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更新时间:2022-12-30 16:11:43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30日发(作者:2b青年)

第十部分中国史学史

名词解释

1.尚书:《尚书》汇集了殷、周王朝训诰和追述古代的

史篇。记载的都是殷、周王朝的大事。内容

按性质分为六种:帝王事迹、典章制度、国家政治、誓

师词、策命、诰。《尚书》是史学萌芽时期的

重要成就,发展了金文记载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

鉴戒观念。现存有“古文《尚书》”和“今

文《尚书》”。古文《尚书》是后人依托之作,但各篇所

记并不完全出于捏造。今文《尚书》28篇,

可确认为先秦时代的文献。

2.孔子和春秋:孔子名丘,春秋时鲁国人,有着深厚文化

修养。春秋末年,孔子开创私人讲学和私人

撰史之风,突破了宗周以来学在官府的藩篱.他所修的《春

秋》,是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

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

秋》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十

四年。被列为儒家学派经典之一。孔子作《春秋》对史

学的贡献:①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②春

秋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③春秋属辞比事,提

出了一套历史编撰的方法。④重人事而不宜

宣扬鬼神。

3.《左传》:左传是战国早期的私人撰述,完整地记述春

秋时期史事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左丘明所

作。左传在历史编撰上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反映

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可贵的民本思想,历

史进化论的观点,重视民族关系的记载,在中国史学之

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的撰述上有开创性的意

义。

4.国语:《国语》是分国记言记载春秋时期史事的史书,

是战国早期私人历史撰述,司马迁认为它

是左丘明所撰,但是《国语》汇集周王朝与各诸侯所录

之“语”编纂起来的,当也不是一人一时所

完成的。国语包含了不少有价值的政治见解和历史见解,

这使它在先秦的史书中具有鲜明的特色。

5.《竹书纪年》:竹书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

部编年史,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

有通史雏形性质的作品。它记事,起自夏、殷、周,迄

于战国后期。竹书纪年开编年记事之通史的

先河。西晋初年出土,南宋后,该书亡佚。

6.班固和《汉书》:班固是东汉初史学家,字孟坚,扶

风人。史学思想:“君权神授”、“天人感

应”、人性三品,是正统史观的典型代表。《汉书》,继《史

记》之后的又一巨著。全书记刘邦起义

以至王莽的失败,共分纪、表、志、传四个部分。表和

天文志是班昭和马续相继完成的。汉书:①

它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②扩大了志(书)的范围,

详于史记。③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④扩

大了对少数民族和邻国历史的记载。⑤在历史文学上

也有很大价值。

7.刘向:刘向西汉末人,字子政,汉宗室,撰有《别录》,

著《七略》,为我国最早目录学著作,刘

向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他总校群书为历史文

献的整理、分类和系统的论述学术源流提供了

范例,奠定了我国历史文献学的基础。刘向宣扬阴阳

五行说,著有《洪范五行传论》。

8.陈寿和<三国志>: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是唯一兼记魏、

蜀、吴三国史事而又保存至今的著作,全书

65卷,《魏书》,《蜀书》,《吴书》。记事起于黄巾起义,

迄于西晋灭吴,以魏书纪年贯穿全书。三国志

只有纪、传而无典志,由于承袭《魏书》的若干记载。

三国志语言简洁,反映了东汉流行的品评人物

的风气。

9.裴松之<三国志注>:裴松之南朝宋人,著有<三国志

注>.所注内容主要在四个方面,以补其阙、以备

异闻、以惩其妄、有所论辩。三国志注在历史文献学

上有重要的价值.三国志注的影响与贡献:①大

量补充史实,汇集异同,考辨真伪,进行评论,开创

了新的著史方法。②反映出晋魏时期史学发展

的水平和趋向。③.裴注所引魏晋人著作,今已十存不

一,便于我们理解当时事件、人物。

10.范晔与<后汉书>: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人,

著《后汉书》,记载东汉事迹的史书。与司马彪

《续汉书》志“注以补之”合为130卷,《二十四史》

中的优秀著作之一。材料的整理之功和对于史

事的评论精深,是该书的特点.

