖。刘师傅和司机高兴坏了,挽起袖子在路的这端徒手刨土,我也
要效仿他们,却被硬生生推开:“你是客人呢,不要把手弄脏了!”
(11)(b)蒙在夕阳脸上的灰色面纱被风掀开了,夕阳一跃而出,安详
地注视着大地,橘色的薄暮里,一群人,正在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
刨土开路!呵,不说别人,就那位黑脸白牙的刘师傅,我认识他也
才不到两小时。当时,我在县城里招手问驾摩托车兜生意的他:“黑
家洼村怎么走?”他认真打量了我一下,自告奋勇要弃车带路,理由
是,那地方路况不好,驾摩托车去危险,不识途的人很容易走岔道,
路走岔了,非但今晚回不了城,连个宿住的地方也难找到。他特别
强调:“你看看,这天都快黑了,你一个女人家,身上还背着个包??”
我见他满脸真诚,便接受了建议,由他带路,当街拦了一辆出租车??
哪知,路上遇到这坟包一样意外出现的“拦路虎”!刚才还差点误会
了他。
(12)“拦路虎”被一群陌生人合力“打败了”!我强忍满眼激动的泪花,
掏出钱想略表谢意,却被那些粗糙的大手坚决挡回:“那不能要呢,
都是小事情嘛!谁人出门不遇个事儿嘛??”
(13)一旁的刘师傅拍拍满是灰尘的手,竟也替他们帮腔:“应该的,
咱们这里的人,都这个样儿。快走,天快黑了!”
(14)车子再次启动,夹道而立的是扛着、拄着劳动工具的村民,他
们微笑的脸庞朴实而憨厚,挥舞的手臂,像广袤大地上鲜明生动的
平安路标,被夕阳镀上了灿灿金色。
(15)车子颠簸前行,我频频回头。远远看去,他们散落道旁,如微
尘一样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又像朵朵沁人心脾的山花,越来越近,
越来越近。(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4月2日版,有删节)
14.从划线句a、b中任选一句,分析描写夕阳的作用。(3分)
选句_______,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结合全文,探究标题的含义。(6分)
《关山难越》
龙应台
①他念诗,用湘楚的古音悠扬吟哦: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
愁眠。他考你背诵“??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
乡之客”。
②他要你朗诵《陈情表》。他用浓重的衡山乡音吟一句,你用标准
的国语跟一句。念到“茕茕独立,形影相吊”,他长叹一声:“可怜可
悯啊,真是可怜可悯啊。”
③时常,他会突然要你把那只褪了色的鞋从抽屉里取出来给他。
④其实不是鞋,是布。布,剪成脚的形状,一层一层叠起来,一针
一针缝进去,缝成一片厚厚的布鞋底。很多次,他告诉你这“一只鞋
底”的来历,你早已没兴趣。反正就是炮火已经打到什么江什么城了,
火车已经不通了,他最后一次到衡山脚下去看他的母亲。临别时,
在泥泞的黄土路上,他母亲塞了这只鞋底进他怀里,眼泪涟涟地说:
“买不起布,攒下来的碎布只够缝一只鞋底。儿啊,你要穿着它回
来。”
⑤他掏出手帕,坐在藤椅里开始擦眼泪,眼泪还是滴在那只灰白的
布鞋底上。
⑥这种情形早已烙在你十二岁那年的记忆里。那时离那战争的恐慌、
国家的分裂、生离
和死别之大恸,才十四年。他想穿着布鞋回家看娘的念头,恐怕还
很认真很强烈。
⑦他是不是很想跟你说话呢,在命你取鞋的时候?突然又静默下来,
是不是因为看见了你幼稚和不耐的眼神?
