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入侵第二季

更新时间:2022-12-30 15:53:50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30日发(作者:化妆都需要什么)

古代印度文明与当代印度社会

————文明引领社会发展

姓名:张晗院系:体育教育学院年级:11级学号:013261

1.【概述】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

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

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

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还产生了

佛教,后来先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

2.【纯美曲调——音乐舞蹈】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

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个由

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买是文化的中

心,而加尔各答则每天都有关于文化的新闻,多元化的音乐、舞蹈、舞剧和笑剧都令游人眼

花缭乱,乐而忘返。

在喧闹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们都向往返朴归真。而印度传统音乐的基础正是“自然”。

它歌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四季的旋律都在传统

曲调“拉格”中得到体现——传说古人从森林里小鸟的鸣叫和树枝燃烧的声音获得灵感而创

造了第一首“拉格”。至于歌曲的内容,则源于北印度的宗教仪式。时至今日,传统歌曲依然

保留了古代的发音,歌者音质纯净,令歌曲保持一种简洁、纯美的圣诗感觉。即使你听不懂

歌词,也能体会到自然的神圣与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语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艺术”。它除了强调

舞蹈的节奏感,还十分强调伴奏音乐必须悦耳动听,由庄重的诗歌和风格纯朴的音乐组成。

这本是用于祭祀的舞蹈,能充分体现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庙舞女在庙宇里表演。这一舞蹈的

动作关键在于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弯,双膝分开,而双脚则要像一把半开的扇。虽然有

严格的动作规范,但其实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大多数时候表演都是即兴的,

因此每一支Natyam的个人风格都十分强烈。

现在,这种传统的舞蹈在一股复古的潮流中再度兴起。不过,古时候的Natyam一般是

独舞,而现在群舞更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艳丽传统服装的舞女,在动听的音乐中如

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独舞更胜一筹。时至今日,Natyam更发展成一套讲究技术的艺术

体系。

3.【古国美食】印度的咖喱闻名世界,很多人都以为米饭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

和调味料。但实际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饭为主食,而咖喱对于大部分印度人来

说更是一种陌生的调味料。

其实,没有统一风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而且不仅印度各城市之间的饮食习惯有很

大不同,就连每家人都有明显的饮食风格。但总的来说,鸡、鱼和羊肉是最普遍的。肉汁是

印度的主要酱料,在整个印度都十分流行。当然,每个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显的地方特色。

而在印度的厨房里,只有新鲜的青辣椒和晒干的红辣椒是辣的。所以不喜欢辣的游客不用担

心不能吃到正宗的印度美食。

对于游客来说,印度最著名的传统菜色起源于印度王室。炖肉、酱料和米饭分别是三种

不同烹调风格的基础。但王室食品毕竟只能在专门餐馆和大酒店吃得上,老百姓对它也并不

“感冒”。在当地,很多受追捧的印度菜都是很家常的,例如用未发酵的燕麦面包,涂上以煤

火煮上整整一夜而成的青芥末,如此简单的冬天小吃,无论是农夫还是城市人都把它视为至

爱。而在南部城市,地道的脆薄饼和蒸米糕都很出名。至于在沿海的一些地区,除了有螃蟹、

龙虾、虎虾和贝类等海鲜餐外,清香的椰子也是最常用的食材。

泥炉碳火烹调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饪方式。它对时间的掌握非常讲究。当炉温达到600℃

后,烹饪相差一两分钟,甚至一两秒钟,都影响着烹饪的成败。而用这种方法烹饪的肉是不

用油的,吃的时候再蘸上酸奶酪。当食物还没上桌,那吱吱作响的碳火声,还有悠悠飘出的

香味,都已经令你食指大动。

此外,在印度的多个地方,都喜欢用一种叫“thali”的大浅盘盛载食物。在用“thali”进餐

时,应该入乡随俗地慢慢品尝,狼吞虎咽只会让当地人笑话。

4.【青铜雕像】古代印度是神话之邦,宗教、哲学异常发达。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铜

