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政策

更新时间:2022-12-31 18:48:17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31日发(作者: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

1

试论列宁“新经济政策”

1921年春开始,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在

列宁晚年,为什么要实施经济政策,怎么样通过新经济政策推动落后

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一直是列宁最关心的问题。列宁的“新

经济政策”思想,在实践中不断的发展,重温这段重要的历史,对更

好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苏联的经济问题

十月革命后,为了应对严重的国内军事、政治和经济危机,俄共

(布)实施余粮征集制,对工商企业进行广泛的国有化,消灭商品货

币,代以实物交换和分配,实施强制义务劳动等,史称为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它有效的保证了苏维埃政权在战争中能够集中人力物力战胜

敌人。然而,战争威胁减轻后,俄共(布)却并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对

经济的直接控制,希望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在国内战争后,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被提上日程。1920年4月,俄

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经济建设的当前任务》的决议,

提出了首先从工业入手,从而恢复国民经济[1]。1920年12月,列宁在

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

权加全国电气化”。但在战时共产主义强化的条件下,经济与政治形

式却日益恶化。到1921年春天,苏俄政权面临的危机,竟然较内战时

更为严重。1921年5月,列宁回顾说,“1920年秋季和冬季……没有完

全有保证的和足够的粮食储备,国家就根本无法全神贯注地有步骤地

进行恢复大工业的工作。”

2

恢复工业计划的失败促使了列宁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他认识到

农业因为受到余粮收集制的影响,农民生产没有积极性,必须首先解

决好农民问题,才能重启经济重建,实现工农联盟。“1921年春天形

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即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

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这样,列宁开

始考虑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1920年11月30日,列宁起草的《人

民委员会关于直接税的决定草案》,第一次提出要研究是否“把余粮收

集制改为实物税”。1921年3月,在喀琅施塔得暴动的推动下,俄共(布)

十大形成决议,正式决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标志着新经济

政策启动。

列宁写道,“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的、有决定意义的、压倒一切的

任务,就是使我们开始建设的新经济……同千百万农民赖以为生的农

民经济结合起来。”“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

是我们力所不及的,如果我们不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

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向社

会主义直接过渡转向间接过渡的结果。

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思考,始于粮食税,继而发展到对自由贸易、

商业精神和市场的认识,对国家资本主义的认识和对农业合作社的认

识,最后形成了一个内在有机联系的政策体系。目的是经济上解决工

业化与农村发展的矛盾,政治上巩固工农联盟,开辟了一条向社会主

义间接过渡的道路。

3

(一)通过粮食税,进而发展到对自由贸易和市场的新认识

新经济政策的起点是实行粮食税。它使农民在完成固定的实物粮

食税后,可以利用市场自由处理自己的余粮。1921年4月,列宁在《论

粮食税》中写道,“粮食税是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

交换的过渡”,“流转就是贸易自由,就是资本主义……在这一限度内,

流转对我们是有利的”。他认为“商业的发展,即资本主义的发展…在

有千百万小生产者存在的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

列宁最初的设想,国家需要的粮食,主要通过粮食税和工农业产

品的商品交换两种途径完成。这里的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在国家监督

下,以实物交换方式进行,从而绕开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自由贸易,

避免滋生资本主义的因素。列宁认为,这是一种有意义的暂时退却

然而,由于当时苏俄消费工业十分落后,国家拿不出足够的工业

品与农民进行交换。粮食税反而导致1921年6月以后的粮食危机。到

1921年秋天,列宁意识到应当“要作最坏的打算”,允许让农民通过自

由贸易,在市场上自由的交换余粮,承认货币为媒介的流通。这是“第

二次退却”。“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的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

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至此,新经济政

策的全貌展现。在这个意义上,有的研究者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开

始时间也可以界定为1921年秋天。

由于自由贸易在农业和地方小工业领域的成功,列宁进一步考虑

利用市场发展国营企业,指出“国营企业也在改行所谓经济核算,实

际上就是在相当程度上实行商业的和资本主义的原则。”“目前已有少

4

数企业开始实行商业核算制度,按自由市场的价格支付工资”。到1921

年12月,俄共(布)第十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对当时的经济特点总结

是:“国内市场的形成”和“货币交换的发展”,提出要“以市场的存在出

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来掌握市场,并且有系统的通过深思熟虑的、建

立在对市场过程确切估计之上的经济措施,把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的

工作掌握在自己手中”[1],要求国有工业“适应市场条件和市场竞争的

方法”[1]。

(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早在1918年5月,列宁第一次指出苏俄在过渡时期存在着五种经