⑧白天,他穿着笔挺的呢料警官制服,英气勃勃地巡街。晚上,他
独自坐在榻榻米上,一边读报,一边听《四郎探母》,总是跟唱那
几句:“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飞;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
比浅水龙,困在沙滩??”弦乐过门的时候,他就“得得了啷当”地跟着
哼伴奏,交叠的腿一晃一晃打着节拍。《四郎探母》简直就是你整
个成长的背景音乐,你熟习它的每一个字、每一个音,但是你要等
候四十年,才明白它的意思。
⑨会不会,当他母亲将布鞋塞进他怀里的时候,他也是极其不耐的
呢?会不会,他也是过了数十年,白山黑水艰辛涉尽,无路可回头
的时候,才蓦然明白过来?
⑩你要两个在异国生长的外孙去亲近爷爷,讨爷爷欢心。两兄弟不
情愿地说:“我们跟他没有话说啊。而且,他不太说话了。”是啊,
确实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走路的步子慢了,一向挺直的背脊有
点儿驼了,话,越来越少了。怪,他的失语,何时开始的?显然有
一段时间了,你竟然没有发现。
你说,你们两个去比赛,谁的话题能让爷爷把话匣子打开,谁就赢。
一百块。,老大一连抛出几个题目,他都简单地回答:“嗯。?
好。”“不错。”
你提示老大:“问他的家乡有什么。”他突然把垂下的头抬起来:
“有??油茶,开白色的花,油茶花。”“还有??蜥蜴,”他说,“灰色的,
可是背上有一条蓝色的花纹,很鲜的蓝色条纹。”
他又陷入沉默,不管孩子怎么挑逗。
你对老二使一个眼色,“问他小时候跟他妈怎么样。”
“我妈妈?”他坐直,声音也亮了一点,“我告诉你们听啊——”
孩子们发现奏效了,瞅着你偷笑,脚在桌子底下踹来踹去。
“有一天,下很大的雪,我从学校回家——要走两个小时山路,雪很
白,把我眼睛刺花了,看不见。到家是又冷又饿,我的妈妈端给我
一碗白米饭——”他站了起来,用身体和动作示意他和妈妈的位置。
孩子们芫翻了,老大压低声音抗议,“不行,一百块要跟我分,妈妈
帮你作弊的。”“我接过妈妈手里的饭碗,想要把碗放在桌上,可是
眼睛花了,没有想到,没放到桌上,‘空’的一声碗掉到地上摔破了,
饭也洒在地上了。”
老二正要回踢哥哥,被他哥哥严厉地“嘘”了一声要他安静;爷爷正
流着眼泪,哽咽地说:“我妈妈好伤心喔。她不知道我眼花,她以为
我嫌没菜,只有饭,以为我生气所以把碗打了。她自己一整天冻得
手都是紫青色的,只能吃稀饭,干饭留给我吃,结果呢,我把唯一
的一碗饭打在地上。她是抱头痛哭啊??”
他泣不成声,说:“我对不起我妈——”
孩子们张大眼睛看着你,不知所措。
他慢慢坐回沙发,低头擦着眼角。你起身给他倒了一杯温开水,说:
“爸爸,你教孙子们念诗好不好?”
一阵奇怪的沉默之后,他突然说:“好啊,就教他们‘白日依山尽’
吧!”
1.文中第⑩段“‘我妈妈?’他坐直,声音也亮了一点,‘我告诉你们
听啊——’”一句中划线的“亮”换成“大”好不好?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
说出你的理由。(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女儿提示两个孩子问“他”家乡与妈妈这一行为,与上文什么
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请你说出女儿成年后对父亲的态度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
《西风胡杨》
①胡杨生于西域。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那曾经狂嘶的
烈马,腾燃的狼烟,飞旋的胡舞,激奋的羯鼓,肃穆的佛子,缓行
的商队,以及那连绵万里直达长安的座座烽台??都已被那浩茫茫的
大漠洗礼得苍凉斑驳。仅仅千年,只剩下残破的驿道,荒凉的古城,
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三五杯血红的酒,两三曲英雄逐霸的故事,
一支飘忽在天边如泣如诉的羌笛。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
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一幅醉人心魄的画,令人震撼
无声。?