造像往往是神话的象征、宗教的偶像和哲学的隐喻,融铸着诸神之灵。印度青铜造像的传统

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时代的青铜小雕像《舞女》。公元前

9——6世纪相继兴起的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佛教、和耆那教,为古代印度艺术包括青

铜造像提供了永恒的主题。印度中世纪(公元7——13世纪),印度青铜造像达到鼎盛时期。

5.【数学成就】自哈拉巴文化时期起,古印度人用的就是十进位制,但是早期还没有

位值法。

大约到了公元7世纪以后,古印度才有了位值法记数,不过开始时还没有“0”的符号,只

用空一格来表示。公元9世纪后半叶有了零的符号,写作“.”。

十进制位值法为中亚地区许多民族采用,又经过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逐渐演变为现今

世界上通用的“阿拉伯记数法”。所以说,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创造的,他们只是起了

传播作用。而真正对阿拉伯数字有贡献的,正是古印度人。

《准绳经》是现存古印度最早的数学著作,这是一部讲述祭坛修筑的书,大约成于公元

前5至前4世纪,其中包含有一些几何学方面的知识。这部书表明,他们那时已经知道了勾股

定理,并使用圆周率π为3.09,古印度人在天文计算的时候已经运用了三角形,公元499年

成书的《圣使集》中有关数学的内容共有66条,包括了算术运算、乘方、开方以及一些代数

学、几何学和三角学的规则。

圣使还研究了两个无理数相加的问题,得到正确的公式,在三角学方面他又引进了正矢

函数,他算出的π为3.1416。

公元7~13世纪是古印度数学成就最辉煌的时期,其间的著名人物有梵藏(约589~?)、

大雄(9世纪)、室利驮罗(999~?)和作明(1114~?)。

梵藏约于628年写成了《梵明满悉檀多》,对许多数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梵藏是古

印度最早引进负数概念的人,他还提出负数的运算方法。

梵藏对零作为一个数已有所认识,但他却错误地认为零除零还是等于零的结论。他提出

了解一般二次方程的规则,得出二次方程x+px-q=0的根为

梵藏还给出了ax+by=0的整数解和处理不定方程ax+1=y的方法。他最重要的成就是

得出了求等差数列末项以及数列之和的正确公式。

在几何学方面,梵藏有以四边形之边长求四边形面积的正确公式,即

S=√(s-a)(s-b)(s-c)(s-c)(√为根号下的意思),S为四边形面积,abcd为各边边长。

而大雄继续了他前人的工作,他的主要著作是《计算精华》。他认识到零乘以任何一个

数都等于零,不过他又错误地认为以零除一个数仍然等于这个数。

大雄对分数的研究也很有意义,他认识到以一个分数除另外一个分数,等于把这个分数

的分子分母颠倒相乘。

现存的室利驮罗的数学著作有《算法概要》一书,据说他还有一部专论二次方程的著作。

他的主要工作是研究二次方程的解法。

在这一时期,数学上成就最大的要数作明。他的《历数全书头珠》中的《嬉有章》和《因

数算法章》反映了古印度数学的最高成就,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

作明对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正确地指出以零除一个数为无限大。他继续研究二次方

程求解的问题,知道一个数的平方根有两个数,一正一负。

他还明确地指出负数的平方根是没有意义的。作明在不定方程的研究中取得了十分显著

的成绩,他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许多不定方程的求整数解的问题。

如下列方程:

6x+2x=y,5x-100x=y,

他还给出圆周率的两个数值,即π=3927/1250=3.1416和π=22/7=3.1429,并且指出前一

数值较为准确,自作明之后,古印度数学科学的发展便趋缓慢,没有更多引人注目的东西了。

印度文明在众多领域的辉煌成就,以及它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使它在整个世界

文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印度文明又具有强大的辐射力,数千年来对亚洲乃至世

界产生了十分深刻影响,为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同世界上的所有文明古国一样,印度也是在部落融合成为社会之后才建立国家的。

印度历史上最初的国家大约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出现在恒河流域,但它们都不太大。公元前

