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天悯人

更新时间:2022-12-31 11:15:17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31日发(作者:totolook)

芦花一曲悲天悯人泪不止,谢青腔韵婉转细腻更悠长

前两天(5月18日)去上营村看太行晋剧院的戏了。那天晚上的折子戏是张芙蓉的

《喜荣归》,本戏是谢青的《芦花》。

又一次看《喜荣归》,才感觉这个戏演好了还是很有意思的。整出戏没有几句唱,全凭

演员的表演功力来夺人眼球、引人注意。张芙蓉演得挺好,通过细腻的表演,可以感觉到

是一位心里有大主意、有想法、敢爱敢恨、为了心上人敢于蔑视传统礼教的妙龄少女。“不

管他是什么样人,只要从我面前一过,我就看准了他成材呀还是不成材。”也可以说是慧眼

识郎君吧!虽然张廷玉一时不得志,可秀英就是看准了他,所以看到廷玉花儿模样的时候,

仍是不忍心责打于他,最后没得办法,只好让老崔平代为受过了;崔母让廷玉写退婚文书,

秀英仍旧百般阻挠,又暗中相告廷玉不要答应。这样的女子谁不待见?张芙蓉的表演很好

地表现了秀英的这些性格特征。刚刚上场的时候,秀英低头、低眉、心事重重,好似愁有

千万,之后,和老崔平的耍笑逗乐,得知廷玉高中后她对母亲的不理不睬、轻言慢语,见

到廷玉依然贫困时的惊讶、无奈、痛心、恨铁不成钢,责打廷玉时的不舍、不忍又不甘,

崔母逼廷玉写退婚文书时她的反对、暗中相劝,老崔平要赶廷玉出府时她的招架、躲闪,

复又得知廷玉果真居官后的惊讶、骄傲、喜不自禁,都通过张芙蓉的表演展现了出来,仿

佛一位娇嗔、贪耍、爱憎分明、知书达理、有主见的知性美娇娘站在我面前一般。真是让

人佩服!剧中老崔平也有不俗的表现。记得他在请姑娘出堂后,先要去美美地到府门外睡

上一觉,这时,他伸了个懒腰,结果台下的我跟着就打哈欠。完了想想,我真是对自己无

语,不过这也恰恰说明了老崔平这个懒腰伸得是有多么乱真!记得杨仲义老师在最近一期

的《走进大戏台》中说过,小美即大美,一点一点的美才形成整体的美,整体的美还要灌

输到情感里边,最后完成角色的美。的确如此,其实戏曲演员区别于戏迷票友的一大区别

就在于,戏曲演员是专业出身,做戏规范,有讲究,有分寸,细枝末节的表演也很到位,

而且情感流露真实、自然、不着痕迹。如果戏曲演员基本功不扎实,刻画人物不到位,那

演的戏就没法看,嗓子好的话,还能听听。就这出戏而言,我感觉也有瑕疵,首先是廷玉

的扮演者,是一副死脸子,脸上没戏,装穷时的穷酸样、后堂更换朝服后踌躇满志的傲气

都展现得不够,表演没有起伏,平平淡淡,这样自然没有出彩之处了;还有,崔母的扮演

者也是同样的毛病,突出不了人物个性;再有,就是老崔平和崔秀英的程式动作都有点重

复,之前用过的程式动作后面还会同样出现,这就降低的可看性和欣赏价值。不过,在我

看过的《喜荣归》中,这个版本还是不错的!

