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终大盘点——“十大国际风云人物”
国际政治舞台上总是活跃着一批争议不断的风云人物。因为有他们,这个舞台才有嬉笑怒骂,
才有唇枪舌战,才生机无限。回首2011年国际政坛上,十位风云人物“脱颖而出”,有人
离开人世,有人风光无限,有人继续艰难前行......
新闻人物:乌萨马·本·拉登
乌萨马·本·拉登1955年生于沙特阿拉伯的吉达,其父是沙特建筑业大亨。拉登早年在吉
达求学,后毕业于利雅得大学经济管理系。
他当过工程师,从石油和建筑业赚取了巨资。他在西方拥有数家公司,涉及建筑、石油、
制造和宝石等诸多行业,个人财产估计达数十亿美元。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拉登参加了美国支持的阿富汗“伊斯兰圣战组织”,并
与他人合建“圣战者服务中心”。1988年他在阿建立“基地”军事大本营及训练营地。
1989年苏联从阿撤军后,拉登与其追随者返回沙特。1990年海湾危机时,他因
不满沙特邀请美国驻扎军队而离开那里。海湾战争结束后,他又流亡到苏丹。由于他涉嫌暗
中资助恐怖活动,沙特阿拉伯于1994年2月正式剥夺了他的公民资格。
1995年在利雅得的美国军用建筑物遭袭击,1996年6月沙特阿拉伯宰赫兰的美
国兵营遭卡车炸弹袭击,美国认为拉登是这两起事件的主谋。1999年6月,美国悬赏5
00万美元捉拿拉登。
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等地遭恐怖袭击后,美国
认定拉登是头号嫌疑犯。
新闻人物:普金
资料图:2011年11月2日,普京前往位于加里宁格勒的一家医院,看望两天前降生的
“第70亿宝宝”。
中新网11月27日电当地时间27日,俄罗斯总理弗拉基米尔普京正式接受其所在政党
统一俄罗斯党的提名,成为该党下届俄总统候选人。曾经任职克格勃的这位“硬汉”曾两度
担任俄总统,被评是“俄罗斯最受尊敬的政治家”。如果2012年竞选成功,普京将第三次登
上俄罗斯总统的宝座。
“俄最受尊敬的政治家”
普京1952年10月7日生于列宁格勒市(今圣彼得堡市)。他197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
法律系,曾在苏联克格勃系统工作15年,1990年回国。
1996年8月起,普京任俄总统事务管理局副局长,1998年5月任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
1999年3月任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8月9日被任命为第一副总理、代总理。
1999年12月31日,普京出任代总统。2000年3月26日,他当选总统,2004年3月14
日再次赢得总统选举。2008年5月8日,普京出任政府总理。
执政八年,普京遵循恢复俄罗斯大国形象的初衷,对内采取相应举措,加强联邦政权的
权力,整顿经济秩序、打击金融寡头,加强军队建设;对外努力改善国际环境、拓展空间、
维护本国利益,在国际舞台上逐步恢复强国地位。
通过不懈的努力,普京使一个人心涣散、经济衰弱、民生困顿的俄罗斯重新振作起来,
成为一个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国际地位显着提升的国家。目
前,俄罗斯已成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由于政绩卓著,普京多年来深受民众拥戴,支持率高
企。
据27日的报道,统一俄罗斯党总务委员会秘书勒夫洛夫(SergeiNeverov)称,“每位俄
罗斯公民都知道我们党的领袖,弗拉基米尔普京,毫不夸张地说,他是俄罗斯最受尊敬的
政治家”。
勒夫洛夫还说,作为俄罗斯最大的政治党派,统俄党的决定是为了维护稳定及透明性,
没有理由拖延对俄总统候选人的提名。
“硬汉”形象深入人心
普京工作作风干练谨慎,生活中是一个兴趣爱好广泛的人。他酷爱运动,特别爱好桑勃
式摔跤、柔道和山地滑雪,大学时代荣获过桑勃式摔跤冠军,是1974年列宁格勒的柔道冠
军,并入选运动健将候选人之列。
普京的“硬汉”形象深入人心,克格勃出身的他经常通过摆弄武器、在野外活动显露肌
肉,展现男子汉气概。除了驾驶F1赛车秀车技,驾驶摩托汽艇在河上神气地行驶,普京也
喜欢拿着枪支打猎等活动。
普京还曾赤裸上身游泳、骑马、钓鱼,获得许多女性粉丝的青睐和追随。
否认陷个人崇拜
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22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俄罗斯公民对构想中普京重返总统
