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逃生记

更新时间:2022-12-31 20:39:11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31日发(作者:tend)

高层地震逃生方法要熟记

高层地震逃生方法

地震发生时,关键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防护对于保证生命安全,减

少人员伤亡是至关重要的。通常可能造成危险的是比较强烈的近震。近震常以上

下颠簸开始,振动较为明显,应迅速逃生。逃生应遵循就近躲避的原则,注意保护

头部。

在室内可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旁或墙角、厨房、卫生间等承重墙较多,

跨度较小的地方,注意避开外墙体等薄弱部位,并且保护头部。躲避在坚固的家俱

旁能在建筑物倒塌时提供一些空间,但是对于规模较小地震,在家俱下则能防护掉

落物。主震过后,应迅速撤至户外。在室外可跑向比较开阔的空旷地区躲避。如在

山区还要注意山崩和滚石,可寻找地势较高处躲避。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员,

若环境和体力许可,应设法逃生。如无力脱险自救,应尽量减少体力消耗,等待救

援人员。

地震时住高楼逃生和自救方法

地震后,一般伴随几次余震。一般余震未必在主震中,所以强震躲过去

后,在高楼如何逃生,以避免余震的冲击。一般主震过后,高楼扛住了主震的冲

击波后,这时应该尽量逃出高楼,余震一般有几次到数百次不等。如果高楼躲过了

主震后,接下来的余震未必经得起。遇到主震时,躲在坚固的家具下,所以日本

教师坚信,最好的办法是藏在桌下(前提是非常坚固的家具)这个时候,如果你觉得

家具不足够坚固,那么就躲在较为坚固和刚硬的家居旁边,不要躲在内部,只能在

旁边。强震中,天花板一般会倒塌。如果躲在不太坚固的家具中,那么家具倒塌是

迟早的事情。最好的方法就只有躲在非常坚固的地方中,靠近水源,避免火源。

如果以低姿势躲在较为坚固的家居中,家居可以为我们先承受倒塌物品的

力道,让我们可以得到足够的生存空间。如果你在停车场,如果你离出口很近(5

米距离内),那么你要做的是用吃奶的劲往出口逃。而不是用汽车逃生。在日本地

震手册中,停车场是地震非常危险的地方。很多人可能在汽车中活活压着。如果你

远离出口,那么请在汽车比较多的两车之间的缝隙中低姿势呆着。以低姿势呆在车

旁有助于提高存活的几率。掉落的天花板压在车上,不至于直接撞击人体,可以形

成一款生存空间。以上都是通过主震中的避震措施,一般主震持续20秒后到30

秒后,接下来是可怕的余震。高楼主震期间,上面说了呆在高坚固的保护下。强

烈地震后,余震一般很快到来,所以,你要做的是快速走到户外。一般来说,大型

城市的高楼可以抵御8级的强震,但是这个数字因每个地区和时节还有很多不确定

性因素的影响。这个时候,你要做的是冷静,判断。高楼主震期间,不要逃到室

外,因为这个被砸的几率比较大。保持冷静,躲在墙面三角区,任何可以制造三角

区的都可以躲在那里。主震过后,接下来是余震。

因此专家告诫,室内避震条件好的,首先要选择室内避震。如果建筑物抗

震能力差,则尽可能从室内跑出去。避震位置至关重要。住楼房避震,可根据建

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躲避。最好找一个可形成三角空间

的地方。蹲在暖气旁较安全,暖气的承载力较大,金属管道的网络性结构和弹性不

易被撕裂,即使在地震大幅度晃动时也不易被甩出去;暖气管道通气性好,不容易

造成人员窒息;管道内的存水还可延长存活期。更重要的一点是,被困人员可采用

击打暖气管道的方式向外界传递信息,而暖气靠外墙的位置有利于最快获得救助。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躲在厨房、卫生间这样的小开间时,尽量离炉具、煤气管道