谢青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须生演员,陶醉于她的唱腔和表演。网上有她的《空城计》、

《打金枝》、《辕门斩子》、《鸡家山》、《花打朝》、《皇后骂殿》、《六月雪》、《日月图》、《蝴

蝶杯》等唱段,听着极其舒服,尤其是《空城计》中“自幼儿学艺在卧龙”一段,真是百

听不厌,那音韵真是如同空谷传响,婉转久绝。听着如此悠扬的调韵,夫复何求哇!这次

终于在现场看到了谢青老师的表演,真的是让我兴奋又激动,真不愧是享有盛誉的演员。

这次看的《芦花》,以前在现场从没完整地看过。看完之后,真的让人惊叹、佩服谢青的表

演才华和演唱功力。虽已时隔数日,但仍有几个地方让我印象颇深。

第一,谢青老师的唱腔。谢青的嗓音非常厚实,后劲足,拖腔铿锵有力、绵远悠长。

她的唱腔和绝大多数须生最大的一个不同之处就在于拖腔和尾音的处理上。其他须生演员

在处理拖腔和尾音的时候,相连音符之间的差异明显,音调的高低棱角分明,听起来很有

爆发力,也符合梆子戏高亢激昂的演唱特点,而且这样演唱也容易博得现场观众的喝彩。

但是,如果整出戏都这样处理的话,听一遍两遍不打紧,听多了就感觉所有唱腔如出一辙、

千句一律,没有多少新意。而且这种行腔方式也比较易学,听着听着自己也可以跟着哼唱,

慢慢地,也就感到厌烦了。如果不能根据剧情、人物、场景变化等来创腔,而是一味地用

这种方式演唱,自我感觉这样的演出充其量只能说是火爆,而不能称之为精彩。而且这样

的演唱也略显粗糙,经不起仔细回味,耐心推敲。

谢青老师在处理唱腔的时候,根据剧情需要,也会采用这种方式处理唱腔,而除此之

外,她也会用到一种非常特别的行腔方式,让人听起来耳目一新,感觉也极其舒服。这种

行腔,姑且就称之为“颤音”(至于专业术语叫什么,得另行考证)。这种唱腔在拖腔、尾

音处较之于上一种唱腔,特征尤为明显。它并不是以几个音高差异非常大的音符结尾,而

是选用几个差别非常小的音符,然后来回地在这几个音符上徘徊,从中听出音符之间的极

小差异。这种行腔听起来感觉就像是嗓子子轻微地上下抖动一般,很是耐听,正应了那两

句戏曲谚语,“要想唱好,学会拐弯抹角。唱得好,全仗巧。”如果说前听一种行腔有猛龙

过江,声势浩大,响彻云霄,“银瓶乍破水浆迸”之感,那么后一种行腔则是小桥流水,犹

如雨滴入水,波澜不惊,激起的层层涟漪虽然起伏不大,但也是绵延不断,以至千里。后

一种行腔非常婉转,声音似有似无,就像春雨一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不知

不觉间,这一句演唱已然结束,而自己仍旧沉醉其中,猛然回过神来,下一句已经开唱,

而却还想再听上一遍如此婉转的行腔。这种感觉,就我自己而言,就像是一种美味没有吃

够,还想再吃,却只能耐心等待下一次邂逅,真是让人欲罢不能!除此之外,这种行腔韵

味悠长,回味无穷,真正达到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效果。我个人非常喜欢这样的

行腔方式,它的震撼并不比前一种行腔那样石破天惊的振聋发聩要小。前一种行腔好比铺

天盖地般席卷全身,这一种则如沁人芳香一般,一丝一丝地渗入肌肤,融于心头,然后再

一点一滴地渐渐蔓延至全身。对于我这种吃软不吃硬的性格而言,后一种行腔更能把我征

服,让我拜倒。况且,这种唱腔的表现力更加细腻,体现了梆子腔婉转的特点,而且要想

对它驾轻就熟绝非一日之功,这就更增加了晋剧的无穷魅力。谢青老师能将这两种行腔结

合起来,让人时而感到狂风骤雨般的心灵震撼,时而感到细雨清风般的柔情抚慰。这种唱

腔真是让人如醉如痴,听上一句就如喝了竹叶青一般,云里雾里的,而且,后劲大!

