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奥数培训哪家好

更新时间:2022-12-30 22:15:02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30日发(作者:wonderful life)

小学奥数培训

第一章牛顿问题

解题关键:

牛顿问题,俗称“牛吃草问题”,牛每天吃草,草每天在不断均匀生长。解题环节主

要有四步:

1、求出每天长草量;

2、求出牧场原有草量;

3、求出每天实际消耗原有草量(牛吃的草量--生长的草量=消耗原有草量);

4、最后求出可吃天数。

1、牧场上有一片青草,牛每天吃草,草每天以均匀的速度生长。这片青草供给

10头牛可以吃20天,供给15头牛吃,可以吃10天。供给25头牛吃,可以吃

多少天?

分析:

如果草的总量一定,那么,牛的头数与吃草的天数的积应该相等。现在够10头牛

吃20天,够15头牛吃10天,10×20和15×10两个积不相等,这是因为10头

牛吃的时间长,长出的草多,所以,用这两个积的差,除以吃草的天数差,可求出

每天的长草量。

①、求每天的长草量

(10×20-15×10)÷(20-10)=5(单位量)

说明牧场每天长出的草够5头牛吃一天的草量。

②、求牧场原有草量

因为牧场每天长出的草量够5头牛吃一天,那么,10头牛去吃,每天只有10-5

=5(头)牛吃原有草量,20天吃完,原有草量应是:(10-5)×20=100(单位

量)

或:10头牛吃20天,一共吃草量是10×20=200(单位量)

一共吃的草量-20天共生长的草量=原有草量

200-100=100(单位量)

③、求25头牛吃每天实际消耗原有草量

因为牧场每天长出的草量够5头牛吃一天,25头牛去吃,(吃的-长的=消耗原

草量)

即:25-5=20(单位量)

④、25头牛去吃,可吃天数

牧场原有草量÷25头牛每天实际消耗原有草量=可吃天数

100÷20=5(天)

解:(10×20-15×10)÷(20-10)

=50÷10

=5(单位量)-------每天长草量

(10-5)×20

=5×20

=100(单位量)-------原有草量

100÷(25-5)

=100÷20

=5(天)

答:可供给25头牛吃5天。

==============================

2、牧场上有一片青草,草每天以均匀的速度生长,这些草供给20头牛吃,可以

吃20天;供给100头羊吃,可以吃12天。如果每头牛每天的吃草量相当于4只

羊一天的吃草量,那么20头牛,100只羊同时吃这片草,可以吃几天?

分析:

1头牛每天相当于4只羊一天的吃草量,那么20头牛就相当于4×20=80(只)

羊吃草量。

每天长草量:

(80×20-100×12)÷(20-12)

=400÷8

=50(单位量)

原有草量:

(80-50)×20

=30×20

=600(单位量)

20头牛和100只羊同时吃的天数:

600÷(80+100-50)

=600÷130

=4(天)

答:20头牛,100只羊同时吃这片草,可以吃4天。

==============================

3、有三片牧场,牧场上的草长得一样密,一样快。它的面积分别是3.3公顷、2.

8公顷和4公顷。22头牛54天能吃完第一片牧场原有的草和新长出的草;17头

牛84天能吃完第二片牧场原有的草和新长出的草。问,多少头牛经过24天能吃

完第三片牧场原有的草和新长出的草?

分析:

①、第一片牧场22头牛54天吃完3.3公顷所有的草,那么,每公顷草量是(包

括生长的):

22×54÷3.3=360(单位量)

②、第二片牧场:17头牛84天吃完2.8公顷所有的草,那么,每公顷草量是:

17×84÷2.8=510(单位量)

③、每公顷每天的长草量是:

(510-360)÷(84-54)=5(单位量)

④、每公顷原有草量是:

360-5×54=90(单位量)

⑤、第三片4公顷24天共有草量是:

90×4+5×24×4=840(单位量)

⑥、可供多少头牛吃24天:

840÷24=35(头)

解:(17×84÷2.8-22×54÷3.3)÷(84-54)

=150÷30

=5(单位量)------每公顷每天长草量

22×54÷3.3-5×54

=360-270

=90(单位量)--------每公顷原有草量

90×4+5×4×24

=360+480

=840(单位量)-------4公顷24天共有草量

840÷24=35(头)

答:35头牛经过24天能吃完第三片牧场原有的草和新长出的草。

==============================

4、用3台同样的水泵抽干一个井里的泉水要40分钟;用6台这样的水泵抽干它

只要16分钟。问,用9台这样的水泵,多少分钟可以抽干这井里的水?

分析:

用水泵抽井里的泉水,泉水总是按一定大小不断往上涌,这就跟牧场的草一样均匀

地生长,因此,把它当作牛吃草问题同解。

每分钟泉水涌出量:

(3×40-6×16)÷(40-16)

=24÷24

=1(单位量)

井里原有水量:

(3-1)×40

=2×40

=80(单位量)

9台几分钟可以抽干:

80÷(9-1)

=80÷8

=10(分钟)

答:用9台这样的水泵,10分钟可以抽干这井里的水。

==============================

5、火车站的售票窗口8点开始售票,但8点以前早就有人来排队,假如每分钟来

排队的人一样多,开始售票后,如果开3个窗口售票,30分钟后,不再有人排

队;如果开5个窗口售票,15分钟后,不再有人排队。求第一个来排队的人是几

点钟到的?

