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院大火已扑灭

更新时间:2022-12-30 19:30:16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30日发(作者:会计专业学校排名)

时评精选

巴黎圣母院大火反思:莫让文明染上仇恨

来源:中国青年网作者:陈柯佳

巴黎圣母院失火,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

巴黎圣母院是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是雨果同名名著的故事舞台,而其

中更收藏着众多珍贵艺术品,无疑是无价的世界文化遗产。它的焚毁不仅是

法国文明的消损,更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大遗憾。

然而,在巴黎圣母院失火的新闻下面,竟有不少网民拍手称快,更是称

这场大火是当初法军焚烧圆明园的报应,相关微博评论中“天道有轮回”字眼

层出不穷。

1860年,英法联军冲进圆明园烧杀抢掠,大火燃烧三天三夜,这座中

国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皇家园林最终付之一炬。诚然,圆明园被焚毁是我国历

史上不可抹去的耻辱,给国人带来难以抚平的伤痛。

但是,将这段历史放到今天来看,与巴黎圣母院并无可比性。圆明园被

抢掠焚烧是野蛮战争的结果,是历史的伤痕,而巴黎圣母院火灾事故是和平

时期由消防安全造成的遗憾。两者都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面对文明与

智慧的消逝,我们不能抱有仇恨。

铭记历史并不等于延续仇恨,不是面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损失拍手叫好,

而是为了更好前行。雨果曾经痛斥英法联军入侵中国,洗劫圆明园,今天,

我们却借着消防安全问题在发泄仇恨,并名曰“铭记历史”。一百多年过去了,

不少人的认知水平确实不如百年前的雨果。

伟大的人类历史文明落幕,对于全人类都是一种巨大损失。

余秋雨曾说过:“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但绝不喜欢野蛮。我们能熬过

苦难,却绝不赞美苦难。我们不害怕迫害,却绝不肯定迫害。”圆明园被焚

毁和巴黎圣母院的大火的联系,仅仅在于他们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都是承

载文化艺术的圣地,是人类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历史教育是让我们铭记历史,在人类无止境的纷争中寻找和平,教给我

们要记住过往避免重蹈覆辙,而不是用圆明园发生的悲剧去痛斥今天的巴黎

圣母院,历史从无意教给我们用仇恨包裹文明。

国耻不能忘却,但不应该落井下石

来源:央视网作者:评论员李雪菲

巴黎圣母院被烧了。标志性的塔尖烧塌,美丽的玫瑰花窗损毁……

作为超过800年历史的古建筑,在巴黎圣母院标志性的哥特式尖顶坍

塌的那一刻,全球都为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损坏而感到痛惜。法国总统

马克龙现场坐镇指挥,并在推特上感叹,“眼睁睁看着我们的一部分在

燃烧”。法国《费加罗报》说,这场大火“烧在整个法国的心上”。德

国总理默克尔叹息,巴黎圣母院起火令人悲痛,它是法国和欧洲文化的

象征。中国网友也有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巴黎圣母院的花窗图

片,怀念这一消逝的伟大奇迹。

就在社交媒体一连串“心碎”的表达声中,有一些不一样的声音却

多了起来。有网友表示,法国巴黎圣母院火灾让他们联想到被英法联军

焚毁的圆明园,还有人对巴黎圣母院的焚毁幸灾乐祸。

事实上这两件事真的有什么可比性吗?圆明园毁于战乱和野蛮,是

历史的伤痕;而巴黎圣母院此次火灾事故是和平时期由消防安全造成的

遗憾。两者的相同之处恐怕只因为它们都是世界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它们的消失同样是全人类的损失。