7世纪至前4世纪为古印度的列国时代。公元前321年,摩揭陀帝国的孔雀王朝首次统一北印

度。随后的几个王朝,都没有取得孔雀王朝那样辽阔的版图。笈多王朝之后,印度再次陷入

分裂。玄奘在公元7世纪游学印度时,足迹遍及五印度。他的《大唐西域记》所记当时国家

的数目达138个。即使在莫卧儿王朝和英属印度时期,印度也只是相对统一,各地大小土邦

为数众多。可以说,古代印度大部分时间处于小国林立的分裂状态。印度诗人泰戈尔在一篇

关于历史的文章中说过,印度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理概念。这一论断反映了历

史事实。

印度诸语言中称印度为“婆罗多”。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及《莲

花往世书》中。《摩诃婆罗多》中著名插话之一《沙恭达罗》,讲述国王豆扇陀与净修林仙人

义女沙恭达罗的爱情故事。他们生有一子,名婆罗多。婆罗多长大后成为转轮王。他的后代

被称为婆罗多族。因此,印度诸语言又名印度为Bharatavat-sa,意思是婆罗多子孙之国或婆

罗多族之国。沙恭达罗的故事后经笈多王朝时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迦梨陀娑改编为剧本而传

遍印度乃至全世界。这似乎就是印度语言中国名“婆罗多”称谓的来源。印度古人亦称印度次

大陆为瞻部洲(JambudVipa),佛经及《西游记》中提到的南瞻部洲即指称或包括此地。

至于印度的英文名称,则源于印度河。印度人将这一民族文明的摇篮称为Sindhu(本义

为河流,中国古代音译为“身毒”等)。但印度的近邻波斯人在说Sindhu时对其首字母s存在

发音困难,遂将其讹变为}lindu;而}lindu一词因字母H弱化乃至失音,再变而为Indu。印

度的名声因波斯人而传入希腊,希腊人遂以印度西部的这条河流指称整个印度地区。他们又

将Hindu或Indu讹变为Indus。现在,Indus成了西方语言对印度河的通用名称。中世纪穆

斯林入侵印度后,又依波斯语称印度为Tindustan(印度斯坦),意思是“印度人生活的地方”或

“印度国”。同理,他们将印度教徒称为Tindus。英国殖民者来到印度后,称印度教为Linduism,

称印度为India。India显然是从Indus演变而来的。

中国人至少在西汉时期已经知道印度之名。《史记·大宛列传》载:“其(大夏)东南有身毒

国。(张)骞日:„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日:“安得此?”大夏国人日:“吾贾人往市

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

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

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引文中所谓大夏为中亚古国,《史记正义》释大水为

河,则此河显系印度河。《史记》之后,《汉书》与《后汉书》等史籍对印度均有记载。东汉

时,月氏居大夏故地。《后汉书·西域传》写道:“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

俗与月氏同,而卑湿暑热。其国临大水,乘象而战。其人弱于月氏,修浮屠道,不杀伐,遂

以成俗。”《后汉书·西域传》与《史记·大宛列传》有重复之处,但也增添了一些内容。“修

浮屠道”指信仰佛教,而“不杀伐”正是佛教等印度宗教的基本教义。除了“身毒”、“天竺”之

外,中国古人对印度尚有贤豆、忻都、欣都思、捐毒、印毒、印都、哂度等众多称谓。显然,

它们基本是Sindhu的音译,只是不同时代不同译者选用了不同的汉字,但在读音上还是十

分接近的。因此,初唐训诂学家颜师古云:“捐毒即身毒,身毒则天竺也,塞种即释种也,

盖语音有轻重也。”然而,这些译名用字大多缺乏美感。随着对印度了解的增多,玄奘认识

到了中文译名的混乱。所以,他在《大唐西域记》卷二《印度总述·释名》中说:“详夫天竺

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日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从张骞通西域到玄奘万里