分析:

到窗口排队售票的人,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8点以前已等候的人(相似于牛吃草

问题中的原有草量),另一部分是开始售票时,逐步来的人(相似于每天长草量),

开售票窗口多少,相似于“吃草的牛”多少,售票时间相似于“牛吃草”天数。因此,

按“牛吃草问题”来解答。

每分钟来排队的人:

(3×30-5×15)÷(30-15)

=15÷15

=1(人)

售票前已到的人数:

3×30-1×30

=90-30

=60(人)

售票前已到的人共用的时间:

60÷1=60(分钟)

60分钟是1小时,即第一个来排队的人是售票前1小时到达的,8-1=7

答:第一个来排队的人是7点钟到达的。

第二章鸡兔问题

解题关健:鸡兔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问题之一,也叫“鸡兔同笼”问题。解答鸡

兔同笼问题,一般采用假设法,假设全部是鸡,算出脚数,与题中给出的脚数相比

较,看差多少,每差一个(4-2)只脚,就说明有1只兔,将所差的脚数除以(4-

2),就可求出兔的只数。同理,假设全部是兔,可求出鸡。

1、鸡兔同笼共80头,208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分析:

假设这80头全是鸡,那么,脚应是2×80=160(只),比实际少208-160=48

(只)脚,这是因为1只兔有4只脚,把它看成是2只脚的鸡了,每只兔少算了2

只脚,共少算了48只脚,48里面有几个2,就是几只兔。

解:(208-2×80)÷(4-2)

=48÷2

=24(只)------兔

80-24=56(只)

答:鸡有56只,兔有24只。

也可以假设80只全是兔,解答如下:

解:(4×80-208)÷(4-2)

=112÷2

=56(只)------鸡

80-56=24(只)

==============================

2、小明参加一次数学竞赛,试题共有10道,每做对一题得10分,错一题扣5

分,小明共得了70分,他做对了几道题?

分析:

假设他做对了10道题,那么应得10×10=100(分),而实际只得70分,少30

分,这是因为每做错一题,不但得不到10分,反而倒扣5分,这样做错一题就会

少10+5=15(分),看30分里面有几个15分,就错了几题。

解:(10×10-70)÷(10+5)

=30÷15

=2(道)------错题

10-2=8(道)

答:他做对了8道题。

==============================

3、有面值5元和10元的钞票共100张,总值为800元。5元和10元的钞票各

是多少张?

分析:

假设100张钞票全是5元的,那么总值就是5×100=500(元),与实际相差800

-500=300元

差的300元,是因为将10元1张的算作了5元的,每张少计算10-5=5(元),

差的300元里面有多少个5元,就是多少张10元的钞票。

解:(800-5×10)÷(10-5)

=300÷5

=60(张)------10元面值

100-60=40(张)

答:有10元的钞票60张,5元的钞票40张。

==============================

4、有蜘蛛、蜻蜓和蝉三种动物共21只,共140条腿和23对翅膀,三种动物各

多少只?(蜘蛛8条腿,蜻蜓6条腿2对翅膀,蝉6条腿1对翅膀)

分析:

假设蜘蛛、蜻蜓、蝉都是6条腿,那么总腿数是6×21=126(条),比实际少140

-126=14(条),这是因为一只蜘蛛是8条腿,把它算作6条腿,每只蜘蛛少计

算了8-6=2(条),少算的14条里面有几个2条,就是几只蜘蛛,即14÷2=7

(只)。从总只数里减7只蜘蛛,就得21-7=14(只)是蜻蜓和蝉的和。再假设这

14只全是蜻蜓,那么翅膀应是2×14=28(对)比实际多28-23=5(对),这是因

为蝉是1对翅膀,把它算成2对了,每只蝉多算了1对翅膀多出的这5对翅膀里

面有几个1对,就是几只蝉。求出了蝉,蜻蜓可求。

解:(140-6×21)÷(8-6)

=14÷2

=7(只)------蜘蛛

21-7=14(只)

(2×14-23)÷(2-1)

=5÷1

=5(只)-------蝉

14-5=9(只)------蜻蜓

答:蜘蛛7只,蜻蜓9只,蝉5只。

第三章年龄问题

解题关键:“年龄问题”的基本规律是:不管时间如何变化,两人的年龄的差总是不

变的,抓住“年龄差”是解答年龄问题的关键。分析时,可借助线段图分析,结合和

倍、差倍、和差等问题分析方法,灵活解题。

1、爸爸今年42岁,女儿今年10岁,几年前爸爸的年龄是女儿的5倍?

分析:

要求几年前爸爸的年龄是女儿的5倍,首先应求出那时女儿的年龄是多少?爸

爸的年龄是女儿的5倍,女儿的年龄是1倍,爸爸比女儿多5-1=4(倍),年龄

多42-10=32(岁),对应,可求出1倍是多少,即女儿当时的年龄。

解:(42-10)÷(5-1)

=32÷4

=8(岁)

10-8=2(年)

答:2年前爸爸的年龄是女儿的5倍。

==============================

2、父亲今年比儿子大36岁,5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的4倍,今年儿子几岁?