11.《魏书》至今存在的原因

1.《魏书》北朝魏收著,共131卷,帝纪,列传,十志,

例目,现存130卷。

2.《魏书》的最重要成就在于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历代“正

史”中第一部以少数民族上层集团为统治

者的封建皇朝的皇朝史。

3.《魏书》在编撰上是精心设计的。如以《序纪》追述

拓拔氏的元祖上至20余代的史事,大致阐述

了拓拔氏的历史渊源。

4.《魏书》的贡献主要在志上,很多志都是独创,如新

增《官氏志》、《释老志》。

12.吴兢与<贞观政要>:吴兢,唐代汴州人,作《贞观政

要》,其书成于唐玄宗时期。《贞观政要》是

一部按照专题写成的政治史,它记述了唐太宗贞观年间

的政治和历史,共10卷40篇。主要内容:1.君

主自身修养和作风2.官员选拔和作风要求3.对内对外

的大政方针4.规谏太子,确保社稷长存。由于

《贞观政要》是一本政治历史书,所以它受到最高统治

集团的重视,把贞观政要作为座右铭来看待.

13.杜佑与《通典》:唐代杜佑所著.通典200卷,分食货,

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该

书具有自觉的和明确的经世致用意识。特点是以制度分

门立目.讲求会通,重视议论。通典以分门囊

括制度,以会通贯穿古今,以论议指陈得失,开拓了历史撰

述的新领域,奠定了中国典制体史书发展的

宏伟基础.标志着典制史的崛起,从而改变了古代历史编

撰的格局,成为史学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

14、司马光和《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

编,全书共294卷,是编年体通史巨制。从

战国时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2年),至周世宗显德

六年(959年)1362年历史。《通鉴》编撰的

指导思想是“资治”,希望人主从历史的往事中,看到历

史治乱盛衰的道理,以为借鉴,治理国家。

司马光认为名分等级礼制的维持,是封建统治能够长治

久安的关键,这是《资治通鉴》要说明的基

本观点。《资治通鉴》的高度文学成就:1.写战争、写人

物、写场面,二是评论历史,折衷至当,思

绪明晰。三是史材剪接,浑然一体。

15、郑樵与《通志》:《通志》,宋郑樵撰,是纪传体的通

史巨著,共200卷。《通志》发展编撰在史书

体裁。1.把《表》(年谱)地位提到。2.从致用的角度,

重视史志。《通志》把《志》改称为《略》,

是全书的精华和郑樵学术的总汇。

3.纪传篇目的重新安排。在编纂上,郑樵安排篇目颇费斟

酌,其中包含它的创造。

16、马端临和《文献通考》:《文献通考》是一部典制体

的通史。它是继杜佑《通典》以后,在典章

制度方面的大书。上起三代,下终南宋宁宗嘉定末年。《文

献通考》348卷,凡分24门。目录学家将

《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合称《三通》。

17、清代的乾嘉考据学(5本书及其作者):胡应麟《四

部正讹》、焦循《孟子正义》、段玉裁《说文

解字注》、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阮

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18、王夫之(两本书《周易外传》《思问录》):《读通鉴

论》明末清初王夫之撰。我国封建社会后期

的史论名著。该书就《资治通鉴》所载自战国至五代1300

余年的历史进行评论。最根本的出发点是

经世致用。全书60万余字,分为30卷,每卷以朝代为

别,每代以帝王之号为目,每目下分若干条,

共85目,约900条;另在卷末附《叙论》四篇。《读通

鉴论》之所以是一部史论名著就在于其论有进

步的史学思想和史论方法。《宋论》,也是一部史论。

19、国粹派:国粹派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一翼,他们从

爱国救亡和排满革命出发,利用史学宣传保

存固有文化,鼓吹民族主义。1905年,邓实等上海成立

“国粹保存会”,出版《国粹学报》。国粹派

政治上、文化上保守以至复古,宣传排满,强烈的大汉

族主义。至辛亥革命后,国粹派人物认为排

满的目的已经达到,最终汇入民国初年的复古主义逆

流中。

20、《瀛环志略》—徐继畬、《夷氛闻记》—梁廷枏、《中

西纪事》—夏燮

21、边疆地理学著作及其作者:张穆《蒙古游牧记》、

何秋涛《朔方备乘》

22、顾颉刚与古史辨:顾颉刚辩古史活动受到胡适的

影响,他辨古史的方法与胡适的“历史演进法”