济成分:(1)宗法式的,即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自然经济的农民经济;

(2)小商品生产;(3)私人资本主义;(4)国家资本主义;(5)社

会主义。他认为,“国家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大大高于我国现时的经济,

这是第一”,“国家资本主义中没有任何使苏维埃政权感到可怕的东

西”。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期中“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是我国

社会主义的主要敌人”,“国家资本主义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

情况,将是一个进步。”

新经济政策开始后,列宁对苏俄的国家资本主义和一般的国家资

本主义作出了明确区别。“我们在我国实行的国家资本主义,是一种

特殊的国家资本主义……我们掌握了一切经济命脉,我们掌握了土

地,它已归国家所有。这一点是很重要的。”1922年3月,列宁对国家

资本主义作出了明确定义:“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

能够规定其范围的资本主义,这种资本主义是同国家联系着的,而国

5

家就是工人,就是工人的先进部分,就是先锋队,就是我们。”

列宁还在《论粮食税》中探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四种具体形式:租让

制、合作制、代购代销和租借制。列宁认为,租让制具体方式是“我

们和最文明的西欧资本主义直接订立正式的书面合同”,它是苏维埃

国家同外国资本家进行经济合作,获得先进技术和资本的方式。“我

们给世界资本主义一定的“贡赋”,在某些方面向他们“赎买”……使我

们的经营的条件得到改善。”合作制此时也被列宁认为是国家资本主

义的具体形式之一。它指把小商品生产者联合起来的,“在小农国家

里占优势的、典型的小商品生产者合作社,而不是工人合作社”。合

作制资本主义“是国家资本主义的一个变种”。列宁认为,“租让的基

础是大机器生产,合作社的基础则是手工的、部分甚至是宗法式的小

生产”。“由租让向社会主义过渡,是由一种大生产形式向另一种大生

产形式过渡。由小业主合作社向社会主义过渡,则是由小生产向大生

产过渡。”代购代销是“国家把作为商人的资本家吸引过来,付给他们

一定的佣金,由他们来销售国家的产品和收购小生产者的产品”,而

租借制是“国家把国有的企业或油田、林区、土地等租借给企业资本

家,而且租借合同与租让合同极为相似”。这些具体的国家资本主义

形式,作用是让“我们”懂得“需要经过哪些中间的途径、方法、手段

和辅助方法,才能使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

列宁认为,在苏维埃国家政权的前提下,国家资本主义较之苏俄当时

主要的小生产形式先进,它能够在更大的社会化基础上组织工农业产

品交换,提高科技和管理水平。他希望在引入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成

6

分的同时,通过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与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竞赛,激活

国有大工业,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最终战胜小私有经济和资本主义。

列宁写道,“我们宣布新经济政策后,提到日程上来的竞赛和比赛,

是一场严重的竞赛……这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斗争的又一斗

争形式。”这样,在落后的经济条件下,应当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

生产力,最后实现向社会主义的间接过渡。列宁说,“既然我们还不

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

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当利用

资本主义(特别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

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三)列宁对合作社的理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苏维埃俄国脱胎于一个小农国家。粮食税政策的提出,使列宁进

而思考如何预防小农生产具有的自发的资本主义性质,寻求“使农民

感到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方式组织小农,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在此前,列宁曾提倡过共耕制、集体农庄等,但效果都不明显,这促

