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自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
展仍然面临着许多复杂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对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的问题进行分
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教育;投入;不平衡;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制度创新
一、教育改革成果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帷幕。教育,这系乎国运、
关乎中华民族当代和后代的千秋大业,在中国改革开放这一宏阔奇伟的交响乐剧中,也展
开了它绚丽多彩的雄浑乐章。三十年来,中国教育事业,历经改革、创新和优先发展、科
学发展,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教育问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盲率的大幅度降低、平均
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逐步普及等都清楚地反映出我国在实施科教兴国
战略、提高全民素质过程中取得的成就。目前,中国学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97%以上,小
学毕业生升学率从1985年的68.4%上升到2005年的98.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1985年的
39.1%上升到2005年的69.7%,特别是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促使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上升
更快。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也从1985年的24.6%上升到2005年的76.3%(见下图)。这些事实
都说明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历年各级学校升学率图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二、中国教育事业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近年来我国教育的大发展、
大改革,使新旧矛盾相对集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成绩背后存在着一些隐患。”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复杂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教育发展基础较差,人力资源总体水平较低。
我国教育发展的基础较差,学校教育存在高中和高校教师总量不足、农村义务教育教
师素质偏低、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等突出问题。农村的义务教育总体水平比较落后,
农民的子女不能接受优质教育,学习的内容严重与社会实际脱离,教师的水平比较低,教
育的基本实施也不能得到保证,人才培养规模还不能很好的满足人才强国的战略需要。劳
动力人口文化程度总体偏低,国民受教育的年限较短,高中以上人口比例较小,在2000年,
我国25一64岁国民受教育年限仅为7.42年,大约是不到初中二年级的水平,仅相当于美国
10年前的水平,1999年,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都在12年以上。2001年我国初中毕业
生还有一半不能进入高中学习。我国25一64岁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18.0%,
美国、加拿大、德国达到了80%
1
(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发展不平衡。
教育的总体投入不够,如2002年,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占GDP的比例为5.21%,而韩国、
美国、加拿大一般都超过了6%。特别是在财政性经费方面,明显低于国际水平。教育的投
入增长跟不上人才培养规模的增长速度。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用为
5773元,比2000年的7310元下降了21%,教育的投入制约了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和可持续
发展。国家对教育投入少,造成人口素质低,导致科技力量薄弱,创造发明存量少,影响
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国家因此而贫穷,更无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形成恶性循环。在这个
循环链条中,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是根本。
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不平衡性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西部教育落后于东部教育。由于投入不足,中、西部
教育在教育发展水平、“两基”普及、师资力量、校舍建设以及家庭教育支出等方面都落
后于东部。
(2)教育的城乡发展不平衡。从城乡对比来看,近年来全国预算教育经费约60%用于
义务教育,其中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只有35%左右。
(3)教育的群体发展不平衡。社会的不同群体在教育上拥有完全不同的教育资源,相
对来说,弱势群体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比较少,尤其是农村的女童、城市的外来民工
子女、特殊教育系统的残疾、弱智人群等,在教育上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三)教育产业化问题,人民教育负担过高。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产业化问题突出,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盲目扩招和无序招生,中
小学校、大中专院校乱收费、高收费,一些中小学被拍卖,一些作为教育公共资源的名牌
中小学为了高收费的目的还出现了所谓的国有民办,双轨制的“公费生”与“自费生”等
等问题,都打着“教育产业化”的旗号纷纷出笼。而根据有关资料,城乡贫困人群中均有
40%一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家里有孩子要读书”,在中国农村的家庭中,子女教育
所用的开支占了家庭收入的32.6%;而在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中,这个指数分别为25.9%和
23.3%。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而“缺乏知识和技能”是城乡居民挣不
到钱的主要原因之一“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如果
教育反而扩大社会差距,那就是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四)教育目标扭曲,重成才轻成人。
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学生成名成家、成为某领域的专门之材,而忽视如何做人;关注考
试分数,忽视品德、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科学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智能和情
感等方面得不到全面、协调发展;赢利成了办学的重要目的,使培养人的教育活动被异化
成为一种简单的经济行为。在教育的途径上,课堂教学成为唯一的教育教学途径,学生被
严密的课堂时间隔离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之外.在教育对象上,有望升
学的“好学生”倍受关注,考试分数平平的成为“陪读生”,分数差的遭受歧视。因此,如
何使我们的教育面向所有的人、所有不同资质的学生,使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科学与人文、
知识和品德、智力与人格、个性和潜能、精神与文化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是落实和树立
教育科学发展观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2
(五)能力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创新教育薄弱。
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大批的信息化、复合创新型人才以
及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对人才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提出了挑战。2000年,我国第一
产业构成比为15.9,第二产业为50.9,第三产业为33.2。目前第一产业人力资源过多,需
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进行转移,大量农民工进入到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第二产业要
合理调整内部结构,进行企业体制改革,大量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在这一过程中,需要
对传统产业和体制改革富余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培养相应的技能,调整人才能级结构,以
适应新的岗位需求。
三、中国教育改革的对策建议
上述的问题使我国现行教育政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此外,21世纪教育全球化、市
场化、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也要求我国政府积极应对挑战,不断调整现行教育政策,进一步