有密切的联系。“古史累地造成的”观点,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的内容:1.在古史记载中,“时代

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2.“时代愈后,传说中的

中心人物愈放愈大”。3.我们“不能知道某

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

的最早的状况”,认为必须打破古史“人化”的

观点。顾颉刚的基本观点对有关迷信古史传说起了廓

清之功,对于古史研究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后来,他对古史的“破坏”转移到古史的建设上来,

作出了成绩。但因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他对

古史研究的工作基本停留在文献整理阶段。所谓辩古

史,到后来成为辩古书,他认为这是建设新古

史的工作。

23、王国维和古史新证:用二重证据法研究古史,把

新发现的材料跟古史记载结合起来,这种古史

新证。王国维在古史新政上的方法特点和主要成就,

作了概括,: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于纸上之遗文互

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

三曰去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

王国维在甲骨学研究上,1916年王国维写《殷卜辞中

所见先公先王考》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

续考》是两篇重要的古史研究著作。《殷周制度论》、《宋

元戏曲史》、《人间词话》。

24、陈寅恪(诗文证史)

陈寅恪通晓多种东方古代和欧洲的语言文字,熟悉佛

典,中年以后,致力于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

和明清间史事的研究。陈寅恪在近代考据家中是最有

史识的学者。无论在史料学上或对“民族文化

之史”的论述上,他都有相当开阔的看法,他对史料

有精到的见解。在史料学上,陈寅恪提出对史

料,包括伪材料,要善于审定和利用、材料中有真,

有伪。真材料中有可能有部分伪。他提出史料

学的“通识”,是近代新考证学史料学观点的重要特点。

他认为诗词、小说,以及稗史、丛谈、笔

记,也应加以利用作为研究历史的史料。诗文笺证是

以历史记载去笺证诗文。同时诗文又可用来证

史,探讨史事的新线索,从而扩大视野,得到新解(读

秦妇吟,元白诗笺征稿,柳如是别转)。“民

族文化之史”,是陈寅恪先生自己提出来的,内容很广

泛,包括政治制度、社会习俗、学术思想、

文学艺术等等,而没有经济。他着重以“相反相成”来

说明民族文化上的变化,是具有明显的辩证

法因素的。他写了两部著名的史论《隋唐制度渊源略论

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此外,他提出各

个民族、地区以及中原和周边地区、民族的盛衰相互联

系的看法,这同样是历史通识。但他认为有

超时空的理性存在,脱离经济谈政治的变化。

25、陈垣:中国宗教史和历史文献学方面专家学者,晚

年有“表微”书之作。他的学风特点是重史

源,讲类例。他在宗教史上的重要著作有“古教四考”

(《元野里可温教考》、《开封一赐乐业教考》、

《火袄教入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宗教三书”

(《明季颠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和

《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补上了中国古宗教研究的空

白。陈垣注意总结前人在历史文献学工作上

的经验,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总结出文献学工作

的法则,重视史料来源。

简答与论述

1.远古的传说在史学上的价值

远古的传说在史学上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是远古的和非史

学的。

1.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历

史内容。

2.当人们创造出来文字以后,经过人的加工,整理并记载下

来,成为史学家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

会历史面貌的重要资料。

3.传说所反映出来的氏族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社会,神和人

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始意识,曾影响文明时

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和史学的面貌.

