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际东西方大学

更新时间:2022-12-31 05:23:07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31日发(作者:exfat)

19

也会阻止世界大战的爆发。核武器看来并不是影响冷战东欧政治剧变,包括苏联的解体,因此我们在分析冷战结

的发展、联盟的模式或者大国行为方式的决定性因素。”束原因的时候,需要格外关注国内层次和个人层次的因

(JohnMueller,“TheEsntialIrrelevanceofNuclearWeapons:素。在分析国内层次和个人层次因素的时候,国际关系

Stability

inthePostwarWorld,”International

Security,Fall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学派之解释力较弱,实际上,现实主义

1988.)应该指出的是,米勒教授的思路同建构主义者的思

主要关注国际层次的因素,而不太重视国内和个人层次

路有相似之处,比如,很重视观念的作用。

的因素。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加迪斯教授在其1986年

值得注意的是,冷战结束后十分流行的建构主义学

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从两极国际体系、核武器的作用、科

派对于冷战结束原因之分析比较具有说服力。他们强调

技进步、意识形态、超级大国的“游戏规则”等等多个方面

戈尔巴乔夫观念的变化是导致冷战结束的根本原因。比

解释“持久和平”。这是一篇颇有说服力的文章。(John

如,建构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历山大·温特在其著

LewisGaddis,“The

Long

Peace:Elementsof

Stability

inthe

作中这样写道:“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是对美苏关系‘实

PostwarInternationalSystem,”InternationalSecurity,Spring

质’深刻的、概念上的重新评估。这是非专业人员的建构

1986.)

性的理论思考,在这种重新评估的基础上,苏联能够单方

四冷战的结束面地迅速结束冷战这个似乎已经固化的冲突。可能存在

客观条件,使苏联‘不得不’改变冷战观念,但是这并不能

我要谈的最后一个冷战史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当然

改变一个事实,即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观念就是冷战,正

就是冷战的结束了。

因为如此,改变这些观念,从根本上来说,也就是改变了

冷战在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之后,于上个世纪末突然

事实。”(亚历山大·温特著:《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

向终结。很有意思的是,世界上没有人预见到冷战会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版,第472页)有的学者专门运用

在这个时候结束,也没有一个国际关系理论流派预测到

构主义的分析方法,解释冷战结束的原因,引起

冷战史学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正因为如此,冷战史学家加

界的极大关注。

迪斯教授在冷战结

束后发表了一篇题为《国际关系理论与冷战结束》的长文,质疑国际关系理论的预见力。(John

五结论

LewisGaddis,“InternationalRelations

Theory

andtheEndof

如前所述,国际关系理论和冷战史研究是可以结合

theColdWar,”InternationalSecurity,Winter1992/1993.)

起来的。国际关系理论可以帮助我们阐述、分析和理解

现有的国际关系理论缺乏预见力,这是一个不争的

冷战史,我们需要有意识地运用国际关系理论来研究冷

现实,今后也不太可能会产生一个具有很强预见力的国

战史。同时,我们也可以用冷战史来检验相关国际关系

际关系理论。这是由国际关系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实

理论的解释力和局限性。

际上,缺乏预见力是社会科学的基本特征。属于社会科

此外,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包罗万

学的国际关系理论之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更清楚地描述

象和绝对准确的理论,每种理论都有局限性和不足。因

和解释国际关系实践,而不是预测未来。我们没有必要

此,在运用国际关系理论来分析冷战史的时候,我们必须

因为国际关系理论家未能预测到冷战的结束而否定其解

记住这一点,并且可以尝试运用多种理论方法来进行综

释力。国际关系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解释冷战结束的原

合分析。当然,在选择理论方法的时候,个人的选择和判

因,还是有所帮助的。

断也是很重要的。

前面分析冷战起源的框架,实际上也可以用来解释

冷战的结束。冷战结束绝不是由单一因素导致的,应该

【作者简介】张小明(1962),男,福建建瓯人,法学博

是多重因素导致的结果。我们同样可以从国际体系、国

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从事国际关系史、冷战

家和个人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因为导致冷战结束的最直

史和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接因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及其导致的苏联

美国外交史和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主义学派

任东来

(南京大学南京大学一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3)

