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为快乐之源
——《灰雀》文本细读
《灰雀》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二组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叙
述了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一个小男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以及
孩子改正错误由喜欢鸟到真正爱鸟的变化过程。课文以生动具体
的语言,简短、含义深刻的对话描写,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通过语言
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
点。男孩的语言和行为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让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
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列宁
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
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在整个事件
中,处处可以发现列宁善于观察对方的语言行动,即不伤害对方
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儿童
人格的尊重和爱护。
初读文本,感觉内容浅显易懂,只是突显诚实而已。再读《灰雀》,我分明
看到那个躲在文字背后的作者,正狡黠地眨着眼睛。文章题目叫灰雀”,作者的
心意只在与灰雀相关的那个男孩。询问灰雀的踪迹而已,男孩居然紧张得不能说一句连
贯的话没……我没看见。”这不禁引起我的疑惑。细细的往下读,作者又写到那个男孩
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觉得有意思!看来男
孩并不单纯是列宁在公园偶遇的孩子,而是与灰雀有必然联系的重要人物。但是,男孩与
灰雀有什么关系呢?作者不讲,只是让我们在文字中去揣摩。你看,一
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第二天,灰雀真的回来了。而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
低着头。随着文字的呈现,我们渐渐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而作者就在与我们的交流中轻轻
的颔首。
三读《灰雀》,发现课文以小男孩的出现为界,前后两部分语言基调明显不同。小男
孩出现之前,叙述性语言为主,随着平缓的讲述,列宁在树林中看灰雀,与灰雀为友的画
面慢慢的在我们眼前铺开,让我们看到灰雀的可爱以及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灰雀的可爱,文中用了两句话一一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
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色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林间来回跳动,婉转
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从颜色、活动、声音三个方面写出了灰雀的可爱。写颜色不写
其它部位的颜色,单写胸脯,可能其它地方的颜色都相同,列宁因喜爱而仔细观察发现了
它们三在胸部的细微差别。灰雀活动的时候不
是一上一下的跳动,而是来回跳动,这边跳一下那边跳一下,像个孩子似的顽皮,
甚至我们还能看到灰雀在枝头绕一圈又落回原处的活泼泼的身影。灰雀的声音很动听,
“婉转地歌唱”。作者不说灰雀在唱歌,而说歌唱,这是因为,灰雀当然不会唱歌,可
是我们听起来那声音像歌声一样动听,像唱歌那样鸣叫,可见作者写作的认真,用词的
考究。
其次是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种喜爱流淌在文章的每一个句子间。列宁每次走到白
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每次”都“要”仰“望”“经常”,无不透露着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来到、走到、发现,列宁看灰雀就像我们看自己家里一件早以熟识的宝贝,连串的动
作,让我们仿佛看到列宁一来到公园就走到那棵白桦树下,就发现那只灰雀没了,一
切都在第一时间完成,没有任何拖沓没有任何其它的动作。一定是列宁又有一天没见灰
雀了,他一定又给灰雀们带来喷香的面包渣可口的谷粒,他一定准备了一箩筐的话要跟
每一只灰雀说,可是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却不见了。我们可以想见列宁的担心。
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为了一只林中的灰雀,列宁找遍了周围的树林。他一定先从白桦树的旁边找起,
一棵一棵的找,把这片树林的每一棵树每一个树枝都找遍了,还是没有找到。于是,列
宁又到周围的树林里找,周围有多少片树林他就找多少片树林;每片树林有多少棵树,
他就找多少棵树;每棵树上有多少个树枝,他就找多少个树枝。这得花多少时间,得仰多
久的头啊。可是为了一只林中的灰雀,列宁义无反顾。这一切都是因为对灰雀的喜爱啊!
