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小学

更新时间:2022-12-30 19:32:18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30日发(作者:游泳部)

1

为学生而办学校

——重庆市巴蜀小学“律动教育”的思想沉淀与实践探索

教育不能忘记对象,教育不能忘记时代背景。

——巴蜀首任校长周勖成

1932年,《巴蜀小学建校宣言》发布,提出“创造一个新的学校环境,实

验一些新的小学教育”的办学宗旨。80年来,一代代巴蜀人顺应时代,与学生

脉搏一起律动;躬耕教坛,为不同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把学校办成了具有鲜

明“创造”与“个性”特点的律动校园。在这里,同学互相学习,老师一起成

长,家长共同养育,学校真正成为了师生生命成长的地方。

一、“律动教育”的内涵

“律动教育”即:“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教育。它的内涵是:

“脉搏”——是人鲜活的生命最为直观的象征。

“学生脉搏”——内在蕴涵着学生生长的冲动、成长的需求和生命的张力。

“律动”——本指人听到音乐后身体应和节奏的动作。这里象征着通过师

生互动、生生互动,达成对认识对象的共识,从而获得共生体验的交互过程。

“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尊重学生个体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研磨学

生;激发师生内在生命动力,张扬个性;师生素质共生共长,各美其美。师生

家长间彼此滋养,自由生长。

二、“律动教育”在历史中传承

学校的办学思想是校长带领学校发展最为关键的命题。“律动教育”的提出,

2

源自对学校历史的追溯梳理和对生命成长过程的深入思考。

巴蜀首任校长周勖成在《巴蜀精神》一文中这样写道:

巴蜀精神是真。处事真切,待人真挚。只要这件事是应当作的,便动手做。

不为了某种原因而有所顾忌,也不为了某种原因而存心敷衍。做到怎样的程度,

成功还是失败,巴蜀是真实的告诉大家,不加丝毫的润饰,要真的做,要做到真。

巴蜀的精神是动。始终是动的,不滞留在某一个时间里,也不拘泥在某一

份动境里。时间是不会穷尽的,巴蜀便永远要扶着醉人,爬上高岗,走下陡坎,

又爬上高岗,走下陡坎。书呆子还这样自勉。

如果说“真”与“动”是巴蜀人的共同特质。那么,“动”意味着持续不断

的开拓创新,创新是巴蜀教育八十年不变的灵魂。我们深深知道,唯有在不断

创新中,才能追求卓越。这就是创新的力量,是巴蜀精神中“动”这个字,赋

予巴蜀教育行动的精神引领。

(一)1932年起:明确创新教育使命,初步赢得社会关注

通过重庆《新蜀报》向社会发表办学总方针――《重庆市私立巴蜀小学宣

言》,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头脑是科学的,身手是劳工的。巴蜀教育要“趋合时

代,适应潮流;发扬文化,扶植思想”。建校初期,私立巴蜀小学基于“小学教育

便成了一切教育的基本教育”,着力让教师“集中精神、兴趣于本校的教育”,围

绕学生“三重生活”,创建了“教”和“育”科学的环境,提出了“教养兼施”“手脑并

用”的教育原则,短短几年间学校成为了川东地区小学教育实验中心。1950年,

学校由西南军政委员会接管,改为公办,邓小平指示“只许办好”。学校迎来

了长足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巴蜀小学迎来了长足发展,巴蜀莘莘学子得以

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20世纪80年代起:秉持创新教育追求,开展创造教育实验

3

秉承“趋合时代,适应潮流;发扬文化,扶植思想”的巴蜀教育追求,伴随改

革开放序幕的拉开,巴蜀人率先在全国小学实施“创造教育的科研实验”,展开了

四轮16年的创造教育实验研究。实验充分激发了学生学创造、乐创造、敢创造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培养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全面培养了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充分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大幅

度显著提高;全面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树立了巴蜀教育在全国的影响

力。

(三)2000年起:创新实施品牌战略,激活师生生命梦想

学校迎来了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机遇。巴蜀人在“激活生命的梦想教育研究”

课题的引领下,实施“品牌战略”发展思路——以塑造“品牌科研、品牌教师、全

国一流品牌学校”为奋斗目标,以“儿童思维、文化建校、团队精神,有效服务”