在美国历史学的学科分类中,几乎没有欧洲那种以history)。当国际关系史在欧洲已经成为各大学历史系和

问题为主体、涉及多国多边关系的国际关系史(interna—政治系的必修课时,美国学者还在为外交史这个史学界

tionalhistory),有的只是美国外交史(U.S.diplomatic“后娘养的孩子”的学科地位,(stepchild,语出哈佛大学教授

万方数据

20

CharlesS.Maier在20世纪70年代末为美国史学家参加国际历

的世界领导角色以及不同文化国家对美国的反应有着

史学家大会准备的文章MarkingTime:the

Historiography

of

In—

特的理解。在一篇论述美国外交史学的长篇论文

中,韩ternationalRelations,后收录在MichaelKammen主编的美国代

德对美国的外交史学进行了宏观的梳理,概括

出以注意

表团论文集ThePastBeforeUs:Contemporary

Historical

研究精英决策的现实主义学派、注重美国国

内经济背景

WritingintheUnitedStates,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的新左派和注意地区文化背景的国际主义学派。而他最

1980)究竟是属于美国国史(nationalhistory)还是属于国

欣赏的就是最后一个学派(DiplomaticHistory,Winter,

际关系史而争论不休。(参见MichaelHogan

and

Thomas

1992)。在此之前,他就倡导过跨文化研究视角(intercul-

Paterson,eds.,ExplainingtheHistoryofAmerican

Foreign

tural

perspective),提出学习和借鉴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注

Relations,N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1)

重传统的语言训练和文化把握。

对美国外交史学者的狭隘视野,欧洲学者也极尽批

遗憾的是,他们的呼吁虽然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和重

评挖苦之能事。在生前一篇出色的学术综述中,英国著

视,但是,在美国外交史的学术研究和写作中,索恩批评

名国际关系史学家、英国科学院院士、苏塞克斯大学教授

的“美国与×x国关系”范式依然是一统天下。这从每年

克里斯多佛·索恩(ChristopherThorne)毫不客气地指

《外交史》春季号上刊登的美国对外关系博士论文题目总

出,美国学者的外交史写作充满了“地方主义”的狭隘气

揽,就可见一斑。

息,一切以美国为主,形成了“美国与XX国”(The

United

在这些博士论文中,绝大多数题目都是视野狭小的

Statesand

XX

paradigm)的美国外交史写作范式。他甚

至建议美国对外关系史学会(theSociety

forHistorians

of

“美国对××国政策”,而从这些作者的名字又可以猜出

来,大多数作者是外国人,也就是来自论文题目所研究的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SHAFR)应该改名为美国国

际关系史学会(theSocietyfortheUnitedStatesHistori—

那个美国政策的对象国。显然,在掌握对象国语言、了解

对象国文化、研读对象国文献方面,他们拥有明显的比较

ansofInternationalHistory),其会刊《外交史》(Diplo—

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这个状况的形成与美国史学人才

maticHistory)则改名为《国际关系史评论》(Review

of

的训练方法和学术环境有关。博士论文的要求是基于第

InternationalHistory)。(参见ChristopherThorne,“After

一手文献的原创研究,而在可利用的文献方面,美国外交

the

Europeans:AmericanDesigns

frothe

Remaking

ofSoutheast

Asia,”Diplomatic

History,Spring1988)J颐便提一句,索恩虽

档案之丰富,管理之先进,接触之简捷,使用之方便,没有

然以研究亚洲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见长,但是,最令学界

哪一个国家可以比拟。因此,考虑到起码的机会成本,如

敬佩的,是他不断超越自我的探索精神,是他不遗余力地果博士论文选择外交史题目,不论是在美国史领域,还是

追求国际关系研究新方法和新领域的热情。在学术界日

外国史专业,都会选择与美国政策相关,而且往往是美国

益专门化,各学科间画地为牢的潮流中,这位牛津大学培

为主的双边关系的题目。实际上,不仅在美国,就是在中

养出来的通才,却反潮流而动,试图打通历史学、国际关

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比如,作为中国最早的国际关

系和社会学之间的人为篱笆,建立一种一般学者连想都

系史和美国史方向的博士,时殷弘和任东来就不约而同

不敢想的国际关系的历史社会学(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地选择了中美关系史的题目。

