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康的几何学
叶蔚冬;龙玲
【摘要】该文通过对路易斯·康的设计手法的分析,认为其几何学构成中加法重于减
法.路易斯·康在其空间单元概念形成之后,几乎所有的建筑设计手法均围绕着如何丰
富这种空间单元的表现.路易斯·康对艺术与自然的区分,使得地形要素在其建筑构成
中多半是辅助性的.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0(028)004
【总页数】6页(P26-31)
【关键词】几何学;内部空间;加法和减法;地形关照路易斯·康
【作者】叶蔚冬;龙玲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410082;湖南大学建筑学院,41008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22
罗杰·H·克拉克和迈克尔·波斯在其《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中分析了23个建筑
大师的作品,探讨的重点落在“形体和空间的范畴之中”,试图挖掘出“建筑典型
格式”在设计中的潜力。对显形形态的关注乃是建筑学最为根本的东西,所有对哲
学的、社会的、技术的和生态的关注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要通过形体和空间过进行表
达。不同时代对于对象的认识不一,然而,建筑师对于建筑塑造的认识却总是来自
于先例,“博采众长”乃是锻造建筑师自我风格的前奏,抽象出来的原则只能用于
品评建筑,先例才是建筑实现“转译”功能的具体参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先例
是宽泛意义上的,包括自然的、建筑的以及其他造型领域的先例),先例存在于不
同时代和不同文化之中,代表了不同思想的人们对于几何学各个方面的认识和应用,
由此,我们也可以明白旅行和文化交流对于建筑创作的重要性。只有先发现,然后
才能创造。
原口昭秀专门研究过路易斯·康,认为其空间设计演变可划分为4个阶段:首先是
现代建筑的构成,然后是空间单元的分离,其后是中心核的组合,最后是构成的多
样性。原口昭秀将路易斯·康与密斯、柯布西耶、阿尔瓦.阿尔托等现代建筑大师分
别进行对比,将“墙的空间”(即被分离的空间单元通过中心分层次地加以组合)
作为路易斯·康的标志性空间语言。路易斯·康对空间所进行的排序行为,反映了其
空间构成的伦理基础,最终的结果是中心式的构成。路易斯·康的建筑路线,从对
古典建筑的批判开始,最终回归到古典主义,然而,历经这样的轮回,路易斯·康
并没有抛弃现代主义最为基本的东西(功能分区以及自内而外的设计方法),而是
将古典与现代进行了独特的结合。路易斯·康对功能进行了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整
合,即将所有功能均分为“arearved”和“rvantspace”两部分,并各自赋
予其明确的几何形象(图1)。在某种程度上,路易斯·康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与
密斯极力掩盖服务空间相比,路易斯·康希望建筑将所有空间均能在形体上得到展
示;与解构主义者相比,路易斯·康希望所有的形体存在于一个完美的秩序之中。
路易斯·康使用的几何语言相对简单,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都是最为直观的
“柏拉图图形”,然而,通过自然光对这些几何形体进行精细的雕琢之后,路易
斯·康的建筑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
图1理查德医学研究所(服务部分和被服务空间均有自己的结构和形象,二者形
成鲜明对比;这种区分使得二者在功能上的干扰降至最低。)
路易斯·康的几何学是朴素而内敛的,所有的建构方法都围绕着一个终极目的,即
营造舒适而完整的内部空间。空间的边界意义重大,因为路易斯·康将空间作为实
体来看待,流动、渗透、嵌套等现代建筑观念受到排斥,边界保证了空间的稳定性
和明确的轮廓。路易斯·康同时认为空间是有生命的,“每一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
