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

更新时间:2022-12-31 11:32:52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31日发(作者:王戎不取道旁李)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世

界体系中。

由于中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形成

了西学东渐局面。在这一过程当中,“随着条约口岸的开放”,西

方人的社会生活方式作为西方文化的附生物也渐次传入中国,国

人开始接受这些“新的生活方式”并由此在中国形成了“西俗东

渐”的现象,晚清时期的城市华人社会生活方式开始了习俗化。

当然,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并不完全等同于先进。但是它作为

在近代工业文明基础是哪个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毕竟

在实质和内涵上比在农业社会文明和封建专制基础上形成的社

会生活方式要先进许多。虽然西方社会生活方式在进入中国的过

程中遇到了许多挫折和阻碍,但是,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方式还是

不可避免地开始了西化的过程。

服饰、饮食、习俗、文化、政治,反映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

社会生活方式最为直接的窗口。而中国人生活方式西俗化的历程

也是首先从这里开始的。

通过生活方式的变迁,特别是服饰与文化的变迁。我们可以

认识民族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历程。

诸如穿鞋戴帽,本是纯粹的个人生活行为,但在近代中国引

起轩然大波,成为一代先辈思想启蒙的先声,生活方式国际化的

滥觞。

鸦片战争后人们痛感到国家的积弱是由于民智不开,欲启民

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其中尤以吸鸦片、裹足成

为摧残民体,有辱国格的两大公害。先进的知识分子莫不对此口

诛笔伐。如果说禁烟是对少数人不良嗜好的整治,反对裹足却要

变更上千年的陈规旧习,波及千家万户。19世纪末兴起男子剪

辫子的风潮,成为维新运动和民族革命的动员号召。反对女子

裹足和男子留辫子,必然推动鞋帽服饰的改革。早在百日维新期

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

带,长裾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

以便于“与欧美同俗”,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的一项重

要内容,具有开启民智的意义。

断发易服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导下的风俗改良,不同于历代改

元易服之举,历史上的变衣冠所变的形制,不变的是伦理性和等

级性,民国初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髦和

燕尾服作大礼服,是对封建服式等级制的彻底否定。孙中山还提

出“适於卫生,便於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作为改良服饰

的指导思想,这一与现代文明接轨的服装观念在中国的实施,使

得人人须臾不可离身的服装,彻底摆脱封建伦理的规范,向着实

用、经济、卫生、美观的方向发展,这是服装史上的重要转折。

在服装变化中,穿洋装是一大时尚,这不能简单地归于崇洋

的倾向。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服装,而是促进了中

国服装的改良。中山装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以西服

为模本,改大翻领为立领,四个贴口袋,五个扣,去掉腰带。女

性服装一改宽大直筒式的满装,依照西方的人体曲线美加以剪

裁,演变成今日的旗袍。这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审美和价值观念,

结合中国传统的某些形制而创作的新服式,可谓西体中用最成功

之作。从社会、思想和文化变迁的角度看服装的变化,那服装就

成为考察社会文化变迁的窗口。所以一部优秀的社会生活史必定

是社会文化史;一部优秀的社会文化史必然要对社会生活作出具

体详实的文化和社会的阐释。这是从不同方位对同一课题的描述

和解析,也是社会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的联系和区别。

中国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国家,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

川、粤、鲁等各种菜系以及其它各地方风味菜肴及小吃。至鸦片

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

的变化,但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入,西方的一些饮食也逐渐

传入中国,至19世纪中叶以后西式饮食开始在一些沿海通商城

市流行。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

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

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北京的西餐饭店档次很高,象“六国

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矣”,以至官商各界人

士每每出入其间。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

髦。海昌太憨生在《淞滨竹枝词》中写道:“番菜争推一品香,

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又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总之,

在以“洋”为时尚中,具有西方风味的食品渐受中国人的欢迎,如

啤酒、香槟酒、奶茶、汽水、冰棒、冰淇淋、面包、西点、蛋糕

等皆被国人接受。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中国饮食习俗的较大变

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礼仪文化习俗的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