②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能在零上40度的烈日中娇艳,
能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
盖脑的层层风沙,它是神树,是生命的树,是不死的树。那种遇强
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
血脉贲张。霜风击倒,挣扎爬起,沙尘掩盖,奋力撑出。它们为精
神而从容赴义,它们为理念而慷慨就死。虽断臂折腰,仍死挺着那
一副铁铮铮的风骨;虽痕伤累累,仍显现着那一腔硬朗朗的本色。?
③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
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喧闹的红尘世界,是并不了解
它们的芸芸众生。身后的芸芸众生,是它们生下来、活下去、斗到
底的唯一意义。它们不在乎,它们并不期望人们知道它们,它们将
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
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④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
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不是神话。无论是在塔里木,
还是在内蒙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阔无边的枯杨。它们生前
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
敌人之间。它们让战友落泪,它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
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幅悲天悯人的冬天童话。?
⑤然而,它们身后的人们却将这些真正神圣的勇士砍下来烧柴。短
短几十年,因滥砍滥伐,中国4.2万公顷的胡杨林已变成1.4万
公顷。?
⑥胡杨不能倒。因为人类不能倒,因为人类文明不能倒。胡杨林外,
滚滚的黄沙埋下了无数辉煌的古国,埋下了无数铁马冰河的好汉,
埋下了无数富丽奢华的商旅,埋下了无知与浅薄,埋下了骄傲与自
尊,埋下了伴它们一起倒下的枯杨。让胡杨不倒,其实并不需要人
类付出什么。胡杨的生命本来就比人类早很多年。这凄然无语的树,
只想求人类将上苍赐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仍然留给它们。上苍每一
滴怜悯的泪,只要洒在胡杨林入地即干的沙土上,就能化出漫天的
甘露,就能化出沸腾的热血,就能化出清白的正气,就能让这批战
士前赴后继地奔向前方。?
⑦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我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
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
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我想哭,想
为那些仍继续拼搏的战士而哭,我想为倒下去的伤者而哭,我想为
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我想让更多的人在这片胡杨林中都好好地
哭上一哭,也许这些苦涩的泪水能化成濛濛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
然而我不会哭。因为这不是英雄末路的悲怆,更不是传教士的无奈,
因为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
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疗治,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鼓
励。?
⑧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
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
(选自中央电视台国际电视散文,2006年3月13日。有删改)?
1.文章以“西风胡杨”为题,联系全文,说说“西风”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篇二:阅读练习:《薄暮下的刀锋》《青花瓷瓶》s
版】
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
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
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知
道我在注视着他,便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平时并不弄刀切
菜的我竟说:“磨。”
②我住一楼,很快就又走出门来。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
摆在脚下,可见他是个成熟的匠人。③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不用,
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下,能映出人影。心里说,其实是
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他接过刀去,顺刀刃斜
睨了一下,笑着说:“您这两把刀,虽光亮唬人,却都还没有开刃
呢。”我说:“这怎么可能?”他说:“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
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不信您试一
试。”一试,果然没有锋利感觉。
④他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
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
的部分。其实,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但他居然舍轻就重,
用手。如此做来,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便表现出不耐烦,