的”。路易斯·康善于发掘个体的特性,并以最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他拷问实体,
也拷问空间,他将自己想象成对象,从而以晦涩的语言表达其设计思想,“……想
成为……”成为其典型的语法结构。路易斯·康认为“自然不创造艺术,自然通过环
境和法则运作,只有人创造艺术,因为人会选择、会发明、会组合。”路易斯·康
的潜台词可能是:艺术是选择恰当的几何体的组合。这句话,为我们理解路易
斯·康的作品提供了一个精确的注解,揭示了路易斯·康关于建筑思考的来源和方法。
1加法和减法
建筑设计中,加法和减法是同时进行的,加法意味着不同空间按照某种构图形式进
行的连接,而减法则是在预定的空间形式中进行再次划分。“在加法的构思中,各
个局部是首要的,而在减法中,整体是首要的”(罗杰.H.克拉克等,2006)。可
以说,加法是建构,而减法则是雕塑性的。现代建筑在功能和体量的关系上,显示
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第一种是功能主义的,即首先区分不同功能的空间需求,
然后依据功能之间的关系组合确定建筑的空间和体量构成;另一种则是首先确定建
筑的体型,然后依据各空间的功能关系进行调整。前者是加法而后者是减法。由于
建筑的功能与象征意义同等重要,因此,建筑设计是加法和减法综合运用的过程。
可以说,加法和减法所占有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风格。
柯布西耶无疑是形式优先的代表,无论是萨伏伊别墅还是朗香教堂,明确的边界所
限定的整体性的形体赋予建筑一种“鸭子”式的特征,建筑的功能则在这样的形式
下进行切分;密斯则开创了一种均质空间,依然是设定一种统一的形体(相比较而
言,密斯更加留恋方盒子),功能的划分具有极大的可变性;赖特的做法与格罗皮
乌斯类似(可以称为装饰性棚屋),都是按照不同的功能组群构筑大小不同、互有
差异的建筑体块,体块之间的对比造就各个部分的个性,不同之处在于,赖特在设
计上不拘泥于直线的几何学。柯布西耶和密斯是以减法为主的,赖特和格罗皮乌斯
则是加法和减法并重的。路易斯·康与四位大师最为显著的区别在于,其加法重于
减法,加法在于寻找空间和形体的本体性逻辑,减法更多考虑自然采光的因素。
路易斯·康首先将功能进行梳理,将某一主要功能与服务功能进行组合,形成一个
空间单元,然后寻找各个空间单元之间的体量关系,根据这些单元之间的差异进行
调整,得出一种“空间单元模数”,最后以最为直接的流线将这些空间单元进行连
接。在路易斯·康的空间中,减法并不是在一个大的形体中进行的,它早在空间单
元构造的过程中就已经完成。由于加法重于减法,各个空间单元同时得到强调,而
对于空间单元模数的寻找,又使得建筑的整体构成具有强烈的“重复”性,这种重
复所产生的韵律近于严酷,完全区别于阿尔瓦·阿尔托那种生动而跳跃的韵律。如
果说,阿尔瓦·阿尔托通过体量的对比来显示建筑各个单元的重要性,那么,路易
斯·康对单元等级的排列更加注重其空间的位置,即越靠近中心越重要。
路易斯·康对于空间单元的发现或许是路易斯·康的设计生涯最为重要的转折点,一
旦找到形状和尺寸合适的空间单元,其他的问题迎刃而解。DeVore住宅(图2)
和Adler住宅(图3)出于同样的构思,前者为6个正方形单元,而后者为5个,
单元的大小以起居室为基准(边长分别为24英尺和26英尺),一个单元可以容
纳两个卧室,或者一个卧室带一个厨房,或者是厨房加餐厅,或者是一套主卧室等。
犹太社区中心浴室同样是首先确定了浴室的规模,并以此为基准叠加入口和
basketroom。以上是空间规模相差不大的例子,这样的空间单元易于整合。当
空间本身差异较大的时候,空间单元模数的确定则更有意义。正是在应对复杂性的
空间组合上,康发展出了简化空间组合关系的“双重网格”设计方法,犹太社区中
心建筑(图4)最为典型,20英尺和10英尺的网格交错使用,成为空间单元模数,
分别适用于大量的主体空间和辅助性的走廊、卫生间入口以及作为主要空间的延伸
等,而体育馆和社交大厅这两个大空间则通过“减柱法”得到,包含了数个空间单
元模数。犹太社区中心建筑历经四次修改,双重网格的空间单元模数没有改变,所
改变的只是大空间的位置(最后调到了两侧)。在双重网格的设计实践中,康始终