为办学策略,搭建了师生家长追梦的平台,让巴蜀成为了一个激活生命的“梦想

学校”——激活学生成长的梦想、激活教师智慧的梦想、激活家庭幸福的梦想。

(四)2009年起:立足宏伟发展愿景,深化实施律动教育

巴蜀人以“创思想型百年老校”为宏伟发展愿景,以全国规划办课题“城市小

学生活教育创新实践研究”立项为契机,系统研究梳理和研究了巴蜀学校办学历

史和经验,鲜明提出了“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教育办学理念,以先进的思想立

校,以创新的实践强师,以厚重的文化育人,培养“头脑科学,身手劳工,自信、

豁达、优雅的合格公民”,突显了学校“律动教育”为学生而办的特色。

三、律动教育在实践中发扬

巴蜀人的“真”,体现在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安静朴素办教育,追寻一种

有境界的教育生活。过去三年,巴蜀务实发展静悄悄。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在“继

承固本、系统规划,整体推进”的思路指导下,自主拟定了《学校三年发展规

4

划》,自觉践行“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办学理念,依托“课程”和“团队”

两大载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在研究状态下激情工作,构建起了以学校管理、

课程建设、服务保障为着力点的律动教育创新实践体系,创造“让每位孩子享

受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律动教育,让巴蜀充满生命律动的教育场气韵生动!

(一)课程发展人

1、“课堂”是律动教育的研究主题。

巴蜀课程建设,始终秉承“求真”的精神,“研究”的态度,“做”的哲学,

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学校的核心工作,深入探索律动课堂研究。

策略一:加强学科组建设。全校共设11个学科组(语数英音体美科综品班

物)。每个学科组负责人均由行政担任(结合每个人的专业背景),实行专业和

行政并重的管理机制,同时每一个学科组还享有:学科人事权、工资定级权、

学科经费自主使用权、教师岗位工作安排权等,在学校内给每一个学科组充分

的自主探索空间。对外对上,每一个学科都将直接代表学校进行工作。这一机

制,也有效促进了律动课堂的持续研究。

策略二、以“学术年会”为悟根求本平台

学术年会是巴蜀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悟根求本的孵化器。每年一届的学术年

会,对前一年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回顾和梳理,集中与分散、经验与现场、课堂

与教师之间形成开放、包容的研讨空间和风气,为新思想、新方法的创生提供

了宽松的土壤,使巴蜀“创造与个性共生”的课程文化得到不断地继承和丰厚。

策略三、以“阳光互助杯教学竞赛”为实践转化平台

每年一次的校级教学竞赛,内容包括:教学案设计、课堂教学竞赛、录像

课微格分析、教学论文竞赛等,是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校内实践转化的交流平台,

教师磨课辩课切磋教学技能的展示平台,成为了从年会研讨到课堂落根的检验

5

平台。一般分三个阶段:一是学习准备。参赛教师及团队培训学习,解读竞赛

方向,成立互助组。二是团队研讨。参赛教师上研究课,互助团队全程参与,

整合资源,逐步深入。三是交流展示。以正式赛课为平台,展示各团队研究成

果,整理提炼律动课堂典型课例、策略、个人与团队。

策略四、以“阳光互助区县行”为教学联通平台

课堂教学改革不是闭门造车,学校历来主张开放办学,从2003年开始,连

续10年开展了与各区县友好学校课堂教学互动交流活动----阳光互助区县行。

采取联合教研的方式,包括双方课堂教学的观摩,教学改革思路的交流,现场

的互动研讨等等。40个区县,100余所学校,300余堂课的交流经历,既是巴

蜀作为市直属学校的领雁和示范的责任,更联通了巴蜀与校外友谊学校课堂教

学之间的交流共进之路,从更广的范围来反观和丰富校内的改革。

策略五、以“学科组督导评估标准”评价导向平台

学校以评价导向学科组建设、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学科教师专业成长。从

“合格”+“特色”两个方面拟定了常规落实和特色打造的具体内容,总的讲学

校的方向是什么就要督导什么。比如,减负提质后如何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发

展效果,各学科就探索了学科能力达标测试,音乐学科,全班一起组织一场人

人参与的小小音乐会;数学学科包括:魔方、数独、算术二十四等挑战等。督

导评估标准学期初发布,过程性评价加上每个期末现场“学科分享会”进行总

评,从而保证了律动课堂教学研究的整体推进和实施力度。

从“年会的研讨孵化”到“阳光杯赛课团队行动转化”到“区县行互动交

流”再到“贯穿全年的督导评估导向”,这就形成了巴蜀小学指导每一节常态课

堂,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做”的回路。

2、育人为先,是巴蜀课程探索的旨归。

6

学校从生活德育的课程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方面,整体构建了具有

城市小学教育特色、符合党和国家要求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适应素质教育

方向的小学“生活德育”课程实践体系。

包括:(1)以少先队课为依托,生活的理想信念熏陶。形成了“3(个主

题)×2(课/年级)×6(个年级)”分层教育模式,即横向以年级为单位,包括:

