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江社区

更新时间:2022-12-30 15:11:19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30日发(作者:associate)

1

归义镇紫云观

彭祥

紫云观

在汨罗市老城区归义街,有一座古老的道观,叫紫云观。“紫云”

即“紫色之云”,古人认为“紫气”“紫色”乃祥瑞之兆。

紫云观原名“隐真观”。明嘉靖朝修的《湘阴县志》载:“隐真观

于归义镇”。“观”是道教的宫观,即道观。“隐真观”是道教的宫观

名。而到清道光时修的《湘阴县志》却载:“隐真寺于归义镇”。这样

推断清朝后期,“隐真观”改为“隐真寺”,道观变为佛寺,在寺观发

展变迁史上是常有之事。不过“隐真寺”在清末民初,又改为“紫云

台”,仍为道观。

紫云观位于原归义下市街鱼巷口北侧(现归义镇归义社区归义学

校原址内),座东北朝西南,分为前后三进,有科楼连接。

2

第一进为前殿。前殿造型独具明末清初江南传统道观的布局及建

造风格。青砖石脚,砖木结构,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青瓦覆面。

前宽九间,进深约十五丈。中间正门高二丈四,两边有侧门,石雕门

框,铜钉木门,门前石狮相守。正殿殿门上方有3个堆塑的大字“紫

云观”。道观墙壁上镶嵌有“八仙过海”“梅开五福”“穆桂英下山”

等彩色堆画(浮雕)。

紫云观的老戏台

前殿为两层,上层是戏台,戏台前有两根粗大的精麻石圆柱撑顶,

歇山式飞檐构造,庄重中透着玲珑飘逸,戏台檐梁口上方悬挂“以古

为鉴”的金字匾额。两边石柱镌刻有对联:“锣鼓一响唤醒人间春梦;

剧调两音传来天上神仙。”戏台前面是一个晒池内院,两边是科楼,

科楼又分两层,上层作为文人雅客,社会名流看戏的雅座,下层砌成

厢房,作为香客的接待用房。

3

第二进是庙堂。可以坐在里面看戏,也可以举办各种庙会及宗教

法事活动。庙堂的两边有厢殿,左边厢殿供奉着洞庭王爷神像,右边

厢殿供奉着杨泗将军铁甲金身塑像,因为他们都是管理水域的神圣,

而归义街北面就是奔流不息的汨罗江,水路运输繁忙,水上船工和渔

民希望神圣保佑行船安稳。

第三进是后殿。后殿神坛上有十几尊神像,大嗲嗲、二嗲嗲、三

嗲嗲等,都坐在神轿内。

正月初五出庙会,三月二十五迎庙会。迎神看戏,锣鼓一响,里

里外外热闹非凡,卖小吃的、算命测字的、江湖杂耍的,都云集于观

内观外。每年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要在紫云观举行七天七夜的“盂

兰盆会”①,第七个晚上到汨罗江边放“河灯”。清朝时一年一次,

民国时三年一次。

张巡祠(网络图片)

紫云台供奉的主神是唐朝安史之乱时,为保卫睢阳,屏障江淮而

殉国的张巡、许远、雷万春、南霁云等忠臣义士。

4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倡科学,破除迷信,紫云观

被撤,道士还俗。上世纪50年代初,紫云台遭到破坏,当时有信士

彭介凡、胡长发因收藏观内神像受到批斗审查和关押。

1958年,当地政府在紫云观创办归义完全小学。1970年,在紫

云观内设立城关学校。“文革”时,把戏台拆除,科楼被改建为教室,

将学校升级为初中,是汨罗市城郊中学的前身,但还保留了小学。到

了上世纪80年代又改为归义完小,后因归义完小搬迁,紫云台空了

下来,无人管理,开始自然颓废。

上世纪90年代紫云观修复后的外观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何南松为首的一些信士,筹募善款,对

紫云台进行修复,拟恢复为原有的道观。他们按“修旧如旧,仿其旧

制”的原则,按道观原貌装修,再塑观内神祇金身宝相,并到政府民

宗主管部门登记备案为“紫云观”。

作为依法登记的正规宗教活动场所。紫云观按照观内旧制,开展

5

独具紫云观特色的宗教活动。

紫云观具有传统特色的宗教活动有两种,一种是叫“菩萨巡夜香”。

就是夜里将菩萨抬到周边屋场,由当地信众烧香供养,过十天半月后,

再“归苑(返回观内)”。“发驾”和“归苑”都十分热闹,敲锣打鼓

放鞭炮,发驾时大家都兴高采烈地迎候菩萨,陈设贡品,捻香朝拜,

遂求吉祥平安顺愿,归苑时要虔诚叩拜,燃鞭炮香烛礼送。

巴陵戏的表演盛况(红网图片)