说:“干吗不用砂轮?”他憨然一笑,说:“您这把刀是合金做的,钢
口是脆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你
们磨刀的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数,一把4块。”说
完,他好像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不禁红了。我看到他朴实
的模样,便心生一丝惭愧,说:“就依你。”
⑤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
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
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下去。我觉得那刀口已足够锋利了,但他还
是觉得不到火候,一系列的动作不断反复。其间,因为离得近,更
看出他皱纹绵密皮糙骨瘦,我便真切地说了一句:“差不多就行了。”
他说:“我自己知道行与不行,您尽管去忙,不必等。”
⑥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光。⑦看了一眼另一
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拿过刀来,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说:
“还是一把合金做的。”他把刀固定在窄凳之上,还是重复既有的程
序和动作。我真的有些不耐烦,转身走了,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⑧人在家里,却总是时时地到临街的后窗旁看一眼那人。那个人专
注地工作着,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
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
⑨知道他快完成工作了,我便出门。掏出10元纸币给他付工钱,
“不用找了。”我说。他坚决把2元毛票塞进我兜里,说:“8块钱是
我的手艺,10块钱就是人的贪心了,我一辈子最恨的就是贪。”
⑩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不禁学起了《红灯记》里的一句喊:
“磨剪子来——戗菜刀——”?邻人被惊动,纷纷拿刀出户,匠人有了
新的商机。没想到他满脸惊慌,推车欲走。我说:“到手的生意都不
做,您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天都黑了,看不清物件了。”我说:
“不是有路灯吗?”他说:“我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是模糊的,会
磨不好。”便仓皇离开。
?最先来到的是县中张老师。我便把磨刀的经历与他言说。听完叙述,
他感叹道:“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小人物能
够不趋时、不趋利,他们不怕辛劳,只怕欺心,这叫什么,这叫轻
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
?我回味着张老师的感叹,在路灯下不停地踱步。我发现,夜色越深
灯光越明亮,好像能穿透躯壳照进内心,亦如薄暮下的刀锋。
练习:
1.标题“薄暮中的刀锋”中“刀锋”的含义是什么?(2分)
①②2.以“磨刀人”为中心梳理文章情节,根据所给的短语形式填
空。(2分)
试刀锋→→磨刀锋→→拒商机3.说说文中的磨刀人具有怎样的
品性?(3分)
1
4.阅读文章,请你分别说说第⑦段和⑩段中的两个“不禁”的原因。
(4分)
5.文中有三处提到夕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a)我拿出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夕照之
下,能映出人影。(b)这把刀终于磨好了,夕照之下,刀锋闪闪生
光。
(c)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慢慢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
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6.赏析第⑧段画线句。(3分)
7.说说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的作用(3分)
8.结合文章第④段的内容,请你说说作者是如何把磨刀人的形象
刻画得形象生动的。(不超过150字)(7分)
2
青花瓷瓶
①雪下得很大,也很稳,街道上空空的,没有几个人。绵软柔滑的
积雪,蓬蓬松松地挂在枝梢上,亮白而倦怠的枝条被压低了头。偶
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没有感觉到,就消逝了。当铺老
板早早地关了店门,懒洋洋地趴在柜台上,一边翻看图片,一边哼
着京戏。
②突然,有人敲门,声音极轻。他抬头,支起耳朵细听,什么声音
也没有,他怀疑自己听错了,又低下头继续翻看手里的图片。敲门
声又起,这次声音很重。他迟疑着打开门,雪地里,瑟缩地站着一
个小男孩,十二三岁的样子,男孩很瘦,穿得单薄,头戴一顶破旧
的棉帽,帽顶落满了积雪,使得男孩的脸更加瘦小。厚厚的积雪淹
没了他的双脚,他双手揣在怀里,脸冻得通红。
③“孩子,你要当东西吗?”他问。“我,我??”小男孩支支吾吾半天,
也没说出什么来。
④“你到底要做什么?”一朵一朵大大的雪花翻飞着落在男孩的额头
上,男孩打了个冷战。“哦,孩子,进店说吧。”⑤男孩从雪里拔出
双脚,走进店,站在门口,不敢再向前迈一步。他的两只手仍在怀
里揣着。老板摘..下男孩的棉帽,一边拍打棉帽上的积雪,一边
说:“孩子,你究竟来做什么呢?”“我,我妈妈病了。”男孩低着头,
怯怯地说。当铺老板很机敏,一下子就听出男孩的意思,“你是来跟
我借钱?”“噢,不,不??”男孩显得局促不安,“我妈妈病了,老咳
嗽,天黑咳得更厉害,医生说,是肺痨。家里没钱,我想,我想把
这个当给你们。”男孩一边说,一边从怀里掏出一个精致的红盒子递
给老板。
⑥男孩鞋子上的积雪,在暖烘烘的屋子里很快化成了雪水,在男孩
脚下,一圈一圈,慢慢湮散。⑦老板接过红盒子,慢.慢.打开,
“啊!青花瓷瓶?你从哪弄来的?”老板眼睛盯着男孩。男孩变得更加
局促起来,眼神中藏着遮掩不住的慌乱,他躲闪着老板的目光,慌
忙说:“是我家的,是我爸爸留下来的。”“你爸爸?那你爸爸为啥不
来当啊?”老板问。男孩目光暗淡,说:“我爸爸早就去世了。”“那,
是你妈妈让你来当的吗?”老板一边仔细翻看着青花瓷瓶,一边问。
男孩低下了头,半天才说:“不,不是,我妈妈不知道。”
⑧老板疑惑地盯着男孩,“你是瞒着你妈妈,来当这个青花瓷瓶的?”