组织意识、政治启蒙、成长取向3个主题内容,一学年每个主题2课,共6课。

纵向有6个年级,小学阶段共36课螺旋上升。

(2)以班级经营为主线,生活的文明礼仪养成。按照《中小学生守则》《小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的要求,

汲取《弟子规》等中华传统智慧,把握儿童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学校根

据学生在校一日生活拟定了问候礼、集会礼、两操礼、课间礼、用餐礼、卫生

礼、放学礼等“巴蜀儿童礼”,并努力让标准通俗可行、互动有趣,让不同年龄

段学生从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从被动服从到主动遵守,从外化行为到内化认

识,实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3)以学科育德为阵地,生活中明理导行。一方面,由于学校教育通常分

为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专设教导处,不少学科教师把德育看成是班主任等德

育“专职”工作者的事。这就要求每一位老师要树立“立德树人”的意识,即在日

常的学科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

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但对德

育的基础理论和一般方法缺乏必要的储备。要做到“润物无声”,即是要求老师

“找对适合学生的方法”,作课程的引导者、设计者和实施者。这两条线索是相

辅相成并贯穿于整个课堂的,老师只要抓住了育德的时机,在达成技能目标的

同时也就可以潜移默化地达成学科育德的目的。

7

(4)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生活中滋养德行。学校积极构建校内外资源,通

过在校的“社会模拟”,如:开设“生活体验课”,以“劳动最光荣,我要露一

手”等主题活动形式,模拟社会生活等,以及走进家庭、走进社区生活的“社

会参与”课程,如:围绕节日、假日、纪念日开展的“节假日序列化”主题教

育实践活动,以时间为序,铺排全年。每个假期开展“生活体验周”主题实践

活动。每期开展的“综合实践大单元活动课程等,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学校-家

庭-社会”完整的生活化德育实施途径,从而成为观察社会、参与社会、认识社

会、理解社会的实践体验平台,增进知识,锻炼能力,滋养德行。

三年来,我们不断追问:什么是值得孩子一生眷念的律动课程呢?可以说,

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育人实效,适合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是其中的要义。

(二)管理尊重人

“律动教育”以与之适应的管理和空间环境服务课程建设。

团队建设的目标是:境界教师。即:主张在做事中熔炼团队,通过分别搭

建管理和教师发展平台来促进“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的有境界教

师团队的形成。

1、管理平台----“大部制统整,小学校落根”

近年来,巴蜀发展面临校区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新进教师不断增加等新

情况,为了优化管理,提高效能,学校实行“大部制统整,小学校落根”的管

理模式。即:校务部、课程部、物业部三部加强研究和过程督导,提供学校整

体发展策略支持和对外联动。学校将本部大规模化整为零,成立低中年级部、

中高年级部、住读部,加上两所分校:巴蜀书院和巴蜀国际,共五所小学校,

着重聚焦现场,实践创新。五所小学校都拥有充分的工作规划、人员安排、过

程考评等职权,实行独立的完全小学管理,在关注老师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引

8

领老师找到职业的幸福感。这一管理机制,充分地激发了管理团队人员的潜能,

有效地解决了大型学校管理的现实问题。

2、教师平台----“公共服务岗”

巴蜀常讲“给空间就是给发展”,倡扬“多岗历练”的公共服务岗管理机制。

老师们轮流担任校会、团队行动例会的主讲;参加学校各项活动的策划、主持;

对主题研讨、校园发现、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专题发言;创造性地投入日常教

育实践——“巴蜀大舞台、人人都精彩”、召开每学月“学情分析会”、开展班

级家长义工讲坛等等。这一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老师由关注自己到关注他人,

津津乐道自己为团队做了哪些公共管理服务工作;越来越多的老师既承担学科

教学任务,又承担所在校区校务、物业后勤、管理等工作,慢慢了解学校全局

工作,从而会换位思考问题。这逐渐成为了我们强化团队文化建设的有形抓手,

也为教师开阔教育视野提供了成长平台。

团队建设的措施,为老师的成长搭建了不同的平台,成就了老师的精彩,

顺理成长带来了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新发展。这3年来这一团队建设奠定的良

好的基础,让学校内涵发展之路走得安静而务实,与律动课堂的研究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三)空间润泽人

以保障师生健康和安全,确保教学秩序为着力点,创造了与“律动教育”

相适应的校园服务体系,校园环境得以提升。一是美化环境。通过修缮改建,

形成11000平方米运动场地;打造校园环境文化,实现功能与审美并重,实用

与文化的和谐统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满足师生发展的需要,提升校园的

文化品位。二是强化社区资源的整合力度,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和交通状况,

实现学校平安有序。三是细化《物业精细化服务管理机制》,优化和前移后勤服

9

务机制,在餐饮、维修、保安、保洁、校车等服务措施上力求协同便捷,服务

于师生。四是优化网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实现高效数字化应用,为教学一

线提供优质服务。

四、律动教育的实践成果

秉持“真”和“动”的巴蜀精神,传承80年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因子,沿

着“做”的行动研究思路,巴蜀“律动教育”又走过了安静务实的三年,取得

了初步的发展成果。

1、形成了“1333巴蜀律动课程体系”