席位后的国家前景评价不一,一部分人期待新一轮发展,另一部分人则相信,不会有所改变。
调查结果显示,39%的受访者认为普京重返总统席位将不会带来任何变化,43%的受
访者认为,他的归来将给国家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此外,只有8%的人认为国家会停滞不前。
根据调查结果,大部分受访者对目前的生活状态更为接受。报告称:“俄罗斯人依然更
喜欢当代,但过去五年内持这一观点的受访者从52%减少到了47%。”
另据媒体11月16日报道,民意调查显示,25%的俄罗斯民众认为国内存在对总理普京
的个人崇拜现象,这一数字比6年前的统计超出了1倍多。
30%的受访者认为,俄民众对普京的热爱愈发明显。
分析指,普京的支持者一直将他视为拯救俄罗斯的英雄式人物。从伏特加酒到蔬菜罐头
等多种商品都以普京的名字命名,他甚至还拥有自己的女粉丝俱乐部。不过,普京的发言人
16日否认了国内存在个人崇拜现象,并表示普京本人也反对这种风气。
新闻人物——卡恩
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在美国纽约发生的“性侵犯”案一波三折。法国女作家特
里斯坦-巴农宣布于7月5日提交诉状,控告卡恩在2003年一次采访中对其强奸未遂。这使得
在大西洋彼岸发生的卡恩案又生波澜。
“法国人视卡恩案为美国的愚蠢”
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被视为或可代表法国社会党竞争总统职位的有力候选人。
5月14日,卡恩案的曝光在法国引来轩然大波,多种猜测纷至沓来。7月1日,纽约曼哈顿地
方法院宣布卡恩在“无保释金”的情况下获释。此间媒体报道称,美国媒体注意到,法国人
卡恩戴着手铐、满脸胡碴在美国法庭上受审的形象,以及后来被关押在防守严密的纽约赖克
斯岛监狱等,都在法国社会中被认为是对法国人的羞辱。此案发生逆转后,法国舆论批评美
国司法机构案发初始匆匆忙忙做出判断,暴露出美国司法制度中的“不文明”与“残忍”:
通过投票选出的检察官制度、检察官与媒体之间的暧昧关系、警方非法向媒体透露案情和照
片、再经某些媒体的非法炒作,所有这些都使得卡恩在未经讯问之前就已处于极为弱势地位。
法国前总理若斯潘7月1日称,卡恩被丢进了美国制度的“狼群”之中。另一位曾在法国政
府中担任高官的人称美国待卡恩如同“以私刑处死”,“(?
长期关注美法关系的法国国际问题专家莫伊西认为,卡恩案损害了美国形象。美国警方
的所作所为使得美国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完全文明的国家。一些法国人甚至认为美国是一个
危险的国家”。一周前曾到纽约的法国人普拉塞特说,他在纽约感到了对法国人的仇视情绪,
“在纽约街头,人们都因为我是法国人而取笑我,他们称法国人是‘堕落的’。”
“就像打了纽约一记耳光”
卡恩案的逆转在美国民众中也引来不同反响。住在纽约下曼哈顿的黑人医生埃克奇说,
案情的转折“就像打了纽约一记耳光,”“(酒店服务员)看起来将像烫手山芋一样被抛掉”。
27岁的黑人护士诺韦拉在纽约一家医院工作。她说自己从此案的反复中看到了曼哈顿地方
法院的“双重标准”,这又使她联想起了她所供职医院内的情形:“当白人医生和黑人护士被
问及同样问题时,问话者通常只相信白人医生而不相信我,尽管我有着更多的经验——因
为我是一个黑人,因为我是一个女人,他们不相信我。”在谈到卡恩案时,她说,“最后的结
局一定是那个富有的白人一走了之。”
不少美国人认为种族问题成为关系此案走向的重要因素。57岁的高登是一位白人,他
收养了一个出生在巴西的孩子,“就因为他的外貌,孩子屡遭警察盘查。”他认为,卡恩案转
折的背后或许就掩盖着种族主义,“事实上,那位酒店服务员是位黑人,她可能被认为不重
要。”30岁的西里塞恩来自斯里兰卡。十年前来到纽约后,她也曾被人毒打和强奸,但纽约
警方当时说没有足够证据向被告发出逮捕令。“当我听到这个案子时,深感不安,”她说,“酒
店服务员可能在其他事情上说谎,但她在被强奸一事上并没有说谎。”西里塞恩担心如果此
案不了了之,其他许多受害者将遭到与她本人同样的痛苦经历。53岁的汽车司机迪亚士说,
卡恩与酒店服务员“来自完全不同的背景,但他们是在玩同一个游戏,他们都想从对方
一些美国公众担忧此案将使纽约乃至美国声誉受损。做市场推销工作的28岁的兰博说,
“整个事情被弄得一团糟。我们将因此被嘲笑。美国之所以更为难堪是因为我们未能恰当地
处理此事,没有显示出成热的专业水准。”
原告陈述曾令调查者落泪
参与处理卡恩案的纽约司法部门则另有说法。据悉,案件发生后,那位来自几内亚的酒
店服务员的陈述深深打动了此案调查者,并使他们动情至落泪。本案发生逆转的主要原因在
于检方发现原告“可信度存在重大问题”。检方发现原告在讲述事发经过和个人情况时“不