使他对合作社进行了重新的评价。1921年春,列宁提出合作社虽然具

有自发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它是一种社会化的组织形式,“„合作制‟

资本主义和私人资本主义不同,是国家资本主义的一个变种”,“合作

社这一商业形式比私营商业有利,有好处……合作社便于把千百万居

民联合起来,组织起来,而这种情况,从国家资本主义进一步过渡到

社会主义的角度看,又是一大优点。”有研究者认为,列宁在1921

年5月的《论粮食税》中,指出了“粮食税—资本主义的发展—合作制

7

资本主义或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这样一条发展脉络。

俄国的农业合作社在一战前就有所发展,但战时共产主义使已有

的合作组织严重萎缩。1920年1月1日,俄国有3.05万个合作社,到11

月下降为仅1.3万个。在新经济政策的鼓励下,农业合作社得以恢复

发展,到1923年,达到到3.12万个。1921年春天,列宁认为“合作社

也是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而“小商品生产者合作社(这里所说

的不是工人合作社,而是小农国家中占优势的典型的小商品生产者合

作社)必然产生出小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这时所提

倡的合作社,更多是消费合作社,几乎在整个1921年,农业合作社还

没有从消费合作社中分离出来。

随着合作社范围的扩大,列宁对合作社也有了全新的认识。1923

年1月,在《论合作社》中,列宁写道,“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我们

向作买卖的农民让了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让了步;正是从这一点

(这与人们的想法恰恰相反)产生了合作制的巨大意义……我们发现

了私人利益即私人买卖的利益与国家对这种利益的检查监督相结合

的合适程度,发现了私人利益服从共同利益的合适程度,而这是过去

许许多多社会主义者碰到的绊脚石。”列宁认为,“而在生产资料公

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

的合作社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对我们来说,合作社的发

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

看法根本改变了。”在肯定了合作社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后,他还认

为合作社发展要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要采取积极支持、稳步前进的

8

方针。这样,列宁对小农经济如何联合走向社会主义形成了自己明确

的思路。

三、新经济政策的发展和深化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并且一直在发展和深化。

从粮食税开始,列宁的思考逐步围绕了一条主线,即对利用市场,以

及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认识。

(一)利用市场与自由贸易,激活工农业经济

列宁认为,必须利用市场与自由贸易,激活工农业经济的联系。

市场和国家资本主义实际上是部分复活了资本主义因素,允许自由贸

易和市场发展,有利于建立工农业之间的联系,刺激农民生产,改善

工厂经营状况。而允许高于小农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国家资本

主义经济形式的成长,有利于刺激工业恢复与发展,有利于引进资本

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形成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

济的良性竞争格局,提高经济效率。它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有利于

实现小农为主体的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的间接过渡。

(二)对自由市场的限制和管理

列宁又认为,自发的市场意味着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因此必须

对之进行必要的限制和管理,必须努力促进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竞赛

中逐步战胜资本主义和小资本主义因素,这样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

1918年,列宁曾指出,“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

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这种对小生产的自发的资本主

义倾向的警惕,实际上一直在影响列宁和俄共(布)的决策者。列宁

9

认为,实施自由贸易、商业精神和国家资本主义,实际上都是一种“暂

时的后退”,必须退得“适度”,并在适当的时机,重新转入“进攻”,

即实施更具有直接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

1921年秋天,列宁主张从当年春天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初的粮食税

和商品交换退到“由国家调节商业”,退到以货币为媒介的流通。“1921

年春季,我们在经济方面实行了退却,我们在1921年的秋冬和1922年

初,还要继续退却”。但到了1922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第十一次

代表大会上转而提出,“我们已经退了一年。我们现在应当代表党宣

言:够了,退却所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退却已经结束,现在的

问题是重新部署力量。”“资本家为了发财致富建立了同农民的经济结

合;为了加强我们无产阶级国家的经济实力,你也应该建立同农民经

济的结合……这样我们就能战胜私人资本家。”