改善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制度环境,以满足我国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今后,我国教育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决贯彻“巩固、深化、提高、
发展”的方针,使“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
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增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人为本,促进教育事业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借鉴国外教育改革的经验,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以“科学发展观”
为指导,我国未来教育改革对策如下:
(一)在全社会开展“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的大讨论
教育是一项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重要工作。几乎所有的人对中国教育都有
自己的看法、想法,都可以对教育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长期以来,大部分老百姓
没有教育的话语权,没有表达自己意见的平台和机会。教育理论工作者也缺乏讨论与争鸣
的勇气与习惯,教育研究尤其是教育批评的气氛不够浓厚。教育决策也缺少科学是程序,
领导的个人意志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场教育思想的大讨论,全面检讨中国教育发展的经
验教训,系统分析中国教育的有关政策,认真研究中国教育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
健康快速地发展。通过讨论,许多问题的思路会更加清楚,决策会更加科学,老百姓参与
教育的积极性会更加高涨。
(二)必须使教育投入超前,保证教育适度发展。
作为开发人力资源的教育投入是种至关重要的生产性投资,增加教育投入是落实教育
战略地位的根本措施,而要想保证教育的适度发展就必须使得教育的投入适度超前。由于
各种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事实证明,教育的
低投入,必然造成教育的低水平;教育的低水平,也就必然会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
接受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大的文化利益。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
观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指出,“加快社会发展,就是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
业。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制,特别是发展义务教育、农村
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各级政府要真正把提高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水平作为第一要务,
加大投入,加快教育的发展。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我国虽然已经基
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综合国力还不强,因此
除了由国家为主办教育,增加对教育的投资外,还必须吸引社会力量办学,发挥各方面的
积极性,补充我国教育资源的不足,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使教育服务于一切人的发展
对于教育来讲,以人为本就是在教育目的上要把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过程中要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服务
于人。服务于一切有教育需求的人,从而满足一切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需要
开放办学、多元化办学,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统筹
正规教与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使教育真正服务人的全程生涯。这是未来教
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
教育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走向“学生本位”的教育实践。从教育的内容、目
标到教育方法的选择,都应当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改变以成人、以城市为取向的教育价值
观,使不同地区的人,不同个性、兴趣和资质的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从实际的教
育活动过程中得到益处,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教育评价标准。
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教育还要关心教师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
展,只有教师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所以,
以人为本还要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提供教师进修发展的机会。
3
(四)教育的发展由普及教育为主转变为普及和提高并重。
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水平,提高办学效益,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
人才,这是21世纪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根本任务,也是我国教育在国内外竞争中得失成败的
关键所在。教育的发展要由普及教育为主转变为普及和提高并重,普及教育,就是说要保
证必要的教育投入和基本的办学条件,使学龄人口有入学的机会,而要真正建设高质量的
教育,除了增加更大的投入,推进办学条件的现代化等硬件建设外,更重要的还涉及师资
水平、教育思想、课程改革及教育模式等等方面的软件建设,实际上是教育制度和教育体
系的全面进步,教育思想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切深刻的变革,需要做出更为持久和全
面的努力。
由普及教育到普及和提高并重就需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基本特征可概
括为终身化和一体化。终身教育体系在纵向上,应体现上下的连续性和一贯性,强化学前
教育、学校教育、学校后继续教育以及老年教育的结合,强调各级教育在组织和内容上的
一体化;在横向上,应打破各类教育彼此孤立隔绝的状态,调动社会所有形式的教育资源,
使普通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和渗透,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互补充,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一个教育体系。
(五)体制改革由体制转轨转变为制度创新。
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十多年来,教育体制改革虽有了
突破性进展,但教育观念、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仍比较陈旧。要加快
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在教育领域引入新的竞争机制,把
教育体制改革由体制转轨转变为制度创新。要借鉴海外先进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推动我
国教育改革的深化,使我国教育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顺应教育发展的世界潮
流。教育系统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创
新能力,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大胆探索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开
辟教育发展新的
增长点,克服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在巩固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办
学体制、管理体制和学校制度的创新;要抓住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机遇,促进教育国际合
作与交流,努力汲取国外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提高我国教育的竞争力;要加快转变政府
管理教育的方式,创造性地解决在发展、改革和开放中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实现现代
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程方子。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
[2]孙莱祥,周洪林..对我国传统教育教学太重基础的反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0.
[3]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周济部长在教育部2005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
话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15:29: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06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