断编造谎言”。据悉,这名酒店女服务员曾参与贩毒和洗钱等犯罪活动,并在申请难民过程
中“编造自己被强奸”的谎言。5月14日执行逮捕卡恩行动的是纽约警察局特别受害者行动
队。一位参与行动但不愿透露姓名的人说,因为卡恩当时已经登机准备离开美国。他们当时
的动机就是要抓紧行动,“不能让他飞走,否则将很麻烦”。卡恩被捕后对其如何进行调查一
直成为人们关切的问题。原告律师汤姆森质问道,卡恩被捕后的数小时内,为何竟无人对他
进行讯问。检方则辩称,在讯问卡恩之前,检方必须花时间从酒店服务员那里得到更多的相
关信息。已在美国获得自由,但尚不能离开美国的卡恩预定于7月18日再次出庭。纽约司法
当局届时将对卡恩案做出进一步裁决。卡恩案在美国或可一笔勾销,法国女作家特里斯坦-
巴农的新状诉却使卡恩仍难免官司。
泰国王正式任命英拉为总理
8月8日,在泰国曼谷为泰党总部,泰国新当选总理英拉·西那瓦在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的
画像前致意。泰国新当选总理英拉8日晚接受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谕令,正式担任泰王
国第28任总理。
“数码时代”失去了导航灯——乔布斯
美国媒体10月5日报道说,苹果公司前首席执行官乔布斯已经去世。这是2007年1月9
日,乔布斯在美国旧金山出席MacWorld大会的资料照片。新华社/美联
【路透社旧金山/西雅图10月5日电】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
斯今天病逝,享年56岁。
苹果公司在宣布他病逝的新闻稿中说:“乔布斯的才华、激情和活力是无数创新的源泉,
这些创新丰富和改善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因为有了他,世界变得无限美好。”
乔布斯是同时代最伟大的美国企业首席执行官之一。这位美国硅谷的标志性人物为全世
界奉献了iPod和iPhone等科技产品。
乔布斯与一种罕见的胰腺癌抗争多年,他病逝的消息立即引起了人们的哀思。微软联合
创始人比尔·盖茨说,他将深切怀念这位长期以来的朋友和竞争对手。盖茨说:“很少有谁能
产生他那样的深远影响。后世子孙都将感受到这种影响。”
【法新社华盛顿10月5日电】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乔布斯逝世表示哀悼,说他是美国“最
伟大的创新者”之一,“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重新定义了整个行业,并实现了人类历史上
最为罕见的一大功绩: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其推特网博客上说:“像乔布斯这样的人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称赞乔布斯是改变世界的“天才”和全球创新者,“如果说他确实
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这并不过分”。
苹果公司新任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称乔布斯是“富有创造力的天才”和“启发灵感的
良师”。他说:“苹果公司失去了一位目光远大和富有创造力的天才。全世界失去了一个了不
起的人。”
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沃兹尼亚克说,他被前合作伙伴辞世的消息“惊呆”了,“这有点
像约翰·列侬去世的时候,或者约翰·肯尼迪……我想不起来还有别人,或许还有马丁·路
德·金”。
索尼公司总裁斯特林格发表声明说:“数码时代失去了它的导航灯。”
而乔布斯去世引发的网友评论也可能创下世界纪录,成为有史以来网上最热话题。推特
网的十大热门话题中有五条是关于乔布斯的。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0月6日报道】在乔布斯去世后,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说:
“我们失去了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创造者和企业家之一。”
纽约市长布隆伯格说:“美国失去了一位天才,他将与爱迪生和爱因斯坦道为人们所铭
记,他的思想将在未来代代相传,影响世界。”
谷歌公司首席执行官佩奇说:“乔布斯是个伟大的人,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并
具有惊人的才智。”
【美国之音电台网站lO月6日报道】商业竞争者、政界领导人和崇拜者都在哀悼乔布