⑨“嗯。”
⑩“就是说,这个青花瓷瓶,是你偷出来的?”?男孩流泪了,默默
地点头。
?老板娘兴冲冲地从屋里走出来,拿着青花瓷瓶,上下左右地翻看,
看着看着,忽然皱起了眉头,赶紧把青花瓷瓶递给老板。老板接过
青花瓷瓶,又翻来覆去仔细地看了一会,没吭声,拿着青花瓷瓶走
进柜台,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老板娘急了,三步并做两步,
挡住老板,双臂护着抽屉,嚷道:“你要做什么?你看仔细了,那青
花瓷瓶??”老板温和地看着老板娘说:“把这青花瓷瓶放到你的梳妆
台上吧。”?老板回过头来对男孩说:“孩子,青花瓷瓶我们留下了,
这些钱拿回去给你妈妈治病,不够的话,你再过来拿。”男孩不解地
看着老板。老板说:“噢,我是说,我先付给你一半钱,另一半你下
次再来拿。”男孩笑了,说了声谢谢,拿着钱,跑了出去。
?外面的雪不知啥时候停了,太阳光照在雪面上,耀眼刺目,老板眯
着眼,看那小小的身影消失在远方。
?男孩再也没来。
?又是一个春天,天气格外地好,明媚的阳光照得人暖洋洋的。当铺
的生意红红火火,当东西的,赎东西的,进进出出。
?一位中年妇女带着一个男孩远远地走来,走到当铺门口,中年妇女
立刻跪下,当铺老板慌忙走出来,看见中年妇女身边站着的男孩,
明白了一切。
练习:
1.请从寓意和作用两方面谈谈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寓意:作用:
3
2.小说开头的雪景描写很精彩,这样的描写有何作用?
3.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请你对文中画线处的细节作具体的赏析。
4.揣摩第⑤段两个加点字的妙处。
拔:揣:5.当铺老板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当铺老板
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6.
青花瓷瓶到底是真是假,小说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这样的情节
安排好吗?请联系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4
【篇三:2013年朝阳区二模语文试卷(答案)】
class=txt>语文试卷2013.6
一、语文基础。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
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共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是
a.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在争议声中解禁,人们担心的是:如果在使
用中不加以管理与控制,有可能重蹈覆辙,造成“白色污染”再次出
现。....
b.怀揣梦想的甘相伟边当保安边学习,凭借自己的奋斗,他与那些
拥有良好学习环境的莘莘学子殊途同归,终于也成为北大中文系的
一名学生。....
c.在城市的繁华路段,行色匆匆的人们异曲同工,常凑齐一小撮人
便集体穿越马路,....
这种“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为道路交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d.日前,工信部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宣布:在抽查的25个产品
中,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质量比进口产品要略胜一筹。这一结论
引发了人们的热议。....