Sociology),“将国际关系

引入历史社会学,把社会学引入

从目前美国外交史学界的现状来看,国际史仍然还

国际关系史,由此,他开拓了一种独一无二的社会探究方

是学者们所追求的一个高贵梦想而非真正的现实。对美

式(modeof

social

enquiry)”(参见,Jan

Aart

Scholte,“New

国学者来说,要建立真正的国际史决非一蹴而就的事业,

Border

Crossing:Christopher

ThorneandInternationalHisto—

仅仅是掌握和精通一门非西方语言,就不知要耗费多少

ry”,The

SHAFRNewsletter,June,1994)。1992年他因病

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是毕生的心血,因此,对每个个

去世,年仅58岁。索恩的英年早逝曾引起了大西洋两岸

体而言,国际史的实践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反过来,

外交史学者的一片哀悼之声。他的著述和史学思想理应

非西方学者也是如此。显然,国际史的构建绝非个体努

受到我们更多的关注。

力所能实现的目标,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各方、特别是

实际上,在索恩尖锐批评的前后,美国的一些有识之

各国学者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语言和文化优

也认识到问题的所在。这其中以两位研究美国与东亚

势,对一个共同的课题,在完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平

关系而著名的外交史名家、哈佛大学教授入江昭(Akira

行或合作的研究。在这方面,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

Iriye)和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韩德(Michael

Hunt)最为突的国际冷战史项目(theCold

WarInternational

History

出。1978年和1988年,入江昭先后出任过美国对外关系Project,CWIHP),就是成功的典范。在过去的十年

中,

史学会主席和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其主席演讲题目分别

它利用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等财团的资助,组织曾

经是是“文化和权力:作为跨文化关系的国际关系”和“历史的

相互对立的东西方国家以及南北方国家的众多学

者,共

国际化”。无独有偶,韩德在1990年担任美国对外关系同发掘冷战铁幕两边的外交档案和口述资料,

对冷战起

史学会主席时,也发表了以“美国外交史的国际化”为题

源、中国内战、中苏同盟、朝鲜战争、波匈事

件、古巴导弹的演讲。入江昭和韩德对索恩的回应绝非偶然,前者的危机、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安哥拉冲突

和冷战结束等

Et裔背景,后者早年在亚洲中东生活经历,让他们对美国重大冷战课题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史研究,其多视万方数据

21

角、多中心、多层次、多国档案文献、多国学者合作的跨文

与外交史学者有意识地借鉴和使用国际关系理论中

化和跨学科特点,打破了美国学者一度垄断的单向度冷的概念和方法相对照,国际关系学者也广泛地以外交史

战研究,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全景式国际冷战史研究。为素材,构建自己的理论和分析模式,他们所取得的学术

国际冷战史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外交史的掌门人之成就看上去比他们外交史同行的跨学科探索更为引人注

一、原俄亥俄大学教授加迪斯(John

Gaddis)。加迪斯以目,这在现实主义学派那里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一现象

研究美国对苏冷战的遏制战略一举成名。虽然他以研究毫不奇怪,因为作为20世纪30年代才出现、60年代以

后美苏关系见长,但他却不通俄语。不过,他擅于扬长避才发展成熟并独立为一个单独学科的国际关系理论,其

短,大量借鉴国际关系和战略学理论,并成功地把它们应思想资源主要就是三个方面:从古希腊修昔底德的《伯罗

用到外交史研究,再加上他研究的美苏关系是当时的“显奔尼撒战争》到英国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再到普鲁

学”,因此,其在美国外交史研究中的权威地位很快得到

士兰克的《世界史》的外交史传统;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确立和巩固。在入江昭和韩德倡导外交史的跨文化研究

