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考点强化训练十文言文阅读-—文化常识
(时间:40分钟)
一、基础题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
太学学习的生员,统称“诸生"。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
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
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官吏。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
达敬意。
答案:D
解析:“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
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C.“昆弟”指兄弟,常比喻亲密友爱。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
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庙食”指的是古代有功之人死后,政府为他立庙,让他
接受奉祀,享受祭飨。
答案:C
解析:“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陟"中的“黜"指晋升、进用,“陟”指降职或罢免,词
语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有大射、宾射、
燕射、乡射四种。
C.“旧典”,“典”有可以作为标准的书籍,标准或法则等意
思,“旧典"指旧时的制度、法则,古代的典籍或老典故等。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
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答案:A
解析:“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三大类.
B.“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类似于今天的退休制度。源于
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
母亲丧事叫“丁母忧".
D.“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皇子读书,为
其讲学,供其顾问。
答案:C
解析:“在官府内闭门守孝”的说法错误。“丁忧"指遭父母之
丧,古代朝廷官员的父母亲若去世,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
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离职回到原籍守孝。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按照规定,父母死后子女
要居家守丧,服丧期满后才能复出做官.
B.“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
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很多官员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
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现的等第来定赏罚.
答案:A
解析:“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服",指帝王或高官为隐蔽身份而改穿平民便服。
B.“赙助”,指赠助丧家的财物。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D.“门生”,汉人称亲受业者为门生,相传受业者为弟子。
答案:D
解析:汉人称亲受业者为弟子,相传受业者为门生.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及其嫡长子养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以便向他们
求教,叫“乞言”.
B.“东宫"既指太子所居之宫,亦指太子,古代设三少、三公
等侍奉太子。
C.《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
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女聊斋志异》是他专写女
性主人公的作品.
D.“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区。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答案:C
解析:《女聊斋志异》不是蒲松龄的作品。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吊伐”指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
讨伐他(们)。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B.“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立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
对于有德政的官员,人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C.《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
实践的根源,是中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
D.“部伍”指部曲行伍,是军队的编制单位,泛指部队.
答案:A
解析:“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指抚慰百姓,讨伐有罪的
人。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老”是黄帝与老子的并称,道家以黄、老为始祖,因
此也称道家为黄老。
B.“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
代。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C.《礼记》,中国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汉初儒家礼仪论著的
总集.其内容包括礼制和儒家哲学两部分.
D.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定丧服的轻重。期,穿一周年孝服的
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
比较近的亲属.
答案:B
解析:“总角"指的是古人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称呼人时类型比较多,可以直称姓名,也可以称字、
号、谥号,还可以称籍贯、官职。如称杜甫为杜工部,这是称字.
B.“爵”,君主国家贵族封号(中国古代分为“公"“侯
"“伯”“子”“男"五等),如王安石被称为荆国公。
C.“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后人因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徒,
即用以指屈原。
D.“乞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意谓使
骸骨得归葬故乡,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
书。”
答案:A
解析:称杜甫为杜工部,这是称官职.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二、阅读题
(2015·陕西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沈焕,字叔晦,定海人.试入太学
..
,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
焉。乾道五年举进士,授余姚尉、扬州教授
..
。召为太学录,以所躬
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①同僚忌其立异.会充殿
.
试
.
考官,唱名曰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
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
朝而道不行耻也。言路②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
教授而去。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③,百司次舍供帐酒
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
宴乐自如,安乎?”汝谐属焕条奏。充修奉官,移书御史,请明示
丧纪本意,使贵近哀戚之心重,则茇舍菲食自安,不烦弹劾而须索绝
矣。于是治并缘④为奸者,追偿率敛者,支费顿减。岁旱,常平使分
择官属振恤,得上虞、余姚二县,无复流殍.改知婺源,三省类荐书以
闻,遂通判舒州。间居虽病,犹不废读书,拳拳然以母老为念、善类
凋零为忧.卒,丞相周必大闻之曰:“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
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焕人品高明,而其中未安,不苟
自恕,常曰昼观诸妻子,夜卜诸梦寐,两者无愧,始可以言学。追赠
直华文阁,特谥
.