4.从史学的观点来看,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一份遗产。

2.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字子长,西汉龙门人,

是中国史上以历史学家著称的第一人。著《史

记》原称《太史公书》。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武帝太

初年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为十

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在史学上

有高度成就,为后世树立典范。无论从涉及

时代之远和包括范围之广说,史记都是空前的,这是跟

当时全国统一的局面相适应的、总结以往全

部历史的规模宏大的巨著。

司马迁“成一家之言”:①本纪的意图是为当时在社会上

起主导作用的人物立本纪。②表是各个历

史时期简单的大事迹,是全书的联络和补充。③书以叙

述社会制度和自然界现象为主体,对天文,

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发展和现状加以系统

的记录。④世家主要叙述贵族和王国的历史。

⑤列传:记载各个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各种人物的

历史。

司马迁在历史编纂学上的贡献:a.创立了完整的纪传体

b.在史料的收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

了典范c.详近略远的编纂方法,重视现当代史的研究

d.运用时代语言反映时代特点e.创造予论断于叙事之

中。主要有三种:①借别人的评论或反映来

表达自己的观点。②在历史叙述的过程中,把自己对

所叙述人物,事件和现象的态度,论点表现出

来,也就是说采用客观的内容来体现主观的评价。③

史记里经常采用对比衬托的形式来表达作者的

意图。

3.刘氏父子在校勘学上的贡献

刘向、刘歆奉命校定皇家藏书,开创了大规模校书的

范例、缮写写本的范例。

1.刘向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刘向父子总校群

书,为历史文献的整理、分类和系统地论述学

术源流提供了范例,奠定了我国历史文献学的基础。

2.开创了大规模校订文字,整理典籍的内容、篇目次序,

最后写成定本的范例。其实,创造了整理

文献的优良方法。

3.依现存《七略》的材料来看,刘氏父子“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从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角度,考

镜学术源流,摆脱了神学观点的支配,因而具有进步

的倾向。

4.论述《汉书》的博与洽

范晔称《汉书》“文赡而事详”,顏师古称《汉书》“宏

赡”

1.《汉书》十志最足以表示其博洽。十志在史记八书的

基础上加以发展,将书志体完善起来。十志

包含了自然和社会学问,包含了理论、技术以及典章

制度。尤以《刑法》、《食货》、《地理》三篇为

代表。

(1)《刑法志》,《刑法志》开头附有关兵制的内容,

体现“大刑用甲兵”观点。《刑法志》主要内容

是概述秦汉刑法的演变,赞扬已经取得的进步,又据

实批评封建皇朝法律的残酷。

(2)《食货志》,记载了西汉时期经济措施和经济状况,

为研究古代经济史、土地制度史、商业史、

货币史提供了极重要的基本史料。

(3)《地理志》为汉书新创,是历代正史中有关地理

方面的名著。内容为全国地理概况,写西汉政

区、全国疆域和行政区划和各地区的物产、习俗,地

理志显示出开阔的视野,提供了丰富翔实可靠

的记载。

2.《汉书》对于国内外民族历史的记载,《西南夷传》、

《匈奴传》和《西域传》。

3.《汉书》承袭史记机转,有时增多了诏疏或议论,记

载学术丰富。

4.《汉书》的其他表现,多古字古义和收载文章诗赋。

5.论述刘知已和《史通》有关内容

1.刘知已,字子云,唐代徐州人,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史学

理论家,评论家。武则天时期史官,纂修《唐

书》、《武后实录》等。代表作《史通》全书的精髓在于

史学批评.史通是对于历史撰述所作的历史回

顾和贯穿着一条史学批评的主线.

2.史通的内容:A.论述史学发展的情况,包括历代史官的建

置,沿革,史书的著作和分类.B.评论史书

编写的对象,体裁,态度,编撰的方法和写作技巧.C.论述史

料的收集,鉴别和取舍.D.关于历史评论,

疑古惑今.E.自述其研究历史,写作史通的目的,经过以及

在史馆中的遭遇.

3.刘知已对我国史学的巨大贡献:⑴全面总结了封建社会

前期的史学:A.对史学体裁,长短,得失的评

论.B.对纪传体编纂方法和经验的评论:①强调编写纪传

体史书时,应注意各种体例的不同要求.②要

注意史书的断限.③对志的内容提出了修改意见,认为应

该增加都邑,氏族,方物三种志.④提出应该

在史书之外建一个书部.C.对史家模仿作风的批评.D.对

史学领域优良传统的总结:据事直书,史书详

近略远的原则,文史结合.E.对旧史记载失实原因的揭发.

