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视点“缺位”与语篇连贯理解
郭小云
【摘要】视点作为一种认知机制,对语篇建构和解读起着重要作用.但有时也会出现
一种特殊的语篇现象——视点“缺位”.虽然视点“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语
篇的理解难度,也加大了人们的认知努力,但并不影响语篇的连贯理解,因为语篇的连
贯除了语篇表层的显性连贯,还有深层的隐性连贯,即心智连贯.试图在这方面做出尝
试以期对视点“缺位”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期刊名称】《技术与创新管理》
【年(卷),期】2013(034)004
【总页数】3页(P394-396)
【关键词】语篇视点;视点缺位;认知;连贯
【作者】郭小云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9
1引言
对语篇连贯的研究可分为两派:一派是以韩礼德和哈桑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派将连
贯看成一种语言现象,从语言的表层去探寻语篇的连贯;另一派是当前主流的认知
语言学派将连贯看成是一种心理现象,认为语篇的连贯实际是心智的连贯,是能生
成、存储和提取语篇的连贯。一些看似形式不连贯的语篇,通过一系列认知活动的
参与,如认知推理,可能达到语篇的连贯理解。朱永生(2001:78)认为语篇接受者
在理解语篇内容的过程中需要填补的“缺省项”(missinglinks)的多少与语篇的连
贯的程度成反比例关系;王寅(2007:382)认为语篇的连贯程度与构建心智连贯的认
知时间和努力的多少成反比例关系。
尽管两大学派对语篇连贯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仍然有一定局限。功能语言学派的
研究侧重于语言外在表现形式如衔接和主位推进来分析语篇的连贯,未探讨其内在
生成机制,忽略了语篇生成的认知心理基础。而认知语言学派虽然弥补了这一缺陷,
却没有深究为什么语篇参与者有时会造成“缺省项”,以及如何对它们做出“认知
弥补”。
鉴于此,一些学者提出语篇的“视点观”,从视点的角度阐释影响连贯程度的内在
认知机制。熊沐清(2001)提出视点是“制约语篇深层结构(即语义)的一种图式
(schema),反映人们看待对象世界的角度和态度,支配着对象的选择与组合,从
而又影响语篇表层结构(即形式句法)的组织”。他同时指出,语篇的连贯在心理层
面上依赖于视点的连贯。后者对语篇的连贯理解起着重要作用。但有时视点也会
“缺位”,这增加了语篇接收者的理解难度和认知努力,却并不影响语篇的连贯理
解。本文就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探讨视点缺位的界定、分类、体现形式和对语篇连贯
的作用方式。
2视点与语篇
视点(pointofview)是二十世纪小说批评中讨论的最多的概念之一,学者从不同角
度进行了分析。在文学评论中,它是一种叙事方法。随着语用学研究的发展,语言
学家逐渐认识到视点可用于语篇分析,并从语篇意义和语用等方面去研究视点与事
件呈现的“自然顺序”的关系,语篇连贯视域的创造(Brown&Yule,1983);文体
学家则着力于视点与语篇理解的关系、语篇视点对于语篇掌握敏感性的研究(转引
自王正元,2006);王先育(2001)指出,对语篇进行视点分析能有效地帮助读者了解
语篇结构而掌握其真实的涵义。熊沐清(2001)对语篇视点研究有比较深入的探讨。
他通过对视点与语篇的考察,提出视点是制约语篇深层结构(即语义)的一种图式,
反映人们看待对象世界的角度和态度,支配着对象的选择和组合,从而又影响着语
篇表层结构(即形式句法)的组织。
3视点缺位
视点作为一种认知机制,对语篇的建构和理解有重要作用。但在一些特殊语篇中会
出现视点“缺位”,这会影响其连贯理解吗?下面就从文学与认知角度探讨视点
“缺位”这一语篇视点中的特殊现象。
3.1文学理论中的“空白”论
视点“缺位”在文学理论及接受理论中被称为“留白”或“空白”(gap)。它是在
对作品的信息内容和阅读过程的讨论中产生的。“空白”论认为,没有任何小说或
戏剧能告诉人们一切,许多信息作为共同的或者文化的知识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或
预先假定的,因此没有语言直接表达的部分便留给读者自己从参照框架来补充,从
而使作品连贯。也就是说文学创作中,故意“隐藏”或“保留”一些信息,以给读
者一定的思索和想象空间。这种“隐藏”或“保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缺位”。
但这种“缺位”会否影响语篇的连贯理解呢?事实上并没有,很多小说家都是善于
创造“空白”的专家,如康拉德的《吉姆爷》就是以复杂的情节和开放的结局使得
读者要花很大心力去填补情节或人物刻画上的空白,这使得小说的阅读过程充满了
趣味和刺激。
3.2认知语言学中的非完整图式
视点“缺位”也与认知相关。从认知角度来看,语篇连贯不仅在于语篇表层的显性
连贯,还有隐性连贯。它也并不总是用语言表现出来,而是存在于人的心智中,取
决于人们对所读、所闻的理解。其实,我们对所读、所闻的理解能力仅是我们对世
界体验所获取的能力的一小部分,因此在阅读一个语篇时,我们总是试图使所读的
语篇去符合我们的背景知识和体验。看似不连贯的语篇,其实已进入一种连贯的理
解,即使缺乏那些显性的语言连贯标记。有时作为人们已经“心知肚明”的东西,
“过多的使用连贯标记语是多余的”(熊沐清,2001)。因为在人们头脑当中有一
种心智图式,会自动地以其心智体验弥补语篇连贯视点缺位。
王寅(2005)认为,“语篇连贯不完全取决于形式上的衔接,而主要是心智上的连
贯”。语篇视点是人的心智原型形象转化来的显性表征,是人的心智概念外在投射
的产物。当语篇表征视点与人的心智空间图式由于投射过程造成了缺损,人的心智
空间图式参照点在语篇图式反映中就出现了视点缺位现象。但这种“缺位”并不影
响语篇的连贯理解,因为它早已存在于人的心智图式中,规约性的认识通过神经认
知常规通道反映出来(王正元,2006)。从这个意义上讲,视点缺位的语篇是符合
人类认知规律的正常产物。
徐盛桓(2005)也认为,在语言表达时,强制性的语义成分不一定完全映现为强制
性的语法成分。视点缺位这种不完全映现就反映了认知过程中实现的非完好图式。
