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网

更新时间:2022-12-30 15:05:22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30日发(作者:分辩)

物品收集品展品——论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郝元琦

【摘要】物品、收集品、展品﹐这三个名词应当是博物馆学的关键术语﹐博物馆

学的研究应当围绕物品为何又如何变为收集品﹐收集品为何又如何变为展品这两个

过程展开﹐这两个过程既有深刻的理论支撑﹐又是博物馆中的重要实务﹐在这一过

程中产生的方法论可以作为博物馆学独立的研究方法﹐分别为:物品博物馆化法和

收集品利用法﹐这是博物馆实务与博物馆学研究的主要矛盾.

【期刊名称】《文物世界》

【年(卷),期】2019(000)005

【总页数】3页(P68-70)

【关键词】博物馆学;物品;收集品;展品

【作者】郝元琦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文物与博物馆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物品(Objects)、收集品(Collections)、展品(Exhibits),是博物馆学的三

个关键概念。博物馆学研究即围绕着物品为何又如何变为收集品、收集品为何又如

何变为展品这两大过程进行,两个过程产生的方法论集合,即博物馆学独立的研究

方法。

一、物品为何变为收集品

人类有所选择地收藏与保存物品,物品经过这个选择过程就变为了收集品。收集品

相较于物品,有了社会属性。物品为何会变为收集品,是博物馆学第一个研究对象:

人类赋予了物品什么价值或称为人类的收藏动机。

从博物馆发展史看,收藏是博物馆的母亲,收藏行为远早于博物馆机构的出现,人

类为什么收藏?大体有以下一些动机。敬神,在古希腊罗马的神庙收藏中,人们向

神庙捐赠敬献物来敬神、还愿;纪念,孔庙是纪念孔子的庙堂,收藏有孔子的衣冠

琴书等,人们选择的这些物品都是能达到纪念孔子目的的实物,实物被赋予了纪念

价值;研究与教学,在柏拉图学园、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学府中收藏的实物多是用

于学者的研究与教学;彰显权力与身份表征,中外各国的皇家收藏与富豪贵族收藏

都是权力、地位、身份的象征;宗教,在中世纪的教会收藏中有很多宗教实物,用

于宣扬教义,吸引人们信教;欣赏与娱乐,无论是皇家收藏还是私人收藏,欣赏与

把玩藏品,娱乐身心都是普遍的收藏动机;猎奇与探索,欧洲的珍奇室是最好的例

证,各种千奇百怪、不可思议的物品充斥其间;经济,从神庙收藏开始,收藏品就

是浓缩的财富形式,今天通过收藏保值增值,也是最常见的收藏动机;实用,将收

藏品用于装饰等实用功能是罗马将军常有的行为。以上大致是博物馆机构出现之前

的收藏动机,人们赋予了物品各种各样的属性和价值,使物品变为了收集品。博物

馆出现后,收藏行为开始机构化和职业化,之前收集品的各种社会属性仍在延续,

博物馆机构的收集品也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社会教育,随着贵族社会向大众社

会的转变,博物馆向全体社会公众开放,利用实物开展各种社会教育活动成为博物

馆的常态,博物馆对于青少年的启蒙教育、与大中小学的合作、对于成人的终身教

育成为社会的共识;国家、地区、民族的象征,拿破仑战争的掠夺,激发了各国保

护自身遗产的意识,战争结束后返还品也需要国家博物馆来保存,二战中博物馆被

用作政治工具,宣扬乡土意识,民族解放运动也激发了亚非拉美等国的民主意识与

民族精神,博物馆及其收集品有了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意味,博物馆著名的收集品也