斯。
苹果产品爱好者聚集在加州苹果公司总部外,寄托对乔布斯的哀思,推特和“脸谱”等
社交网站也充满了世界各地苹果产品爱好者发出的悼念信息。
新闻人物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
意大利总理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8日宣布,将在意大利议会通过欧洲联盟要求的经济改
革方案后辞职。
从政17载,以贝卢斯科尼为主角的桃色新闻、贪腐传言、滥用职权丑闻时而左右媒体
视线,成为他的“关键词”。
从商“精明”
贝卢斯科尼1936年出生在米兰一个中产家庭。或许遗传银行职员父亲的精明头脑,他
少年时代便显现敏锐市场嗅觉和从商热情,一度为同学写作业赚取“劳务费”。
大学毕业前,贝氏推销过吸尘器,在游船上当过歌手。随后,他说服父亲所在银行的
主管,凭借后者担保进驻建筑业,逐渐积聚财富。
1978年,贝氏创立Fininvest金融投资机构,旗下包括意大利最大私营广播运营商梅
迪亚塞特广播公司以及知名足球俱乐部AC米兰。商业帝国持续扩张,贝氏占据《福布斯》
富豪榜意大利首富10年。如今,贝卢斯科尼位列意大利富豪榜第三位。
从政“副业”
1994年,贝卢斯科尼进军政坛,首度当选总理。由于执政联盟引发争议,政府维持短
短7个月便分崩离析。2001年,贝氏卷土重来,以强大竞选宣传攻势再次赢得选举,完成5
年任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位时间最长的意大利总理。
一些人称赞贝氏给意大利带来稳定,而对他持批评态度的人士认为,贝氏滥用职权揽
聚个人财富,推行的政策逐渐将意大利经济拖入“灾难”。
2008年,贝氏三度当选总理,但政府因执政联盟内部分裂和国家所承受经济压力多次
陷入险境。
贝氏去年7月与原属自己党派的众议院议长詹弗兰科·菲尼决裂,众议院对他的支持率大
减,但他随后成功赢得小党派支持,得以保住自己在众议院的支持率。去年12月,贝氏涉
险挺过信任投票,保住总理职位。
自诩“情圣”
抛却政治,意大利人或许更愿意为贝卢斯科尼贴上“绯闻总理”的标签。
他近来陷入多桩与未成年女子和“应召女郎”的性交易丑闻,去年5月与妻子韦罗妮卡·拉
里奥协议离婚。
贝氏自称“拉丁情圣”,对绯闻似乎颇为不屑。他去年出席一场党内会议时自视“理想
男友”,称女孩们“排着队想嫁给他”是因为“自己是个有钱的好男人”。
除不断出现的桃色新闻,贝氏身陷税务欺诈、滥用职权、行贿等多起官司。他否认这
些指控,称自己统计过,经商和从政期间共接受过司法机关577次问询,出庭2500次,用
于法律纠纷的费用合计高达2.75亿美元。
一代枭雄卡扎菲的一生
这是2010年10月9日,时任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出席在利比亚海滨城市苏尔特举行的
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特别首脑会议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哈姆扎·图尔基亚摄)
卡扎菲42年兴亡路:从理想少年到铁腕上校
1969年,政变和民意将这个年轻人推上利比亚的历史舞台,27岁的卡扎菲意气风
发,高喊“不要叫我总统,叫我上校”,许诺一切权力归人民;42年后,历史的车轮吊诡地
驶入同样的轨道,汹涌的民意促使人们涌入他的大本营,将他的铜像愤怒地踩在脚下。
卡扎菲42载执政之路回顾
理想少年政变夺权
“我是卡扎菲,自由军官组织的领导者。”大胡子出现在首都中心广场,对着成千
上万的支持者演讲,“还有,请不要叫我总统。我只是上校。”簇拥者们围着他欢呼雀跃。
1942年9月,卡扎菲出生在利比亚游牧民族的一个普通部落家庭,是贝都因人的后
裔。他童年在故乡的戈壁沙漠和帐篷中度过,靠喝骆驼奶、吃阿拉伯大饼长大。
他父亲在50多岁时得到这个独苗,非常溺爱。尽管不宽裕,但还是致力于用教育
来武装孩子的头脑。在家庭的全力支持下,卡扎菲接受到良好的宗教学习,对《古兰经》烂
熟于心。
中学时期,卡扎菲接触到了埃及总统纳赛尔的演讲及其著作《革命哲学》,深受纳
赛尔革命思想影响,决定从军。卡扎菲受此影响,在塞卡哈成立了一个青年革命支部。
1961年,卡扎菲来到首都的黎波里大学,在学习一年历史专业之后,投笔从戎,
考入了该国第二大城市班加西军事学院,成了一名军官。第二年,以卡扎菲为核心,成立了
一个完全模仿埃及纳赛尔革命的“自由军官组织”。此时,他开始筹划推翻伊德里斯王朝。
当1969年9月1日凌晨,一群年轻的军官闯入电台大楼时,不少利比亚人还在睡梦
中。一觉醒来的他们打开广播,听到的不是年迈老国王的训诫,而是激昂雄浑的军乐曲。一
个陌生但却富有感染力的声音从电波中传入千家万户:新的利比亚诞生了!