秉持着人性化概念,空间单元总是以近人的尺度出现,即使是大空间也是按照空间
单元模数进行立面和空间的划分,明显表现出加法的特点。
路易斯·康的减法,寓于空间单元之中,即使是减法,在空间单元中的各个空间也
存在有明确的几何形体概念,边界通过墙壁、拱顶、井字梁等加以强调,很少模糊,
例如AFL-CIO医药服务中心(图5),这是一个过渡性的作品,减法在空间构成
中占据重要位置,然而,我们依然可以看出之后贯穿其设计实践的空间单元思想,
整体平面柱网为四纵三横,路易斯·康通过将正方形柱网用井字梁进行三三等分,
从而使得大部分房间的空间形体与结构直接对应,体现了空间单元的萌芽。路易
斯·康的最显著的减法运用还在于庭院或中庭,这些空间是从实体转换而来,主要
目的在于为建筑内部提供天顶采光,为建筑的空间组织提供一个节点和中心。然而,
他从来没有将这些空间作为建筑的剩余,而是作为积极的空间构成要素,具有明确
的边界和规则的几何形,一如实体,如金贝儿博物馆和耶鲁英国艺术中心(图6)。
2地形关照
路易斯·康一生设计了96件作品,有众多的住宅、政府中心及研究机构,很多作品
都涉及到地形处理问题。
2.1河流
20世纪40年代,路易斯·康和斯通诺洛夫合写了《城市规划为何失却了责任》和
《你和你的邻居们》两本书,并一起对费城北部三角地区提出了中城开发提案。在
Schuylkill河东岸,1947年的草图(图7)显示了高层公寓面向河流的板式构成,
它与其西部的住宅区双Y型建筑的主体朝向一致,显然是一种建筑构图的延续,
这种板式住宅在河流与腹地之间形成了一道高墙,阻挡了观河的视线。其后的版本
(图8)进行了修改,高层公寓依然是板式,但是,它们沿着河岸展开,垂直河岸
布置,加强了河流与腹地的视觉渗透,有趣的是,其东面街区的住宅楼也从双Y
型变成了等臂Y型,从而缓解了与板式之间的矛盾。从两个版本的演变可以看出,
河岸建筑的设计不仅与河流有关系,而且与相邻的建筑产生关系,内外的双向关照
使其成为“连接体”。
路易斯·康在1960年至61年为纽约的罗斯福纪念地作了方案(图9)。基地位于
西波托马克公园突出于东河的三角形岛屿上,以树丛和平台与北面的SMALLPOX
医院(图的右边)隔离。纪念地由三角形花园和正方形庭院组成,罗斯福的雕像处
于二者的结合部。岛屿的处理完全利用了岛屿本身的形状特点,而通过纯净的几何
化形式(双层金字塔型的花园和正方形的庭院)来加强其力量感和纪念性,对各个
方向视线的关照(正方形庭院东西两侧的L型大理石墙在后来的方案中被放弃,
由此使得罗斯福雕像不仅可供庭院中的人们凭吊,还可以为东河上的游人瞻仰)则
是方案演变的动力。
1968年至74年的威尼斯会议宫设计是一个大胆的想象,采用悬索结构跨越
DELLEGALEAZZE运河,产生桥的意象。虽然存在功能和安全方面的缺陷,但是,
桥型建筑所带来的观景与景观的双重效益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从以上三个设计的演变来看,路易斯·康对待河畔建筑的观念经历了自足的建筑到
与环境结合的建筑的演变过程,在保持建筑几何明晰性的同时,一方面强调对水景
的因借;另一方面希望建筑自身成为与水景结合的景观。
2.2山地
路易斯·康崇尚人的社会性以及建筑的构成中对这种社会性的满足。他曾经说过:
“在城市中,街道是至高无上的。它是城市中第一位的场所。街道是一种共同的房
舍,公共的房舍。它的墙垣属于所有的施主,奉献给城市公众使用。它的天花板就
是天空……”,“死胡同式的小街道就像社区的活动室”(转引自《路易·康》
p146-147)。然而,这种社会性关注的基础却是建立在充分的个体独立的基础上
的。在建筑和城市之间,路易斯·康采用了一种“分立”的态度,即建筑解决建筑
的问题,公共空间解决公共空间的问题,二者之间在形态上(更多是美学上的)的
联系重于活动上的关联。因此,我们发现路易斯·康的建筑总是具有一种内向的品
质,而且,其建筑的组合往往不注重朝向因素,而更多地体现为建筑与环境的物质
(景观)要素的关联,譬如原始基地上的树木、溪流和等高线的走向等,路易
斯·康追求更多的公共绿地和更加惬意的地区氛围。在1949年~1952年为宾州再
开发管理局提供的开发预案中(图11),康批评了传统的联排住宅而采取了拉德
本式(即港湾式)的住宅群构成形式,虽然建筑实体在形式上更加纯粹,更加直接,
但是,街道景观却更加杂乱。在空间概念上,路易斯·康接近于古典人(指古希腊
和古罗马人)。
