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的意思

更新时间:2022-12-30 20:32:30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30日发(作者:corner)

三年级古诗词《夜书所见》原文及翻译赏析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

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愿睡

眠。

解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鉴赏

《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观察,所见的

意思。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

写写所思念的景象。(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

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

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愿睡眠。

本诗交错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

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

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

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梦想天伦

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惦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衬托,构

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

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

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

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错,以欢掩悲。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

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

悲,更显游子流浪天际的孤寂无奈、剧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

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所闻,

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

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诗人因身受寂夜孤独之苦,而产生眷恋远

方亲人之心。虽身在千里之距,玩耍场景犹在眼前。近处寒叶声声扰,天

伦乐事曼曼来。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6、冷暖两分,“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

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际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

写出儿童的专注玩耍、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

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暖和

之情!

7、“动”“知”连气,一气呵成。诗歌以落叶“送”寒,寒声“动”

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动”为诗“骨”,“知(思)”为诗

“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8、暗用典故,明白心愿。“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

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家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

“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9、巧用修辞,情意绵长。“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

一“送”一“动”,寓情于物,给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这些物

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

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

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情感评析

①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

地衬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

夜游、戏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简单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

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快乐好玩;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妙;他

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衬托游子漂泊流浪、

孤独孤独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

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昂扬,奇妙地

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对童年生活的思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

兴致勃动,遗忘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视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

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慎重当心,那份起

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好玩的生

活场景自然简单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

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

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写作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写生活场子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

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戏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

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衬托,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

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

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顽皮儿童,

这些动态情景奇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安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

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会。

③悲欢比照,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

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

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际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④传情达意,暗用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

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家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诗句

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⑤拟人、通感,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

“送”一“动”,寓情于物,给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

声情的诗文,好像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

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

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⑥字斟句酌,“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方,既有秋风袭来寒

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际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

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看、惊喜兴奋,全在一“挑”。

⑦虚实结合,以实映虚。全诗四句写景写人,所见所闻,或明或暗,

全是写实。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儿童,如同场景写真,

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这活敏捷现的场景写实奇妙

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实中有虚(客情),

寓虚(情)于实,以实映虚,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20:32: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14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