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萋萋寄离情
春草既是报春的使者,更是诗人寄托离情别绪的载体。而美好的春色又总能逗引起怀念
故人盼望团聚的思想感情,最能表达离愁无穷无尽的情思。
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隐士》中的春草意象,就寄托了浓郁的离别情思: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
这篇作品始见于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后世许多学者认为是西汉淮南小山思念淮南王
刘安所作。因为刘安常到长安朝见汉帝,但朝中情况异常险恶,作为他的宾客的淮南小山担
心刘安遇害,希望他不要在长安久留,早日归来。宾客们远望刘安离去和将要归来的道路,
在明媚的春光里,他迟迟不归,只能望见满目萋萋的春草。思念之情非常急切,从“春草生”
到秋天的“蟪蛄鸣”,时光流逝,感情愈烈。诗人把情思融进物象,萋萋的春草凝聚着无限思
念。
自从“春草”在《楚辞·招隐士》中出现以后,春草就和抒发离别相思之情结下了不解
之缘,描写别离的诗人对春草这一意象十分钟情,使它成为诗词创作中一个固定的意象,而
“王孙”也成为诗人笔下游子的代称。春草意象经常在后世的作品中出现。李商隐曾把这个
现象概括为:“见芳草则怨王孙之不归。”(《献河东公启》)绿遍天涯的萋萋芳草将人们的情思
引向远方,碧草连天,寄托着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也寄托了送别亲友时依依惜别的深厚
情谊。以春草为意象抒发离别情结的诗句不胜枚举:
南朝诗人江淹的《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南朝诗人谢灵运的《悲哉行》:“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
像李白这样乐观飞扬的诗仙,在灞陵边送别的时候也会说: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灞陵送别行》节选)
冬去春来,莺飞草长。春满人间的时候,春风染绿了萋萋春草。西安往东南三十里的地
方有一条灞水,汉文帝陵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叫做灞陵。唐朝时的送别,人们出长安东门,
都在这里分手。“上有无花之古木,下有伤心之春草”,抬头远观,花还没开上古木枝头,但
地上的草已经缭乱,李白说这叫“伤心之春草”。
再看唐代诗人王维的《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首送别诗的独特之处在于从时间上将来年的春草表现出来,在当前想到未来,在送别
当日就流露出归期难定、离思方深的感情。题为“送别”却又无具体送别情节,以春草为反
衬,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似浅实深,意蕴悠长,回味无穷。
在春草这一意象的运用过程中,白居易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非常著名: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通篇写草,用丰满的形象对春草原型进行了全面的演绎和阐释,极写了春草“一
岁一枯荣”的亘古不变,“春风吹又生”的生命顽强和“远芳侵古道”的辽阔雄浑,最后又归
结到送别这一主题上。它是春草的颂歌,是春草的绝唱。
这是一首以描写春草为背景的送别诗,语词工整优美,情真意挚。大地回春,春草萋萋,
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是多么富于诗情画意,又是多么容易令人即目兴感、触景伤怀啊!“萋
萋满别情”,在作者看来,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离愁别恨,这正是诗中歌颂春草的最终意蕴。
诗人送别的是一个远行的友人。当送别友人来到茫茫古原的时候,但见一片春草萋萋,
遍野碧绿,正好触动诗人的离别情怀,于是眼前景、离别情融为一体,写出了这首送别的诗
篇。古原春草的形象涌现在作者眼前,留给他的是一些意味深长的思索。亘古不变的年年春
草在古原上营造出怎样的美的境界?春草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原型,唤起了诗人苍茫天地的空
间意识和辽远深厚的历史意识,激起了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友情珍贵的人生喟叹,又一次
触动着作者心灵深处的集体无意识。辽阔古原上茫茫春草所构成的雄浑古朴的审美境界,使
诗人站在古原上就有一种掩饰不住的思古幽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
隐士》)出现以来无数诗人歌咏过的形象又涌现在他的眼前,离别的深情涌上了他的心头。古
原春草成为饱经沧桑的历史见证。“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自古以来,这里上演过
多少次送别的场面,多少次悲欢离合的情感抒发。而今诗人又一次来到这里送别友人。“又送
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当友人渐行渐远,消失在野草丛中时,这满眼绿色的春草饱含、寄托
着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这首诗做到了高度的情景交融,将离别的深情熔铸在对春草的描写
之中,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在春草意象的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春草意象中,由表现别情泛化为表现怀人、思乡。春草将中国传统的“回归”精神与
