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钢琴培训

更新时间:2022-12-30 23:01:31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30日发(作者:托福报名排队)

器乐教学运用学习心得体会

中小学生的音乐创作不是自由创作,而是一种指导性的作曲,具

有体验和尝试的性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器乐教学运用学习,

供你参考!

器乐教学运用学习心得体会篇1

竖笛进课堂的教学,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的我已经尝试了5年。虽

然也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但还是觉得自己在竖笛教学上还是欠缺

理论化和系统化的知识。带着这份求知的心,我非常荣幸参加了20xx

年10月9日—14日在上海举行的“全国中小学器乐教学展示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和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

共同主办,旨在通过多种学术交流形式,推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领

域的改革与发展,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拓展中小学师生的乐器

教学空间。

这次学习主要分几个方面:观摩精彩的8节器乐教学展示课、音

乐会、专家报告与点评和参观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是不可多得

的一次教学成果展示与学习的绝佳机会,让我对器乐教学有了新的认

识,受益匪浅。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一谈这次学习的感受。

一、从课堂教学展示中,感受教师的音乐素养。

(一)研讨活动注重教师综合实力的展示。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深深感受到,音乐教师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性。

这次授课的老师在音乐教学方面的综合素质很好,无论是器乐演奏、

钢琴伴奏还是歌唱表演都彰显了教师自身的教学专长。印象深刻的有

天津的老师,他在给学生电子琴伴奏弹得让在座的学生和听课老师如

此如醉。哈尔滨市安广小学的吕萍萍老师执教的竖笛吹奏《牧场上的

家》,她的教态自然大方,整节课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师生配合

非常默契,充分展示了教师扎实的课堂基本功。广州市第三中学的黎

长学老师执教的《土家族打溜子》,课堂轻松愉快,教师语言幽默,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来台下听课老师一阵阵掌声……。最有

感触的是上海市中小学的学生们,他们的器乐基本功都非常的扎实,

如上海建平中学的口琴、上海闸北区第三小学的口风琴。上海的器乐

教学是我们看齐的方向。

(二)通过本次研讨活动,我深深感受到:教师要给自己制定继续教

育的计划。在这些优质课的示范引领下,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计划,

做到有方向有目标,发现自身的优势,多研究、勤思考、上好课,朝

自己确定的目标迈进,既有大目标也有小目标,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才能在音乐教学中与新课改同行。

二、从专家的报告中,感受如何进行器乐教学。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斌对全国的中小学