3.在下面语段中,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是从2013年4月
10日开始,国际黄金价格经历了一轮大跌。____西方投资者纷纷抛
售,____以中国为首的亚洲投资者却大力“吸金”,对金价形成有力
支撑。因为黄金____被视为可以保值的财富,____是馈赠佳品。
a.因为所以即使也b.虽然但是既又
c.虽然但是即使也d.因为所以既又
4.根据文段内容,对下面两个画线病句的修改都正确的是
各地群众都要举行包粽子、插艾蒿、赛龙舟等,表达对爱国诗人屈
原的怀念之情。
a.①句应将“左右”删去②句应将“举行”改为“开展”
b.①句应将“左右”删去②句应在“等”之后加上“活动”
c.①句应将“大约”改为“大概”②句应将“举行”改为“开展”
d.①句应将“大约”改为“大概”②句应在“等”之后加上“活动”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读书,不是什么难事;但行
走万里,却不是常人可以随便实现的。
b.鲁迅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个
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
底层的读书人形象。
c.汽油、柴油、煤油、雷管、炸药、枪支(含仿真枪)弹药、匕首、
三棱刀等,这些都是人们乘坐地铁时严禁携带的物品。
d.漂泊多年,他对故乡的依恋从未改变。再回故乡时,他乡音未改
却已白发苍苍,孩子
们都不认识他,笑着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6.下列作家均为同一朝代的是
①杜甫②苏轼③柳宗元④欧阳修⑤范仲淹⑥王安石
a.①②③⑤b.①②④⑥c.②③④⑥d.②④⑤⑥
二、语文积累(共8分)
7.默写(5分)?
(1
(2)沉舟侧畔千帆过,。(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诗人在《水调歌头》中“把酒问青天”,问的内容是:____?
(4)在《登飞来峰》一诗中反用了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
见使人愁”的诗句是:,。
8.名著阅读(3分)?
春秋时产生的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脉,孔子、_①_、荀子对儒学发
展有独特建树,世称“三圣人”。“儒学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经典,
包括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_②_》,战国人所著、根据鲁史编写的
《_③_》,还有《论语》《礼记》等。
三、综合性学习(共10分)
目前,学生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交流和娱乐,针对这
一现象,某校学生会进行了一次关于网络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下
面的任务。
9.分析下面两则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信息。(4分)
【材料一】
2009-2012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单位:万人)
【材料二】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21.8%的网
民有过账号或密
码被盗的经历,2011年仅上半年,个人账号或密码被盗的网民达
1.21亿,占网民总数的24.9%。2011年12月21日开始,互联网上
陆续爆出人人网、开心网、当当网等多家网站的用户个人信息遭泄
露。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数据显示,涉及泄露的个人账号、密
码达2.78亿条。
主要信息:10.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这两则材料提供的共同信息,写
出你的发现。(4分)
【材料一】
百度某贴吧发言记录
独木舟:刚才有个人给我打电话,他说他知道我是学生,在暑假感
到无聊,所以想让
我到他那儿去工作。真的吗?我都不认识他。
终生爱:他怎么会知道你的情况?赶紧想想……
小太阳:是不是你的密码被人破解了?
独木舟:不会呀,我的密码挺复杂的,再说我的注册信息里也没填
电话号码什么的。小太阳:这人多半是骗子。你再想想,你在哪儿
说过自己的事情?