诗人们对家人的思念、对家园的怀念联结起来,丰富了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李白有一首写思妇怀念远在外地的丈夫的《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在于从空间上表现异地的春草,描写春天的思妇看到秦地的绿桑,遥
想远在燕地的丈夫也看到碧丝一般的春草,也一定萌发了盼归的感情。对《楚辞·招隐士》
诗句的化用巧妙、自然。
再看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慷慨,后四句描绘诗人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感。
“芳草萋萋”极力烘染出诗人的愁绪,引出日暮思归、乡关何处的乡愁。
南唐后主李煜写的《清平乐》,短词小字,咏出无限长情,故国故人,都在其中: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
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这个场景如果是内心欢愉的人,不失为闲情雅趣。人走在春景之中,梅花似雪,扑簌簌
地落在人身上,刚把它扑打掉,一下又落满了。但是在李后主看来,断肠人眼中的春天都是
断肠风景,这些花不惹人喜,而惹人烦,一落到身上他就要掸掉,掸掉后立刻又落满了。“雁
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雁来空空,不衔音信,故国迢迢,归梦难成。满眼唯有春草远
远近近,愁绪如织。“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人走多远,草就有多远,愁有多悠长,
草就有多绵密„„春天的“恨”都是渐渐滋长出来的,它不强烈,不汹涌,但是它缠绕在身
上,牵绊在心中,久久挥之不去。
再看那个以“吹皱一池春水”(《谒金门》)闻名的五代词人冯延巳,在《南乡子》中写
的春草: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魂梦任悠
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幸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
词中借春草写少妇怀春之情。她终日妆楼独处,被浓烟细雨所包围,心情压抑。可是到
了梦境里,她却无拘无束,自由驰骋。然而梦醒之后,痛苦又缠绕着她的灵魂。读完全词,
回顾首句,便知词人笔下所写的离恨确是像芳草一样,一天一天在增长,草长一分,恨长一
寸,而那丝丝细雨,既是在浇灌芳草,也是在浇愁浇恨。首句“细雨湿流光”,妙造自然。“细
雨”,描其丝丝之形;“流光”,绘其闪动之状。两者以“湿”来穿针引线,构成了一幅风景画。
你看,丝丝细雨,落在芳草地上,微风吹过,草上闪动阵阵白光,好似在流动一般。说它景
色如画,但图画不能显其动;说它声韵似乐,但音乐难以摹其形。物象与情韵竟结合得如此
之妙,令人叹赏不已!怪不得宋人周文璞对此句评道:“《花间集》只有五字绝佳:‘细雨湿流
光’,景意俱微妙。”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说此五字“能摄春草之魂”了。
宋代词人秦观的一片春草,述尽离别相思之情: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无
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
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八六子》)
此词写词人与他曾经爱恋的一位歌女之间的离别相思之情。全词由情切入,突兀而起,
其间绘景叙事,或回溯别前之欢,或追忆离后之苦,或感叹现实之悲,委婉曲折,道尽心中
一个“恨”字。
宋神宗元丰年间,秦观在扬州意外地遇上一位多情的女子。一帘幽梦,十里柔情,时时
萦绕在他的心头。归来途中,独倚危亭,回头一望,芳草连天,好似无边的离恨。以芳草喻
愁,是诗词常用的手法,这里秦观却用“刬尽还生”四字把它强化到极点,因此前人称之为
“神来之笔”。恋人分别了。往日的欢娱,变成了流水;断了的琴弦,何时能续上?面对片片
飞花、蒙蒙残雨,他几乎失魂落魄。正在此时,恼人的黄鹂又在耳边叫了起来。打起黄鹂儿,
莫教枝上啼。他的心真是烦极了!
这首词的意境蕴藉含蓄,情致悠长,耐人寻味。秦观善于通过凄迷、朦胧的意境来传达
自己伤感、迷惘的意绪。在这首词中,上片以“萋萋刬尽还生”的芳草写离恨,使人感到词
人的离别之恨就象原上之草,春风吹又生,生生不灭。为何如此呢?词的下片创设了三个情
境告诉我们个中之由:“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的欢娱都随流水而去,“素弦声断,
翠绡香减”,词人对好景不长、离别在即的无奈溢于言表,此其一;其二是离别之时情境的渲
染,“片片飞花弄晚;濛濛残雨笼晴”,词人以凄迷之景寓怅惘、伤感之情,意蕴十分丰富,
是极妙的景语。其三,结尾二句,以景结情,急转直下,声情并茂,“销凝之时,黄鹂又啼数
声”,一“又”字,既与起笔“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遥相呼应,又再次突出了
前面所述的二种情境,真可谓意蕴境中,韵逸言外,凄楚伤感之思自在其中。词人就是这样
善于用画面说话,举重若轻,寄凝重之思于轻灵的笔触之中,如游龙飞空,似春风拂柳。
本文发布于:2022-12-31 18:39: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71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