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觉晓的意思

更新时间:2022-12-30 20:31:13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30日发(作者:unproper)

【⼩学⽣必读古诗⽂】003.《春晓》孟浩然讲解翻译赏析

春晓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声,花落知多少。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本名不详(⼀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世称“孟襄

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患难,⼯于诗。年四⼗游京师,唐⽞宗诏咏其诗,⾄“不才明主弃”之语,⽞宗谓:“卿⾃不

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门⼭,著诗⼆百余⾸。孟浩然与另⼀位⼭⽔⽥园诗⼈王维合称

为“王孟”。

【创作背景】

孟浩然早年隐居在⿅门⼭,后⼊长安谋求官职,考进⼠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门⼭时所作。

【字词解释】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作“花落⽆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推想。

【翻译解释】

【原⽂】春眠(mián)不觉晓(xiǎo),处处闻啼(tí)鸟。

【译⽂】春⽇⾥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可以听见⼩鸟的鸣叫声。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原⽂】夜来风⾬声,花落(luò)知多少。

【译⽂】回想昨夜的阵阵风⾬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

“夜来”句:⼀作“欲知昨夜风”。“花落”句:⼀作“花落⽆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推想。

【赏析】

《春晓》这⾸诗是诗⼈隐居在⿅门⼭时所做,意境⼗分优美。诗⼈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瞬间展开描写和联

想,⽣动地表达了诗⼈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此诗没有采⽤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般⼿法,⽽是通过“春晓”(春天早

晨)⾃⼰⼀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息,表达⾃⼰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因春宵梦酣,天已⼤亮了还不知道,⼀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的欢鸣。诗⼈惜墨如⾦,仅以

⼀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的春晓景象。但⼈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唤醒,可以想

见此时屋外已是⼀⽚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很⾃然地转⼊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阵风⾬声,现在庭院⾥

盛开的花⼉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这⼀阵风⾬不是疾风暴⾬,⽽当是轻风细⾬,它把诗⼈送⼊⾹

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春光,因此⼀句“花落知多少”,⼜隐含着

诗⼈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限遐想。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满园关不住,⼀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

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枝红杏,把⼈引⼊墙内、让⼈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

形象,由阵阵春声把⼈引出屋外、让⼈想象屋外。只⽤淡淡的⼏笔,就写出了晴⽅好、⾬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

明,那盎然的春意,⾃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际了吗?

施补华⽈:“诗犹⽂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诗仅仅四⾏⼆⼗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句

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睡得真⾹,以⾄旭⽇临

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爱春的喜悦⼼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鸟噪枝头,⼀派

⽣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追忆昨晚的潇潇春

⾬。末句⼜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

落花的叹息上。爱极⽽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也引起了诗⼈对花⽊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

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带来⽆穷兴味。

《春晓》的语⾔平易浅近,⾃然天成,⼀点也看不出⼈⼯雕琢的痕迹。⽽⾔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灵深处

流出的⼀股泉⽔,晶莹透澈,灌注着诗⼈的⽣命,跳动着诗⼈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醉。诗⼈情与境会,觅