⑵指出了今后撰史的方向:A.提出史书编写应该具有的基

本内容.B.主张据事直书,反对任情褒贬.C.

强调对史料的鉴别和取舍.D.主张编写史书要采用时代语

言.E.编史要注意方法和技巧:叙事清楚,简

明扼要.F.提出文人不能修史

⑶对史馆监修制度的批评:首先,对史官职责的评论.第二,

揭露史馆监修的五大弊病:人浮于事;缺乏

史料供应,史馆无从编写;畏惧权贵权势,不敢据事直书;监

修意见不一,史官无所是从;制度不明,铨

配无人。

⑷提出史家应当具备的条件:A史才需有三长:才,学,识.

B.对史学评论家的要求,应该做到兼善、忘私。

4.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1)进步的历史观:A.强调历史进化观点B.论成败者固当

以人事为主,反对天命.

2)敢于对传统的观念进行大胆的怀疑和批判.A.批判盲目

崇拜古代迷信圣人的观点.B.揭露出统治阶

级互相倾轧的普遍性.

3)不彻底的无神论观点,反对天人感应,但与国家大事有

关的怪诞之事可信。

4)史学思想的局限性.A.名教观念很浓重.B.有强烈的门

第观念,否认民间材料的可信度.C.封建正统

观念十分明显.

6、近代过程中,史学界出现的新情况

1.史学工作的主要内容变了。将注意力转移到文化上面,

以社会制度,社会生活和有关意识形态方

面的历史为主要内容。

2.传统的某些历史观点受到了批判,研究中国遭受侵略

的历史跟研究世界史、国际关系史得到一定

的联系。

3.在史料方面,利用了古老的文化遗存,利用了出土的

文献,还利用了佛教、道教的典籍和档案材

料,利用了域外的材料和语言学的材料。

4.用新的有系统的形式写的中外交通史、各种专门史和

有系统的长篇论文相继出现。专门性的历史

刊物也相继出现。

7.论述历史文献学的成长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历史文献学成长主要表现在两个

方面:

1.史书部类趋于定型,是史书在数量上迅速发展和种

类逐渐增多的要求,表现为一是看它在整个文

献中所占据的部位,一是看它本身内部分类的发展;

2.史注取得了巨大成就.A.许多重要的历史著作都有

了注和新注,如裴松之<三国志注><汉书>颜师

古注B.是出现了多种注史派别和注史方法,为历史文献

的整理,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主要有:⑴

补充史事.刘孝标<世说新语注>.⑵训释史文.杜预<春

秋左氏经传集解>,特点是训释史文,疏通原著.

⑶以著为注.郦道元<水经注>⑷著者自注.刘知几,<史

通.补注>篇称为”子注”.

3.这个时期的历史文献学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成就.一

是西晋初年对汲冢出土的古文献的整理,研究,

其中<纪年>12篇在历史文献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它说

明早在战国时代,中国已有略具雏形的编年体通

史的撰述.二是关于总集和类书的编纂.三是各种同类

性质的文献汇编日渐增多,这跟封建皇朝政治

统治的需要和社会风气有直接关系.

8.宋元史学的发展的表现及特点

1.表现及特点:①最大成就:新体裁,体例史书出现。代

表作袁枢《资治通鉴记事本末》.②编年体

史书的发展.最大成就《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

长编>.③典制体史书的发展.例:宋初,王溥修<

唐会要>,<五代会要>.④通史在史书撰述中地位大大加

强.编年,纪传和典制三种重要体裁史书中都

有自己的通史.司马光<资治通鉴>,郑樵的《通志》和马

端临《文献通考》三部通史巨制的出现,是宋

元时期的代表作.⑤古史和当代史的史书增多.前代史

的总结和撰写受到重视.古史的增多的史学求

通的观念有联系.重要的史书有司马光的<稽古录>,刘

恕的<通鉴外纪>.⑥民族史,地方史,域外史有

很大发展.