一周之后,那个宣告历史的人正式走入人们的视线:他穿着崭新的军服、戴着墨镜,
一脸络腮胡子。
“我是卡扎菲,自由军官组织的领导者。”大胡子出现在首都中心广场,对着成千
上万的支持者演讲,“还有,请不要叫我总统。我只是上校。”簇拥者们围着他欢呼雀跃。
绿色革命权归人民
卡扎菲喜欢绿色,利比亚的国旗全是绿色,国徽的主体颜色也是绿色。他认为象征
生命和伊斯兰的绿色是利比亚的福音。《绿皮书》就是带来这种福音的信使。
获得政权后的卡扎菲曾数次对人谈起当年的“革命经历”,他坦言:“伊德里斯王朝
的腐朽,早就让我难以忍受。除了革命,我还能做什么呢?”
上台后的卡扎菲上校马上大刀阔斧地实现他治理国家的远大抱负。他许诺一切权力
归人民,实行了著名的“三大政策”:关闭所有外国军事基地,驱逐所有外国军事人员;银
行国有化,石油公司收归国有;经济自治触及资方利益,职工集体管理企业。
1973年,卡扎菲的政权早已稳固,于是卡扎菲腾出手来,要给利比亚人“统一思
想”。当年4月他发起了一场“文化革命”。凝聚着他建设理想社会理论的《绿皮书》应运而
生。
卡扎菲喜欢绿色,利比亚的国旗全是绿色,国徽的主体颜色也是绿色。他认为象征
生命和伊斯兰的绿色是利比亚的福音。《绿皮书》就是带来这种福音的信使。
1976年-1979年《绿皮书》出版了3卷。该书的核心就是让利比亚成为“没有政府,
没有军队,没有警察,不要代替人民的代表制,只要人民的国家。”
在他42年任期的前半段,利比亚人的确感受到了卡扎菲带来的福利。他曾将石油
收入的50%分给各家各户,然后再做国家预算;教育医疗都是免费……
尽管卡扎菲于1979年3月辞去在利比亚的一切行政职务,只保留“九·一”革命领
导人称号,然而,他一直是这个国家的实际统治者。
萨利赫其人:也门政坛常青树揭秘33年总统生涯
执政33年的萨利赫在11月23日在沙特首都利雅得签署海合会此前提出的调解协议,将
权力移交给副总统哈迪。
中新网11月24日电综合报道,也门总统萨利赫11月23日在沙特首都利雅得签署
海合会此前提出的调解协议,将权力移交给副总统哈迪。至此,萨利赫的33年总统生涯至
此结束,也门权力实现和平移交。
沙特国王阿卜杜拉赞扬了萨利赫。他称,这一计划将会给也门的历史展开一个崭新的篇
章,为也门带来更大的自由和繁荣。
33年的总统生涯,萨利赫从最初阿拉伯自由派眼中的“民主先行者”,变成如今众人唾
弃的“独夫民贼”,萨利赫这棵也门政坛的“常青树”于11月23日轰然倒下。
教育程度低从普通士兵升至司令
萨利赫于1946年出生在也门首都萨那附近的一个部落中。他教育水平不高,在年仅
16岁时就加入了“自由军官”组织,并参加了推翻王室政权的“九?二六革命”。
1978年,萨利赫获得了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北也门)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的权杖。1990
年5月22日,南北也门合并,萨利赫担任总统至今。
“九命总统”的传奇人生
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被称作“九命总统”。今年6月3日,萨利赫所在的总统府遭到
反政府武装的炮弹袭击,其4名保镖死亡。但萨利赫本人大难不死,到国外治疗后又偷偷
返回国内。
在长达33年的时间里,萨利赫也门政坛第一人的地位从未被真正动摇过。萨利赫之所
以能成为也门政坛“常青树”,是因为他深知如何平衡国内各种政治和宗教力量来维持统治。
“9?11”恐怖袭击后,萨利赫公开称自己是美国的盟友,并与美国建立了反恐伙伴关
系,允许美国在也门境内打击恐怖分子。仅凭这一点,也门每年就能从美国获得每年数亿美
元的经济、安全援助。
正是由于萨利赫深谙这种复杂而惊险的平衡之道,西方媒体曾赠其一个外号:“蛇头上
跳舞的人”。
中东风起云涌“强人总统”终下台
自今年1月底,也门多省先后陷入动荡,抗议者要求萨利赫下台。与也门政治和经济
往来十分密切的海合会于4月提出了旨在化解也门危机的调解协议。面临强大的国际国内
压力,萨利赫曾经三次表示同意签署协议,但均在最后一刻反悔。
为此,安理会曾于10月21日通过第2014号决议,要求也门各方“立即拒绝通过使