随着小男孩的出现,课文的基调发生了变化。表面平静的对话中处处隐藏着不可言说
的秘密,盾斗争,感受到面对列宁对小生命的炽热
之情,过程。文章就要结束的时候,非常明白地给
出了定论—吗?我们且从关于孩子的几处描写去体
会孩子的心路历程。
1、一个省略号。
没我没看见。
四处寻找灰雀的列宁偶遇小男孩,随口一问而已,小男孩紧张到说话断断续续。在被
询问的第一时间,男孩就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件不光明的事。当他发现列宁是那样在意灰
雀,对灰雀知冷知热的时候,感到自形惭愧,善良的男孩为了抚慰列宁想马上告诉列
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为什么不敢?担心列宁批评自己,担心自己一时的过失被
人当成永久的印记。小男孩多么在乎自己的品格,他希望自己永远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
大自然的人,因此他为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感到不安。
文章后面的部分以对话为主,在我
们可以感受到小男孩的心理矛小男
孩产生的关于是与非的自省男孩是
诚实的。是这样
2、两个一定。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会飞
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偶尔犯了错误的小男孩,在看到列宁的爱鸟行动后,马上觉醒,马上认识到自己的
错误,并进行自我调整。在短暂的挣扎之后,小男孩肯定的做出了抉择——一定
会、一定会。如果说,第一次的一定会多少还带点不确定,还带点被动,还是在看别
人的脸色而行事。那么,第二次的一定会就已经是非常肯定非常坚定的回答了,男
孩话语后的“!”非常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一定会把灰雀送还给树林,送
还给大自然!
3、三个词语。
(1)低着头。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看来男孩已经功德圆满了。而他却选
择了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等待列宁的批评,多么好的孩子啊,及时改正了自己的错
误,却仍然为自己曾经的过失感到深深的愧疚和不安。
(2)微笑。列宁看看男孩,看看灰雀,微笑了。对谁微笑,对灰雀微笑,问候灰雀。
更是对男孩微笑,是对男孩能及时改正错误的宽恕和欣慰。
(3)诚实。“诚实”是故事结束时,列宁对男孩下的定论。现代汉语词典对“实”
给出的解释是:不虚假。是的,男孩是诚实的,他说灰雀一定会回来,他就放灰雀回来
了。男孩是诚实的,虽然他曾经言行不一,说没看见灰雀,可是,他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行
为,把灰雀送还给大自然,男孩仍然是具有良好思想行为的人。
四读灰雀。有一种爱叫放手。列宁爱灰雀,男孩同样爱灰雀。列宁因为爱到灰雀的
家门口仰望灰雀,带着可口的食物,欣赏灰雀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男孩因
为爱把灰雀捉到自己的家中,装进精美的鸟笼。我们可以想见云雀在笼中的孤独、焦
躁。只有重归大自然的云雀才有欢蹦乱跳的快乐。是男孩的放手,让云雀重新获得自由
和欢乐。所以,我们读云雀,不单单停留在诚实上,我们还应该看到男孩对云雀的两种不
同的爱。让孩子在阅读中知道尊重生命,热爱自然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纵览课文内容,采用了明线和暗线相结合的写法,写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再
见到灰雀,这是一条明线,文章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发现灰雀不见了,怀疑可能是男孩
抓走了,诱导他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第二条暗线才是文章用意和中心所在,小学生理
解能力有限,若不细细品味,就很难理解其中韵味,因此好文章要多读、多品,方能明其
意知其味。
本课无论是明线还是暗线,教学突出以“爱”的情感为主线索,凭借列宁爱鸟、爱
孩子的故事,唤起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真爱。在这个故事中,灰
雀、列宁、小男孩,从一开始到故事结束,都是快乐的,只是中间稍有波折,探寻一下,
不难发现一条快乐足迹。从某种程度上说,经历过煎熬的快乐要来得更为炙烈。灰雀对生
命生生不息的眷恋,列宁对孩子的宽容,孩子对爱的理解,以及他诚实的行为,让我们顿
悟:有了爱,所以快乐着。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22:16: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19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