求法,中国人经历了七百余年才最终确立了印度的译名。一名之立,诚非易事。

印度文明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史前至公元10世纪为古代文明阶段,

公元10世纪至17世纪为中世文明阶段,17世纪至今为近现代文明阶段。公元7世纪时,阿拉

伯穆斯林开始入侵印度次大陆,包括佛教在内的印度古代文明开始衰落,但穆斯林在印度的

推进也使印度文明呈现出新的面貌。公元10世纪后,穆斯林入侵频繁,对印度的影响明显加

大。13世纪初,德里苏丹国建立,穆斯林在印度的统治开始。17世纪,盛极一时的莫卧儿王

朝由于自身没落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而衰微。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印度基本处于英国

殖民主义的统治之下。古老的印度文明受到西方文明的掠夺、欺凌与冲击。印度的有识之士

开始自觉学习和了解西方文明,反省自己民族文化中的弊端。印度人的现代意识和民族意识

逐渐觉醒。印度社会开始从保守的传统社会向开放的现代社会艰难跋涉,并最终在20世纪40

年代,以非暴力手段战胜殖民主义,赢得民族独立。印度文明的这三个阶段,均有其各自的

鲜明特点和非凡成就。

印度文明的古代阶段是其发祥、孕育并臻于成熟与全盛的阶段。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

类就已经开始在印度生活,并留下史前文明的种种遗迹。考古学家在北方旁遮普地区梭安河

谷曾经发现大量用鹅卵石敲制的工具。与此同时,在印度南方马德拉斯地区,原始人类已经

能够制造石斧之类的工具。与梭安文化相比,马德拉斯文化似乎更为先进一些。大约一万年

前,在印度河平原的西缘,已经出现印度最早的村庄。随后,外来移民纷至沓来。他们或携

带货物寻求商贸机会,或统辖军队以图占领土地;游牧部落驱赶着牲畜寻找肥美的水草,农

耕部落则挈妇将雏寻找宜农土地与栖身之所。他们渡过印度河,不断向东向南推进。到公元

前3500年时,农业文明已经遍布整个印度河平原。在公元前3000年至前2500年期间,许多村

落在印度河中下游流域涌现。农业文明的发展虽然以自给自足为动力和特点,但也与外部文

明如两河流域文明等建立了联系。

印度河流域农业和原始文化的发展,为随后出现的印度河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

前三干纪中叶,在印度河流域出现了地域辽阔且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其所占面积大致与埃

及文明或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当。这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文明之一。城市街道宽阔,住房设

施完备。妇女已经知道使用口红等化妆品和首饰。印章得到广泛使用,青铜雕像也已出现。

更重要的是,人们已经结束结绳记事的时代,开始创造并使用文字。这些文字主要保存在大

量印章上。虽然世界各地古文字学者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这些文字的意义迄今尚未能够破

解。有人认为,这些文字很可能是现在南印度广泛使用的达罗毗荼诸语言的早期书写形式。

在今天的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界地带,依然有25万人讲属于达罗毗荼语系的布拉灰语。这或

许是印度河文明语言的孑遗。中国有学者甚至认为印度河文明时期的文字可能与彝族语言存

在联系。目前看来,这种说法还只能是一种假设。至于在度量衡方面,则已经出现二进法和

十进法两种。印度河文明曾经一方面沿着印度西海岸向南印度扩展,另一方面沿陆路往东向

恒河流域推进。大约从公元前2000年起,印度河文明在二三百年之间冰消瓦解。原因何在,

众说纷纭。近年来,不少学者似乎更倾向于过度开发说、自然灾害说与生态演变说。印度河

文明虽然由盛而亡,但毕竟播下了文明的种子。它的若干特征,也为后来者所继承。

在公元前二千纪中叶,随着雅利安人的到来,北印度进入吠陀时代。印度古代文明的又

一辉煌篇章由此展开。雅利安人属于游牧部落,他们的活动加速了印度河流域原本半干旱地

带的荒漠化进程。后他们继续向东,进入恒河流域。印度文明的中心随之从印度河畔逐渐转

移到恒河之滨,确切地说是恒河与亚穆纳河之间的平原地带。雅利安人在征服印度河流域的

原住民达罗毗荼人之后,于数百年间逐渐使自己的雅利安文化与达罗毗荼文化融合起来。印

度教的前身吠陀教就在此时诞生。公元前1500一前1000年左右出现的梵文经典《梨俱吠陀》,

是吠陀教产生的标志。它是印度历史上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文献,被认为是印度文学和哲学的