得⼤⾃然的真趣,⼤⾃然的神髓。“⽂章本天成,妙⼿偶得之”,这是最⾃然的诗篇,是天籁。

*****【拓展阅读】******

【作者⽣平】

诗⽂少年

唐永昌元年(689年),孟浩然出⽣于襄阳城中⼀个薄有恒产的书⾹之家。

唐圣历元年(698年),孟浩然与弟弟⼀起读书学剑。

唐景龙⼆年(708年),孟浩然20岁,是年前后游⿅门⼭,作《题⿅门⼭》诗。诗标志着浩然独特的诗风基本形成。

唐景云⼆年(711年),孟浩然23岁,与张⼦容同隐⿅门⼭。

漫游求仕

唐先天元年(712年),冬天,送张⼦容应考进⼠,作诗《送张⼦容进⼠举》,25到35岁间,辞亲远⾏,漫游长江流

域,⼴交朋友,⼲谒公卿名流,以求进⾝之机。

唐开元五年(717年),游洞庭湖。⼲谒张说。登岳阳楼,作《岳阳楼》诗以献。

唐开元六年(718年),⼆⽉,张说为荆州⼤都督府长史。四⽉赴任。浩然居家,作诗慨叹清贫和失意,渴望有⼈向皇

帝引荐。

唐开元⼋年(720年),暮春,浩然抱病,有赠张⼦容诗《晚春卧病寄张⼋》。九⽉九⽇,浩然与贾舁登岘⼭,诗酒唱

和。

唐开元⼗⼆年(724年),孟浩然36岁,韩思复任襄州刺史。卢馔为襄阳令,浩然与之为忘形之交。因⽞宗在洛,便往

洛阳求仕,滞洛三年,⼀⽆所获。

洛阳求仕,滞洛三年,⼀⽆所获。

唐开元⼗三年(725年),李⽩出蜀,游洞庭襄汉,孟浩然与李⽩结交为好友,成莫逆之交。当年韩思复卒,天⼦亲题

其碑。浩然与卢馔⽴⽯岘⼭。

唐开元⼗四年(726年),三⽉,浩然游扬州,途经武昌,遇李⽩。李⽩于黄鹤楼作诗送⾏。

⼊京不仕

唐开元⼗五年(727年),孟浩然第⼀赶赴长安进⾏科举考试。

唐开元⼗六年(728年),初春,在长安作《长安平春》诗,抒发渴望及第的⼼情,当年孟浩然三⼗九岁,然⽽,科举

不中。同年孟浩然与王维结交,王维为孟浩然画像,两⼈成为忘年之交。应进⼠举不第后,孟浩然仍留在长安献赋以求

赏识,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张说交谊甚笃。传说张说曾私邀⼊内署,适逢⽞宗⾄,浩

然惊避床下。张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宗命出见。浩然⾃诵其诗,⾄“不才明主弃”之句,⽞宗不悦,说:“卿不求

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之胜。

隐居⼭⽔

唐开元⼗七年(729年),孟浩然离开长安,辗转于襄阳、洛阳,夏季游吴越,与曹三御史泛⾈太湖。曹三御史拟荐浩

然,浩然作诗婉⾔谢绝,次年游玩于江南的名⼭古刹。

唐开元⼗九年(731年),孟浩然同年43岁,春,在越州有赠谢甫池诗,表⽰出对农事的关⼼。继续在江浙⼀带会友作

诗。

唐开元⼆⼗⼆年(734年),孟浩然第⼆次前往长安求仕,不仕,当年浩然回襄阳。

唐开元⼆⼗三年(735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分欣赏孟浩然,于是邀请他参加饮宴,并向朝廷推荐他,孟浩然因

考虑到上京⼲谒张九龄未果,认为作为刺史的韩朝宗也⽆法让他⼊仕便没有按照约定赴京。同年李⽩赴襄阳,和孟浩然

游玩。李⽩⾛后,浩然⼊蜀,往游⼴汉。

幕府⼊职

唐开元⼆⼗五年(737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唐开元⼆⼗六年(738年),浩然在荆州⼀带多所游览,夏,浩然患背疽,卧于襄阳,当在本年。次年病加重,多有好

友探看。

终于南园

唐开元⼆⼗⼋年(公元740年),王昌龄遭贬官途过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

纵情宴饮,⾷鲜疾发逝世。

【作者轶事】

隐⿅门⼭

孟浩然性爱⼭⽔,喜泛⾈,“我家南渡头,惯习野⼈⾈。”正是适应了这性情。从涧南园到⿅门⼭,有近⼆⼗⾥的⽔程;