分析:

父亲今年比儿子大36岁,5年后仍然大36岁。父亲年龄是儿子的4倍,说明

儿子的年龄是1倍,父亲比儿子大4-1=3(倍),可求出1倍是多少岁,即5年

后儿子的年龄,那么,现在几岁可求出。

解:36÷(4-1)

=36÷3

=12(岁)

12-5=7(岁)

答:今年儿子7岁。

==============================

3、今年母女年龄和是45岁,5年后母亲的年龄正好是女儿的4倍,今年妈妈和

女儿各多少岁?

分析:

今年母女年龄和是45岁,五年后母女年龄和是45+5×2=55(岁),母亲年龄

是女儿的4倍,女儿年龄是1倍,母女年龄和的倍数是4+1=5(倍),对应,可

求出5年后女儿的年龄,今年她们的年龄可求。

解:(45+5×2)÷(4+1)

=55÷5

=11(岁)

11-5=6(岁)45-6=39(岁)

答:妈妈今年39岁,女儿6岁。

第四章植树问题

解题关键:1、要注意总距离、棵距及棵数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2、要分清图形是否封闭,然后确定是沿线段栽,还是沿周长栽。

3、关系式为:沿线段植树棵数=总距离÷棵距+1

沿周长植树棵数=总距离÷棵距

1、在一段40米长的人行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樟树,共需要栽樟树多少

棵?

分析:

如图:♀♀♀♀♀♀♀♀♀

5米

从图上可以看出,“每隔5米栽一棵”就是将40÷5=8,平均分成8段,因两端

都有一棵树,所以,沿人行道一侧栽树,属沿线段植树。

解:40÷5+1

=8+1

=9(棵)

答:需要栽樟树9棵。

==============================

想一想:如果这条人行道两侧都这样栽,需要栽多少棵?应怎样算?

2、沿一段公路两旁种杨树,每隔3米种一棵,一共种了502棵。这段公路长多少

米?

分析:

沿公路两旁共种502棵,将502÷2=251(棵),就得到公路一旁种树棵数

(注意将两旁总棵数除以2),它属于沿线段植树问题,根据关系式,将棵数减

1,乘棵距,可求出总距离。

解:502÷2=251(棵)

3×(251-1)

=3×250

=750(米)

答:这段公路长750米。

==============================

3、把一根48厘米的铁棒锯成8厘米长的短铁棒,如果锯一段需要4分钟,锯完

这根铁棒需要多少分钟?

分析:如图

将48厘米长铁棒锯成8厘米长的短铁棒,就是求48厘米里面有几个8厘

米,就可锯成几段,从图上可以看出“锯的次数比段数要少1”,锯一段需要4分

钟,实际是锯一次要4分钟,求锯完这根铁棒需要多少分钟,先要求出共锯多少

次。

解:48÷8-1=5(次)

4×5=20(分钟)

答:锯完这根铁棒需要20分钟。

==============================

4、在一个人工湖周围每隔6米种一棵柳树,一共种了180棵。再在相邻的两棵柳

树间每隔2米种一株月季,问,一共需要多少株月季?

分析:

在人工湖周围种树,属于在封闭图形上栽树问题,即沿周长植树,根据关系

式:

总距离=棵距×棵数,人工湖周长为6×180=1080(米)

如果湖的周围没有柳树,全是每隔2米种的月季,月季共1080÷2=540

(株),而实际其中种有柳树180棵,那么,月季株数应为540-180=360

(株)。

解:6×180÷2-180

=540-180

=360(株)

答:一共需要360株月季。

==============================

解法二:

人工湖周围每隔6米种一棵柳树,共种180棵,就是将湖的周长平均分成180

段,每段长6米,因为这6米的两头已种柳树,所以这中间只能种6÷2-1=2

(株)月季,共需月季列式为:

(6÷2-1)×180

=2×180

=360(株)

第五章盈亏问题

解答公式:两次分配的结果差÷两次分配数差=人数

或,由于参加分配的总人数不变,参加分配的物品总数不变,因此,可根据

第一种分法的人数=第二种分法的人数

第一种分法物品总数=第二种分法物品总数,列出方程来解。

1、一批树苗,如果每人种树苗8棵,则缺少3棵;如果每人种7棵,则有4棵没

人种。求参加种树的人数是多少?这批树苗共有多少棵?

分析:

每人种8棵,则缺少3棵,也就是少3棵。每人种7棵,则有4棵没人种,

也就是多4棵。

那么两次分配的结果差是3+4=7,两次分配的数差是8-7=1

种树人数是:7÷1=7(人)树苗总数是:8×7-3=53(人)

解法一:(3+4)÷(8-7)

=7÷1

=7(人)

8×7-3=53(棵)

答:参加种树的人数是7人,这批树苗共有53棵。

==============================

解法二:

这道题种树人数不变,树苗总棵数不变,若设种树人数为X人,根据第一种分法

的树苗总棵数=第二种分法的树苗总棵数,列方程解。

解:设种树人数为X人,列方程得

8X-3=7X+4

8X-7X=4+3

X=7

8×7-3=53(棵)

答:(略)

==============================

2、幼儿园老师把一堆苹果分给小朋友,如果每人分6个,则少10个,每人分4

个,还少2个。有多少小朋友?有多少个苹果?

分析:

两次分配都不足,则两次不足数量差就是两次分配的结果差,结果差÷分配差

=人数

解:(10-2)÷(6-4)

=8÷2

=4(人)

6×4-10=14(个)

答:有4个小朋友,有14个苹果。

==============================

3、学校安排新生住宿,若每间宿舍住6人,则多出34人;若每间宿舍住7人,

则多出4间宿舍,求住宿的学生和宿舍各有多少?