音乐教育工作者围绕新的课程标准中“器乐教学的性质、目标、内容、

特点、问题”等大家关注的、疑惑的问题在专题报告中进行了解答,

他指出器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合奏为

主要教学形式;以课堂乐器(打击乐器、竖笛、口琴、口风琴等)为主要

学习器具;学习演奏的初步技能,参与各种演奏活动;要和识谱、演唱、

欣赏、编创教学有机联系。并特别点出器乐教学中大家关心的问题,

如乐器购置、安全与卫生、教师技能、培训、乐器质量等进行了深层

次的阐述,让我深层次地领会了器乐教学的重要性,理清了乐器教学

和器乐教学的区分,收获了关于器乐教学中的教学智慧,既有实践方

面的研讨又有了理论方面的升华。

上海市打击乐协会培训部主任邹文灏——《打击乐的魅力——打

击乐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可行性报告》,结合他在实际教学中的案

例分析讲解,又让他所执教的学生行进乐团进行现场表演,乐团中孩

子的年龄从5至16岁,他们在表演中的那份自信、热情和对音乐的投

入,让在座的老师们折服,也让我深刻懂得器乐启蒙教学中节奏的稳

定在打击乐团中的重要性。

来自台湾台南科技大学教授黄渊泉的报告《竖笛的演奏与教学》,

黄博士介绍,台湾的每所学校都推行木笛进课堂,并拥有较强的木笛

教师队伍,各种木笛合奏团体也很多,演奏水准较高。相比之下,国

内在这方面则起步较晚,教学和演出中存在的问题也较多。黄教授对

我国师生的竖笛演奏指法提出的建议,颇具建设性。他还现场指导了

来自广州的一个教师竖笛乐团,从律学的角度,对竖笛演奏中的音准

问题提出了细致的要求,给我们很多启示。黄教授语言幽默,风趣,

和大家分享他的教育成果,让老师们听的意犹未尽。

本次活动在专家的指导下,使每位教师体会到由实践到理论,再

由理论到实践的升华过程。作为幸运的我更应该在听课中学习,在辅

导中感悟,在今后的教学中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结合即

将出台的《音乐新课程标准修订版》,进一步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特

色,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器乐教学运用学习心得体会篇2

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计算机教学集文字、图形图像、

声音、动画、影视等信息为一体,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内容与教学模

式有机结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新课标思路

的影响下,以强烈的真实感和直观表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注意

的持续,并通过人机互动操作,改变普通的接受性学习,倡导接受、

体验、发现、探究和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

学生的主观能动向创造意识转变,从而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最

好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

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

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的教学

效果也难尽人意,而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

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的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

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节奏,体会音乐

的意境。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丰富

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定会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

欲。

在欣赏管弦乐合奏曲《惊愕》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了

解乐曲里面的各种乐器的形状结构和音色特点时,我通过电脑分别插

播每一种乐器演奏的MIDI音乐片段,然后利用电脑展示每种乐器的图

片给学生看,使学生对每种乐器从形状到音色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能自然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

从而更进一步的去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在欣赏教学中,我

曾经对不同的班级做过这样的尝试:听磁带录音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

学生占百分之六十,教学效果一般;而通过多媒体欣赏音乐的班级注意

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学生对

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

兴趣,能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在欣赏课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欣赏课的教学模式变化不大,教师往往采取先介绍作

者、背景、乐器、然后就是听赏每一段后分析情感这个方法,所以,

对于学生来说,在上课的时候还能勉强听,到课后能说出点东西来的

还不多见。那么,我们能不能试着运用探究发现式的方法来学习呢?即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

特点的探究活动,特别是在进行浏览性欣赏与增大课堂容量的教学活

动中。如在课例《渔舟唱晚》的教学中,教师在欣赏了本课曲目后有

让学生欣赏了不同风格的作品,在教师举例使学生感受了音乐中的动

与静之后,学生便根据自己的音乐体验,在因特网上搜寻以动为主的

音乐以及以静为主的乐曲,同时将自己的收集成果展示给全班欣赏。

这样,不仅即时反馈了学生对静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

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使学生从一个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一个主动学习者,

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欣赏了许许多多的曲目,使课堂容量在不知不觉

中大大的增加了。

在学生上网搜寻曲目时,必须指定网站并指定内容。如:古典音

乐。由于学生平时上网听到的大多是流行歌曲,在任何一个网站随手

可拣的也是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的素质良莠不齐。为了确保让学生欣

赏精品音乐,唯有指定范围。这样同时能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

务。

另外,在欣赏课中,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视听相结合的效果,把一

些非造型的音乐配上了很生硬画面。这样不仅歪曲了音乐,同时更扼

杀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感受、体会。所以,千万不要为了盲目追求

视听教学模式而给音乐配上了很生硬画面。

信息技术在音乐学科中的运用的确给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我们

既要用好信息技术,又要注意信息技术可能给教学带来的弊端。素质

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创新人才,更需要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

的课程标准思路,不断学习琢磨,才能在长期的学习、使用信息技术

这个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时正确的把握好“度”使之为教学的最优化

服务,以此实现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是音乐教学流光溢彩。

器乐教学运用学习心得体会篇3

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第一次把“音

乐创造”作为四个内容标准之一,这样的拓展表明了新课程标准对发

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大力开展音乐创作

教学,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具有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学音乐创作

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是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破除音乐创作的神秘感