就我所接触到的谢青的唱段而言,我感觉是在用后一种行腔方式处理的地方有,《空城

计》中“自幼儿学艺在卧龙”、“想必是探马回禀报军情”(只记住了这两处);《杀惜》中

“阎妈妈”;《芦花》中“人生在尘世上仁义为本”、“芦花之事赴火焚”(《芦花》中应该

有不少,只是看过一遍,仅记起这两处)等等。其它唱段中也有,这种行腔很特别,所以

一听就能听出来。

作为一名优秀的戏曲演员,应该潜心钻研戏曲艺术。就整部戏而言,要能从整体上把

握剧情的起伏,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就唱腔设计而言,应该对每一句唱腔细心雕琢,精

心设计。一出剧目,绝不是有个名编剧,名导演,名演员就可以冠之以精品剧目的称号,

而是应该再加上一套非常完美的表演技巧,非常优美的唱腔体系(后两者尤为重要)。通过

这些来精确表达剧本主题思想,人物内心世界,最后体现晋剧这一剧种的独特魅力,提高

晋剧的艺术品位,扩大晋剧的影响力。我们应当知道,晋剧不仅粗犷,而且细腻。而现如

今大部分的晋剧演员,不论哪个行当,似乎更加注重前者,轻视甚至忽视了后者。这样实

不可取。但愿晋剧界多出一些谢青这样的青年演员,对艺术能静下心来,孜孜以求。而谢

青的唱腔,走的正是传统晋剧的路子,所以,只有挖掘传统,才能更好地创新。

第二,谢青的表演。曾经在网上也看到过好几家的《芦花》,对照之下,感觉谢青这个

版本在表演上还是有不少亮点的。

首先,一上场,谢青笑容可掬,威严而不失亲和力,稳健的步履中又透着一股轻盈之

态,看起来非常平易近人,而有些版本的闵德仁则比较严肃,不怒自威,有一种距离感。

谢青这样塑造人物,一出场的定场诗就奠定一种慈父的基调,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

英哥敢于几次三番地失礼于父亲(闵德仁让英哥去请外公、外婆,李氏阻拦,他就说怕大

黄狗咬他,不去;闵德仁要怒写休书,命英哥取来笔砚,英哥竟将笔砚摔在桌子上)。至于

闵德仁鞭打芦花、怒写休书、庭前训子(实则训妻),则是感叹闵损、怒其不争;可恼李氏,

做下错事,不知悔改,竟然巧言狡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相劝李氏,防她再

犯。桩桩件件都是逼不得已而发怒。最后李氏悔过认错,夫妻俩还是那样和睦,李氏还撒

起娇来。看到此处,心中也好像如释重负。分分合合,这也许就是生活的常态吧。

其次,整出戏中,谢青曾在几个场景流泪不止。一处是,李氏言道,“将芦花絮在我有

娘儿身上,我害心疼”。作为父亲,本以为李氏是一位贤妻良母,此时突然听此一句,先是

震惊,然后是伤心,无尽的伤心,多少个日日夜夜,闵损忍饥受冻,隐忍不言,自己却一

无所知,反来鞭打闵损,难当父亲这个角色。这泪水包含了对闵损的怜惜,对自己没有尽

到责任的悔恨,也包含了对李氏这一番言语的痛心。仅这一个表情,现场观众就掌声雷动,

叫好声此起彼伏。我把手也拍疼了,从来没有这样过。一处是,闵德仁怒写休书,要撵李

氏出门,李氏苦求无果,反遭恶言,羞愧难当,欲一死了之,她爹爹也认为女婿做得太过,

要带女离去。此时,闵损大叫一声娘,跪地扑向李氏怀抱,苦苦相劝外公外婆将母亲留下。

此时坐在一旁的闵德仁听着闵损的诉说,竟然也泪如雨下。也许正是听到了闵损的这一番

言语,闵德仁心中的休妻之念才慢慢开始动摇。还有一处是,闵损手捧休约,拉着英哥,

跪在父亲面前相劝父亲。德仁想起前妻,看着眼前这般心酸凄惨之竟,再一次不能自已,

声泪俱下。在场的观众为之动容,掌声更加热烈,持续了好长时间,而一些阿姨们早已是

泪眼朦胧了。听一位老戏迷说过,看戏就看演员演得真不真,尤其是芦花这种苦戏,没有

表情,根本演不好,没有一定的表演功力也不敢演。谢青这样的表演,不可谓不真,功力