课程是巴蜀内在核质的外显,是巴蜀教育愿景得以实现的基础。“巴蜀课程

体系”日臻完善,形成1333巴蜀律动课程体系。具体来讲,1333巴蜀律动课

程体系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基础学科、生活实践、校本特色三类课程,

达成头脑科学、身手劳工、自信豁达优雅的三维育人目标。基础学科课程使用

国家教材,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积极探索主题单元式学习和教师流动上课,使

学生获得支撑其全面发展的基础学力。生活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包括德育实践

课程和社会生活实践课程两大板块。共中德育实践活动课程是以时间为线索把

学校生活有机纳入课程体系,形成巴蜀儿童礼,坚持教养兼施习得良好习惯。

校本特色课程主要以国家指定的四大领域为主要学习内容,以现场学习、专项

学习、交流学习、生活全席化学习课程为主要课程形态,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

实践能力。校本特色课程分为必选、自选、双选课程。充分满足每一个学生自

主选择课程的权力,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发展。

2、探索了课前准备、课中学习、课末整理“三段式”课堂

这是律动课堂对全人素质的认识和关照,即:律动课堂里的生长决不仅仅

是知识的传授或技能的学习,更包括学生如何学习、如何交流、如何表达等行

10

为素质的整体提升。我们把它称为“三段式律动课堂”,即关注学生课前准备、

课中实施、课末整理三个环节的行为习惯,达成了同一学科不同年段教师之间,

不同学科同一年级教师之间常规的共识共行,形成了《律动课堂学科共育标准》,

以求简化教育管理,共育行为素质。于是,各学科相继研发出各自的“三段式”

课堂标准,同时,相应的课堂评课标准也应运而生。这些文本的出台起到了为

课堂教学研究明确了方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行为更规范了,更有效地提高的

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3、形成了律动课堂八大管理策略

“手势语”暗示策略——最有效反馈每一种课堂需求;“同质同桌”互学

策略——尊重每一个学生差异性发展;“摇号筒”随机点名策略——增强每个

学生课堂参与的趣味性、专注力;“把问题抛给你”全员参与策略——激活每

个座位参与率;“答题板”展示交流策略——给每一个学生留足思考空间的;

“双色筒”需求策略——给每一个困难及时的支持;“教师s路线”亲近策略

——以关注每个学生的课堂状态;“行为矫正袋”追踪策略——持续追踪学生

行为习惯养育等。

4、形成了各美其美的学科特色

语文学科:确立了培养学生“爱读书、善思考、会表达”的九字核心诉求。

实践了“自疑导学”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包括“预习生疑;选疑定教;

因疑导学;释疑强技;拓展延伸”5个流程。课外推行《我是快乐小书虫》全校

学生的阅读工程。

数学学科:用“课例呈现——个案研究——共识推广”的课堂研究方式,

提炼了“以生定教”“以教活学”“以用励学”的课堂教学策略。推行小组合作

学习。开发了“故事数学课堂”“神算手”“魔方”“数独”等课程辅助活动,深

11

受学生喜爱。

英语学科:进行“师生、生生”互动“交互式”的英语律动课堂研究,创

立了“单词、对话、阅读”分课型的重难点教学模式。

美术学科:根据美术课程内容四大领域的要求,确立了一个主题学习内容,

并且从八个方面进行细化与明晰……

5、赢得了丰硕的实践荣誉

三年来,巴蜀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国际及全国奖1000余人次,市级

奖1500余人次,区级奖3000余人次,共计5500人次;教师先后荣获: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独奏第一名、全国信息技术赛课

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小教学会全国赛课一等奖、首届全国教师优质课大赛、

教学技能大赛等160余人次个人奖励。学校先后荣获:中国教育学会小教专委

会第五届学术年会先进组织单位一等奖、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全国

优秀少先队集体、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重庆市可敬可亲学校评选

第一名等71余项集体奖励。

如巴蜀建校宣言所谈到:教育是永无止境的事业。

在巴蜀,我们常讲这样一句话:为学生而办学校。为学生,这是教育的最

后旨归;为学生而办,这是学校的重要使命;为学生而办学校,巴蜀律动教育

特色日渐清晰。这样做教育,这样办学校,这样一步一个台阶地努力,正是巴

蜀精神在新时期的回答。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19:32: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11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