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县2016年小学幼儿特殊教育论文
封面
学科:语文
种类:作文教学
单位:台溪中心小学
作者:周曦
千尺之台,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与写作的关系
我县是一座千年古县,是著名理学家朱熹的诞生地,千年传承文化积淀,拥
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地方特色浓郁,特别是这几年随着朱子文化进校园活动的
开展,全县广大学校掀起了诵读经典的学习高潮。但在我县广大的农村学校,特
别是偏远的山区小学,学生在小学漫长的六年求学生涯中,很少主动阅读一些耳
熟能详的中外名著,也很少主动诵读大量精美的古诗词,这就客观的造成我们的
学生语言的内存严重不足,词汇空乏,阅读面非常的狭窄,写作粗糙,水平低下。
即便有课外阅读,目光总是停留在一些文学质量极低的童话上。语言内存的不足
必然导致学生的语感差,对文本内涵缺乏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个性化的感悟。弥漫
在文章中的文学气息、艺术气息、审美气息、学术气息学生自然无法自主地触摸
到,无法在学生的心灵中打上深深的烙印。随着学龄增长,农村学生学习语文的
热情在逐渐消退,主动参与的精神在逐渐磨灭。
目前农村孩子的诵读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状:学生对课外阅读特别是经典
诵读缺乏感兴趣,尤其在家中,家长的心目中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的孩子,就是
一个乖孩子;再加上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诵读氛围,甚至由于受传统教育
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很少去鼓励学生看一些有
益的书籍。这样的理念也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诵读脱节,学生常常是
为读而读,为写而写。
简而言之,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把经
典诵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经典诵读和写作的互动效应。农村小学语文中
如何将经典诵读与写作两者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呢?基于对经典诵
读和写作的这些认识,身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谈几点我自己的看法:
一、兴趣引领,激发乐读。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可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
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坚持课内为主,课外为辅的教学方式,积极营造读
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诵读的兴趣,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读出理解,读出韵味和
思考,读出文章的精彩,从而让他们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放飞。同时在经典
诵读中充分享受文章的精彩,享受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
于读书。
1、名篇指路,重点推荐。
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再加上小学生年
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差,有时在阅读中常常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
果。因此作为学生的阅读向导的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
好名著名篇读物的推荐工作:
(1)结合教学内容推介。名著名篇诵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
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推荐。如上完了《皇帝的新装》,我们可以让学
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猴王出世》,可以向学生推荐《西游记》等。
(2)结合年龄特点推介。每个成长阶段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年龄特点和发展个
性,因此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阶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
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如:第一学段的孩子还处在知识萌芽阶段,因此我们可以
重点推介经典经典绘本;第二学段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
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而
第三学段的孩子处在知识渴求阶段,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因此可以推介
阅读《西游记》、《红楼梦》等名著名篇。
(3)结合习作要求推介。教学中,写作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而大量的
拓展阅读可以为写作铺垫。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写作中要求根据图片新
闻报道写一个故事,这时教师可以动员学生阅读报刊上的新闻报道,进一步更多
的新闻线索和评论,为习作《图片报道写故事》打下基础。
此外,农村一线老师还可以结合农村孩子阅读物少的特点让学生将看到过的
读物互相推荐,彼此交流,加大诵读量和读物的流通率。这样,正如“问君哪得
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一样,学生既可以阅读到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吸收
经典文学的精华,又能感受到时代的脉博,源源不断地吸取新知识,吸取生活的
活水。
2、交给方法,引导诵读。
诵读也要讲究方法,若教会了学生诵读方法,就等于给了学生“点金术”。
在教学中,我着重向学生倡导“浏览”、“博览”、“速读”、“精读”四种诵
读方法。通过“浏览”大略地了解其大概内容节省出时间对重点部分多下功夫;
其次“博览群书”多角度、多层次诵读;第三“速读”,利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
默读做到眼到、心到,读与思相结合;第四“精读”则需对文中描写精彩、含义
深刻的重点部分做到细读、深思,理解其义,晓之其理。只有有效地读书,才能
积累语言,沉淀情感,才能笔下生花!
3、创设氛围,促进诵读。
有效的诵读氛围能唤起学生课外诵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诵读的动力。
基于这种认识,我的做法是:
首先,开展活动,营造氛围。在班级中组织开展有关竞赛活动:如作家作品
知多少比赛、演讲比赛、故事会、报刊剪贴、编辑赛、口头作文赛、手抄报、墙
报、黑板报比赛等活动,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诵读的价值所在。
其次,定期展览,激发乐趣。定期重点表扬奖励一批“诵读之星”,在学习
园地上开辟展示他们的读书笔记,或选登他们摘记的优美词句,利用手抄报,让
每个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第三,心得交流,促进诵读。在班级经常性组织学生之间开展经典诵读的心
得交流会,以学生诵读时的心得体会,通过交流会的形式,让学生彼此增进对经
典诵读的进一步了解,这样无形中就给学生一个动力,促进了诵读的劲头。
通过创设各种诵读活动氛围,既丰富课外生活,又开拓学语文的天地。这样,
学生学语文就不以为苦,而是生龙活虎,兴味盎然了。
二、广泛诵读,积淀知识。
广泛诵读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学生广泛采撷的素材的过程。在学生
乐于读书的前提下,学生会诵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既积淀了大量的知识,也开拓
了视野。
1、巧用读书笔记,学会读记结合
在学生乐读、想读、愿读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俗
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名著名篇的诵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
的良好习惯。要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才能将材料积累下来,否则盲目性地
阅读会就是走过场、走形式了。
2、运用诵读导说,加强体会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过:“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章的意义和情味,那就是只看
见待有迹象的死板的文字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因此在学生投入到
诵读氛围中,只有融入到文章情节里,跟作者真正产生情感共鸣。作为老师应该
进一步趁热打铁营造一个愉悦的氛围让学生畅说自己在读中的切身感受和真实
看法,通过“说”来检验他的“读”,而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
把阅读所得渗透到自己的见解阐述中来。因此学生“读后会说”也是一笔难能可
贵的知识财富。学生通过诵读积累有了个人情感和个人认识的理解,也为下一步
的作文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结合写作,运用知识。
俗话说:“言为心声”。学生在广泛诵读名著名篇的基础上,积累了大量的
语言、词汇,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名篇名著的写作方法。但这些语言、词汇甚
至名段是死的,教师要激发学生把积淀的知识置于现实生活中。
1、巧用日记,读写结合。
要鼓励学生写日记,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把生活中感兴
趣的事写下来,将积累的知识运用其中,让学生在日记中自由表达。我们要告诉
学生写日记并非每天要写长长的一篇,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只要抓住每天中一个
值得写的片断,当长即长,能短则短,并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词语在日记中加以灵
活运用,那么死的语言、词汇就变活了,只有这样阅读中所积累的素材才有用武
之地。
2、活用“引子”,读中想象。
合理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也是学生习作的一个亮点。儿童最富于想象,他们
常常通过异想天开的想象,描绘出一个个神话般的世界,编出许许多多生动有趣
的故事,这点是我们成人都始料未及的。学生在诵读积累中,增加了习作内容方
面、文化方面、语言方面的储备,这时候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话引子”,
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编写故事等。
总之,经典诵读与写作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没有诵读
就没有写作,诵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诵读中的间接感受。
因此,我们要重视经典诵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经典诵读”长期植根于“写
作”的沃土中,使学生更好地从“经典诵读”中学“写作”以利于其写作水平的
不断提高。因此,我们舞好经典诵读和写作这两柄“利剑”,相信一定会“双剑
合璧,威力剧增”。
本文发布于:2022-12-31 18:36: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71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