分析:

每间住6人,多出34人,就是不足34张床位;每间住7人,多出4间宿

舍,就是多出7×4=28张床位。两次分配的结果差就是(34+28),结果差÷分

配差=宿舍

解:(34+28)÷(7-6)

=62÷1

=62(间)

6×62+34=406(人)

答:住宿的学生共406人,宿舍有62间。

==============================

4、学生分练习本,其中两个人每人分6本,其余每人分4本,则多2本;如果有

一个学生分8本,其余每人分6本,则不足18本。学生有多少人?练习本有多少

本?

分析:

1、有两人分6本,其余每人分4本,余2本,若将分6本的这两人也分4

本,那么这两人又每人余2本,共余2×2+2=6(本)。

2、一个学生分8本,其余分6本,不足18本。若将分8本这个学生也同样

分6本,则不足应是18-2=16(本)。

那么,两次分配的结果差是16+6=22(本),分配差是6-4=2(本)

结果差÷分配差=人数

解:6-4=2(本)2×2+2=6(本)8-6=2(本)18-2=16

(本)

(16+6)÷(6-4)

=22÷2

=11(人)

4×11+6=50(本)

答:学生有11人,练习本有50本。

==============================

5、一工人加工一批机器零件,限期完成,他计划每小时做10个,还差3个零件

完成任务,每小时做11个,恰好限期内完成了任务。他加工的零件是多少个?限

几小时完成?

分析:

每小时做10个,差3个,每小时做11个,恰好完成,那么,两次分配的结

果差是3个,两次分配的数差是11-10=1(个)。根据,结果差÷分配差=限时

解:3÷(11-10)

=3÷1

=3(小时)

10×3+3=33(个)

答:他加工的零件是33个,限3小时完成。

解法二:

设限X小时完成,根据第一种分法和第二种分法零件个数相等,列方程得

11X=10X+3

11X-10X=3

X=3

11×3=33(个)

第六章流水问题

解题关键:船速:船在静水中航行速度;水速:水流动的速度;

顺水速度:顺水而下的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逆流而上的速度=船速-水速。

流水问题具有行程问题的一般性质,即速度、时间、路程。可参照行程问题

解法。

1、一只油轮,逆流而行,每小时行12千米,7小时可以到达乙港。从乙港返航

需要6小时,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和水流速度?

分析:

逆流而行每小时行12千米,7小时时到达乙港,可求出甲乙两港路程:12×7

=84(千米),返航是顺水,要6小时,可求出顺水速度是:84÷6=14(千

米),顺速-逆速=2个水速,可求出水流速度(14-12)÷2=1(千米),因而

可求出船的静水速度。

解:(12×7÷6-12)÷2

=2÷2

=1(千米)

12+1=13(千米)

答: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13千米,水流速度是每小时1千米。

==============================

2、某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河水流速为每小时5千米。这只船在

甲、乙两港之间往返一次,共用去6小时。求甲、乙两港之间的航程是多少千

米?

分析:

1、知道船在静水中速度和水流速度,可求船逆水速度15-5=10(千米),

顺水速度15+5=20(千米)。

2、甲、乙两港路程一定,往返的时间比与速度成反比。即速度比是10÷20=

1:2,那么所用时间比为2:1。

3、根据往返共用6小时,按比例分配可求往返各用的时间,逆水时间为6÷

(2+1)×2=4(小时),再根据速度乘以时间求出路程。

解:(15-5):(15+5)=1:2

6÷(2+1)×2

=6÷3×2

=4(小时)

(15-5)×4

=10×4

=40(千米)

答:甲、乙两港之间的航程是40千米。

==============================

3、一只船从甲地开往乙地,逆水航行,每小时行24千米,到达乙地后,又从乙

地返回甲地,比逆水航行提前2.5小时到达。已知水流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

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分析:

逆水每小时行24千米,水速每小时3千米,那么顺水速度是每小时24+3×2

=30(千米),比逆水提前2.5小时,若行逆水那么多时间,就可多行30×2.5

=75(千米),因每小时多行3×2=6(千米),几小时才多行75千米,这就是

逆水时间。

解:24+3×2=30(千米)

24×[30×2.5÷(3×2)]

=24×[30×2.5÷6]

=24×12.5

=300(千米)

答: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是300千米。

==============================

4、一轮船在甲、乙两个码头之间航行,顺水航行要8小时行完全程,逆水航行要

10小时行完全程。已知水流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求甲、乙两码头之间的距离?

分析:

顺水航行8小时,比逆水航行8小时可多行6×8=48(千米),而这48千米

正好是逆水(10-8)小时所行的路程,可求出逆水速度48÷2=24(千米),

进而可求出距离。

解:3×2×8÷(10-8)

=3×2×8÷2

=24(千米)

24×10=240(千米)

答:甲、乙两码头之间的距离是240千米。

==============================

解法二:

设两码头的距离为“1”,顺水每小时行1/8,逆水每小时行1/10,顺水比逆水每小

时快1/8-1/10,快6千米,对应。

3×2÷(1/8-1/10)

=6÷1/40

=240(千米)

答:(略)

==============================

5、某河有相距120千米的上下两个码头,每天定时有甲、乙两艘同样速度的客

船从上、下两个码头同时相对开出。这天,从甲船上落下一个漂浮物,此物顺水漂

浮而下,5分钟后,与甲船相距2千米,预计乙船出发几小时后,可与漂浮物相

遇?