独木舟:我就是在贴吧里有时说一些自己的事,还有上次为了一个
网络投票,公布过
自己的电话号码。天王星:泄露个电话号码不会有什么大事,最多
就是有一些无聊电话。
独木舟:我也这么想,贴吧里和朋友聊天多快乐,这种人我不理他
就行了。
【材料二】
专家表示,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原因很多。一些网站的安全防护有漏
洞,黑客攻破数据库后就可以看到用户的信息,还有个别网站的内
部人员非法窃取数据进行买卖,获取利益。另外,很多网络用户对
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不强,他们在各个网站论坛使用同一个用户
名,设置简单好记的密码,在网上聊天时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甚
至是一些隐私。某网站负责人说,在密码泄露事件发生后,虽多次
提醒,但也仅有30%用户修改了密码。搜狐网调查显示,有56.77%
的人认为个人信息泄露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危害。发现:
11.根据以上材料,写出两条有利于个人网络安全的具体建议。(2
分)
建议:_①__②_
四、文言文阅读(共9分)?
阅读《祖逖》,完成第12-15题。?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
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
“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
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
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
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
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少有大志饮少辄醉b.人思自奋使自召幕....
c.大王诚能命将出师无硕师名人与游d.睿素无北伐之志素湍绿
潭....
1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蹴琨觉蹴:.
(2)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将:.
(1)逖居京口,纠合骁健翻译:
(2)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翻译:
15.阅读文章,概括祖逖为什么能够出师北伐。(3分)
答:
五、现代文阅读(共31分)?
(一)阅读《薄暮中的刀锋》,完成第16-18题。(共15分)?
薄幕中的刀锋
凸凹
①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斑渍,后背是汗碱,
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
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
袋。看到我在注视着他,他便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
②我从家里拿出一大一小的两把刀。虽经年使用,因勤于擦拭,刀
面光洁。我心里说,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
已。他接过刀去,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您这两把刀,虽光
亮唬人,却都还没有开刃呢。”我说:“这怎么可能?”他说:“您看,
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
一道白印,不信您试一试。”一试,果然没有锋利感觉。
③他憨然一笑,便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
环缚住刀尾,蹬在脚下,然后用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
部分。其实,窄凳的另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手柄一转,刀刃立现,
但他居然舍轻就重。如此做来,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说:
“干嘛不用砂轮?”他还是憨然一笑,说:“您这把是合金做的,钢口
是脆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我不能信服,便问:“你们磨刀
的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数,一把四块。”说完,他
好像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不禁红了。脸红的应该是我,他
却先红了。
④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
来。磨一会儿,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拭一拭,再
接着磨下去。我觉得那刀口已足够锋利了,但他还是觉得不到火候,
一系列的动作不断反复。他那个不急不躁的样子,让我不禁自问:
他这是出来做买卖的吗?
⑤这把刀终于磨好了,竟用了近半个小时,看了一眼那另一把刀,
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拿过刀来,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说:“还是一
把合金做的。”我说:“这一把就不磨了,凑合着用吧。”他说:“那
可不成,刀既然到了我手里,就属于我。”似乎怕我跟他争夺,他急
切地把刀固定在窄凳之上,点燃了他的烟袋,嘻嘻笑。我真的有些
不耐烦,转身走了,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
⑥我住的是一楼,时时地到阳台上看一眼那人。那个人专注地工作
着,嘴上的烟袋像个摆设。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脸色很黄,
一如土地。到了后来,余晖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
在,一如剪纸。
⑦知道他快完成工作了,我便从冰箱里拿了两听可乐,走出门去。
他不知所措,推拒时竟至把窄凳带翻了。掏出十元纸币给他付工钱,
“不用找了。”我说。他坚决把两元纸币塞进我兜里,说:“八块钱是
我的手艺,十块钱就是人的贪心了。”
⑧这时有数人拿刀出户,匠人又有了新的商机。没想到他却满脸惊
慌,推车要走。我说:“到手的生意都不做,您这是为什么呢?”他
说:“天都黑了,看不清物件了。”我说:“不是有路灯吗?”他说:
“我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是模糊的,会给人家磨不好。”见来人
近了,他说一声“再见您哪”,便仓皇骑远,一如逃。
⑨我坚信,明天阳光灿烂之时,那个人一定会来,因为他知道,这
里的住户,对他有期待。
16.小说记叙了“我”的一次磨刀经历,结合文章内容,将故事情节补
充完整。(4分)“我”拿出两把刀来磨,他告诉“我”这两把刀没开
刃。
他不紧不慢地磨刀,“我”很不耐烦地回家,但又到阳台上观察他。
天黑之后,因为眼神不好,为避免磨不好刀,他骑车离开。
17.结合文章内容,说出第③段画线句中他脸红和“我”应该脸红的原
因分别是什么?(4
分)
答:
18.依据文中的人物描写,简要分析为什么“我”对他从“有些不耐烦”
到充满期待。(不超过150个字)(7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9-21题。(共7分)?