及易破碎的碗碟远些。若厨房、卫生间处在建筑物的犄角旮旯里,且隔断墙为薄板

墙时,就不要把它选择为最佳避震场所。此外,不要钻进柜子或箱子里,因为人一

旦钻进去后便立刻丧失机动性,视野受阻,四肢被缚,不仅会错过逃生机会还不利

于被救;躺卧的姿势也不好,人体的平面面积加大,被击中的概率要比站立大5

倍,而且很难机动变位。策略三:近水不近火,靠外不靠内。这是确保在都市震

灾中获得他人及时救助的重要原则。不要靠近煤气灶、煤气管道和家用电器;不要

选择建筑物的内侧位置,尽量靠近外墙,但不可躲在窗户下面;尽量靠近水源处,

一旦被困,要设法与外界联系,除用手机联系外,可敲击管道和暖气片,也可打开

手电筒。

地震时的10条须知

1.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

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这是首先应顾及的是您自己与家人的人身

安全。首先,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

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2.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

大地震时,也会有不能依赖消防车来灭火的情形。因此,我们每个人关

火、灭火的这种努力,是能否将地震灾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重要因素。

从平时就养成即便是小的地震也关火的习惯吧。

为了不使火灾酿成大祸,家里人自不用说,左邻右舍之间互相帮助,厉行

早期灭火是极为重要的。

地震的时候,关火的机会有三次:

第一次机会在大的晃动来临之前的小的晃动之时

在感知小的晃动的瞬间,即刻互相招呼:"地震!快关火!",关闭正在使用

的取暖炉、煤气炉等。

第二次机会在大的晃动停息的时候

在发生大的晃动时去关火,放在煤气炉、取暖炉上面的水壶等滑落下来,

那是很危险的。

大的晃动停息后,再一次呼喊:"关火!关火!",并去关火。

第三次机会在着火之后

即便发生失火的情形,在1-2分钟之内,还是可以扑灭的。为了能够迅速

灭火,请将灭火器、消防水桶经常放置在离用火场所较近的地方。

3.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

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

要靠近这些物体。

4.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

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平时要事先想好万一被关在屋子里,如何逃脱的方法,准备好梯子、绳索

等。

5.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当大地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

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靠的对象。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

实际上却是危险的'。

在1987年日本宫城县海底地震时,由于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的倒塌,曾

经造成过多人死伤。务必不要靠近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等躲避。

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要注

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

此外,还应该注意自动售货机翻倒伤人。

在楼区时,根据情况,进入建筑物中躲避比较安全。

6.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在百货公司、地下街等人员较多的地方,最可怕的是发生混乱。请依照商

店职员、警卫人员的指示来行动。

就地震而言,据说地下街是比较安全的。即便发生停电,紧急照明电也会

即刻亮起来,请镇静地采取行动。

如发生火灾,即刻会充满烟雾。以压低身体的姿势避难,并做到绝对不吸

烟。

搭乘电梯的话

在发生地震、火灾时,不能使用电梯。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

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

高层大厦以及近来的建筑物的电梯,都装有管制运行的装置。地震发生

时,会自动的动作,停在最近的楼层。

万一被关在电梯中的话,请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理室联系、求助。

7.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

发生大地震时,汽车会象轮胎泄了气似的,无法把握方向盘,难以驾驶。

必须充分注意,避开十字路口将车子靠路边停下。为了不妨碍避难疏散的人和紧急

车辆的通行,要让出道路的中间部分。

都市中心地区的绝大部分道路将会全面禁止通行。充分注意汽车收音机的

广播,附近有警察的话,要依照其指示行事。

有必要避难时,为不致卷入火灾,请把车窗关好,车钥匙插在车上,不要

锁车门,并和当地的人一起行动。

8.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在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到安全

的场所避难。

在海岸边,有遭遇海啸的危险。感知地震或发出海啸警报的话,请注意收

音机、电视机等的信息,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9.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因地震造成的火灾,蔓延燃烧,出现危机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时,采取

避难的措施。避难的方法,原则上以市民防灾组织、街道等为单位,在负责人及警

察等带领下采取徒步避难的方式,携带的物品应在最少限度。绝对不能利用汽车、

自行车避难。

对于病人等的避难,当地居民的合作互助是不可缺少的。从平时起,邻里

之间有必要在事前就避难的方式等进行商定。

10.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

在发生大地震时,人们心理上易产生动摇。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

的信息,冷静地采取行动,极为重要。

从携带的收音机等中,把握正确的信息。相信从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灾

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不要轻举妄动。

本文发布于:2022-12-31 20:39: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76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地震逃生记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