分析:

从甲船落下的漂浮物,顺水而下,速度是“水速”,甲顺水而下,速度是“船速+

水速”,船每分钟与物相距:(船速+水速)-水速=船速。所以5分钟相距2千

米是甲的船速5÷60=1/12(小时),2÷1/12=24(千米)。因为,乙船速与甲

船速相等,乙船逆流而行,速度为24-水速,乙船与漂浮物相遇,求相遇时间,

是相遇路程120千米,除以它们的速度和(24-水速)+水速=24(千米)。

解:120÷[2÷(5÷60)]

=120÷24

=5(小时)

答:乙船出发5小时后,可与漂浮物相遇。

第七章、平均问题

解题关键: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总数量”和“总份数”而且必须使“总数量”和“总份数”

相对应。然后用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1、小明从甲地到乙地办事,去时由于上山,每小时走3千米,回来时下山,每小

时走5千米,他往返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

分析:求平均速度应是“总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这道题没有告诉甲乙两地路

程,我们假设它“1”,那么,去时走的时间应为1÷3=1/3,回来时用的时间应为

1÷5=1/5

,往返甲乙两地的总路程应为1×2,总时间为(1/3+1/5)。

解:设甲乙两地的路程为“1”

2÷(1/3+1/5)

=2÷8/15

=3.75(千米)

答:他往返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是3.75千米。

2、某班有40名学生,一次数学考试,有2名同学因故缺考,这时班级平均分数

是88分,缺考的两名同学补考各得98分,这个班这次考试平均分数是多少?

分析:求这个班这次考试平均分数,就是求全班40名同学的平均分。根据题意,

考试时40名同学,有2个缺考,就是38名同学的平均分88分,他们的总分是

88×(40-2),缺考的2名同学补考各得98分,他俩的总分是98×2,那么全班

40名同学的总分应是88×(40-2)+98×2,

根据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解:[88×(40-2)+98×2]÷40

=[3344+916]÷40

=3540÷40

=88.5(分)

答:这个班这次考试平均分数是88.5分。

3、有六个数,其平均数是8.5,前四个数的平均数是9.25,后三个数的平均数

是10,第四个数是多少?

分析:六个数的平均数是8.5,那么,六个数的总和是8.5×6=51

前四个数的平均数9.25,那么,前四个数的总和是9.25×4=37

后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0,那么后三个数的总和是10×3=30

如果将前四个数的总和+后三个数的总和,恰好重叠了第四个数,比六个数的

总和多第四个数。

解:(9.25×4+10×3)-8.5×6

=67-51

=16

答:第四个数是16。

4、有红、黄、白三种颜色的乒乓球,已知红、黄两种球平均11个;黄、白两种

球平均8个;红、白两种球平均9个。三种球各多少个?

分析:由红、黄两种球平均11个,得红、黄两种球和为11×2=22(个)

由黄、白两种球平均8个,得黄、白两种球和为8×2=16(个)

由红、白两种球平均9个,得红、白两种球和为9×2=18(个)

那么,22+16+18=56(个)是三种球总和的2倍,将56÷2=28(个)就得到

红、黄、白三种球的和,再将这三种球的和减去任意两种球的和,可得得到第三种

球的个数。

解:(11×2+8×2+9×2)÷2

=56÷2

=28(个)

白球:28-11×2=6(个)

红球:28-8×2=12(个)

黄球:28-9×2=10(个)

答:红球12个,黄球10个,白球6个。

第八章、相遇问题

解题指导:

“相遇问题”(或相背问题)是两个物体以不同的速度从两地同时出发,(或从一地

同时相背而行),经若干小时上遇(或相离)。我们若把两物体速度之和称之为“速度

和”,从同时出发到相遇(或相距)时止,这段时间叫“相遇时间”;两物体同时走的

这段路程叫“相遇路程”,那么,它们的关系式是:

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1、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2.5千米,乙车每

小时行38千米,4小时后,两车还相距35.5千米,求A、B两地的距离?

分析:

从题中已知甲乙两车的速度,它们速度和是42.5+38=80.5(千米)

相遇时间是4小时,相遇路程可。

A、B两地的距离是:相遇路程+还相距的35.5千米

解:(42.5+38)×4+35.5

=80.5×4+35.5

=322+35.5

=357.5(千米)

答:A、B两地的距离是357.5千米。

2、一辆货车和一辆客车同时从相距299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货车每小时行40

千米,客车每小时行52千米,问:几小时后两车第一次相距69千米?再过多少

时间两车再次相距69千米?

分析:

从题意可知,第一次相距69千米,就是两车还没有相遇,还差69千米,相遇路

程应是299-69,

根据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即230÷(40+52)=2.5(小时)。

第二次相距69千米,是在行完第一次相距的69千米相遇后,到再相离69千

米,实际共行2个69千米。

根据:路程÷速度和=时间

可解。

解:(299-69)÷(40+52)

=230÷92

=2.5(小时)

(69×2)÷(40+52)

=138÷92

=1.5(小时)

答:2.5小时后两车第一次相距69千米,再过1.5小时两车再次相距

69千米。

第九章、追及问题

解题关键:追及问题是两物体速度不同向同一方向运动,两物体同时运动,一个在

前,一个在后,前后相隔的路程若把它叫做“追及的路程”,那么,在后的追上前一

个的时间叫“追及时间”。

关系式是:

追及的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1、A、B两地相距28千米,甲乙两车同时分别从A、B两地同一方向开出,甲车

每小时行3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25千米,乙车在前,甲车在后,几小时后甲车

能追上乙车?