从⿅门⼭到襄阳城,有三⼗⾥的⽔程,泛⾈往返⾮常便利。也许是东汉初年的习郁,修⿅门庙、建习家池给了他启⽰。

光武帝封习郁为侯,其封⾢在今宜城。习家池则是习郁的私家园林,也就是“别墅”。习郁爱⼭⽔,⽽这三地联结,就构

成了⼀条⾮常理想的游⼭玩⽔的路线。从宜城出发,泛⾈汉⽔到⿅门⼭麓,“结缆事攀践”,到⿅门庙祭祀神灵,欣赏⼭

林景⾊。然后,下⼭登⾈,经鱼梁洲到凤林⼭下,舍⾈登岸⾄习家池别墅。从习家池回宜城可以泛⾈,也可以沿着冠盖

⾥骑马、乘车。习郁就是在这条线路上,享受着“光武中兴”带来的和平安宁的⽣活。⽽孟浩然则在这如画的⼭⽔间,领

略着盛唐时代的⽥园牧歌般的乐趣。

转喉触讳

关于孟浩然的:“转喉触讳”的典故历史上有四种记载:王维说、李⽩说、李元绂说、张说说。

王维说

襄阳诗⼈孟浩然,开元中颇为王右丞所知。句有“微云淡河汉,疏⾬滴梧桐”者。右丞吟咏之,常击节不已。维待诏⾦

銮殿,⼀旦,召之商风雅,忽闻上幸维所,浩然错愕伏床下,维不敢隐,因之奏闻。上欣然⽈:“朕素闻其⼈。”因

得诏见。上⽈:“卿将得诗来耶?”浩然奏闻:“⾂偶不赍所业。”上即命吟。浩然奏诏,拜舞念诗⽈:“北阙休上书,南⼭

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疏。”上闻之抚然⽈:“朕未曾弃⼈,⾃是卿不求进,奈何反有此作!”因命放归南⼭,

终⾝不仕。

李⽩说

唐孟浩然与李⽩交游,⽞宗征李⼊翰林,孟以故⼈之分,有弹冠之望,久⽆消息,乃⼊京谒之。⼀⽇⽞宗召李⼊对,

因从容说及孟浩然。李奏⽈:“⾂故⼈也,见(现)在⾂私第。”上急召赐对,俾⼝进佳句。孟浩然诵诗⽈:“北阙休上

书,南⼭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疏。”上意不悦,乃⽈:“未曾见浩然进书,朝廷退黜。何不云:⽓蒸云梦泽,

波动岳阳城?缘是不降恩,终于布⾐⽽已。

张说说

明皇以张说之荐召浩然,令诵所作。乃诵:“北阙休上书,南⼭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疏。⽩发催年⽼,青阳

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夜窗虚。”帝⽈:“卿不求朕,朕岂弃卿?何不云:⽓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因是故弃。

李元绂说

孟浩然拜访华⼭李相,恰巧李元绂不在,孟浩然于是留下⼀⾸绝句⽽去,⽈:“⽼夫门前三⽇⽴,朱箔银屏昼不开。诗

卷抛却书袋内,譬如闲看华⼭来。”⼀⽇,明皇召俾⼝进佳句。孟诵:“北阙休上书,南⼭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

故⼈疏。”何不云:“⽓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由此不遇。

失约朝宗

孟浩然四⼗岁时进京考试,与⼀批诗⼈赋诗作会。他以“微云淡河汉,疏⾬滴梧桐”两句诗令满座倾倒,⼀时诗名远播。

当时的丞相张九龄和王维等爱诗的京官都来和他交朋友。郡守韩朝宗先向其他⾼官宣扬他的才华,再和他约好⽇⼦带他

去向那些⼈推荐。到了约定的⽇⼦,孟浩然和⼀批朋友喝酒谈诗,很是融洽。有⼈提醒他说,你与韩公有约在先,不赴

约⽽怠慢了别⼈怕不⾏吧。他不⾼兴地说,我已喝了酒了,⾝⼼快乐,哪管其它事情。

【⽂学创作】

孟浩然的⼀⽣经历⽐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较单⼀。孟诗绝⼤部分为五⾔短篇,多写⼭⽔⽥园和隐居的逸兴以