用暴力”来达到政治目标,并呼吁各方尽快以海合会的倡议为基础,签署和解协议。联合国
特使奥马尔此前已先后六次前往萨那就也门局势进行外交斡旋。
终于在11月23日,萨利赫在沙特首都利雅得签署海合会此前提出的调解协议,将权
力移交给副总统哈迪,但仍将担任也门名誉总统,直至选举出新任总统。据悉,萨利赫签署
协议后将飞往纽约治病。
但仍有分析人士认为,即使萨利赫交出了权力,也门局势也难以乐观。因为据透露,在
即将成立的军事委员会中并不包括拥有很大实力的反叛军领导人阿里?穆赫辛?艾哈迈尔和
反对党部落领导人萨迪克?艾哈迈尔,这会对协议的落实带来麻烦。
“二月革命”中交权下台后首次亮相开罗
穆巴拉克铁笼内受审:走下神坛的中东雄狮
穆巴拉克抬上法庭分裂之灾迫近埃及
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3日在开罗出庭受审。这是第一位被本国民众推翻后出现在审判席上
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
由于庭审的结果既关系到埃及的国家稳定与发展前景,更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阿拉
伯执政者的命运,以及今年以来阿拉伯多国革命的前景,因此,穆巴拉克的出庭受审备受国
际社会的关注。
直升机直接落在法庭外
当地时间3日8时30分,一架直升机降落在开罗郊外警察学院的操场上——埃及军方将
前总统穆巴拉克从下台后一直隐居的沙姆沙伊赫送回了首都,接受特别法庭的首次庭审。
这也是穆巴拉克今年年初下台后首次公开亮相。
尽管埃及政府决定首次庭审以全国电视直播的方式进行,但当直升机停稳的那一
刻,全副武装的和警察还是团团包围了躺在病床上的穆巴拉克,迅速将其送至300米外
由警察学院会议厅改成的特别法庭内。
躺在病床上被推进法庭的铁笼内
9时01分,穆巴拉克的大儿子贾迈勒、次子阿拉先后步入特别法庭,穆巴拉克本人则躺
在病床上被推进法庭的铁笼内。
此前,穆巴拉克的律师多次陈情称,由于穆巴拉克“健康不佳,深度昏迷”,不适合接
受庭审,但法庭内的记者们发现,穆巴拉克虽被推着进法庭,但“脸上表情相当丰富”。
大约4小时听证后,法院决定延期审理穆巴拉克父子。主审法官艾哈迈德·里法特说,穆
巴拉克将暂时住在开罗郊区的国际医疗中心,直到8月15日下次听证。
作为回应穆巴拉克辩护律师的请求,里法特同时允许一名肿瘤学家在穆巴拉克住院期间
随访他的健康状况。
法新社报道,里法特上周曾誓言,将连续几天开庭、快速审理穆巴拉克一案。
现年83岁的穆巴拉克当天从埃及红海旅游城市沙姆沙伊赫转移至开罗。因突发心脏病,
他4月以来一直在当地一家医院接受治疗。
辩护律师法里德·迪卜上月称,穆巴拉克罹患癌症且一度陷入昏迷。
埃及媒体上周曝出穆巴拉克绝食的说法。他的一名主治医生3日告诉法新社记者,穆巴
拉克情况稳定,但因绝食而身体“虚弱”。
“我完全否认所有这些指控”
在开罗郊区警察学院设立的临时法庭上,一名检察官宣读了对穆巴拉克的指控。
指控书说,穆巴拉克与时任内政部长哈比卜·阿德利同谋,在今年年初大规模反政府示
威期间“蓄意、预谋杀害和平的示威者”。同时,穆巴拉克和两个儿子收受商人侯赛因·萨利
姆贿赂,让萨利姆以低价从政府手中购置土地。
穆巴拉克躺在一张带脚轮的护理病床上出庭受审。当法官要求他确认身份、是否认罪时,
穆巴拉克轻轻举起手说:“是的,我在这里……我完全否认所有这些指控。”他一边用麦克风
回答,一边晃动手指。
贾迈勒和阿拉同样否认针对他们的所有指控。据法新社记者描述,整个听证过程中,两
人看起来镇静,他们轮流挡在电视摄像机镜头前,以期阻止拍摄病中的父亲。而且,他们还
不时俯身与穆巴拉克交谈。
就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等指控,一旦罪名成立,穆巴拉克可能获判死刑。
要求传唤1600名证人
主审法官艾哈迈德·拉法特宣布开庭后,穆巴拉克的律师法利德·迪博首先要求特别法庭
的法官们先行回避,因为他们“根本不能进行自由与公正的审判”。穆巴拉克儿子的律师则
