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关于语文教材与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人教版新课标
一、共性与个性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教法的改革必须紧紧
围绕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这是语文教材、教法改革
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忘记了这一点,就会背离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语文教学服务于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是通过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的,因为"
共性寓于个性"是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然而,多年来,我们总是过多地强调了
共性,在某些方面,甚至完全用从其他学科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取代语文学科的个
性,从而使语文教学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科特有的教学规律,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低
下.
比如,"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幢这个命题,对其他学科而言,也许具有普遍意
义,可对语文学科来说,却未必完全适用.如果把"识字、写字、积累词语、背熟若
干句子和段篇"等视为语文知识,还可以说,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因
为没有上述基础,读写就无从谈起.但事实上,在大多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心目中,
语文知识主要是指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等学科所
讲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仅对语言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不是语文能力形成
的必备基矗因为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没有学过语法修辞知识的人,完全可以
凭着正确的语感使用母语阅读、说话和写作.然而,由于我们把"知识是形成能力
的基幢奉为语文教学的规律,又把语文知识仅仅理解为语修逻文等静态的知识,
于是,我们把大量对中小学生学习语言〔不是研究语言〕基本无用或用处不大的
语文知识灌输给中小学生,结果是费时甚多,收效甚微.
再如,"反对死记硬背"这个口号,对其他学科,特别是数理学科来说,无疑是
正确的.因为"死记硬背"一大堆公式、定理,却并不理解,也不会应用,可以说毫无
意义.然而,就语文学习而言,需要的恰恰是"死记硬背".背诵,是我国传统语文教
学的重要方法.一篇文章,背熟以后,它的语汇、句式就可以化为读者自己的语言
储备,一旦需要用的时候,就可以自然地倾泻于笔端,成章于口头.不少青年看见
老一辈随口引经据典,如数家珍,常常感到惊奇羡慕,说破了其实也没有什么,就
是因为他们在记忆力旺盛的时候,下过一番熟读和背诵的功夫.我们的学生笔下
生涩,词汇贫乏,文理不通,原因主要在于读得太少,背得太少,头脑里没有储备下
2/5
足够的文章.事实证明,不背会数百篇典范的文章,要想在说话和写作时做到辞顺
义畅、左右逢源、吞吐自如是不可能的.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在"反对死记硬背"
口号的影响下,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上,留给学生读书的时
间十分有限,更谈不到熟读、背诵了.长此下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岂非一句空
话?也许有人会说:你把"反对死记硬背"这个口号的含义理解错了,我们反对的
是在学生根本不理解的情况下让学生死记硬背,并不是一概反对背诵.我的回答
是:以小学生为例,他学习的课文,只要能读下来,有多少不理解的呢?何况,从小
学生学习语言的角度讲,对一些典范的作品,只要牢牢地记住即可,不可能也不需
要让他透彻地理解.一味地追求理解深透就可能导致繁琐的分析或倾盆大雨式的
讲解.
二、语文教学与语文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材教法的改革中,如果对语文教学和语文课堂教学的关系缺乏清醒
认识,要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但语文教学不等于语文课堂教学.如果我们把语
文教学看做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指导学生进行的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
言的所有活动,那么,就应当承认,语文教学的范围要比语文课堂教学的范围大得
多.
首先,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课外活动"主要包
括课外阅读、课外练笔、兴趣小组活动和其他语文课外活动.实践证明,语文课外
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途径.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以一定数
量的语言材料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为基础的.而课内的阅读和作文,则很
难满足语言实践需要.早在50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学习国文》中就曾说
过:"国文教本为了要供学生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
长……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
说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学校里的
定期作文,因为须估计教师批改的时间和精力,不能把次数规定得太多.每星期作
文一次算是最多了;就学生历练方面说,还嫌不够.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
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可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和课外练笔,
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
3/5
其次,扩展开来说,语文的学习既不限于语文课堂,也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课
外阅读和课外练笔.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
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也就是说,生活的范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大.