是宣传博物馆的重要广告,博物馆逐渐成为城市的地标;珍贵遗产的抢救,社会的

飞速发展导致许多人类遗产快速流失,而凭私人力量很难挽救这些珍贵遗产,只有

博物馆有实力进行这项工作;旅游,博物馆是旅游线路规划的重要环节,是旅游活

动常选的场所;休闲,博物馆是人们在假日休憩身心的良好去处。

物品正是经过了人类的选择过程被赋予了上述的社会属性才能转变为收集品,概括

言之,收集品相较于物品具有了收藏价值。

二、物品如何变为收集品

当人们面对难以数计的物品时,如何选择,选择哪些,物品变为收集品的过程是什

么,物品经过选择变为收集品后又该如何保存,这些问题就是博物馆学的第二个研

究对象。博物馆学中的收集品是博物馆这个机构所能收集到的物品,往往是可移动

的,如可移动文物、标本、科技模型与实物资料、同时代的创作物、非物质遗产的

物化介质等。但随着博物馆的发展,也出现了像遗址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生态博

物馆、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等收集品为大型遗址现场、建筑物或构筑物、历史

文化名城(镇、村、街区)、活生生的居民生产生活状态以及虚拟的网络这样的新

型博物馆,它们具有不可移动性、整体性、活态性、虚拟性等特点。这些是人们经

过选择后以博物馆化的保护方式进行保存的收集品,虽非一般收集品的常态,但也

可算为特殊的收集品。

当人们产生收藏动机,就需要有收集的途径和方法,即人类如何收集物品,已有的

研究成果有:社会征集与接受捐赠、田野采集调查与考古发掘、民族学与民俗学调

查搜集、馆际交换与拨交移交、购买、拣选、借用、制作与创作等[1]。当然在博

物馆史上还有联姻、盗窃、掠夺等非常规手段。

依据收藏动机的不同,选择哪些物品也会不同。这既受制于博物馆的性质、任务与

收集者的目的、水平,也受制于对博物馆功能与社会角色的认识。同样一批物品,

不同身份的人选择的会不同,不同时代的人选择也会不同。例如,面对自然珍奇,

古希腊学者会挑选有用的标本进行研究与教学,中世纪贵族会挑选最稀奇、最古怪

的满足猎奇与炫耀心理,文艺复兴时的探险家会选择外域的、新大陆的实物,18、

19世纪学者则要按照学科体系构建完整的学科序列,当代的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会