那些拿因果报应来说事的人,其实不过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作怪。

文明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不管是圆明园还是巴黎圣母院,它们都

凝聚着艺术工匠们的智慧结晶。如今巴黎圣母院被焚毁,不仅仅是巴黎

人民、法国人民的损失,更是全世界人类的损失。从今往后,巴黎圣母

院的倩影将只能永远留在到过此处人们的脑海与相片中。

文明需要人们铭记,历史也需要人们铭记,不能用某些幌子来遮盖

历史,但也不应该打着历史的名义发泄自己的情绪。牢记历史并不等于

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前行。爱国没有错,但请保持理智。

巴黎圣母院火灾怎能与火烧圆明园混为一谈,

狭隘的民族主义可休矣

作者:不详来源:央视网编辑:孙欣祺

巴黎圣母院被烧了。标志性的塔尖烧塌,美丽的玫瑰花窗损

毁……

作为超过800年历史的古建筑,在巴黎圣母院标志性的哥特式

尖顶坍塌的那一刻,全球都为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损坏而感到痛惜。

法国总统马克龙现场坐镇指挥,并在推特上感叹,“眼睁睁看着我

们的一部分在燃烧”。法国《费加罗报》说,这场大火“烧在整个

法国的心上”。德国总理默克尔叹息,巴黎圣母院起火令人悲痛,

它是法国和欧洲文化的象征。中国网友也有不少人在社交媒体上发

布了巴黎圣母院的花窗图片,怀念这一消逝的伟大奇迹。

就在社交媒体一连串“心碎”的表达声中,有一些不一样的声

音却多了起来。有网友表示,法国巴黎圣母院火灾让他们联想到被

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还有人对巴黎圣母院的焚毁幸灾乐祸。

事实上这两件事真的有什么可比性吗?圆明园毁于战乱和野

蛮,是历史的伤痕;而巴黎圣母院此次火灾事故是和平时期由消防

安全造成的遗憾。两者的相同之处恐怕只因为它们都是世界人类文

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它们的消失同样是全

人类的损失。

那些拿因果报应来说事的人,其实不过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在作

怪。文明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不管是圆明园还是巴黎圣母院,

它们都凝聚着艺术工匠们的智慧结晶。如今巴黎圣母院被焚毁,不

仅仅是巴黎人民、法国人民的损失,更是全世界人类的损失。从今

往后,巴黎圣母院的倩影将只能永远留在到过此处人们的脑海与相

片中。

文明需要人们铭记,历史也需要人们铭记,不能用某些幌子来

遮盖历史,但也不应该打着历史的名义发泄自己的情绪。牢记历史

并不等于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前行。爱国没有错,但请保持理

智。

面对全人类的不幸请勿轻言因果报应

来源:澎湃新闻作者:特约评论员胡欣红

巴黎圣母院的一场突发大火,举世震惊。

大文豪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让巴黎圣母院几乎家

喻户晓。即便对法国不太熟悉的国人,提起巴黎圣母院也大多会有

耳熟能详的感觉。被雨果称为“石头的交响乐”巴黎圣母院,是法

国首都巴黎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

文化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瑰宝。

一场大火,令几百年的文化积淀面临被毁于一旦的危险境地,

惊闻消息之后,公众纷纷发出“我的心也在烧”“悲惨世界:卡西

莫多再也见不到他挚爱的艾斯美拉达”之类的叹息,认为是继巴西

国家博物馆毁灭性大火之后又一次全人类历史的灾难……

然而就在公众为巴黎圣母院惋惜、祈祷之时,网上也冒出了一

些不协调的“叫好声”。有人说,第一反应就是想起了圆明园,并

发出了“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之类,不无嘲弄之意的调侃。

1860年10月6日,3500名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

明园,纵火焚烧3天3夜,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

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

暴行。这一场大火,让“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付之一炬,也给炎黄

子孙的心中留下了永恒的伤痛,每当看到圆明园的断壁残垣,都会

让国人回忆起当年的屈辱。

历史不容忘却,但绝不是延续仇恨。火烧圆明园确实是英国人

法国人的祖先造的孽,但文化和文明本身是无辜的。该背负骂名的

是当时火烧圆明园的侵略者,并非现在的法国人,更不是无辜的文

明古迹。文化遗产不分国界,都是全人类的艺术瑰宝,我们都应该

珍视并为之祈祷。巴黎圣母院不仅是法国的,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

标志,如今被烧毁,乃人类文明的一大损失。

将巴黎圣母院失火视作火烧圆明园因果报应的人,与其认为是

幸灾乐祸,不如说是狭隘民族主义心态在作祟。令人警惕的是,这

种非理性的言论尽管代表不了主流民意,却也不乏应和之声。

或许有人觉得,这样的偏激言论只出自于极少数国人之口,且

只是过过嘴瘾而已,不必太当回事。其实不然。近些年来,我国国

力日益增长,国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满满,但这种自信不应该异化。

狭隘的、非理性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是危险的,如果不能有效引导

化解,一经点燃,就会外化为破坏社会秩序的行动,甚至上演暴力

伤害自己同胞的极端行径,值得国人深刻警觉与反思。

“看火灾照片心痛,看评论跟帖痛心。”朋友圈里的一句点评,

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巴黎圣母院的大火需要迅速扑灭,少数国人

心中的“邪火”,何尝不需要灭一灭?