提交了一份长长的名单,宣称如果穆巴拉克父子要受审,那么名单上的人也难逃干系。
据知情者称,这份名单上的人物多是目前埃及军政府的在任要员,包括穆巴拉克一手提
拔起来的军政府最高官员。
听证过程中,穆巴拉克的律师迪卜要求埃及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主席侯赛因·坦塔维出
庭作证。他指认,年初反政府示威期间,坦塔维负责安全事宜。
坦塔维曾任国防部长。穆巴拉克今年2月辞职后,他领导的军方接管了政权。
同时,迪卜还要求前情报局长奥马尔·苏莱曼和其他多名政府、军方高官出庭作证。按
法新社的说法,迪卜共希望法庭传唤超过1600名证人,意在把案件审理拖进漫长过程。
军事分析师萨夫瓦特·扎耶特认为,迪卜想把坦塔维和其他军方高官拉进案件,可能会
让军方“难堪”,因为后者一直试图撇清与穆巴拉克的关系。
当天,穆巴拉克父子的律师还要求军政府马上公开今年1月22日埃及内阁会议纪要,因
为那上面有穆巴拉克和内阁官员的表态。许多内阁官员正是当前政府的最高层人物。
当天的第二次庭审开始后,控方律师主要指控穆巴拉克父子贪污及镇压民众,但遭到3
人的否认。
首日庭审的结果表明,要给穆巴拉克父子定罪绝非易事。这很可能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
审判大戏。
在庭审期间,穆巴拉克将一直留在警察学院的医院内,不再返回本奈半岛的沙姆沙伊赫。
遇害可能极大八千军警严防
面临旷日持久审判的穆巴拉克最担心什么?
阿拉伯世界和国际媒体不约而同给出的答案是:在出庭期间遭遇暗杀!
这种担心绝非杞人忧天,因为埃及眼下的政权和众多正在角逐未来国家领导层的开
罗政要,多少年来都与穆巴拉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担心穆巴拉克会当庭抖落开
见不得人的黑幕。
在埃及民间,风传最盛的流言是,穆巴拉克会在审判期间“遭遇不测”,例如突然暴病
身亡,例如在押送途中遭到枪杀——枪杀者甚至会是“愤怒的军警”。
分析人士指出,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埃及将非常有可能发生全国性的暴乱,因为穆巴拉
克的支持者会认为是“革命者”暗杀了他们敬仰的传奇人物,而穆巴拉克的反对者则会认为
现政府当权者为“掩盖真相”而杀人灭口。
为防意外,埃及内政部长穆萨·伊萨维少将日前表示,军政府已制定了一套绝密的安保
方案。这套方案包括审判3个阶段的安保措施,并由军队和警察协同进行。
据伊萨维透露,参加穆巴拉克审判安保的埃及和警察多达8000人。他们将组成一
个内外6层的“安保盾牌”,其中最里层警戒的200名是随机挑出后再经过严格的背景甄
别而选定的。
另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埃及将军称:“这些政治立场中立,对穆巴拉克没有特
别的喜恶,军事技能精湛。我们不能让别有用心的人突然暗杀穆巴拉克,否则国家将陷入灾
难。”
“强力捍卫穆巴拉克总统”
尽管审判才刚开始,但埃及民众和国际观察家都担心,审判穆巴拉克将成为埃及政局再
度恶化的又一个燃爆点。
3日在庭审现场外,穆巴拉克的支持者与反对者爆发了多次大规模冲突。双方互掷石块,
造成众多民众受伤,直到防暴警察逮捕大批人员后,冲突才被平息。
穆巴拉克的铁杆支持者、开罗大学工程专业大学生阿拉·阿卜德尔·纳比称,他已动员了
大批支持者前往特别法庭附近,“强力捍卫穆巴拉克总统”,因为“一旦法官受到街头压力,
可能就无法公正审判本案”。
纳比说:“穆巴拉克执政时,埃及刚走出战争。我们此后获得的巨大发展,是全球有目
共睹的。可现在,仅在所谓革命的6个月之后,他们已经毁掉了这个国家,破坏了一个又一
个的政府机构,让国家陷入混乱之中。”
与纳比持相似观点的埃及民众不在少数。事实上,许多埃及人仍视穆巴拉克为“铁杆爱
国者”。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3日在接受采访时也透露,他曾亲自打电话给穆巴拉克,希望他
能到以色列“治病”。但穆巴拉克断然拒绝说:“我是一个爱国者,决不离开埃及!”
