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戏剧性:辛亥武昌起义曾两次变更起义时间
作者:
来源:《初中生·博览》2011年第09期
1911年9月24日,起义临时指挥部在武昌胭脂巷11号胡祖禹家召开干部会议。会议决
定,将于1911年10月6日起义。那一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暗合元末“八月十五杀鞑子”
的传说。
此前,四川发生保路风潮,清廷抓紧在全国范围内抽调部队去四川镇压,其中,就包括武
汉的湖北新军第31标以及第32标的一个营。蒋翊武所在的第41标,也被调往岳州驻防。
不少革命士兵纷纷被调往外地。这样一来,革命党人原本在新军中各个层级的人事安排,
基本上被打乱。
如此再延误下去,可能会失去起义的大好时机。
审慎考虑后,胭脂巷会议决定,一定要尽快起义。八月十五一到,全军革命响应,一
举推翻清廷在湖北的统治。
入川部队中,革命党人也留下通信方式,约定:湖北起义,如果成功,即发电报以“母亲
故”告知;起义失败,暗号为“母病愈”;起义成功有胜算,电文暗号是“母病危”。一俟武昌发
动起义,入川鄂军将全力回来支援。
未料到,就在胭脂巷会议召开的当天,驻扎于武昌城外南湖的第8标三营的炮队出了差
错。
南湖炮队的出事,不是什么真正的造反,而是属于类似哗乱的小小意外。当天下午,一队
士兵喝酒,为即将退役的正目汪锡九和士兵梅青福饯行。排长刘步云却干涉士兵喝酒,双方由
此发生争执,大打出手。
如此小事,打草惊蛇。不久,“八月十五杀鞑子”一语在军营传开。武汉的清朝军政要员闻
之,立刻提高了警备程度。规定三条:第一,军营中秋联欢会必须提前一天举行。第二,中秋
(10月6日)当天,全城戒严,官兵皆不能离营外出;严禁以各种名义“会餐”。第三,除值勤
士兵可携带少量子弹以外,所有弹药一律集中收缴,统一保管。
情况忽变,起义总指挥部只得把起义时间往后推,约定在阴历八月十八那天起义,即阳历
的10月11日。
龙源期刊网
然而,改期通知刚发出不久,又生枝节。10月9日那天,临时指挥总部即共进会领导人
孙武所居的宝善里14号(俄租界),“轰”的一声,出了大事。
此前,身为起义领导层的刘公,也带着妻子李淑卿与弟弟刘同搬入宝善里14号居住。10
月9日下午,孙武在屋子里全神贯注地制作炸弹,忙个不停。他面前的案子上,摆满了黑铅、
铁片、罐头盒、盐酸、硫磺等物。
刘公的弟弟刘同是个16岁的少年。他本性好动,又抽烟。这天,他倚着大木案,边看孙
武忙乎,边吞云吐雾。孙武竟然忙得没顾上阻止这位小老弟抽烟。忽然,案上的炸药“轰”的一
声,腾起一团大火球,其他杂物也立时被引燃了。孙武的双手和脸被严重灼伤。值得庆幸的
是,他双目依旧能视物。
尽管手和脸火辣辣地疼,但孙武很坚强。他一面命令刘同赶紧离开,一面让当时在另外一
间房子印制伪钞的李春萱向房子泼煤油,想在救火队来之前,把所有“证据”都销毁。
最早赶到爆炸地点的是几名俄国巡捕,他们搜去了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等,秘密泄露
了!
事情发生后,起义领导人到长清里18号集合。刘公随后赶到。没说几句话,他忽然脸色
大变——包括革命党人的花名册在内,共进会、文学社的诸多重要文件,均在宝善里14号!
内疚加愧疚,刘公捶胸自责,派弟弟刘同和妻子李淑卿往回赶,试图取回花名册和文件。
出于侥幸心理,刘公祈祷那些巡捕粗疏,还没有发现那些东西。
事实恰恰相反,“火眼金睛”的俄国巡捕视觉明,嗅觉灵,早已把文件、名册等物搜集齐
全,转交给了清政府。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宝善里14号埋伏暗探,就等着有人上钩。李淑卿
和她的小叔子“丧门星”刘同刚拿出钥匙想开门,就被潜伏已久的探子们围上,乖乖就擒。被逮
以后,见多识广的李淑卿革命意志坚定,咬紧牙关不松口,没透露任何消息。刘同呢,这个
16岁的少年,挨不过苦刑,把他所知道的一切尽数招供。
在如此情势下,革命党人别无选择,只得提前起义。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16:06: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08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