古今中外,许多感人至深的音乐名作都是作曲家在艰苦的脑力劳

动中创作出来的。所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作曲不是一般人可以涉足的,

超出了普通中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范围。然而,中小学生并非

没有音乐创作的愿望和能力,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能写、会自由绘画的

儿童不能创作出自己的旋律和节奏。中小学音乐教学不以培养作曲家

为教学目标,学生只要能通过创作实践获得体验,从而加深对音乐美

的理解,也就达到了目的。

小学生是具有音乐创作能力的,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他们

的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欲望,从而破除他们对创作的神秘感、

恐惧感。首先,要使学生相信自己具有创作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用

大量的事实鼓励学生,使他们从原有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其次,

在创作实践中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

的成绩和进步。教师也要尽力发现学生在创作上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

适当给予赞扬。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创作出较为流畅自然、相对比

较理想的作品,好像朗读学生作文中的范文一样,在课堂上予以吟唱、

分析。这样,学生必然会增强信心、提高兴趣,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将创作教学融合于其他音乐教学领域当中

音乐作品体现着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以作品为载体,在欣赏教

学、歌唱教学和器乐教学中,处处都可以渗透音乐创作的知识和技能。

如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作品

中使用的被称为“合尾”的传统作曲技法,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之

后,给出一个旋律片断,要求每个同学(或分小组)创作一段旋律,均以

此旋律片断做结束句,尝试“合尾”的创作手法。这种探究、体验的

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将创作实践融合于欣赏教学,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唱《送别》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选

用歌曲第一乐段来讲解乐汇、乐节、乐段、半终止、完全终止等作曲

知识。在这个乐段里,可以让学生知道:第一乐句的第一乐节与第二

乐句的第一乐节是采用变化重复的手法写成的,第一乐句的第一乐汇

与第二乐汇是采用模仿的方法写成的。在结合经典实例学习了这些音

乐结构知识之后,学生在创作中就可以尝试运用。

三、创作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创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作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

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创作教学要随着不同

的年龄和年级逐步加深,逐步提高要求和难度。假如学生们感到这种

创作很难做到或很难做好,就会产生消极畏惧情绪,就很难达到预期

的效果。

特别是在小学中、低年级,教师应设定一些参数,确立一个适合

学生能力的既定框架,从而保证学生不至于无从下手。常见的方法如:

1.用指定的节奏单词(节奏元素)编写节奏短句,并借助速度、力度变化

表现不同的情绪。2.节奏填空练习。3.为乐句选择终止音,以感受旋律

中稳定音与非稳定音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4.给出旋律问句,创

作旋律答句。5.修改不适当的旋律线。6.引导学生为简短歌词或日常生

活用语编写旋律。7.模仿经典作品片断创作等等。

四、创作教学要注重创作的“过程”,不应过分看重创作的“成

果”

中小学音乐课上的创作教学,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

创作能力,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技能基础,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不

可能是完善的,因此,不能以学生作品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作为创作

教学质量的依据。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衡量孩子们的创

作,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作品。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

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评价创作教学是否获得成效的主要依据。

例如:《闪烁的小星》是一节小学高年级以学习音乐创作为主的综合

课,该课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三个环节:导入环节,引导聆听、分析

《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使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变奏曲;探究环节,

通过对《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分段聆听、讨论、归纳,使学生知

道几种常见的变奏手法;应用(迁移)环节,以学习过的歌曲《小松树》

旋律为主题,进行变奏曲的创作练习。学生在尝试创作过程中模仿运

用了《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中的变奏手法,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

加深了对变奏曲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在课堂上创作的关于

《小松树》的变奏不可能达到出版、发表的水平,但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体现。

新课程改革将音乐创作纳入音乐教育之中,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

学习领域,这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大发展。音乐创作教学是极具探索

价值的教学活动,也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期待着更多

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的成果出现,为促进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发展提供科

学的指导。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23:01: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21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习网首页
下一篇:美容学院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