路易斯·康设计了许多郊区山地住宅,住宅的设计方法从早期的中间入口、两翼分
置公共部分和卧室部分发展到后来的以起居室为中心、其他房间环绕布置的形式,
可以说,住宅模式都是预先设定的。这些住宅通常坐落在基地深处,尽可能远离道
路,因此通常会有一条较长的引道,引道通过斜切等高线的方式减缓坡度。住宅的
建设基地通常要选择一个较为平坦的地形,如果自然基地不够大,则尽可能选择坡
度较缓的地方。康在住宅的设计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几何偏爱,在其强调单元空间
垂直性的同时,以一条水平线(或者首层地面、或者屋顶轮廓线)来保障单元空间
之间的内在联系。住宅首层是一个主要的使用层,在这个使用层中尽可能不采用踏
步调节高差,而是通过平整土地(如EHLE住宅)、跃层(如DEVORE住宅和
ADLER住宅)的方式来保证首层平面的连续性;错层的使用(如WEISS住宅,图
12)是为了获得一条连续的屋顶轮廓线,因此,土地的平整来自于两种空间高度
之差。当然,在地形条件比较复杂的地方,如TOMPKINS住宅和MORRIS住宅,
错层的使用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水平轮廓线,建筑顺应山势的特点更加突出,建筑组
合更加灵活,TOMPKINS住宅可以与其他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山地住宅进行比较,
MORRIS住宅(图13)则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即空间单元构成上的相似性,在严
格的几何模数控制下,地形也就成为了附属性的角色。在路易斯·康的山地住宅中,
地形的附属性角色还可以从楼梯的设置来加以理解,路易斯·康的楼梯与文艺复兴
时期楼梯被当做一种景观不同,也与中国传统山地住宅中将楼梯设置在庭院之中呈
缓慢变化的韵律不同,它是低调的,或者被单独作为楼梯间,或者被隐藏在走廊内,
这种楼梯既没有作为一种景观,也没有成为引导视线的工具,楼梯就是楼梯,它的
功能作用就是其存在的全部意义(如TOMPKINS住宅,图14),因此,它简单
而直接,希望被人忽视,康的楼梯设计原则一方面体现了首层与地下室在功能上的
非延续性,更重要的却是突出住宅“平层”的特点,这种楼梯设计影响了康对地形
的处置方式,使得路易斯·康将地形作为建筑的附属性产品。
路易斯·康还设计了不少山地上的机构建筑,这些建筑多以组群的形式出现,路易
斯·康最为显著的设计特点在于,先选择最为合适的建筑地点,然后以最为直接的
方式将它们联系起来。萨尔克生物研究中心(图15)最为典型,三个建筑组群分
别位于三个高地上,都是中心式的构成,会议中心围绕多功能展厅展开,实验楼对
称地矗立在庭院两侧,住宅群则夹着中心街道蜿蜒。主要道路成直线型(无论是最
初的方案还是最后的方案都是这样),紧贴用地边界,为这个项目设定了一个内向
的形态。与会议中心的连接,开始阶段设想为一座桥,后来则设计成一条直线型的
景观大道。除了住宅群以化整为零的手段与山地走势相一致外,其余两个建筑群的
基地边界均与山地硬性交接,建筑的几何特性与山地的柔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
于建筑选址于高地之上,建筑成为控制性因素,强化了地形的框架格局,从另一方
面来说,山地被建筑所统治而退居配角位置。
多米尼各修道院(图16)的设计演变过程体现了康对于几何形式的迷恋,在设计
的第一阶段,修士的卧室分为与等高线平行的三段,它们共同围合一个不规则的庭
院,其他建筑也极力突出所在位置的地形特征。随着方案的深入,“修道院的精神”
成为考虑的核心问题,正方形母题再度凸显并以碎片的形式相连接,但是这些碎片
均被统一在修道院修士卧室所构成的规则U型之中,顺应自然地形的想法再次被
几何规则压制下去。从GOVERNMENTHOUSE山项目设计的阶段性变化中,同
样显示出建筑群体从顺应地形到独立于地形的过程。
2.3斜交格网
注重45o斜线是路易斯·康设计的倾向之一,早在1954年至59年犹太社区中心
的社区建筑中就开始探索正八角形在空间组合和建筑造型上的潜力,其后又在
BRYNMAWR大学宿舍中进行了正方形角部对接的尝试,维吉尼亚大学化学馆
(图17)则是将45o斜置的报告厅用以连接两翼的实验楼。以上例子都表现出路