9.宋元时期出现的民族史、地方史、域外史(作者、书

名)

1民族史著作:叶隆礼《契丹国志》、宇文懋昭《大金

国志》、刘祈《归潜志》、元好问《壬辰杂编》、

徐梦梓《三朝北盟汇编》、南宋赵珙《蒙鞑备录》、南宋

彭大雅《黑鞑事略》、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

记》;另外还有著作《圣武亲征记》《史集》《世界征服者

史》《红史》《佛教史大宝藏论》

2域外史著作:许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周去非《岭

外代答》、赵汝括《诸藩志》、周达观《真腊

风土记》、汪大渊《鸟夷志略》

3地方史著作:宋敏求《长安志》、范成大《吴郡志》,罗

愿《新安志》、梁克家《淳熙三山志》、罗浚

《宝庆四明志》、乐史《太平寰宇记》、王存等《元丰九

域志》,欧阳忞《舆地广记》和《大元大一统

志》、元代潜说友《咸淳临安志》

10、浙东史学(人物及其著作)

1.主张:反对门户之见,贵专家之学,主张学术要经世致

用。

2.开山鼻祖——黄宗羲

a、《明夷待访录》经世之学代表作,是政论与史论结合

的杰作。今本21篇,主张“工商皆本”、平

均土地、减轻田赋和征收实物,反对八股制艺,反对封

建君主专制,继承和发扬了“民贵君轻”的

思想。

b、《明儒学案》是学术思想史的创举。其书按学术传授

系统,分学者学派,立19个学案。客观介绍

明代各学派和学者的学术宗旨和学术传授,是学术思想

史专著。

3.万斯同: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发挥图表作用。

4.全祖望:补全了宋元学案,曾经想校订水经注,在历史

地理学方面贡献很大。5.邵晋涵:整理旧

五代史,参加编写四库全书的工作,公正的评论史书。

11、欧阳修多方面的史学成就

欧阳修是宋代开风气的大史学家,在历史编撰学、历史

文献学等领域内,都有开拓性的成就。

⑴、《新五代史》是欧阳修私人修的一部正史。欧阳修还

参与《新唐书》的编修,本纪和志、表的序

文出自欧阳修的手笔。

⑵开风气的历史文献学工作:

a、疑古辨伪。在这些辨伪中,欧阳修考之于史实,参之

以它书,论以情理,辩其谬妄,对当时学术

风气的转变起了重要的作用。

b、金石学。欧阳修对三代以后的金石铭刻的收集与研究,

是他的学术事业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金

石成为专门学问,欧阳修的贡献是很大的。

c、目录校勘。修《崇文总目》,收录在《欧阳修全集》

中的《崇文总目叙释》反应欧阳修的文献学

思想。

⑶、历史文学上的主张和成就:在《代人上王枢密求先

集序书》中谈到三个方面的问题:事信、言

文、载大。这三者的内容、相互关系和史传文重视这三

者的意义。

12、顾炎武《日知录》及其考据学的方法和清代乾嘉

考据学的区别

1.《日知录》三十二卷,明末清初顾炎武撰,我国封建

社会后期著名的读书笔记。编次不分门目,

以类相从。内容很多,考证较精,主要是社会历史诸

问题。该书的宗旨在于经世致用。

2.顾炎武考据学的方法

⑴探讨事物的源流,研究事物的发展,从事物的发展

中考察出异同离合之指。

⑵广搜证据,既要有本证又要有旁证。

⑶重视原始材料。

⑷重视对史料的鉴别

3.区别:A.顾炎武的考据是为他的经世致用史学思想服

务的,相当于一种工具;而乾嘉考据学这则是

颂古非今,离今而言古。

B.顾炎武提倡的考据方法是为史学的目的服务,考据

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乾嘉

考据学者则是为考据而考据,把考据本身当作目的。

C.顾炎武在考据中相当重视社会实践知识而乾嘉考据

学者则终日埋头于故纸堆。

13、乾嘉考据史学

1.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主要是考证官制、地理、氏族

等方面的问题。

⑴在官制的考证方面,对秦汉的上书与中书,唐朝的

三省六部制,宋辽金元复杂的朝廷与地方的官

制,都做过探讨。

⑵在地理的考证方面,注意“今昔异名,侨置殊所”