端宪.焕之友舒璘字元质,奉化人。璘乐于教人,尝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曰:“师道尊严,璘不如叔晦,若启迪后进,则璘不敢多逊。”
(节选自《宋史·沈焕传》,有删改)
[注]①长贰:指官的正副职。②言路:指言官。③山陵:此指
营造陵墓。④并缘:相互依附勾结.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
/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B.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
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C.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
/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D.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
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
答案:A
解析:先通读语段,然后再比较各选项。比较四个选项,第一个
“乎"是句末语气词,所以“乎”后可以停顿;但是第二个“乎"相当
于介词“于",所以后面不能停顿,排除B、D两项;比较A、C,“耻
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在“耻”前停顿,排除C项,选择A项.
12.(考点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一项是()
A.太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
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
但均为传播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B.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
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C.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探花”,第三名叫“榜眼”.
D.谥,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
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定;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答案:C
解析: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焕为官尽职,受到举荐。这年干旱,沈焕被派到上虞、
余姚两县救济,再没有流亡饿死的人;任婺源知县,得到三省的推荐,
于是任舒州通判。
B.沈焕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营造高宗陵墓时,臣子宴饮作
乐,花费很多,他认为国家有大悲,不能如此,就上奏弹劾,终使显贵
近臣悲痛之心加强。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C.沈焕人品高尚,不随便宽恕自己。他曾经说白天从妻子孩子
那里观察,晚上从睡梦中卜测,只有两个方面都做到问心无愧,才可
以谈到学问。
D.沈焕去世后获得殊荣,友人多有评价。他去世后被追赠直华
文阁,赐谥号为端宪;丞相周必大高度评价他,舒璘则认为自己在师
道尊严上不如沈焕.
答案:B
解析:“终使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分析有误。“使显贵近臣
悲痛之心加强"是沈焕移送文书给御史,要求明确说明丧事本意后想
达到的目的,不是事实结果.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同僚
忌其立异.
译文:
(2)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
也。
译文:
答案:(1)身体力行善待众人,早晚接见学生(学习的人),勤
奋不懈地教诲引导,长官副长官同僚忌恨他标新立异.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2)追想立身朝廷不能够推举贤能称扬良善,我愧对沈叔晦,
益友有三人,沈叔晦没有对不起我。
【参考译文】
沈焕,字叔晦,是定海人。考进太学,开始同临川陆九龄成为朋
友,跟随他学习.乾道五年考中进士,授任余姚县尉、扬州教授.被召为
太学录,身体力行善待众人,早晚接见学生(学习的人),勤奋不懈
地教诲引导,长官副长官同僚忌恨他标新立异。适逢充任殿试考官,
唱名那天在庭下按序站立,皇帝觉得他仪表堂堂,派宦官问他的姓
名,众人越发忌恨他。有人劝他姑且钻营官职,因为道尚难推行,
沈焕说:“道与职能够分成两个吗?"引用《孟子》:“立乎人之本朝
而道不行,耻也.”言官认为是讽刺自己,请求贬黜他,在官才八十天,
调任高邮军教授而离京.后来充任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营造高宗陵
墓,百官休息处所供设帷帐酒饭的花费,供给很多,沈焕急切地对安
抚使郑汝谐说:“国家有大悲事,而臣子宴饮作乐自由自在,安心
吗?”郑汝谐嘱托沈焕分条上奏。充任修奉官,移送文书给御史,要求
明确说明丧事本意,使得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草屋薄膳自然安适,
用不着弹劾而使勒索绝迹。于是整治相互依附勾结做坏事的,索还
搜刮聚敛的,支出费用顿时减少。这年天气干旱,常平使分别选属官
救济,沈焕被派到上虞、余姚两县,再没有流亡饿死的人。改任婺源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知县,三省都向皇上写推荐书以使皇上知道他的事迹,于是被任命
为舒州通判。闲居时虽然抱病,仍没有中断读书,挂念母亲年迈、担忧
善良之辈沦落的心很恳切。沈焕去世,丞相周必大听到后说:“追
想立身朝廷不能够推举贤能称扬良善,我愧对沈叔晦,益友有三人,
沈叔晦没有对不起我。”沈焕人品高尚,而他的内心不安,不随便
宽容自己,(他)曾经说白天从妻儿那里观察,晚上从睡梦中卜测,
两方面都没有亏心事,才可以谈到学问。(他去世后)被追赠直华文
阁,特赐谥号为端宪。沈焕的朋友舒璘字元质,是奉化人。舒璘乐
于教诲他人,他曾经说:“在师道尊严上,我不如沈叔晦,如果说启
发后辈,那么我不敢太谦虚了.”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23:30: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23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