不可谓不深。

再次,闵德仁写下休书之后,先将休约放在地下,用脚狠狠地踏了一下,然后才按的

手印。这个举动的确出乎意料,不过过后想想,这样做也合乎情理。当时的矛盾可以说是

达到了一个高潮,是闵德仁最为生气的时候,也有些失去理智,作出这样的行为正好反映

出他对李氏的憎恨、不满、蔑视之情。虽然这样做可能有失闵德仁儒雅之士的形象,但是

人一旦被逼急了,哪个还顾的什么体统、体面。这一脚,踩得好!个人认为,舞台表演不

应该搞暧昧,不能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否则看着难受。恨就要恨得斩钉截铁,牙根咬断,

从头顶恨到脚底!

还有,在“训子”时,有一句唱词是“李氏善人哪”。在唱到“人”字的时候,谢青几

乎是完全用鼻音哼出来的,这可以看作是对李氏极大的讽刺。而且,鼻音想要发得有力、

清晰,就会不自觉地咬紧牙关,这个时候从鼻腔里发出的声音真的让人不寒而栗,那种表

情中充满了鄙夷。现在想想都汗毛直立,鸡皮疙瘩一地。可想德仁在唱到“善人”二字时,

他内心是多么不满,对李氏的所作所为是多么不屑。这种唱法很符合人物的心情,而且对

人的震撼匪浅。(之所以将这一点放在表演中,主要是觉得唱这一句时所做的表情非常完美,

很具震撼力。)

最后,在李氏认错之后,闵德仁在唱道“小婿我对二老有失恭敬,还承望二大人海量

宽宏”时,表情已不再像刚刚那样激愤,而是面带愧意,赧然一笑。毕竟刚刚太过激动,

免不了对二老有失礼之处。现在风波已过,夫妻还是夫妻,翁婿还是翁婿,自然要赔礼认

错,那样的表情实在是很符合人物当时的心情。这再次突出了闵德仁儒雅、达礼的形象。

这出戏中的其他人物也有不俗的表现。李氏是由任鑫爱扮演的,刻画人物也很到位,

唱腔也很动听,情感流露很自然,不做作;二位老人的表情也很丰富,尤其是那位外婆,

走起路来,摇头晃脑,很贴切(二位老人的滑稽表演使得这出戏并不总是那么悲,偶尔还

引人发笑,活跃一下气氛。但是正是这种喜剧效果的加入却又加剧了这种悲伤的情绪。有

时候戏正演到伤心之处,突然二老搞笑一下,这时的心情真的可以用哭笑不得来形容:想

笑,笑不出来,想继续悲伤,可又想发笑。也许最终还是笑了出来,但却是违心的、苦涩

的。这种感觉更加让人伤心、难受。);闵损的唱功很好,嗓子亮,音色也好听,表演也比

较自然。总得来说,这真的是一出好戏!记得曾经和晓娟看过半本《芦花》,当时她就说很

好看。不知她看了谢青老师演的,又会有什么感想呢?

当然,再好的戏也有瑕疵。就这出戏而言,闵损身材偏胖,不像是平日里忍饥受冻的

形象;英哥几乎从始至终只有一个表情,紧锁双眉,表情转换很少,也许是年龄还小的缘

故吧;李氏身形比较瘦小,和闵德仁站在一起不太相称,就像一位老戏迷说得那样:要是

再高上三寸就完美了;在闵损相劝母亲留下的那一段,乐队对气氛的营造显得有些不够,

比较散。

一出好的剧目,只欣赏一次,其中的精彩之处是根本不能够完全体会到的,尤其是谢

青老师的表演,必须得多听多看,细心体会,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期待能再次欣赏到谢青

老师的《芦花》和其它精彩剧目。

(以上言论仅是本人一孔之见,如有不同看法请留言探讨。)

须眉·清风郎

本文发布于:2022-12-31 11:15: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51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硬钢
下一篇:footprint
标签:悲天悯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