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写作时王勃
滕王阁序写作时王勃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诗人王勃的
作品!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滕王阁序的更多详细内容!
滕王阁序写作
写作背景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
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
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
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
快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
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
诗序》《宴滕王阁序》,写于何时,有两种说法。唐末五代时人王定
保的《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那时,王
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又这篇序
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元代辛文房《唐才
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越南河内西
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从这篇序文
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来看,更像是成年作品。“童子”不一定就
是指小孩,也可以是表示自己年轻无知的谦词。何况序文中有“无路
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话,“弱冠”是指二十岁。所以,关于写作
时间,课文的注释解说采用后一种说法。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
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
‘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
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关于《滕王阁序》的由来,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有一段生动
的记载。原来阎公本意是让其婿孟学士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
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阎公初以“更衣”为名,愤然离席,专会人
伺其下笔。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
谈”;接下来“台隍枕夷夏之郊,宾主尽东南之美”,公闻之,沉吟
不言;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乃大惊“此
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还有一种说法《唐才子传王勃》父福畴坐是左迁交趾令。勃往省
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
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
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缣,
即举帆去,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时年二十九。
父亲王福畤被牵连贬为交趾县令。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当
时都督阎公新修成滕王阁,九月九日,大宴宾客,准备让他的女婿写
篇记,来夸耀这一盛事。王勃到此拜见阎公,阎公知道他的才华,就
请他来作记。王勃欣然对客提笔,一会儿就写成了,还不加修改,满
座宾客大为惊奇。酒酣辞别。阎公赠送他一百匹缣,他就扬帆离去。
到了炎方,船入大海,王勃被淹死,当时是二十九岁。
写作特色
整体感知
本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运思谋篇,都紧
扣这个题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1)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游玩
的时间、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题中“洪府”
二字来写;第2段(2—3)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
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
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来写;第3段(4—5)由对宴会的
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字来写;最后一段(6—
7)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
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来写。由此看来,全文层次井
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
层扣题。
局部思路揭示
本文因饯别而作,但对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
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不落窠臼,独辟蹊径。而局部思路的
布局谋篇,取舍立意,亦颇见为文之功底。以第五段为例说明作者的
情感起伏脉络:
先用一连串短句抒发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而后长短结合,抒发自己的愤郁悲凉:“屈贾谊于长沙,
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最后又用先短后长的一组对
偶表明心志:“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
哭?”铿锵的语调表达了自己不甘沉沦的决心。
精彩语句揣摩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
登高临远,意心飞扬,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
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
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
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
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
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
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
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
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
“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赏析: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是本文的文眼。古往今来
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
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由人生的离别引发人
生遇合的感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
自暴自弃。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滕王阁序》写景四大特点
《滕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
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
1.色彩变化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青霜”
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
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
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
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
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远近变化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
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
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
“云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
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
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
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
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
“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
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
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
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
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写作技巧
本文在构思上也有独到之处,文思缜密,层层扣题。各段衔接科
学,思路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全文充
分发挥了骈文的特点,融对偶、声韵、用典于一炉,表现了比较丰富
的内容,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一节点题——第二节近境——第三节远近结合——第四节远境
感悟——第五节抒怀励志——第六节自我介绍兼回收题意——第七节
收篇致谢。
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先通过点题,让读者明了当时所处的
境况。接下去描写近境,以人的眼目为支点,由近至远,第二、三、
四节也就顺理成章的现形出来了,这是一个层次感的问题。这样的处
理,条理清楚,而且让人觉得自然。同样,抒怀也是如此,从第四节
下半截浅述至第五节加深到第六节先深又转浅,到第七节不着痕迹的
收篇。都是充满着层次感。
争议
中国传承下的《滕王阁序》的各版本多是以“南昌故郡,洪都新
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作为开篇,然而,在日本皇宫发现了公
元707年(日本庆云四年,即滕王阁序创作后的26年)收藏的《滕王阁
序》的抄本,在该抄本中,开篇却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
轸,地接衡庐……”,这也就是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版本,专家们给出的
解释是,“豫章故郡”是原版,而“南昌故郡”只是为了避唐代宗李
豫的讳,而作此修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国现行流通版《滕王
阁序》的“孤鹜”,一只野鸭,“孤鹜”必须成群才齐飞,单独不可
能齐飞,该处一直困扰历史学家和文化学家的文坛悬案。而在日本皇
宫的抄本,却是“落霞与孤雾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对于“鹜”
和“雾”由于一直没有定论,所以还是使用原本“孤鹜”。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13:47: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601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