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请安等礼。

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

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

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与此

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然

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

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

生”、“女士”、“小姐”、“”取代了先前的称谓。1912年民国

成立后,明令祭孔时“除去拜跑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

服。”不久,又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

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同年8月17日,民国政府公布了

《礼制》,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新式礼节的合法地位。行鞠躬

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

等关系。总之,脱帽、靶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

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此

外,在城市中交际舞的流行、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都反映

出近代交际习俗的新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移植到中国的外来戏剧样式。为与传统

舞台剧、戏曲相区别,被称为话剧。中国话剧大体经历了以下5

个发展阶段。

一、新剧时期

1906年,受日本“新派”剧启示,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

组织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

同年,王钟声等在上海组织“春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这

就是“话剧在中国的开场”。这种以对话为主要手段的舞台剧被称

为新剧,后又称文明戏。辛亥革命失败后,新剧逐渐衰落。这时

期的代表人物是欧阳予倩。

二、爱美剧时期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胡适、陈独秀、傅斯年

等人对新剧启发民众觉悟的力量给予特别的关注,推崇介绍易卜

生的社会问题剧。1919年胡适发表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他

们主张的代表。

三、左翼戏剧时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29年上海艺术剧社成立,提出“无

产阶级戏剧”的口号。1931年1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从

此中国话剧进入以左翼戏剧运动为主的发展阶段。左翼“剧联”总

盟设在上海,领导北平(今北京)、南京、广州、杭州等分盟,

建立50多个左翼剧团,演出《血衣》、《乱钟》、《怒吼吧,中国》、

《香稻米》、《回春之曲》等大量进步话剧,涌现出夏衍、于伶、

陈白尘、宋之的等一批新剧作家以及章泯、金山、赵丹、舒绣文

等舞台艺术家。

四、延安和解放区的话剧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结束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

长征,到达陕北地区。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一些原在重庆、上

海的戏剧工作者纷纷投奔延安,壮大了这里的文艺力量。

延安时期戏剧成就的重要标志,是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

贺敬之、丁毅执笔的优秀多幕剧《白毛女》。

《白毛女》(1945年)是一部新歌剧,但舞台风格却有类于

话剧,是话剧的表现形式与民谣巧妙结合的产物。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7月中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后改名中国戏剧家协会)

在北京成立,中国话剧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龙须沟》、《茶馆》

(老舍)、《蔡文姬》(郭沫若)、《关汉卿》(田汉)、《万水千山》

(陈其通)、《马兰花》(任德耀)等优秀剧目大量涌现。

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中国话剧毕竟走入了一个和平发展

的新的历史阶段,自身的创造力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示,涌现了

《战斗里成长》、《红色风暴》、《万水千山》、《茶馆》、《马兰花》、

《蔡文姬》、《关汉卿》、《霓虹灯下的哨兵》等一大批成功的剧作。

其中的一些优秀作品,成为某些剧团的保留剧目,甚至成为民族

艺术的骄傲。

《茶馆》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创作的话剧剧本,经由中国著

名导演焦菊隐执导,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一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

参与演出。多年以来,这出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它已成为中国

当代话剧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80年代初期,《茶馆》曾赴联邦

德国、法国、瑞士、日本等国演出,反响强烈,被誉为“东方舞

台上的奇迹”。

《茶馆》演出的成功,既显示了老舍戏剧创作的雄健笔力,

也凝聚着导演焦菊隐舞台处理的超人才华。

总的来看,90年代的探索剧,已经从单纯的形式变革的热

衷转向了对于戏剧以独特视角阐释现实人生的注重。有人认为,

90年代的话剧探索,实际上是向着新现实主义的方向回归。所

谓新现实主义,即在传统的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中融入现代主义

的基质,从而使话剧舞台呈现出新的态势。

第一、政治的近代化(民主制度)

1.戊戌变法时期: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

子参与政权。

2.辛亥革命时期: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

时约法》。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31年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1949年

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社会主义时期: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1954年召开

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代

表人民的利益。

第二、思想的近代化

1.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李鸿章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

以“自强”和“求富”。

3.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倡西学、兴民权,实行君主

立宪。

4.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等主张用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

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5.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大力宣传资产阶级

文化,提出民主和科学。

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挥

集体的智能,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

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7.社会主义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

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

本文发布于:2022-12-31 11:32: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51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黄梅天
下一篇:twb
标签:生活方式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