及羁旅⾏役的⼼情。其中虽不⽆愤世嫉俗之词,但是更多的是属于诗⼈的⾃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他的诗虽不如王诗

题材⼴泛,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得之趣,⽽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

然和⽣活之美,即景会⼼,写出⼀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寄张五》、《夏⽇南亭怀⾟⼤》、《过故⼈庄》、《春

晓》、《宿建德江》、《夜归⿅门歌》等篇,⾃然浑成,⽽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

闷》),⼜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休则称:先⽣之作遇景⼊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

⼝者,涵涵然有⼲霄之兴,若公输⽒当巧⽽不巧者也。北齐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中疏';先⽣则有'微云澹河汉,疏

⾬滴梧桐'。王融'⽇霁沙屿明,风动⽢泉浊;先⽣则有'⽓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何逊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映清

淮流';先⽣则有'荷风送⾹⽓,⽵露滴清响'。此与古⼈争胜于毫厘也。(《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

⼭》、《早寒江上有怀》、《与诸⼦登岘⼭》、《晚泊浔阳望庐⼭》、《万⼭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

有若⽆之间,⽽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严⽻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味妙悟⽽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碌推

衍严⽒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诗作为范本,说:诗⾄此,⾊相俱空,政如羚⽺

挂⾓,⽆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馀话》)盛唐⽥园⼭⽔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

成了⼀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

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唐⾳癸签》引《吟谱》语)。如⽓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夜浮(《登岳阳楼》)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清代潘德舆曾指出:襄阳诗

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桡声暗相拨,⽇出⽓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晕,⾈⼦知天风。挂席

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势压九江雄。⾹炉初上⽇,瀑布喷成虹',精⼒浑健,俯视⼀切,正不可徒以清⾔⽬

之。(《养⼀斋诗话》)然⽽这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不能代表其风格的主要⽅⾯。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

于篇幅。苏轼说他韵⾼⽽才短,如造内法酒⼿

⽽⽆材料(陈师道《后⼭诗话》引),是颇为中肯的。

孟襄阳虽为唐⼭⽔诗之始创者,然其成就却居王维下,何也?⼀因其才⽓不殆,⼆因其诗意常未若王维⾼远。孟浩然⼀

⽣不仕,⼼有不⽢,此情多发之于诗,令其诗每有寒俭处。⽽王摩诘⼀⽣出仕⼊仕,⼏经周折,于世情之变体味颇深,

此情发之于诗,则往往意趣清远,⽆迹可寻。

虽则,孟诗亦⾃有其过⼈处。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不减王维。如⽊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风鸣两岸

叶,⽉照⼀孤⾈等句,真可谓清空⾃在,淡然有余,不愧⼭⽔诗中之佳制也。

孟浩然的诗描写⽥园风光,表达对农家⽣活的热爱,读来朴质感⼈。他与王维是盛唐时期的⽥园⼭⽔诗的代表⼈物。

【诗歌成就】

盛唐⼭⽔⽥园诗派的第⼀⼈,“兴象”创作的先⾏者

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称⽥园诗派,后⼈为了突出两⼈对⽥园诗派的突出作⽤也称

为:“王孟诗派”。该派有陶渊明、“⼆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园风光和隐逸⽣活为主要题材,风格冲淡⾃

然。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禄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息,并博得时⼈

的倾慕。孟浩然是唐代第⼀个创作⼭⽔诗的诗⼈,是王维的先⾏者。他的旅游诗描写逼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得

⽓势磅礴,格调浑成。孟浩然的⼀⽣经历⽐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较单⼀。孟诗绝⼤部分为五⾔短篇,多写⼭

⽔⽥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役的⼼情。其中虽不⽆愤世嫉俗之词,但是更多的是属于诗⼈的⾃我表现。孟诗不事雕

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得之趣,⽽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然和⽣活之美,即景会⼼,写出⼀时真切的感受。

如《秋登万⼭寄张五》、《夏⽇南亭怀⾟⼤》、《过故⼈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门歌》等篇,⾃然

