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双语学校

更新时间:2022-12-30 18:52:32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30日发(作者:爱到没商量作文)

11.《白桦》讲课稿

周长慧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章丘双语学校线上课堂。

正式上课之前,请大家准备好课件上出示的所需物品,并做到坐

姿端正,认真听讲。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艾青的《绿》,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叶

赛宁的《白桦》。

《白桦》是俄国著名诗人叶赛宁写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发表于

1914年。作者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

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

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全诗意象鲜明、节奏和谐、感情欢悦、意

境明丽,在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白桦由衷的喜爱、赞美和崇敬之情,其

中更包含着对民族的热爱,对祖国的炽烈情怀。

本篇课文安排两个课时的教学,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绣、潇”等8个生字,会写“桦、涂”等11个字,会写本

课词语。(重点)

2.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诗的意思。(重点)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味并能背诵。

我们将通过三个学习活动来进行学习:

活动一:积累知识、学习字词

活动二:展开想象、理解诗意

活动三:体会韵味、熟能成诵

在进入学习活动之前,请大家先来读课文,朗读要求:

1.听朗读,边听边标注小节,圈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自由朗读诗歌2遍,读准字音。

活动一:积累知识、学习字词

1.积累作者资料

叶赛宁(1895-1925),苏联田园派诗人,他五岁开始阅读,八

九岁就能写诗。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

代表作品:《夜》《约旦河的鸽子》《我记得》等。

2.了解白桦

树干可达25米高,50厘米粗。它生性耐寒、气质高雅,又通体

银白。白桦喜欢阳光,生命力强,在大火烧毁的森林后,首先生长出

来的经常是白桦,常形成大片的白桦林,是形成天然林的主要树种之

一。

白桦树是俄罗斯的国树,是这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3.学习字词

识记生字:

白桦涂抹绣花潇洒花穗绽放朦胧金晖寂静

徜徉朝霞毛茸茸ā

重点字音:朦胧徜徉

重点字形:潇、穗、霞(指导书写、练写)

重点词意:毛茸茸、姗姗来迟、潇洒、徜徉(批注)

3.积累四字词组

姗姗来迟依依不舍亭亭玉立

息息相关默默无闻欣欣向荣(AABC、批注)

白雪皑皑可怜巴巴波光粼粼

想入非非得意洋洋白发苍苍(ABCC、批注)

4.积累优美词组

洁白的流苏灿烂的金晖姗姗来迟的朝霞

晶亮的雪花银灰的光华白雪皑皑的树枝

活动二:展开想象、理解诗意

1.自读诗歌,试着有感情的朗读。

思考:每一小节围绕白桦写了什么,并简单概括。

读文、思考、批注

方法:借助关键词概括

示例:

第一小节:写“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

揭示:

第二小节:写白桦在雪中之美。

第三小节:写白桦在朦胧的寂静中之美。

第四小节:写白桦在朝霞中之美。

2.展开想象感受白桦之美

这么美的白桦,是不是很想身临其境去好好的看一看呢?下面请

你边听录音边想象画面,来感受白桦在不同方面的美。

说话练习示例: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雪中白桦图,我仿佛

看到了白桦树的全身披着雪白的衣裳,毛茸茸的雪枝给白桦“绣”花

边,像绽放的“花穗”。

自由说话练习

活动三:体会韵味、熟能成诵

1.读出音律美

找韵脚,偶句押韵,韵脚:a圈出韵脚,练习朗读

(朗读技巧:韵脚的音节稍稍拉长,读得响亮、清新、平仄分明,

这样听起来会更和谐优美,委婉动听,从而显出诗歌的音乐美。)

2.读出白桦之美

方法:读好关键词

“雪绣的花边、串串花穗、洁白的流苏”让我们感受到了雪中的

白桦之美。

“灿烂的金晖、姗姗来迟的朝霞”霞光的变化赋予了这棵白桦独

特的美感。

“晶亮的雪花、白雪皑皑的树枝、银色的光华”则描绘了白桦树

在环境作用下的色泽变化之美。

诗歌中这样的关键词还有很多,把这些关键词读好了诗歌的节奏

感和美感也就出来了,请你用老师教你的方法自己读起来吧。

3.熟练背诵《白桦》。

总结课堂: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但学会了很多的生字词,还通过朗读想象

画面感受到了白桦的雪中之美、朦胧的寂静中之美、朝霞中之美,那

白桦身上到底有怎样的魅力?能让作者用如此美妙的文字来描写它,

作者又对它有着怎样的情怀呢?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去探究。

如果说,诗歌是一盏灯,那么诗中美好的情感就是这盏灯的光。

生活就是一首诗,只要我们有有趣的心灵,有友善的眼神,有倾听的

耳朵,有真挚的情感,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优美的词语,想象画面,感受白桦的形象。(重点)