易斯·康的“离经叛道”,即将入口设计在不显眼的角部,而以分部的体量和面来
突出建筑单元的独立性;同时,45o斜线的介入为路易斯·康的空间构成增加了自
由度,使得内部流线和外部流线的干扰降至最低,继而增加各个分区在使用上的独
立性。因此,路易斯·康对的45o斜线的引入,绝不是“趣味性”的,它在本质上
是对建筑形体和空间进行分层的结果,也和康的加法原则暗合。路易斯·康曾经说
过:“属于地区的街道没有义务为非本地区服务,这与城镇街道关系极大。应建立
过境交通系统”①。
斜交网格具有两个方向的流线,可以同时强调两种动线。朗方的华盛顿规划通过斜
交网格的运用,将地方性的生活街道和整体性的景观大道结合起来,从而使得规划
既满足于地区层面的居住需求,又利用地形的优势建立起城市性的景观框架。和朗
方规划相比较,路易斯·康更加注重几何的明确性,因此,斜交网格总是45o的,
这使得康的采用斜角网格对地形进行的处理有点似是而非的感觉。如印度管理学院
(图18),基于“让每一片墙与风的来向一致”的原则,建筑物的主要使用房间
朝向西南和西北,由建筑组成的条块则偏转45o与内部道路格网走向一致,内部
道路网的确定来自于45o的偏转,因此,它与外部道路和基地外轮廓呈现出非对
应的关系,在建筑群与用地边界之间,形成许多“剩余空间”。建筑构成的几何性
转换一方面形成了建筑群内部规整有序的积极空间;另一方面在建筑群外围形成无
序的消极空间,可以看出,路易斯·康的斜交格网来自于建筑群构成的本体逻辑,
对于地形的适应稍显僵硬。
结语
路易斯·康阐释自己的哲学思想时,语言晦涩难懂,而通过对其作品进行解读,我
们发现路易斯·康其实就是一个建筑几何学的大师。他在现代和历史之间寻觅到一
个结合点,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体系。由于路易斯·康注重内部空间的形态
完整性,并偏好柔和的光线,使得其建筑体现出内向的特征;他还注重个体空间的
个性表现,形成了空间单元概念,从而使得其建筑体现出加法为主的特征;路易
斯·康在建筑的构成上,逐渐形成了一种等级观念,使得其空间具有向心性特征,
而出于对人工创造的几何性形体的偏爱,又使得康更加注重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对比。
路易斯·康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建筑遗产,然而,其过于紧凑的空间组织导致了过
于直接的动线关系,过于注重内部空间的宁静性导致了过于严肃的外部表情,过于
注重建筑自身构成要素之间的几何逻辑关系而导致了与外部环境的疏离。几何学是
路易斯·康设计的语言,也幻化为他设计的禁锢。这也许是路易斯·康较少得到商业
性建筑委托的原因吧。
资料来源:
图1《路易斯.I.康:在建筑的王国中》PP66;
图2~图18《——COMPLETEWORK1935-1974》。
注释
(1)李大夏编著.路易斯·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147。
参考文献
1HeinzRonnerandSharadHjaveri.LOUISI.KAHN——COMPLETE
WORK1935-1974.Bal,Boston,1994.
2李大夏.路易斯·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3[日]原口昭秀.路易斯I.康的空间构成.徐苏宁,吕飞,译.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2007.
4[美]罗杰.H.克拉克,迈克尔·波斯.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汤继敏,包
志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美]戴维.B.布朗宁.路易斯.I.康:在建筑的王国中.马琴,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本文发布于:2022-12-31 18:57: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72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