分析:如图

根据题意可知要追及的路程是28千米,每行1小时,甲车可追上32-25=

7千米

即速度差。看28千里面有几个7千米,就要几小时追上。

也就是:

追及的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

解:28÷(32-25)

=28÷7

=4(小时)

答:4小时后甲车能追上乙车。

2、两辆汽车都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一辆车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出,

第二辆车晚开12分钟,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出,结果两车同时到达

乙地。求甲乙两地的路程?

分析:从题意可知两车从同一地出发,第二辆车晚开12分钟,也就是第一辆车出

发12分钟后,第二辆车才出发,那么,追及的路程是第一辆12分钟所行的路

程,即30×=6(千米)。两车同时到达乙地,也就是第二辆车刚好追上第一辆

车,追及的时间就是第二辆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时间。即6÷(40-30)=0.6(小

时),已知速度和时间,甲乙两地的距离可求。

解:30×12/60

=6(千米)6÷(40-30)=0.6(小时)

40×0.6=24(千米)

答:甲乙两地的路程是24千米。

3、甲乙二人在周长600米的水池边上玩,两人从一点出发,同向而行30分钟后

又走到一起,背向而行4分钟相遇。求两人每分钟各行多少米?

分析:

两人从一点出发同向而行,速度有快、有慢,形成前后,从出发到再次走到一起,

看作追及问题,追及的路程是600米,追及的时间30分钟,根据“追及的路程÷追

及的时间=速度差”,可求出速度差是600÷30=20(米)。又背向而行4分钟相

遇,属相遇问题,相遇的路程是600米,相遇时间是4分分钟,根据“相遇路程÷

相遇时间=速度和”,可求出速度和是600÷4=150(米)。然后根据“和差问题”(和

+差)÷2=大数,(和-差)÷2=小数,可求出两人的速度。

解:600÷30=20(米)600÷4=150(米)

(20+150)÷2=85(米)(150-20)÷2=65(米)

答:甲每分钟行85米,乙每分钟行65米。

4、甲骑自行车行12分钟后,乙骑摩托车去追他,在距出发点9千米处追上了

甲。乙立即返回出发点拿东西,后又立即返回去追甲,再追上甲时恰好离出发点

18千米。求甲、乙的速度?

分析:如图

从图中可知,甲行9千米,乙则行了9+18=27(千米),即乙的速度是甲的

27÷9=3(倍)

那么,从乙出发到第一次追上甲时,乙行9千米,甲应只行9÷3=3(千米),可

求出甲先行12分钟的路程应是9-3=6(千米),从而可求出甲速度是6÷12=0.5

(千米),由此可求出乙速度。

解:(9+18)÷9=3(倍)9÷3=3(千米)9-3=6(千米)

6÷12=0.5(千米)甲每分钟行的路程

0.5×3=1.5(千米)乙每分钟行的路程

答:甲每分钟行0.5千米,乙每分钟行1.5千米。

第十章、时钟问题

解题关键:时钟问题属于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钟面上按“时”分为12大格,按

“分”分为60小格。每小时,时针走1大格合5小格,分针走12大格合60小

格,时针的转速是分针的1/12,两针速度差是分针的速度的11/12,分针每小时

可追及11/12。

1、二点到三点钟之间,分针与时针什么时候重合?

分析:两点钟的时候,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2,分针在时针后5×2=10(小

格)。而分针每分钟可追及1-1/12=11/12(小格),要两针重合,分针必须追

上10小格,这样所需要时间应为(10÷11/12)分钟。

解:

(5×2)÷(1-1/12)=10÷11/12=10+10/11(分)

答:2点10+10/11分时,两针重合。

2、在4点钟至5点钟之间,分针和时针在什么时候在同一条直线上?

分析:分针与时针成一条直线时,两针之间相差30小格。在4点钟的时候,分针

指向12,时针指向4,分针在时针后5×4=20(小格)。因分针比时针速度快,

要成直线,分针必须追上时针(20小格)并超过时针(30小格)后,才能成一条

直线。因此,需追及(20+30)小格。

解:

(5×4+30)÷(1-1/12)=50÷11/12=54+4/11(分)

答:在4点54+4/11分时,分针和时针在同一条直线上。

3、在一点到二点之间,分针什么时候与时针构成直角?

分析:分针与时针成直角,相差15小格(或在前或在后),一点时分针在时针后

5×1=5小格,在成直角,分针必须追及并超过时针,才能构成直角。所以分针需

追及(5×1+15)小格或追及(5×1+45)小格。

解:

(5×1+15)÷(1-1/12)=20÷11/12=21+9/11(分)

或(5×1+45)÷(1-1/12)=50÷11/12=54+6/11(分)

答:在1点21+9/11分和1点54+6/11分时,两针都成直角。

4、星期天,小明在室内阳光下看书,看书之前,小明看了一眼挂钟,发现时针与

分针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看完书之后,巧得很,时针与分针又恰好在同一条直线

上。看书期间,小明听到挂钟一共敲过三下。(每整点,是几点敲几下;半点敲一

下)请你算一算小明从几点开始看书?看到几点结束的?