新经济政策的产生是在国内矛盾激化,特别是农民暴动的刺激

下,比较仓促启动的,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改革方案,实际上是“边做

边总结”,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新经济政策出台之初,领导集团

无法准确估计“向新经济政策退却”的思想将怎样付诸实施,引发了一

系列严重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问题,在共产党的基层组织中出现了恐

慌。一些县的党组织甚至认为,列宁提出的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措施

是向资产阶级投降,引发了退党潮。另外,缺乏实施新政策的管理机

关。没有谁可以依靠,只能靠原来的粮食工作者,而他们又肩负着取

缔余粮收集制的任务。向农民解释清楚现在是实行粮食税而非余粮收

集制本身,就是件困难的事情。新经济政策实施一年后列宁发现,“汽

10

车不完全按照甚至完全不按照掌握方向盘的那个人所设想的那样行

驶”。

(三)市场机制的产生

新经济政策引入了市场机制,部分的复活了资本主义,其逻辑前

提是承认商品经济的效率合理性。实际上,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与市场

的关系,是影响人们对新经济政策理解的最深层因素。市场机制对于

社会主义,是仅仅可以暂时利用的,还是一种长远的制度安排,这是

新经济政策走到一定阶段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但刚刚革命后的苏

俄,彻底接受市场经济的原则,是很多革命者无法认同的。新经济政

策时期,苏俄一直在努力划清界限:“什么是从法律上满足任何公民

与目前经济流转有关的要求,什么是滥用新经济政策”,而两者之间

模糊的界限,使政策的执行经常处于摇摆之中。

1921年12月召开的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思想

做出决议,认为必须从市场的存在出发考虑市场的规律,掌握市场,

通过有系统的、深思熟虑的、建立在对市场过程的精确估计之上的经

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这说明当时列宁将市场的作用已经

提升到相当的高度。但同年11月16日,列宁给格·马·克尔日扎诺夫斯

基的信中写道:“新经济政策不是要改变统一的国家经济计划,不是

要超出这个计划的范围,而是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办法。”这表明列

宁认为市场实际上仍然只是计划的补充,虽然是十分重要的补充。事

实上,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经济中的市场化程度总体上仍然是比较

薄弱的。德米特连科认为,“新经济政策只是20世纪20年代外围政治

11

经济的一种趋势和因素。当时存在着两种基本要素的矛盾:一是居主

导地位的国家所有制同无产阶级专政的行政管理系统和思想意识形

态,二是外围的非社会主义(非公有制)的体制,它要求相应的经济方

式和有效的自我保护机制。上述二者各有自己的发展逻辑,不可避免

地会发生合作及冲突,而新经济政策的这种外围性也就决定了它的

(夭折)命运”。

四、新经济政策的巨大影响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使苏俄在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下得以恢

复,作为反危机措施,它是比较成功的,表现为新经济政策实施后,

农民暴动消退,国家经济迅速恢复,并且开始与西欧的部分经济联系,

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更重要的是,它探索了在落后国家间接过

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杰出贡献。

然而,由于列宁领导苏俄经济建设时间太短,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思想仍然在发展之中,新经济政策的各方面措施的意义和价值仍然未

能在党内形成共识。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至少要执行一二十年。1921

年5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会议决议也强调,新经济政策不是权宜

之计,而是“一个要在若干年内长期实行的政策”。但由于新经济政策

与传统的社会主义政策之间巨大的差别,使党内主流对它的真正含义

和地位有明显的分歧。新经济政策究竟是一种策略性政策,还是建设

社会主义的新模式,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在执行新经济政策的20世纪20年代,苏联经济总体较好,但时有

起伏,如1923年出现销售危机,1926年出现商品荒,1928年出现粮食

12

收购危机等。戈里诺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同世界经济缺

乏正常的(甚至在保留对外贸易垄断的条件下)经济联系”,存在“城

乡在技术方面(生产力的工业性和非工业性)、组织方面(大生产和

小生产)、政治经济方面(社会主义和小商品成分)及其他方面的明

显差距”。这实际上与市场不健全和经济生活的行政化有直接的联系。

列宁逝世后,党内发生的激烈的权力与路线斗争,政治上走向高度的

集权化和官僚化,这都使市场取向的新经济政策外在环境日益严峻。

随着斯大林在党内斗争中胜出,以及加速工业化战略的提出,政策开

始转向。1928年冬天,粮食危机再次深化,斯大林结束了新经济政策。

历史证明,这并不是偶然的举动。

13

参考文献:

[1]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经济问题决议汇编:第1卷(1917—1928)年[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1984:174-305.

[2]列宁选集:第3-4卷,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4-773.

[3]列宁全集:第39-40卷,第42-43卷,第52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36

[4]蒋锐.列宁关于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从《论粮食税》到《论合作社》

[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1):80.

[5]徐博涵.列宁《论合作制》的真谛[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4,(1):197.

[6]徐向梅.新经济政策:俄罗斯史学研究新视角评介[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0,(1):

15

[7]P.Y.戴维斯,B.П.德米特连科.新经济政策:得与失[G]//徐向梅.新经济政策:俄罗斯史学

研究新视角评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0,(1):16.

[8][俄]M.M.戈里诺夫.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抉择与危机——论20世纪20年代党内斗争中的

社会经济问题[J].王丽华,摘译.列宁研究,1994,(3):93-113.

本文发布于:2022-12-31 18:48: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71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石蜡乳液
下一篇:购物助手
标签:新经济政策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