源头。印度社会特有的种姓制度也形成于这一时期。吠陀文明即雅利安文明由此兴起,为日

后印度教的发展和印度文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7世纪至前4世纪,从喜马拉雅山南麓至半岛边缘地带的这一辽阔区域处于不同国

家的统治之下。史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列国时期。它与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大致重合,特

点相似。北印度的16个强国彼此对立,互相攻伐,不断争雄。其中势力最为强大的国家是摩

揭陀,此外还有许多蕞尔小国。这一时期是印度社会发生剧变的时期。公元前6世纪时,印

度社会出现了类似我国战国时期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家并起,异说纷呈。形形色

色的哲学流派和社会理论应运而生,形成印度文化史上灿烂的一章。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便是这场思想文化较量的产物。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与我国儒

家创始人孔子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印度与中国同时出现思想巨人既非巧合,也非偶然。这

一事实说明,两国社会发展阶段大体相当。由于政治、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许多城市在广阔

的恒河平原崛起。其中一些一直存留到现在,历经沧桑成了历史名城。公元前4世纪时,印

度富庶的名声传到欧洲。觊觎东方财富的亚历山大大帝挥师东征“古老而腐朽”的亚洲,饮马

印度河边,但却不敢贸然进犯恒河流域军事实力强大的摩揭陀国的难陀王朝。亚历山大虽然

很快退出了印度,但一些希腊人却留在了旁遮普及西北边境。他们带来的希腊文化对印度西

北部十六国之一的犍陀罗的佛教造像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佛像带有明显的希腊化风

格,只是到了后期才印度化。然而,这毕竟是印度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一次重要接触与交流。

公元前321年,在亚历山大撤离印度河之后不久,月护王建立孔雀王朝,统一了北印度。

到阿育王时代,孔雀帝国国力强盛,领土几乎囊括整个次大陆,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

大一统的专制帝国。阿育王在征服位于今奥里萨邦的羯陵伽国后,面对众多涂炭的生灵油然

而萌恻隐之心,于是幡然悔悟,放下屠刀,皈依佛法,施行仁政,成为一代开明君主。他对

于佛教在印度本土和国外的传播功勋卓著。他又在全国各地以摩崖或石柱刊布诏书,其铭文

为研究当时印度的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这些铭文大多是用俗语写成的,以使当时的普通百

姓能够领会王命;在印度西北边境发现的铭文则用希腊文写成。阿育王石柱是珍贵的历史文

物,其柱头则是石雕艺术精品。阿育王死后半个世纪,孔雀帝国土崩瓦解。与贾谊《过秦论》

将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归结于。“仁义不施”相反,印度有学者将阿育王的仁政当作孔雀帝国

覆亡的根源。印度著名历史学家罗米拉·塔帕则认为,孔雀王朝所以覆灭,原因在于阿育王

的后继者无力供养帝国庞大的官僚体系与军队。笈多王朝统治时期是印度文化发展的一个黄

金时代。在这一时期,科学、文学、艺术等文化领域里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是一个相当于我国唐朝的盛世,但在时间上早了几百年。笈多帝国的疆域与孔雀王朝大体

相同,仍然以北印度恒河流域为政治中心。在位近四十年的旃陀罗·笈多二世统治期间,为

笈多王朝的鼎盛时期。当时印度与阿拉伯、东南亚以及我国的贸易规模相当可观。国王本人

主张宗教宽容,同时热衷赞助文学艺术。

印度古代最杰出的诗人和剧作家迦梨陀娑生活在这一时代。举世闻名的文化瑰宝阿旃陀

石窟中的一些最精美的壁画也创作于这一时期。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我国东晋高僧法显