分析:连半点敲声在内,一共敲了三下,说明小明看书的时间是在中午12点以

后。12点以后时针与分针:

第一次成一条直线时刻是:(0+30)÷(1-1/12)=30÷11/12=32+8/11

(分)

即12点32+8/11分。

第二次成一条直线时刻是:(5×1+30)÷(1-1/12)=35÷11/12=

38+2/11(分)

即1点38+2/11分。

第三次成一条直线的时刻是:(5×2+30)÷(1-1/12)=40÷11/12=

43+7/11(分)

即2点43+7/11分。

如果从12点32+8/11分开始,到1点38+2/11分,只敲2下,到2点

43+7/11分,就共敲5下(不合题意)

如果从1点38+2/11分开始到2点43+7/11分,共敲3下。因此,小明应从

1点38+2/11分开始看书,到2点43+7/11分时结束的。

5、一只挂钟,每小时慢5分钟,标准时间中午12点时,把钟与标准时间对准。

现在是标准时间下午5点30分,问,再经过多长时间,该挂钟才能走到5点30

分?

分析:1、这钟每小时慢5分钟,也就是当标准钟走60分时,这挂钟只能走60-

5=55(分),即速度是标准钟速度的55/60=11/12。

2、因每小时慢5分,标准钟从中午12点走到下午5点30分时,此挂钟共慢

了5×(17+1/2-12)=27+1/2(分),也就是此挂钟要差27+1/2分才到5点

30分。

3、此挂钟走到5点30分,按标准时间还要走27+1/2分,因它的速度是标准

时钟速度的1/12,实际走完这27+1/2分所要时间应是(27+1/2)÷11/12。

解:5×(17+1/2-12)=27+1/2(分)

(27+1/2)÷11/12=30(分)

答:再经过30分钟,该挂钟才能走到5点30分。

第十一章、工程问题

解题指导:“工程问题”指的都是两个人以上合作完成某一项工作,有时还将内容延

伸到相遇运动和向水池注水等等。解答工程问题时,一般都是把总工作量看作单位

“1”,把单位“1”除以工作时间看成工作效率,因此,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时间的倒

数。

工程问题睥关系式是: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或: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的时间

1、加工360个零件,单独完成这批任务,甲需要20天,乙需要30天,两人共

同工作,需要多少天能完成任务?

分析:加工360个零件,单独完成,甲需20天,甲的工作效率是360÷20=18

(个),乙需要30天,乙的工作效率是360÷30=12(个),两人合作,那么工作效

率和是18+12=30(个)。

根据: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做的工作时间,即360÷30=12(天)

解:360(360÷20+360÷30)

=360÷30

=12(天)

答:需要12天能完成任务。

或:如果把工作总量360个看作单位“1”,那么,甲的工作效率是1/20,乙的

工作效率是1/30

他们的工作效率和是1/20+1/30,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做的工

作时间

1÷(1/20+1/30)

=1÷1/12

=12(天)

2、一项工程,由甲队单独工作需要15天完成,由乙队单独工作需要12天完成,

由丙队单独工作需要10天完成。现在由甲乙两个工程共同工作了3天后,剩下的

工程由丙队单独完成,丙队还需要几天才能完成这项工程?

分析:

这一项工程看作单位“1”,甲队单独工作需15天完成,工效应是1/15,乙队

单独工作需要12天完成,乙工效应是1/12,丙队单独工作需10天完成,丙队工

效应是1/10,现由甲乙两队先共同工作3天,可完成这项工程的(1/15+1/12)×3

=9/20,还剩下1-9/20=11/20,剩下的由丙队去完成,需要的天数是

11/20÷1/10

解:[1-(1/15+1/12)×3]÷1/10

=[1-9/20]÷1/10

=11/20÷1/10

=5.5(天)

答:丙队还需要工作5.5(天)

3、一个水池安装甲、乙两个进水管和丙放水管,单开甲管4小时能把空池注满

水,单开乙管5小时能把空池注满水,单开丙管3小时能把满池水放完。现在三

管同时打开,几小时能把空池注满?

分析:

把一池水看作单位“1”,单开甲管4小时能注满,甲效是1/4,单开乙管5小

时能注满,乙效是1/5,单开丙管3小时能放完,丙效是1/3。三管同时打开,因

甲、乙是进水管,使水增加,丙是放水管,使水减少,那么,三管齐开的工作效率

和是1/4+1/5-1/3,工作时间可求。

解:1÷(1/4+1/5-1/3)=1÷7/60=8+4/7(小时)

答:三管同时打开8+4/7小时能注满水池。

4、一项工程,甲单独干需要20天,乙单独干需要30天,现在由他们两人合干,

又知甲在工作途中先请了3天事假,后因公事出差2天。求他们完成这项工程从

开工到结束一共花了多少天?