①1979年,美国地质勘探局的研究人员注意到,在加州帕克菲尔德
这个地方,似乎很有规律地定期发生5.5-6级地震,自1857年以来
已发生了6次,平均间隔时间大约是22年。最后一次发生于1966
年,据此预测下一次应该发生于1988年左右。1984年,美国地质
勘探局启动“帕克菲尔德实验”,并在1985年4月发布预测,有95%
的把握认为,在未来的5-6年内,帕克菲尔德将会发生一次大约6
级的地震,不晚于1993年1月。②地震学家们认为,他们终于等
来了一个可以对地震的发生进行全程监控的机会。帕克菲尔德布满
了各种各样的仪器测量地震“前兆”,10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了这项
“帕克菲尔德实验”。然而,该来的地震却没有来,反而在1989年和
1994年分别在旧金山和洛杉矶附近发生了破坏性地震。2004年9月
28日,帕克菲尔德地震终于姗姗来迟,比预测的晚了11年。
③日本地震学界同样经历了一次类似的“滑铁卢”,结果更惨。日本
在1965年已开始一项地震预测全国性项目,起初是研究性质的,但
是到1978年,日本地震学家们相信在日本中部将很快会有一场8级
左右的“东海大地震”。这次预测的理由和“帕克菲尔德实验”类似。
日本东海地区据估计平均大约120年发生一次大地震,此时距上一
次大地震(1854年)已过了120年,大地震的发生似乎迫在眉睫。
日本政府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严阵以待,却忽视了其他地区。
但是“东海大地震”至今还没有发生,却在1995年出乎意料地发生了
死伤惨重的神户大地震。
④自这两次事件之后,越来越多的地震学家意识到,想要对地震进
行预测是不现实的,他们把研究的重点改为研究地震机理和地震灾
害的评估,而不是地震预测。1996年11月,“地震预测框架评估”
国际会议在伦敦召开。与会者达成一个共识:地震本质上是不可预
测的,不仅现在无法预测,将来也无法预测。
⑤他们认为,地球处于自组织的临界状态,任何微小的地震都有可
能演变成大地震。这种演变是高度敏感的,其初始条件不明,很难
预测。如果要预测一个大地震,就需要精确地知道大范围的物理状
况的所有细节,这是不可能的。而如果想通过监控前兆来预测地震,
也是不可行的。所谓“地震前兆”极其多样,不同的地震往往都有不
同的前兆,而且一般都是地震发生后才“发现”有过前兆,缺乏客观
的认定,既无定量的物理机制能把前兆与地震联系起来,也无统计
上的证据证明这些前兆真的与地震有关。
19.日本地震学家预测“东海大地震”发生的依据是什么?(2分)
答:
20.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③段中“滑铁卢”一词的意思。(2分)
答:______
21.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写出你对下面材料的看法并阐明理由。
(3分)
【材料】
某次地震后,灾区的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在地震前,他家的牛羊
骡马不进厩,鸡不吃食狗乱咬;还有人说看到了大鼠叼着小鼠跑,
鱼跃水面惶惶跳。这些现象,看来都是地震前兆。如果相关部门能
注意到这些前兆,就可以准确作出地震预报。
答: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22-24题。(共9分)?
本文发布于:2022-12-31 20:47: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77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