2.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重点)

3.丰富积累,搜集、摘抄有关植物的现代诗。

学习活动:

活动一:品读诗歌、感悟形象

活动二: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活动三:类文拓展、积累诗歌

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1.看拼音写词语

2.词组连线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边读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到了白桦的

雪中之美、朦胧的寂静中之美、朝霞中之美,接下来我们重点来品析

白桦的形象特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活动一:品读诗歌、感悟形象

请你默读诗歌,思考:这棵白桦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形象。

出示词组:

洁白的流苏灿灿的金晖姗姗来迟的朝霞

晶亮的雪花银色的光华白雪皑皑的树枝

方法提示:可以根据老师给出的短语,也可以圈画出让你印象深

刻的短语或句子,先读一读这些短语或句子,再结合文意去感受白桦

的形象并做批注。

示例:“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白”这句诗中“银霜、雪白”

让我体会到白桦树洁白的特点。

揭示:“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描写了白雪像给树叶镶嵌了

一层白边,美丽极了,如同洁白的流苏优雅而高洁。

“灿灿的金晖、晶亮的雪花”写出了在灿灿的金晖里,白桦在寂

静中亭亭玉立,金晖的映照下,它闪着晶亮的雪花,这是多么洁白、

绚丽、妖娆的白桦啊!

“姗姗来迟的朝霞、白雪皑皑的树枝、银色的光华”写出了白桦

沐浴在姗姗来迟的朝霞的映照下,它那白雪皑皑的树枝又展现出银色

的光华,银光闪闪、美丽极了!

“玉立着这棵白桦”写出了白桦挺拔、高贵的气质。

“花穗齐绽”表现出虽然下雪,但是白桦树的枝叶却如花穗绽放,

很坚强。

白桦不仅高洁美丽,而且挺拔、傲寒而立、无所畏惧。作者写白

桦的品质,也是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

活动二: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通过刚才对白桦形象的品析,我们可以体会到诗歌的字里行间都

蕴含着作者对白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想要把这种情感读出来也是有

技巧的,我们可以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边体会边读。

指导朗读:

1节诗“披了一身雪白”:“披”字把白桦拟人化了,表明作者

对白桦一身洁白的喜爱。读得时候可以舒缓一些,语速可以慢一些。

第2节诗,语速放慢,声调上扬,“毛茸茸”“潇洒”“如画”

几个词要重读、慢读,表现白桦树高洁、挺拔的美。体会作者的喜爱

和赞美之情。

3小节,语速舒缓,“朦胧”“玉立”“晶亮”几个词要重读、

慢读,表现白桦树朦胧、挺拔之美。感受作者对白桦的喜爱。

4小节语速舒缓,“姗姗来迟”“白雪皑皑”“银色”几个词要

重读、慢读,表现白桦树在朝霞中的美。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试着按照老师教你的方法来自己练读诗歌,把作者对白桦的喜爱

和赞美之情读出来吧。

活动三:类文拓展、积累诗歌

同学们,本首诗作者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

诗中的白桦既有色彩的变化又有形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

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作者喜爱白桦树,也爱自己的家乡,祖国和自

然。这就是现代诗,优美的字里行间充满想象、联想,直接抒发了作

者的情感。像这样写植物的现代诗还有很多,老师跟大家分享两首。

1.梨树

[美]希尔达·杜利特尔

银色的尘雾从地面升起我的手够不着你升得那么高

哦,白银我手够不着你花团锦簇向着我们没别的花能开出

如此坚挺纯白的花瓣没别的花能从如此罕见的白银再分离出白

银哦洁白的梨花你一簇簇花团怒放在枝头用你紫色的心

带来夏天,带来成熟的果实

2.梅花赞

作者:皇灵

你是冰雪世界的精灵盛开在凄冷的节令凛冽的寒风

将你凝练成朵朵血红点缀在胭脂殆尽的隆冬刚直倔强

的性情呈现你旷世的绝艳冰雪般洁净的品格

造就了你高雅淡然的心灵你是傲然挺立的奇葩

你是风雪中绽开的生命

悬崖边的树

3.【作者】曾卓【朝代】现代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请你搜集与植物有关的诗歌,并摘抄下来。(可以是树、花、草)

总结课堂:

同学们,诗歌是人们抒发感情的一种形式,眼睛是我们发现美、

欣赏美的窗户。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美、欣赏美,一棵树、一种颜色、

一个事物,都将是我们笔下的素材。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18:52: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09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乐青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