分析:

甲单独干需要20天,甲的工作效率是1/20,乙单独干需要30天,乙的工作

效率1/30。又甲工作途中请了3天事假,出差2天,而乙从开工到完工一直在

干,那么,甲走5天时,乙是单独5天,其余天数是甲乙合干的。即从工程

总量中减去乙独干的5天工作量,余下的合干的。合干的天数+乙单独干的5天

=完成工程共花的天数。

解:(1-1/30×5)÷(1/20+1/30)+5

=5/6÷1/12+5

=10+5

=15(天)

答:他们完成这项工程一共花了15天。

5、有A、B两项工作,王师傅独做A项工作要9天完成,独做B项工作要12天

完成;李师傅独做A项工作要3天完成,独做B项工作要15天完成。如果两人

合作完成这两项工作,最少需要多少天?

分析:

独做A项工作天数

工效

独做B项工作天数

工效

王师傅9天1/912天1/12

李师傅3天1/315天1/15

如果按两人先共同做完A项工作,再共同去完成B项工作,那么,完成这两

项工作的天数是

1÷(1/9+1/3)+1÷(1/12+1/15)

=1÷4/9+1÷9/60

=(2+1/4)+(6+2/3)

=8+11/12(天)

而题目要求最少需要多少天,上面所求天数是最少的吗?否,从分析中我们看

到,做A项工作李师傅工效高,做B项工作王师傅工效高。要想时间最少,必须

发挥各人的特长,选择最佳分配方法。这就让李师傅单独去做3天完成A项工

作,王师傅先单独做B项工作,3天后,待李师傅完成了A项工作,再两人共同

做B项工作剩下的部分。

解:(1-1/12×3)÷(1/12+1/15)+3

=3/4÷9/60+3

=5+3

=8(天)

答:完成这两项工作最少需要8天。

最后说下抽屉原则

抽屉原则的常见形式

一,把n+k(k≥1)个物体以任意方式全部放入n个抽屉中,一定存在一个抽屉中

至少有两个物体。

二,把mn+k(k≥1)个物体以任意方式全部放入n个抽屉中,一定存在一个抽屉

中至少有m+1个物体。

三,把m1+m2+…+mn+k(k≥1)个物体以任意方式全部放入n个抽屉中,那

么后在一个抽屉里至少放入了m1+1个物体,或在第二个抽屉里至少放入了

m2+1个物体,……,或在第n个抽屉里至少放入了mn+1个物体

四,把m个物体以任意方式全部放入n个抽屉中,有两种情况:①当n|m时

(n|m表示n整除m),一定存在一个抽屉中至少放入了m/n物体;②当n不能

整除m时,一定存在一个抽屉中至少放入了m/n+1个物体([x]表示不超过x的

最大整数)

五,把无穷多个元素分成有限类,则至少有一类包含无穷多个元素。

注:背下来上面的几种形式没有必要,但应当清楚这些形式虽然不同,却都表示的

一个意思。理解它们的含义最重要。在各种竞赛题中,往往抽屉原则考得不少,但

一般不会很明显的让人看出来,构造抽屉才是抽屉原则中最难的东西。一般来说,

题目中一旦出现了“总有”“至少有”“总存在”之类的词,就暗示着我们:要构造抽屉

了。

试卷上共有4道选择题,每题有3个可供选择的答案。一群学生参加考试。结果

是对于其中任何3人,都有一个题目的答案互不相同。问参加考试的学生最多有

多少人?

当参加考试的人数=9时可以实现任何三人都有一个题目的答案互不相同。

假设每题的选择答案是a,b,c

人123456789

1aaabbbccc

2abcabcabc

3abccabbca

4abcbcacab

当参加考试的人数=10时,我们先看第一题,肯定有一个答案的人数小于等于3,

也就是说肯定有7个以上的人,他们第一道题的答案不超过两种。再来看这7个

人和第二道题,肯定有一个答案的人数小于等于2,也就是说肯定有5个以上的

人,

他们第二道题的答案不超过两种。也就是说肯定有5个以上的人第一道和第二道

题的答案都不超过两种。再来看这5个人和第三道题,肯定有一个答案的人数小

于等于1,也就是说肯定有4个以上的人,他们第三道题的答案不超过两种。也就

是说肯定有4个以上的人第一道题、第二道题和第三道题的答案都不超过两种。

最后再看这4个人和第四道题,肯定有一个答案的人数小于等于1,也就是说肯定

有3个以上的人,他们第四道题的答案不超过两种。也就是说肯定有3个以上的

第一道题、第二道题、第三道题和第四道题的答案都不超过两种。这就跟题目的

要求矛盾了。

8个学生角8道题目

⑴若每道题至少被5人解出,请说明可以找到两个学生,每道题至少被这两个学

生中的一个解出。

⑵如果每道题只有4个学生解出,那么⑴的结论一般不成立。试构造一个例子说

明这点。

若每道题至少被5人解出,请说明可以找到两个学生,每道题至少被这两个学生

中的一个解出。

我们可分4种情况讨论一下:

1.假设解题最多的人A解出8道题

这是我们可以选他和任意一个人都能满足题目要求。

2.解题最多的人A解出7道题

A没有解出的那道题至少有五个人解出,我们任选一个和A能满足题目要求。

3.解题最多的人A解出6道题

A没有解出的那两道题每道题有五个人解出,共有10个人次解出,但只有7个

人,肯定有一个人全部解出了这两道题。

我们就选他和A能满足题目要求。

4.解题最多的人A解出5道题

也就是说每人都解出了5道题。我们任选一个人设为A,A没有解出的那三道题每

道题有五个人解出,共有15个人次解出,

但只有7个人,肯定有一个人解出了三道题。我们就选他和A能满足题目要求。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22:15: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19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