西行求法,称当时的印度“民人富盛,竞行仁义”。然而,这一强大的王朝却由于Ⅱ厌哒等外

来民族的频繁入侵而最终倾覆,印度再度分裂为许多大小不等的王国。其中一些王朝,如南

印度的朱罗王朝等,在印度教宗教艺术的发展上颇多贡献。印度中世文明阶段的前期是以阿

拉伯与中亚的穆斯林侵入印度并建立政权为标志的。印度内部的分裂、战乱和财富吸引了入

侵者。从总体上说,印度古典文明由此开始衰落。阿拉伯人在712年到达信德。中亚穆斯林

伽色尼王朝在963年建立以后,东向打败了印度的萨希王朝。进入11世纪,其苏丹马茂德17

次侵印,大肆掠夺粮食与寺庙财产,以支撑其在中亚的战事。虽然遭到各种英勇的抵抗,穆

斯林入侵者却几乎每战必胜。马茂德的接连胜利大大削弱了印度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挫折了

印度人抵御外敌的信心,为随后穆斯林的长驱直入铺平了道路。与此同时,印度教和佛教也

不断遭受沉重打击。玄奘与义净曾经留学的印度佛教中。L-那烂陀寺在12世纪被入侵的穆斯

林焚毁。侵略者以反对偶像崇拜为名凿毁印度教神庙中的人物雕刻,并以暴力和经济手段迫

使印度人改宗伊斯兰教。到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趋于消亡。梵语及其文学也逐渐被新兴的

地方俗语和俗语文学所取代。

随后入侵的穆斯林不但在印度定居下来,而且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他们先后以德里为首

都建立了5个伊斯兰教王朝,并最终建立了强大的莫I~I,JL,帝国。在莫卧儿王朝统治中期,

印度国力臻于鼎盛,堪与我国康乾盛世媲美,其版图最大时囊括了除半岛南端之外的整个次

大陆。

莫朝的几代帝王都醉心于建筑。他们在印度建造了大量宏伟的城堡、清真寺和陵墓。阿

格拉城堡、德里红堡、德里大清真寺、胡马雍墓等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建筑物。蜚声世界的

泰姬陵则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也最为瑰奇的建筑。这些石造建筑经历数百年风雨仍IE{巍

然屹立,成为这一王朝永恒的纪念碑,向人们述说着当时印度雄厚的国力和人民的创造精神。

莫卧儿皇帝还在克什米尔修建了一批精美的花园,以供自己避暑之用。莫卧儿时期的细密画

也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

印度近现代文明时期虽然始于17世纪中叶英国人着手建立殖民政权之时,但西方殖民者

早在15世纪末期就开始叩击印度的门户了。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率船队经

好望角抵达印度西海岸。当时正在崛起的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等西方列强纷纷把贪

婪的目光转向印度。17世纪时,荷兰阿姆斯特丹股市的波动,已经与从印度返航的货船是否

平安到港息息相关。英国人最初到印度的主要目的是开展贸易,18世纪中叶以后转为直接剥

削。他们在印度建立的三大海港马德拉斯、孟买和加尔各答成为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新

的中心。到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了对印度的征服,使之完全沦为自己的殖民地。英国在奴

役与剥削印度人民的同时,也将西方文明传入印度。印度教的一些陋俗如寡妇殉夫的萨蒂制

被明令废除。从19世纪中叶起,铁路与工业使印度人的传统生活方式特别是经济生活发生了

很大变化。推行英语教育对印度社会进步产生了明显而长远的影响。在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

下,印度传统文化开始发生变易。印度学者P·C·甘古利认为,“印度十九世纪最显著的特点

就是从中世纪观念向现代观念的迅速转变”。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

最终导致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崩溃。

独立以来,印度文明获得了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今天,在印度加速实现经济和社会

现代化之时,印度历史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文明日益显示出巨大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印度

社会和印度文化的复兴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美国高盛公司最近的预测,在今

后的半个世纪中,印度经济将一直保持5~6%的增长率。到2050年时,印度的人均收入将是

目前的35倍。届时,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而印度将成为仅次于中国的世

界第二经济强国。显然,作为一个整体,古代印度文明的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为丰富;同