“应该把他绞死!”
然而,在那些有家人死于“二月革命”的埃及人眼中,穆巴拉克却是罪不可赦。
3日,穆巴拉克的反对者在特别法庭附近举行大规模示威抗议,要求判处穆巴拉克死刑。
穆斯塔法在今年1月末的抗议中被打死,他的父亲哈佳·赛义德3日说:“我终于可以看到
这个独裁者被送上法庭了!他杀了800多人。应该把他绞死!”
24岁的拉米愤怒地说:“如果穆巴拉克被绞死,我们会举行盛大的宴会,因为他根本不
在乎人民的死活。许多像我这样的大学生只能沦落街头,无法找到工作。”
分析人士指出,不论庭审的最终结果如何,结果都势必使埃及进一步分裂。“二月革命”
后埃及的稳定,恐怕将是遥遥无期。
埃及前景暗淡“中东之春”更渺茫
让国际社会更为关注的是,将穆巴拉克送上审判台,是否会让更多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
对以后的革命或变革要求采取更加铁腕的应对政策。
有国际观察家指出,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看到的是,穆巴拉克主动交权,换来的是审判,
而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和突尼斯总统本·阿里采取强硬的对抗手段,倒可以继续执政,或者
逃往国外流亡。如此对比下的反向影响力,绝非阿拉伯民众所愿意看到的。
英国《每日电讯报》3日评论说,审判穆巴拉克,是阿拉伯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其重
要性远超过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遭审判,因为这是阿拉伯历史上首位被本国民众推翻后又遭
审判的国家元首。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和叙利亚总统巴沙尔显然也在静观这场审判——而
这只会强化他们的抵抗意志,绝不希望自己也像穆巴拉克那样遭到“公开污辱”。而这一切,
将使所谓的“中东之春”更增变数。
阿罗约以身为华人媳妇为荣先生祖先来自中国福建
第10届世界华商大会20日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在会议上表示,她先生
的祖先来自中国福建省,她以身为华人媳妇为荣。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在第10届世界华商大会开幕典礼上,阿罗约向在场来自世界
各地的3000多名华商说,她先生何塞·米格尔·阿罗约的祖先来自中国福建省,在西班牙时代,
英国人前来侵犯菲律宾时,他的祖先还因抗敌有功,获赐一大片土地。
阿罗约说,“我可以骄傲的说,我的丈夫和子女流有中国人的血统。”她补充说,菲律宾
国父霍塞·黎萨的曾祖父,是来自福建省晋江县,此外菲国政府主管当中也有很多华人,如
农业部长黄严辉、信息暨通讯科技署长蔡继敦、菲律宾体育委员会主席洪于柏等。
阿罗约也在会上赞扬菲律宾华人通过“菲华三宝”对主流社会的贡献。“菲华志愿消防
队、菲华义诊队、捐建农村校舍”被称为“菲华三宝”,菲华社会以这“菲华三宝”回馈当
地主流社会,又以此融入主流社会。
“菲华三宝”是菲华商联总会于60年代发起的社会公益事业,持续迄今已嘉惠数以百
万计的菲律宾人,是菲华两大民族和睦相处的原因之一。
阿罗约还表示,经济的复苏需要政府与民间的合作;她强调,由政府主导经济体系改革,
华商则以韧性和企业精神,带动民间商业活动的复苏。
本文发布于:2022-12-31 15:06: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61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