圣母院大火:理解“无感”,但别叫好

来源:新京报作者:孟然(媒体人)

编辑:思凝校对:李世辉

巴黎圣母院的大火让整个法国“染血”,很多人的内心也仿佛“蒙

灰”。

这座建造了200年、存在了850余年的哥特式教堂,在日夜流淌

的塞纳河畔遗世独立,听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炮声,也见证着法兰西民主

文明的觉醒。如果说埃菲尔铁塔是工业文明留下的地标,那么巴黎圣母

院更像是人文精神留给现代社会的提示符。

巴黎的这场大火在国内也攻陷了热搜榜的近三分之一席位。一些人

回忆自己与巴黎圣母院的相遇的美好瞬间,一些人哀叹文明的一去不

返;也有一些人坦言,对于遥远国度的那栋建筑“无感”,更有一些人

拿出“圆明园被烧”做类比。

同大多数网友一样,我未曾去过法国,未曾亲眼看到过这座建筑的

巍峨与精致,甚至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也只是看过开头便放弃了。对

于这座建筑中所蕴含的信仰、所承载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所镌刻的

人道主义精神,也大多遗忘在大学课堂上。

所以,很多网友所表达的“无感”,其实不难理解。这些人并非冷

血,只是由于人生体验的局限,对于遥不可及的火灾,无法产生足够的

“共情”。即便知道,这座建筑历史很久远、价值很宝贵、对法国人很

重要,但实在是太过遥远、太过陌生,除了可惜之外,似乎再也难以“更

悲痛”。

这让我想起一个或许不太恰当的类比:最近我的奶奶重病,在病床

上已经昏迷了数日,我请假回家照顾,每每呼唤昏迷着的奶奶,都忍不

住落泪。爸爸、妈妈、姑姑也都日常红着眼眶。这几日,有不少亲戚来

来往往。除却老姨拉着奶奶的手叫着“姐姐”,哭了许久。多数人只是

在病床旁站立一刻,问了问病情,便匆匆离开。

他们难道就如此冷漠?不是的。他们与眼前这位病榻上的老人没有

真正一起生活过,在人生过往中,这位长辈只有过年过节时打过照面而

已。要求他们如我们这些亲人一般,24小时守在病床前,如我们一般

心痛、哭泣不止,这是强人所难。

在新京报现场传回的照片中,一个细节令人动容,在火灾现场,巴

黎市民没有人举起手机拍摄,他们只是或站着或跪着,或唱起圣歌或默

默祈祷,火光映照着他们虔诚的目光。在这目光里,火光中的巴黎圣母

院仿佛一个将要离去的亲人。

所以,面对被烧毁的巴黎圣母院,那些祈祷与痛心者,绝非惺惺作

态的“圣母”,他们所产生的“共情”也不是什么虚情假意,很多人是

真的心碎了。

而那些坦言“无感”的人,也并不是一种恶。他们只是由于经验的

缺失而妨碍了情绪的产生,他们不必因此受到额外的指摘。

随着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开放、包容,我们对外界的认识越来越丰富、

细腻,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更多的知识和体验,萌生出对他者

文明的共情。

可是,无法否认,在复杂的舆论中,确实存在一种恶,那就是不合

时宜地“幸灾乐祸”。

这些人像是在病床前或葬礼上的嬉笑者,把文明和体面都抛之脑

后,甚至将他人的灾难看作一种“同态复仇”,这样的狭隘与偏激,与

文明相悖,与时代错位。

的确,自私是人的一种天性,放任这种天性甚至为这种天性辩护、

叫好,是“丛林时代”的野蛮行径;而人类文明恰恰是在对抗这种丛林

法则,是用“惺惺相惜”的共情和“推己及人”的理智,建立起社会赖

以运行的基本原则。

在如今这个万物互联的“地球村”里,塑造一个理性和文明的“自

我”才是自爱的首要条件,也是与人交往的前提,封闭、隔绝、自大,

则只会把自己困在一种虚幻的泡泡当中,除了自我陶醉外,难以他人赢

得真正的尊重。

巴黎圣母院被烧毁——在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我们是旁观者,

也是亲历者。我们以怎样的态度看待文明的陨落,也反映出我们自身的

文明程度。所以,理解一部分人的痛心,允许一部分人的无感,但请别

不合时宜地“叫好”。

(湘语君挺喜欢这一篇)