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型趋向律”也认为,只要条件允许,心理的组织作用总是力趋
完整(徐盛桓,2005)。在语篇理解中,人们在遇到语篇视点缺位表征出来的非完
好意象图式时,只要条件允许,也总是在“力趋完整”的心理组织作用下,使其成
为完好的意象图式,以达到连贯的理解。
4视点缺位与语篇连贯
任何一个语篇都有特定的视点,并且在不同的语篇中,视点也有不同的体现形式,
这就是视点标记。
4.1视点与视点标记
视点不同于视点标记。它是制约语篇深层结构的一种图式,但它在语言表层仍有标
记可循,那就是视点标记。MichaelShort(1999)在研究视点与理解的关系时,将
叙述语篇中视点的语言标记,分为七大类:①新信息与旧信息:由两类词标志,冠词
和前指人称代词,主要针对知觉视点而言;②地点指示词:包括状语,指示代词和指
示形容词,标志空间视点;③时间指示词:包括状语,动词的过去时态和现在时态,
标志时间视点;④社会指示语:包括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姓名、头衔、称谓等,标志
叙述视点或观念视点;⑤思维或知觉呈现标志:主要有三类词承担:表示认知和知觉的
动词,涉及事实真实性的动词,与事实真实性相关性有关的副词,标志负载知觉视
点;⑥价值和观念倾向标志:由形容词、副词、动词和名词,标志负载观念视点;⑦句
内和句外的事件编码:所谓的“事件编码”是通常所说的话语的组织和句式的选用,
不同的句子和话语结构体现为不同的视点。只有区分视点与视点标志,才能对语篇
的连贯有深层理解。视点缺位并不是视点本身的缺位,而是其语言标记的缺位。
4.2隐性视点与语篇的连贯理解
视点标记的缺位,可以称为隐性视点。比如换喻视点和隐喻视点就是隐性视点的两
种表现形式。隐性视点并不影响语篇的连贯理解。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1)Picassoisonthewall.Itwasdisplayedinthemuum.
2)Theoldpotatoisinfrontoftheconferencehall.Heisspeakingtothe
participants.
初看这两个句子,似乎缺少连贯的视点,但不影响理解。通过英语语言的规约性,
我们知道句1)的it换喻Picasso。句2)中oldpotato隐喻的是人。在很多情况下,
语言的规约性能帮助人们对诸如转喻和隐喻视点之类的隐性视点进行连贯理解.王
亚明(2008)指出在语篇中显隐视点常常并存,隐性视点由于更接近发话人真实立
场,语言形式更值得关注。
5结语
通过分析视点缺位与语篇连贯理解的关系,我们认识到,视点缺位并不影响语篇的
连贯理解,它是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正常产物。这也可以从语用角度,如语境、言
语行为理论和语言的经济性来解释。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理论,激活理论也能合理
解释视点缺位。此外,视点有别于视点标志,不能从视点语言标志的缺失来断言视
点的缺失。所有这些认识的发现,能提高视点理论对语篇连贯的解释力,有利于视
点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但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是:视点缺位是否在不同语篇中有不
同表现?它们对语篇的隐性连贯的理解是否也有程度之别?我们相信这些问题的解决,
将是视点理论对语篇连贯研究的一大贡献。
参考文献:
[1]BrownG,YuleG.Discour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983.
[2]Fowler,Roger.LinguisticCriticism[M].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1986.
[3]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inEnglish
[M].London:Longman,1976.
[4]Short,Michael.UnderstandingTexts:PointofView,Languageand
Understanding,ed[C]//byGillianBrown.Shanghai:Shanghai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9.
[5]UngererF,SchmidHJ.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
[M].London:Longman,1996.
[6]王寅.认知参照点原则与语篇连贯—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J].中国外
语,2005(5):17-22.
[7]王正元.语篇视点的认知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112-
116.
[8]王先育.视点与语篇理解[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4):106-110.
[9]徐盛桓.句法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野[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4):1-
7.
[10]熊沐清.论语篇视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21-28.
[11]熊沐清,陈意德.观念视点与叙述语篇理解[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6):15-18.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19:09: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10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