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鼠

更新时间:2022-12-31 17:00:39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31日发(作者:procalcitonin)

生理心理学报告

电刺激对大白鼠行为的影响实验报

专业:

心理学

班级:

理科1022

学号:

3100102016

姓名:

王林斌

性别:

电刺激对大白鼠行为的影响实验报告

1

1原理目的

各种动物都存在种属内因争夺食物、领地或性对象而引发的攻击性行为。通过疼痛刺激

等厌恶刺激来诱发动物的攻击和格斗行为是实验室中经常采用的技术。更具体地说,由于皮

肤电刺激具有恒定的特性,因此常被用作厌恶(惩罚)性刺激来改变或控制动物的行为,或

作为条件反射的负性强化物。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大白鼠在不同的电刺激环境(包括不同刺

激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下的行为模式,并尝试以生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解释所观察到

的大白鼠行为变化。

2实验方法

2.1仪器材料

MG-B型迷宫刺激器(Y型迷宫),电源,健康成年大白鼠(200克左右)。

2.2实验步骤

1.对单只大白鼠施加电刺激。关闭Y型迷宫直臂左、右两部分之间的渠道,将一只成

年大白鼠放入Y型迷宫直臂内。待其熟悉5分钟后给予电刺激,电刺激持续时间不超过10

秒。逐渐地增加电刺激强度,每次增加5—10伏,刺激间隔3—5分钟。一般可观察到大白

鼠三种典型行为模型(对刺激无反应或探索行为;退缩,躲避;奔跑,尖叫)。

2.对两只大白鼠施加电刺激。关闭Y型迷宫直臂左、右两部分之间的通道。将两只成

年大白鼠放入Y型迷宫直臂内。待其熟悉5分钟后给予电刺激,仔细观察大白鼠的行为。一

般来说,大白鼠在此情景下的典型行为模型为:在最高刺激强度下,两只大白鼠相互呈直立、

面对的姿势,相互用爪子攻击对方或保持着爪的接触姿势。另外,攻击行为往往有胜负之分,

胜者呈现出攻击、威胁的姿势,出现异体修饰或自体修饰;而负者(屈服者)则采取仰卧姿

势,不动或卷缩身体。

3结果

单只大白鼠刺激行为变化表

电压大白鼠行为变化

25V主要表现为探索行为,此时无尖叫奔跑等行为

35V主要表现为探索行为,同时出现了躲避与退缩

45V剧烈颤抖,有探索、躲避、退缩、尖叫等行为,以四处

乱窜来躲避为主

55V剧烈颤抖,有探索、躲避、退缩、尖叫等行为,以尖叫

与四处乱窜为主

65V颤抖、尖叫更剧烈,仍以奔跑跳跃躲避为主,依旧有探

索、躲避、退缩等行为,

75V奔跑躲避减缓,剧烈颤抖,以尖叫与探索行为为主,依

旧存在退缩行为。

当电压升至150V时,两只大白鼠相互呈直立、面对的姿势,相互用爪子攻击对方或保

持着爪的接触姿势。另外,攻击行为的胜者呈现出攻击、威胁的姿势,出现异体修饰或自体

修饰;而负者(屈服者)则采取仰卧姿势,不动或卷缩身体。

电刺激对大白鼠行为的影响实验报告

2

4分析与讨论

最常见的防御行为是逃避危险或有害目标的行为。根据危险或有害目标的特点,可能出

现不同类型的防御行为,主动逃避反应或被动逃避反应。大多数动物以主动逃避为主要防御

行为模式。除了逃避的自我防御行为,各种动物都有种属内个体间为了争夺食物、领地或性

对象而引起的攻击行为。这些行为类型的共同特点是带有情绪色彩,所以有时称之谓情绪性

攻击行为。

下丘脑是防御攻击行为的重要中枢,它的不同区影响着不同类型的防御、攻击行为。杏

仁核和隔区则对防御、攻击行为进行更精细的调节作用。对于情绪性攻击行为而言,杏仁核

发生兴奋性调节作用,隔区产生抑制性调节作用。防御行为的意义在于维持个体的生存,而

种内攻击行为的意义在于延续种族,利于种族良好基因的遗传,利于种族的发展。

5结论

电刺激会引发动物的攻击和防御行为。随着电刺激的增强,这些行为也会表现的更加明显。

本文发布于:2022-12-31 17:00: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67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u形管
下一篇:qinhuangdao
标签:大白鼠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