的难题,对秦汉的郡国、晋宋的侨置州郡、唐

宋元的地方建置,都有所讨论。

⑶在氏族的考证方面,对魏晋南北朝的门阀与谱系,

对辽金元的族、姓,乃至对一些历史人物的姓

字、籍贯、年龄等,都有过研讨。

2.崔述《考信录》依据经书,清理了一些关于古史的传

说,澄清了一些古史上的事实,揭示出战国

以后一些传记注疏的“传闻异词”及“沿化踵谬”,揭

露了一些伪书伪篇,说明了一些传说的演变,

有利于进一步研治古史。

3.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内容:①文字的校勘。②典章

制度的考证。③对史书及其作者进行评论。

④评论历史人物和事件,比较少,但发表与众不同的

观点。

4.赵翼《廿二史札记》,考察官方正史,主要内容:①

评论诸史体例得失。②指出各史材料的来源,

考证史实的真伪。③评论历史时间和人物,本书最大

的特点。

14、《三通》、《九通》、《十通》:目录学家将《通典》、

《通志》、《文献通考》合称三通;又加《续通

典》、《续通志》、《续通考》、《清通典》、《清通考》、《清

通志》合称九通;最后又加《清续通考》称

为十通。

15.章学诚与《文史通义》及其地方志的理论与实践

1.《文史通义》,清章学诚撰。我国继《史通》以后的又

一部史学理论专著。特点:①研究和探讨其

他史学著作的特点。②希望创新。③评论当时学风的利

弊。

2.史学思想:①强调史学要经世致用,写史书要讲究详近

略远的原则。

②提倡六经皆史③提倡史家必须具有史德,刘知几的

“才、学、识”三长,加上一个德。

④进化论的历史观⑤反对英雄史观,认为时势造英雄。

3.章学诚对历史编撰学的贡献

①提倡编写通史,且要做到“通古今之变,纲纪天人”

②把史籍分为两类:一类为撰述,有思想、有创新的著

作;另一类为记注,

③创立新的史学体裁,改造旧的史学体裁,章学诚认为

史学著作应由三部分组成:记传、记事本末、

图表,此外还强调写别录。

④在校雠学方面的贡献:编撰《校雠通义》。

⑤提议在地方办方志办,提出应该将哪些内容写入方志

中。

4.地方志

A提出“志为史体”的观点。

B对于地方志体例有所创新,提出了“必立三家之学”

分立“三书”之说。

C对于修志工作认为应当凭借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

消除毛病,确立四体,达到四要。

D建议各州县设立志科。

16、“新史学”思潮及其代表梁启超

1.新史学20世纪初年民族危机的刺激,以梁启超相继发

表的《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为标志,

形成了新史学思潮。“新史学”倡导者输入和传播西方近

代史学理论和方法,对于旧史展开猛烈批

判,呼吁实行“史界革命”,建立起具有崭新时代内容、

唤起民众觉醒、适应救国需要的新史学。

中国20世纪初输入西方史学理论,主要是通过日本进行

的。汪荣宝编译《史学概论》,日本近代史学

家浮田和民《史学原论》,法国基佐《欧洲文明史》,英

国巴克尔《英国文明史》。其代表人物梁启超。

2.梁启超字卓如,广东人。

A对新思潮的主要贡献是:在理论上对封建旧史的严重

弊病做了有力的廓清,并对建设近世史学的

方向提出了初步的设想;在研究实践上,对如何摆脱长

久沿袭的旧格局、开创近代式的学术研究,

作出了成功的示范。

B梁启超形成“史界革命”的强烈意识,自觉地担负起

倡导“新史学”的时代使命。1901年,撰成

《中国史叙论》,次年发表《新史学》,宣告具有不同

时代意义的“新史学”到来的宣言。1902年,

长篇论文《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事》,鲜明的贯彻

了进化论和因果论的理论指导,是“新史学”

理论的第一个硕果。

C《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五四

以后史学著作,较为集中的表达了梁启超的史

学思想,也反映出他的史学思想发生的变化。关于中

国文化史,有《社会组织篇》。关于中国通史,

有《太古及三代载记》、《纪夏殷王业》等。__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16:11: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08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