巴黎圣母院大火,我听到历史的心碎声

来源:长城网作者:吕京笏

巴黎时间2019年4月15日18时50分许,欧洲历史上第一座完

全哥特式教堂,巴黎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古迹——巴黎圣母院燃起熊熊

大火,800年的古迹部分被焚毁,标志性的塔尖在滚滚浓烟之中轰然坍

塌。一切都在燃烧,木质框架上什么都留不下。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

“这是整个法国,整个法兰西民族和全体天主教徒的灾难”。

巴黎市民跪在远处,望着正在燃烧的圣母院,唱起忧伤的赞歌。近

800年时间的淘洗,它遭受过数次破坏并留下痕迹,但始终坚强伫立。

这一次,卡西莫多的敲钟声,再也无法回荡在钟楼塔尖了。历时180

多年,在1345年建成,圣母院早已成为古老巴黎的象征,牵动着所有

关乎建筑、文学、历史与爱情的回忆。

看着塔尖坍塌的视频,我仿佛看到亚诺站在尖塔上眺望巴黎城,静

静倾听这座老建筑讲述着几百年的历史故事:路易十四的王朝、革命党

人的法兰西、拿破仑帝国、无产阶级的巴黎公社……圣母院背后是一段

段波澜壮阔的故事,更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灵魂。每天凝望着圣母院,就

像历史凝望着自己,心中一定是不缺少信仰的吧。

建筑是大地的岩层,时代的浪潮都裹挟着新的冲积土日夜不息,每

一代人都在这座纪念性建筑上铺上他们自己的一层。如今,大火在巴黎

圣母院呼啸而起,席卷过千年往事,终成云烟,躲不过历史摧残。巴黎,

死去了一部分。

据法国媒体报道,圣母院内最重要的文物——耶稣受难荆棘冠,

已经被成功抢救,路易九世的一件长袍也得以保全。但不少其他文物的

状况依然未知,其中包括三部管风琴、大钟,以及一些油画和雕塑;闻

名世界的圣母院大玫瑰窗也有可能受损。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提问道,“时间和人使这些卓绝的艺术遭

受了什么样的摧残?关于这一切,关于古老的高卢历史,关于整个哥特

式艺术,现在还有什么存留给我们呢?”

骨架、拱顶、玫瑰花窗……巴黎圣母院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哥特式

建筑的重要代表作,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瑰宝,矗立在塞纳河畔,她的历

史地位与价值无与伦比;其中的珍贵文物,更是历史遗留的馈赠,是先

人们用智慧凝结而成的宝贵礼物。很多人还没来得及瞻仰,却很可能已

经“圣母院一炬,可怜焦土”。文明,失去了一根流传的血管;人类记

忆的基因,留下永久空缺。

《巴黎圣母院》中,雨果写道,“在墙上写这个词的人,几百年以

前已从尘世消逝;就是那个词,也已从主教堂墙壁上消逝,甚至这座主

教堂本身恐怕不久也将从地面上消逝”,一场大火,一语成谶。卡西莫

多再也无法拥抱自己爱的艾丝美拉达,冉·阿让永远留在了自己的“悲

惨世界”中。

“漫威之父”斯坦·李去世时,有人说,原来时间才是最大的反派。

如今,巴黎圣母院也远离我们而去。在浩瀚的时间长河中,每个人都如

此渺小、无奈,在浮浮沉沉中挥手,猝不及防地作别曾经熟悉到忽略的

记忆。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好在,巴黎圣母院留下了三维复原模型,马克龙也对媒体承诺,法