因此,语文教材、教法的改革要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破除那种把语文教
学跟语文课堂教学等同起来的观念,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课外活
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这个新的体系要求在着力进行
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沟通语文课堂教学同课外活
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和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生
活的联系,从而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
三、工具性与思想性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
语言文字,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其标志为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
有人承认语文是工具,但否认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理由是:语文课
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作品,而作品或表达一种思想,或阐释一个道理,是无法
用工具性来概括的.
事物的性质,指的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的性质指
的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属性
是什么呢?不妨从一些最平常最简单的事例谈起.《益虫和害虫》是小学自然课
本中的一篇课文,有没有人会把它编入数学课本、社会课本呢?大概不会有这样
的人.《买东西的学问》是小学社会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有没有人会把它编入自然
课本、数学课本中呢?恐怕也不会有这样的人.同样的道理,作为数学教材的《多
位数的读法和写法》,如果有人把它编入自然课本或社会课本,那一定会传为笑谈.
但是,请注意,作为自然教材的《益虫和害虫》完全可以编入语文课本,作为社会
教材的《买东西的学问》也完全可以编入语文课本,甚至作为数学教材的《多位
数的读法和写法》也有编入语文课本的资格.事实上,确曾有一些语文教师,把数
理教材的某些章节拿到语文课上教,结果提高了学生自学数理教材的能力,效果
很好.可以这样讲,凡是语言规范的文字材料,不管它是属于哪一门学科的内容,
都可入选语文教材,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具备这样的特点.这是什么原因
呢?原因就在于除语文之外的其他学科,教学的着眼点是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
4/5
而语文学科正好相反,它的着眼点不是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而是表述某些内
容的语言文字形式.一个注重的是内容,一个注重的是形式;一个着眼于表述的对
象,一个着眼于表述本身,这就是其他学科与语文学科区别的根本点,这也正是我
们认定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的主要理由.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但不是语文学科惟一的性质,语文学科还有
许多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的思想性〔近年有人提出"人文性"这个概念,笔者认
为"人文性"比"思想性"的概念外延更为宽泛,似更为全面.但考虑到对"人文性"
这个概念的理解上尚有分歧,故仍用"思想性"这个概念〕.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是由
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决定的.第一,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个工具不用便罢,
只要一用它,就必然要流露使用者的倾向或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说话、写文
章都是在借助语言这个工具表达思想感情.既然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运用不能脱
离思想而独立存在,而语文学科就是训练学生使用这个工具的,所以,语文学科也
就必然具有思想性.第二,不管教材按什么样的体例编写,典范的作品都应该是语
文教材的主体.指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着眼点固然应该放在让学生掌握语文这
个工具上,但根据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理,谁也不可能脱离文章的思想内容理
解文章的语言形式,因为形式的好坏,归根结底要看它是否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内
容.
综上所述,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
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质,语文学科在训练学生听说读
写能力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应融于听说读写训
练之中,而不应该是空洞的说教或穿靴戴帽.
四、学习语文和研究语文
把学习语文和研究语文区别开来,是对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一大贡献.就
笔者涉猎的范围而言,最早明确提出语文课的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而不
是研究语文的,是湖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遗憾的是,洪先生的这一
观点并未引起语文教学界的足够重视,也未得到广泛的传播,因此,笔者不揣冒昧,
想在这里重提这一观点.
如果我们认定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培养
语言学家、文学评论家,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习语文,而不是
5/5
组织学生去研究语文.固然,"学习"和"研究"并不是两个完全对立的概念,"学习"
的过程中难免需研究,"研究"的过程中也难免要学习,但它们毕竟有着质的区
别."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
而"研究语文"的目的在于从理性上揭示语文的规律."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是语
文实践,即听说读写的实践;而"研究语文"的基本方法是对语文现象进行分析、
归纳、抽象、概括."学习语文"的结果是,学生不一定掌握多少理论知识,但能在
实践中纯熟地运用语文这个工具;"研究语文"的结果是,可能掌握不少理论知识,
也可能对某些语文现象作出正确分析,但运用语文的能力却并无明显的提高.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弊病,是用"研究语文"取代了"学习语文".这也是
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语文教材、教法的改革恐怕须从这里
入手.
本文发布于:2022-12-31 03:04: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33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