浑成,⽽意境清迥,韵致流溢。

在孟浩然这⾥,⼭⽔诗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简单地加⼊了⾃⼰的情感,⽽是采⽤了表现

⼿法,将⼭⽔形象的刻划与⾃⼰的思想感情及性情⽓质的展现合⽽为⼀,因⽽使其⼭⽔诗中形象的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

的⾼度,使其⼭⽔诗中的形象提升为艺术形象的⼀种⾼级形态亦即‘意象’。可以说在孟浩然之前,还没有哪位诗⼈在⼭

⽔诗中如此深深地打上作者本⼈性情⽓质的个性印记。

清淡⾃然的诗风

孟浩然的诗歌主要表达隐居闲适、羁旅愁思,诗风则清淡⾃然,以五⾔古诗见长。孟浩然是唐代第⼀个倾⼤⼒写作⼭⽔

诗的诗⼈。他主要写⼭⽔诗,是⼭⽔⽥园诗派代表之⼀,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诗。其诗

今存⼆百余⾸,⼤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带的万⼭、岘⼭和⿅门⼭时所写的

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园村居⽣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

⼭⽔景物是南朝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经历长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到孟浩然,⼭⽔诗⼜被提升到新的境界,这主

要表现在: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且常常是⽔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切不必要、

不谐调的成分,⽽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爱⽔⾏,如他⾃⼰所说:“为多⼭⽔

乐,频作泛⾈⾏。”(《经七⾥滩》)他的诗经常写到漫游于南国⽔乡所见的优美景⾊和由此引发的情趣,如《耶溪泛

⾈》)

房⽇晰先⽣在《略谈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中指出:“纵观孟诗,其诗风之淡,⼤致有三:⼀为思想感情的淡,没

有激切的情绪的流露;⼆为诗意表现的淡,没有浓烈的诗意的展⽰;三为语⾔⾊彩的淡,没有绚丽⾊彩的描绘。

丰富的⼭⽔诗歌意境

孟浩然⼭⽔诗的意境,以⼀种富于⽣机的恬静居多。但是他也能够以宏丽的⽂笔表现壮伟的江⼭。如《彭蠡湖中望庐

⼭》。清⼈潘德舆以此诗和《早发渔浦潭》为例,说孟诗“精⼒浑健,俯视⼀切”(《养⼀斋诗话》),正道出了其意兴

勃郁的重要特征。盛唐著名诗评家殷璠喜⽤“兴象”⼀词论诗,在评述孟浩然的两句诗时,也说“⽆论兴象,兼复故实”(见

《河岳英灵集》)。所谓“兴象”,是指诗⼈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灵的颤动融为⼀体,从⽽获得⽣

命、具有个性和活⼒。重“兴象”其实也是孟浩然诗普遍的特点。这通过⼏⾸不同的作品之间的⽐较,可以看得更清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桐庐江寄⼴陵旧游》《宿建德江》这三⾸诗都写了江湖⽔景,但性格各异。第⼀⾸作于孟应

聘⼊张九龄幕府时。他为⾃⼰的抱负能够有⼀试的机会⽽兴奋,曾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同

好》)、“故⼈今在位,歧路莫迟回”(《送丁⼤凤进⼠赴举呈张九龄》)之类诗句。正是这种昂奋的情绪,使他写下

了“⽓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势磅礴的名句。第⼆、三⾸均作于落第后南游吴越之⽇,前者以风鸣江急的激越动

荡之景写⾃⼰悲凉的内⼼骚动,后者则以野旷江清的静景写寂寞的游⼦情怀,它们的神采⽓韵是很不相同的。本之

荡之景写⾃⼰悲凉的内⼼骚动,后者则以野旷江清的静景写寂寞的游⼦情怀,它们的神采⽓韵是很不相同的。本之

以“兴”,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绪感受⽽把两者统⼀起来,构筑起完整的意境,这是孟浩然写景诗的重要贡献。