国人民将一起重建巴黎圣母院,并宣布将发起一场国际筹款活动。但是,

就像每隔24小时,始终都会回到原点,却永远不会留在明天,巴黎圣

母院珍贵的文物和景象也很难回到从前。

背负过荣耀和愧疚,华美和深邃,久远的神权和多变的人性。我们

期待着浴火重生的巴黎圣母院去见证更久远的时光;也更希望,所有古

建筑都能得到妥善切实的保护,不要让这样的大火再一次灼伤人心。

卡西莫多在哭泣

来源:新华国际作者:韩梁

巴黎圣母院15日晚遭遇大火,整座建筑严重损毁。熊熊火光里的

塞纳河畔,圣母院塔尖轰然倒塌,令人心惊心碎。文物之殇,让法兰西

流泪,也让全世界伤痛。

法国总统马克龙现场坐镇指挥,并在推特上感叹,“眼睁睁看着我

们的一部分在燃烧”。法国《费加罗报》说,这场大火“烧在整个法国

的心上”。德国总理默克尔叹息,巴黎圣母院起火令人悲痛,它是法国

和欧洲文化的象征。

火灾现场,有着800多年历史的教堂被火光和浓烟笼罩。哥特式

塔尖倾斜倒塌,成千上万的民众站在河对岸或者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这

一幕。所有人表情凝重,很多人泪流满面。

文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承载着世界共同的记忆。文物的损毁伴随

着文明记忆的消殒,令人痛惜。全球范围内,文物保护都是重要课题,

面临严峻挑战。不少文物使用易燃材料,不少博物馆设施陈旧、保护力

度不足,更不用提战乱地区博物馆和文物遭到的洗劫和损毁。

犹记得2018年9月那场大火,将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国家博物馆主

体建筑几乎完全烧毁,2000多万件藏品只剩10%,巴西人200年的

集体记忆几乎被“一刀切除”。一个细节是,事发时博物馆的消防栓竟

然没水,消防员只能临时从河里抽水灭火……

巴黎圣母院的大火,同样暴露出法国文物保护的弊病。如此重要的

文物古建,又包含木质结构,理应提前做好防火预案,杜绝一切安全隐

患。相对疏松的管理和一时的大意,都可能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让这座教堂不仅成为巴黎地标,也成为法国

文学乃至文化和精神的地标。那哥特尖顶,入过多少画作诗篇,成为多

少文艺创作的灵感源泉,引发多少流连徜徉和深沉喟叹。多少人曾为卡

西莫多的命运流泪,多少人又曾在此留下美好回忆和梦幻体验。

历史长河中的文物,在世代更替中能够幸存至今的,都弥足珍贵,

是人类文明发展一路走来的宝贵足迹。它们的脆弱和不可再生性,要求

我们用更先进的手段、更专业的技术,更智慧的途径加以呵护。而这,

既需要资金支撑,也需要科学管理,更需要理念更新。

从巴西国博大火到巴黎圣母院损毁,每一次文物历劫都应给我们警

示。与时间赛跑,加强文物安全管理,推动文物数字化保护,留存文明

记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不能让历史从此只存在于回忆、梦境、照片和视频。要让文物保持

生命力,与时代共同前行。期待巴黎圣母院的重建与新生,祈愿文物远

离灾难,人类文明生生不息,永续流传。

巴黎圣母院大火,不可“烧毁”理性

来源:新华报业网作者:崔冰

北京时间今晨,法国巴黎承载数百年历史的著名地标——巴黎圣母

院突发大火,这是巴黎圣母院迄今为止遭遇的最大浩劫。这把火引起了

全世界的关注,大家对此深感痛心。然而在国内网络上不少人出现“同

态复仇”心理,甚至有人幸灾乐祸,认为“天道好轮回”。建筑古迹文

化遗产不分国界,狭隘的民族主义不是爱国,大火万万不可烧毁网友的

理性。

面对烧毁文化遗迹的熊熊大火,无数人悲恸伤感,但在这之外,亦

有其他声音出现。较为典型的是不少网民持有“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

谁”的幸灾乐祸的态度,认为这一灾难性媒介事件看似是非人为故意的

发生,实则是对于过往的补偿。总的来看,这是一种典型的“同态复仇”

的恶性心理,即你有损于我,那我也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同

态复仇”本质上是一种野蛮的、非理性的、非现代的社会思维方式和行

为理念。

“同态复仇”的心理并不可取,而且巴黎圣母院建筑及其文化本身

并不承载着赎罪的表征和义务。巴黎圣母院最早于1163年开工,1345

年竣工,虽历经多次修缮,但其已拥有数百年的历史,其建筑与雕刻艺

术、室内珍宝以及无数劳动智慧的凝结都是属于人类的一笔弥足珍贵的

财富,它已然逾越了民族、文化、国别的边界,对于全世界的人民都产

生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比如围绕巴黎圣母院这一伟大的古迹及其瑰丽的

珍宝,产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文艺作品,其中较为著名的即为法国作家

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有人说:“巴黎圣母院有多美,

《巴黎圣母院》就有多美”,当巴黎圣母院起火引发公众讨论时,《巴

黎圣母院》中的主人公卡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也成为了“高频词汇”,

可见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文学作品的本质和源头实则来自于

巴黎圣母院这一建筑及其文化本身。巴黎圣母院的存在所带来的影响是

巨大且难以磨灭的,它不仅属于法国,更属于全世界。

诚然,勿忘国耻是每个国人的必修课程,然而面对声势浩大的舆论

浪潮切不可丧失了理性,随波逐流催动恶性的群体极化。如若抱着“同

态复仇”的心理“观赏”巴黎圣母院之上的熊熊烈火,我们又与当年历

史的罪人有何差异呢?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19:30: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11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