的《政治学》到意大利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再到英国

方法的同时,加迪斯则不遗余力推动跨学科研究法(inter—霍布斯的《利维坦》的政治学传统;以及从法国博丹的《国

discipliharyperspectives)。(参见Gaddis,NewConceptual家论六卷》到荷兰格老秀斯《战争与和平法》,再到近代海

ApproachestoStudy

ofAmerican

ForeignRelations,Diplomatic牙和平会议的法律(国际法)传统。

History,Summer,1990)因为在以往对传统外交史的批评

作为现实主义学派最有影响的国际政治学者,摩根

中,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除了上面提到的视野狭窄,只

索(HansMorgenthau)、基辛格和凯南(他同时也是一位

关注双边关系,而在双边关系中,又忽视美国政策对象国

出色的外交史学者),无一不是从外交史中汲取养分,区

文化历史及其对美国反应这样的批评外,还有就是批评

别不过是前两位从欧洲列国复杂的争霸史中寻求共性,

外交史学者坚持外交史的人文学科特性,不注意研究方

后者从美国相对简单的外交史中分析个性。此外,关注

法,不善于向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及其分支国际关系

世界政治的国际经济专家金德尔伯格(CharlesKindle-

学的学习。

berger)和关注国际经济的国际关系学者吉尔平(Robert

与需要多种语言的跨文化研究法相比,美国外交史

Gilpin),分别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近代霸权战

争学者在跨学科,特别是利用政治学理论方面,取得的进步

的历史中,推导出了领导权(霸权)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

则更为明显。这种鲜明的对比显然与美国社会科学研究

性。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大师沃尔兹(Kenneth

的世界领先地位,以及美国博士培养中注重理论和方法

waltz)的理论创新,更是深深得益于他对《伯罗奔尼撒战

的训练有关。有人专门统计和分析过《外交史》杂志从

争》这一外交史不朽名著的研读。而对国际关系的微观

1977年创刊到1991年为止所有论文的引文,发现这些论

研究产生过极大影响的《决策的本质》(Esnce

of

Deci-

文大量地引用政治学著述,外交史业已发展成为不折不

sion),则完全是缘于哈佛大学政治学家艾利森(Graham

扣的“跨学科方法史”(interdisciplinaryhistory),但在利用

Allison)对古巴导弹危机这一外交史课题的创造性研究。

外国文献、参考外语论著方面,这些论文却差强人意。(参

这一外交决策理论的不朽著作1971年出版第一版时,

见The

SHAFR

Newsletter,Dee.,1992)

关古巴导弹危机的决策文献除了若干回忆录外基本阙

在加迪斯之前,研究欧洲外交史的美国老一辈学者

如,但是,作者严谨的逻辑、极具启发性的模式和周全的

克雷格(GordonCraig),就已经在呼吁把外交史和国际关

分析,却弥补了文献的不足。在各方外交档案解密公布

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1982年他出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

后,其基本结论和分析框架依然站得住脚,因此,在30

时发表的演讲就是“历史学家与国际关系研究”。而且,

后,该书经过修订后出版了最新的第二版,并受到广

泛的

他还身体力行,与在斯坦福大学的同事、著名国际关系学

好评,由此,不能不让人承认理论的魅力。

者乔治(AlexanderGeorge)合作撰写出版了《武力与治国

外交史学者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应用,国际关系学者

方略))(ForceandStatecraft),作为政治系和历史系国际

对外交史的解析,以及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成就了一大

关系史的教材。该书是目前见到的把外交史与国际关系

批同时为这两个学科所接受的学者及其著述,证明了跨

理论结合的最佳著作,目前已出版了第3版(1995)。由于

学科的魅力。不过,不论是外交史,还是国际关系理论,

有意识地借鉴和使用国际关系学的概念和方法,加上扎

其主要角色依然是国家(国家组织)及其行为,因此,并没

实的史料功底和出色的文笔,一批外交史学者的重要研

有真正的学科超越和学科创新。如果外交史在新世纪还

究成果不仅在史学界,而且也在政治学界产生了较大的

需要新的生长点的话,甚至是学科创新的话,那么,索恩、

影响,例如加迪斯对冷战结构的理论研究,来自英国、现

人江昭和韩德等人所倡导的跨文化研究与国际关系的历

在耶鲁大学任教的肯尼迪(PaulKennedy)对全球力量结

史社会学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努力的方向。

构变迁的宏观探讨,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勒夫乐(Melvin

Leffler)对国家安全战略极为精致的分析,等等。因此,他

【作者简介】任东来(1961一),男,江苏人,历史学博士,

们的论文也常常出现在《外交))(ForeignAffairs)、《对外

南京大学一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从事美

政策))(ForeignPolicy)和《国际安全》(International

Se—

国史、中美关系史研究。

curity)这样一流的国际关系期刊上。

万方数据

本文发布于:2022-12-31 05:23: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40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