创造性的诗歌表现

出⼊古近的体格饶有洒脱⾃在的情致,也是孟诗创造性的表现之⼀。孟浩然诗歌的语⾔,不钩奇抉异⽽⼜洗脱凡

近,“语淡⽽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些诗往往在⽩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

出,表现出很⾼的艺术功⼒。例如他的名篇《过故⼈庄》。通篇侃侃叙来,似说家常,和陶渊明的《饮酒》等诗风格相

近,但陶写的是古体,这⾸诗却是近体。“绿树村边合,青⼭郭外斜”这⼀联句,画龙点睛地勾勒出⼀个环抱在青⼭绿树

之中的村落的典型环境。还有那⼀⾸妇孺能诵的五绝《春晓》,也是以天然不觉其巧的语⾔,写出微妙的惜春之情。另

外,孟浩然在诗体的运⽤上往往突破固有程式的拘限,读来别有滋味。例如《⾈中晓望》诗,平仄声律全合五律格式,

但中两联不作骈偶,似古似律。胡应麟《诗薮》认为此类诗“⾃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如《夜归⿅

门⼭歌》,这是⼀⾸歌⾏体的诗,但通篇只是把夜归的⾏程⼀路写下来,不事铺张。其篇制规模类似近体,并吸收了近

体诗语⾔简约的特点,⽽突出歌⾏体的蝉联句法,读来颇有⾏云流⽔之妙。

独特的诗歌美学观

在诗歌创作的艺术形式⽅⾯,孟浩然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主张诗歌要⽤形象思维,通过诗的语⾔塑造形象,通过形象

显⽰诗歌的意旨。读者“弃象忘⾔”⽽得意。他在《本阇黎新亭作》诗中写道:“弃象⽞应悟,忘⾔理必该。静中何所得?

吟咏也徒哉!”孟浩然借⽤了佛学和道家哲学中的“弃象忘⾔”说,提倡诗歌创作的抒情⾔志、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

弦外之⾳,象外之旨。

孟浩然还主张作诗不必受近体格律的束缚,应当“⼀⽓挥洒,妙极⾃然”。《孟浩然集》有诗267⾸,其中五⾔古诗63

⾸,七⾔古诗6⾸,五⾔律诗130⾸,七⾔律诗4⾸,五⾔排律37⾸,五⾔绝句19⾸,七⾔绝句8⾸。从中可以看出,除

69⾸古风外,全是近体诗,⽽五⾔律诗⼜最多。可以说他是盛唐诗⼈⼤量写作近体诗的第⼀⼈。但这些诗⼤都不能算是

严格合律的近体诗。如《⾈中晚望》、《洛下送奚三还扬州》、《洞庭湖寄阎九》、《都下送⾟⼤之鄂》、《与诸⼦登

岘⼭》等诗,皆与五⾔律诗的对偶不合。但诗品家对它们的评价却相当⾼。严⽻《沧浪诗话》就说:“皆⽂从字顺,⾳

韵铿锵”。近体诗的律式,在孟浩然之前的杜审⾔那⾥已经完全成熟了。杜审⾔也是襄阳⼈,他不能不知道。那么,他

为什么不沿着⽼杜的路⼦⾛呢?对此施补华《岘佣说诗》认为:“五⾔律有中⼆语不对者,有全不对者,须⼀⽓挥洒,

妙极⾃然。初学⼈当讲究对仗,不能臻此化境。”这就是说,孟浩然五⾔律不合律有其深层次的美学原因。他追求⾃然

美,是对初唐过多追求形式美的矫正。他把古风与近体来了⼀次整合,他的近体多为古风化的近体。将近体诗的格律精

神与古风的⾃然平和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达到了⼀种“兴象玲珑”的艺术境界。读孟浩然的诗,看不到近体格律的束

缚,⽽是有⾏云流⽔般的⾃然。既接受近体格律,有不被近体格律所累,⼀切以⾃然为第⼀标准。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20:31: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14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