更注重物品的代表性、典型性、活态性、见证性与潜在的教育价值,即观众的可介

入性。如果博物馆定位为古董收藏所,则注重物品的经济价值;如果定位为研究机

构,则注重物品的历史、艺术、科学等学术价值;如果定位为社会教育机构,则注

重物品的可操作性和可参与性;如果定位为娱乐机构,则注重物品的休闲与趣味性。

博物馆人力、财力、物力、空间有限,不可能无限制地收集物品,博物馆学就要承

担人类如何选择物品、选择哪些物品来保存这个课题,这是博物馆学特色的一个方

面。

经过选择的物品经过怎样的程序或过程变为收集品,物品变为收集品后又该如何更

好地保存,这是博物馆学又一个研究方面,也发展为博物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即

藏品管理学。主要研究收集品入藏的科学程序与保存环境,这是各类型博物馆收集

品编目、建档、登录、保存都需要用到的理论与技术。

物品收集选择与入藏的过程既科学又复杂,每一项程序都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如

果将这一过程概括言之,可称为物品内向化或博物馆化的过程,物品经过博物馆化

从一个自然物变为人类有意识的收集品,而整个过程的方法论就是物品博物馆化方

法的统合与理论化。既有理论研究,如博物馆的基础理论决定了博物馆收集哪些物

品,包括实践法、社会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也有实务研究,包括物品收集的方

法,收集品接收、分类、定名、鉴定、编目、建档、登录、统计、备案、注销、库

内管理与保护等方法。因此,博物馆学第一个独立而有特色的研究方法即物品经过

博物馆化变为收集品的方法,简称为物品博物馆化法。这一方法在研究物品为何又

如何变为收集品这个研究对象时可以广泛运用。

三、收集品为何变为展品

举办展览是博物馆教育活动中最主要的一种,也是博物馆最基本的业务工作之一。

很多博物馆展出的展品只是所有收集品中的冰山一角,那么在选择展品时又是如何

在众多的收集品中进行挑选,一件收集品为何会变为展品,这是博物馆学一个重要

的研究对象。

一件收集品被选中成为展品,首先是因为符合该展览的主题与内容。所有的收集品

都有被选中成为展品的可能,依据展览主题内容的不同所选的收集品也不同,一件

收集品在这次展览中被选中,在下个展览中可能就会被放弃。因此,收集品是否能

够转变为展品,要看其与展览主题的贴合度和说服力,越能阐释展览主题的收集品

越有可能成为展品。

如果与展览主题相吻合的收集品有很多,就要看收集品的品相。一般而言,完整器

优先于残缺器,真品优于仿品,品相好的优先,受环境因素影响小的优先,观众可

介入的优先。此外,还与策展人有关,策展人的学科视野、研究水平、对展览主题

的把握等都影响着展品的选择。学科视野宽、对主题把握得深的策展人可以从多个

角度设计展览,选择的展品也丰富多彩,看似与主题无关的收集品经过策展人的妙

思,可能就会变为展品。

还有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展品的数量、体量、展陈手法、对环境的适应性等就

受到展厅面积、展线长短、展览经费、展厅建筑与环境条件、辅助展品与科技手段

的运用等影响。

一件收集品可以用于哪些展览,可以在展览中发挥哪些作用,在展览中要突出展品

哪些方面的价值,在既有的客观条件限制下可以选择多少及哪些收集品,这些都是

博物馆学需要研究的内容。

四、收集品如何变为展品

收集品已经是人类经过第一次选择,从物品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从收集品到展品则

经过了第二次选择,这次的选择过程中蕴含的学科基础则大不相同,如果说第一次

选择主要以收集品的相关学科为依据,那么第二次选择会加入艺术设计、人体工程

学、观众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学科内容。这里的展品不仅指展览中的展品,

也指利用实物开展的有特色的博物馆教育活动中使用的收集品。因此,要将收集品

更好地转变为展品,必须借鉴上述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展览策划中,将艺术美学、

信息传播、博物馆观众的生理和心理疲劳度等理论融入其中;在教育活动中,也需

用教育学理论作为指导,开展科学的、有益的教育活动。这些学科理论的介入,能

够给观众营造一个更好的参观环境,使观众减少疲劳,增强记忆,提升满意度,最

终使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效益。

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观众调查,了解各类型观众的参观兴趣与参观动机,有针对性地

投其所好,策划展览,筛选展品。在策划展览时,要确定本次展览的目标观众,根

据目标观众的特点,确定展品的数量、密度和体量,营造相应的环境氛围,设计相

应的互动与教育活动。展览过程中或结束后,也要及时进行观众调查,根据不同类

型观众的不同反馈,总结经验教训,及时修改展览内容,调整展品。

收集品变为展品,不是简单的选择过程,而是通过选择的展品对展览主题内容解读

的过程,实物自己不会说话,但可以运用陈列语言,通过展品的组合及巧妙的设计,

让展品表达出自己的内涵。陈列语言,除了实物的组合,还可以使用多种多样的辅

助展品和日新月异的科技手段。因此,要研究各种辅助展品的使用条件、适用范围、

价格等,也要研究新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同时也要从理论高度探讨技术主义给

博物馆带来的利与弊。

博物馆建筑条件会限制展品的选择。比如有宽敞的室外空间,就可以选择一些体量

和重量较大的收集品进行露天展览,再如建筑的层高、柱网与跨度、承重、避震、

建筑材料、采光等都会影响到展品选择。因此,需要研究博物馆建筑,但博物馆学

应侧重从博物馆的角度给建筑选址与设计提出要求或建议,具体的建筑设计需由建

筑学来承担。

博物馆的营销也与展品选择有关,博物馆会根据展品形象设计文化创意产品或旅游

纪念品,也会利用著名展品的知名度推广博物馆与展览,围绕展品设计一系列相关

教育活动和其他产品与服务,利用博物馆营销,将展品介绍给更多人。因此,在选

择展品时,要考虑到后续营销工作,选择适宜营销和推广的收集品。

博物馆的伦理与法律则和展品选择息息相关,在选择展品时要考虑是否有违伦理,

是否触犯法律,伦理与法律也同样贯穿于物品博物馆化的过程中。

收集品经过选择与设计的过程变为展品,进而展示利用,面向社会公众,是收集品

社会化、外向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方法论包括设计美学的方法、观众调查研究

的方法、教育方法、营销方法等,而将这些方法论相统合,就成为收集品选择设计

成为展品进行利用的方法,简称为收集品利用法,即博物馆学第二个独立而有特色

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主要用于收集品为何又如何变为展品这个研究对象,包括博

物馆展览策划、博物馆观众调查、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

博物馆与展览的宣传推广等方面。

[1]《博物馆学概论》编写组编《博物馆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

87~88页。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15:05: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04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片刻网
下一篇:武穴房网
标签:展品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