时,它也是后来印度文明的根基。印度近现代文明是其古代文明的继续。这是一个印度文明

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了解这一阶段印度文明的演变,对于我们了解今日的印度具有重要意

义。

印度文明最显著的特色是它的宗教性。印度历史上曾先后产生并流行过多种宗教,其中

以印度教最为古老、正统,对印度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也最广泛而深刻。多种宗教的长期共存

和印度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是造成印度文化浓郁宗教性的主要原因。历史上,宗教文化

一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中心。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都在印度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印

度教丰赡的典籍和神话令人赞叹,它巍峨的神庙和精美的雕刻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人文景

观。卷帙浩繁的佛教三藏典籍本身就是一个光彩四射的思想文化宝库。印度佛教雕刻、绘画

和建筑蔚为壮观,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莫卧儿王朝时期的印度伊斯兰教风格的建筑达到

了建筑艺术的顶峰。印度文化所涉及的种种方面,如文学、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舞蹈、

民俗等,无不渗透着强烈的宗教性,而宗教性则把崇高、壮丽、灿烂和精美赋予了所有这些

文化形式。

印度文明的另一个鲜明特色是它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先后来到印度的不同种族与民

族造成的。它们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印度还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这些语言可

以划分为4个语系,占世界语系总数的四分之一。印度目前使用的主要语言有18种之多,其

中13种属于印欧语系,4种属于达罗毗荼语系。虽然印地语和英语同为印度联邦的官方语言,

但后者才是印度实际通用的语言。一言以蔽之,操不同语言并信仰不同宗教的不同民族产生

了不同的文化,使印度文明呈现出举世罕见的多样性。

印度文明还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每次外来民族的入侵,都给印度文明带来新的成分。它

们与本土文化融为一体,使之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与此同时,外来民族也无不在历史的长

河中为印度民族所同化。此外,印度文明虽然呈现出引人瞩目的多样性,但也具有明显的同

一性。这种同一性体现为对精神生活的重视,也体现为鲜明的地域特色。

近代以来,印度文明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首先,宗教

色彩逐渐淡化。这一历史进程始于19世纪中叶。在文学创作中,泰戈尔早就认识到宗教题材

的局限性和与现实世界的脱节。他的短篇小说和中长篇小说就不再具有宗教特色。他的部

分诗歌虽然在形式上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在实质上已全然不同于以往时代的宗教诗歌。

印度独立之后,首任总理尼赫鲁把世俗主义作为建国的重要方针之一,旨在遏制教派冲突和

国家政治宗教化。这一方针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也从根本上影响了印度文明的走向。今日,

现实主义以及各种现代流派已经成为印度文学艺术的主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昌明,

印度文明表现出来的现代性和世俗性已经十分明显。与那些政教合一或政治宗教化的国家相

比,印度社会发展的活力和成就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珍视民族传统。印度社会没有经历过带有激进色彩的新文化运动,更不曾发生过

像我国“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浩劫,因此,印度独立以来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相当平稳,传统

文化没有遭到人为的禁锢和破坏。印度人十分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和优良传统。例如,为了

保护遍地文物古迹的历史名城德里,印度人将它整体保留下来。当年的决策者在德里之南辟

荒另建新都(即新德里)的远见卓识令人钦佩。他们完整地保留了一座古都,也就完整地保存

了珍贵的历史和文化。

第三,奉行拿来主义。印度文明从来就不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吸收异族

文化的过程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如果说印度在殖民地时代曾经被迫接受西方文化,那么现

在的印度可以说是在积极吸收世界上的所有先进文化,用以丰富并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本

来,印度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联系就十分密切。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实行经济改革,又向

世界敞开了自己的大门。可以说,当代印度人的心态是相当开放的,也是善于学习的。凡是

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人,都可以直接阅读英文原著并用英语工作。在吸收外来文明成果方面,

印度人具有得天独厚的语言优势。印度软件业的崛起,既得益于印度人的数理逻辑能力,也

得益于他们的英语能力。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15:53: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07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2014年情人节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