第二种活动是唱社戏。紫云台年年都要唱社戏,一般要唱上三五

天,年份好时要唱十天半个月。主要是唱巴陵戏。当时有许多巴陵戏

名伶,如许升云、李筱凤、丁爱田、涂顺生等都是在紫云台唱红的。

当年新市老街有个同声园剧团,也是唱巴陵戏的,说明巴陵戏在清末

民初,是湘北地区最流行的戏剧种类。“归义有个紫云台,不请自己

来。”这句民谚在归义街一带广为流传。

据归义老街耆老和社会贤达涂均池,何正桃等人收集到的民间流

传的故事和史料佐证,巴陵戏源于归义。明代万历年间昆腔入湘,明

6

末清初弋阳腔流入汨罗江及洞庭湖流域。归义自古就是汨罗江下游地

区最繁华的集镇,清代乾隆年间,昆腔表演艺人来归义紫云台表演,

归义当地艺人模仿并吸收其唱腔技法,以唱弹腔为主,兼唱杂腔小调,

逐渐发展为一个较稳定的戏曲声腔剧种,名曰“巴湘戏”,后传入巴

陵,民间称之为“岳州班”。巴陵戏内容多取于历史演义和话本,题

材以反映历代政治、军事斗争为主。如《打严嵩》《九子鞭》《夜梦冠

带》《打差算粮》《三审刺客》等。2006年5月20日,巴陵戏经国务

院批准,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伴随着原始宗教文化艺术的产生和传播,还有归义当地的划龙舟

竞渡,采高挠故事会等地方民俗文化活动也兴盛一时。

归义人端午节在汨罗江进行的龙舟竞赛

龙舟竞渡,是归义人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起源于屈原投江殉国时,

7

楚塘归义一带的农渔民划船去抢救屈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

屈原的身体。之后每年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归义一带的民众,

都要到汨罗江中去划龙舟,以缅怀和纪念屈原,这已形成了归义地方

的一种民俗。每年参赛的龙舟队多达十几支甚至几十支,“宁荒三年

田,不输一年船”的口号,成为每支竞赛队伍为之拼搏的口头禅。龙

舟的拼搏精神,就是从这种洪荒之力中孕育出来的。

流行于汨罗归义、长乐的民间抬阁故事会(网络图片)

归义抬阁故事会,也是一项集惊、奇、险、巧于一体,与庙会同

时举办,年年岁岁,必须同时开展的民间杂技艺术表演活动。这种古

老而又神秘的民间行为艺术,从隋唐时期就在归义一带演出流传,清

末民初时,归义街形成了最有名的三家故事会,曰“黄龙”“青龙”

“红龙”。故事会从内容和演出方式上分为“地故事”“地台故事”“高

彩故事”“高跷故事”4大类,从表演地点和区域上又分为归义上市

街和下市街故事会。其特点是以在民间流传已久的历史故事,历史上

的忠义人物为原型,通过人与道具的完美结合,配以会旗、彩旗、横

8

竖牌匾、彩灯、油筒、威风锣鼓、乐队等,再配以玩彩龙、火龙、舞

狮、彩莲船、腰鼓等各种表演手法和技巧,通过上市街、下市街代表

队的一来一往对垒,以“比”的形式来吸引观众。

岁月沧桑中的归义老街

归义自古以来,就是湘北最重要的水陆驿站②。北宋元丰年间(公

元1078-1085年)置乡、坊、里。汨罗境内设有长乐、永宁、归政、

大义4乡和归义、新市坊。归义这条从北宋年间就踏出来的老街,五

脏六腑齐全,大街小巷像血管一样布满这座古镇。南来北往东西巷,

前店后坊上下街。而紫云观,正好处在归义老街的中心位置。从紫云

观往南为上市街,往北为下市街。在上市街和下市街,有近200家不

同行业的店铺。“胡丰顺”“杨祥泰”“蔡万龙”“聂仁顺”“袁德泰”,

这些带“顺”,带“泰”字的商铺,曾将归义老街打造成千年的闹市

9

繁虚。三街九井十三巷,五埠三门两牌楼的古镇格局,成就了归义千

年古镇的荣耀。

归义老街上的青石板,曾留存了多少繁华时的胜迹遗存!于今,

仅在一条小巷的尽头,还可聆听到慈云寺的晨钟暮鼓,经声佛号。

处于棚户区,即将拆迁的紫云观实景

10

紫云台可没有慈云寺这么幸运,它被岁月的年轮辗压出一片片伤

痕。虽然它历经风吹雨打,迎来了盛世华年。却因现代城市发展的步

履匆忙,大面积的棚户区改造,要将它古老的歇山顶式屋顶,破损的

梁柱,精致而又腐朽了的木雕通通拆除,换成钢筋水泥筑成的高楼大

厦。紫云台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其身躯将在风烛残年中逝去。

但愿它那永不熄灭的神脉与灵光,长伴着芳华灼烁的盛世,定格在永

存的史册之中。

紫云观导航图

注释说明:

1、本文根据归义街紫云观信士及地方贤达涂均池、何正桃等人的口述实录整理;

2、查阅并参考了《湘阴县图志》《汨罗市志》《旧唐书》《宋史》等文史典籍和互联网资料;

3、①“盂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

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传说是,阎罗王于每年农历

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半时

(也有说是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

②归义驿站位于横街与马巷相会处西边,马巷南尽头有一口塘,是专为驿马饮水洗漱纳

凉的地方,叫做“马王塘”,今称“蚂蟥塘”。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15:11: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05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operator
下一篇:byfar
标签:汨罗江社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