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综述・
颅底脊索瘤的研究进展
张洪俊,张俊廷,吴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北京100050)
中图分类号:R73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070(2009)07-0018—03
doi:10.3969/j.issn.1008—1070.2009.07.007
脊索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肿瘤,呈缓慢侵袭性生
长,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来源于胚胎脊索残余
组织,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蝶枕交界区及骶尾部,也可见
于脊柱的其他位置。颅底脊索瘤由于其解剖位置、生
物学特性,预后不良,诊断治疗一直困扰着神经外科医
生。本文将对颅底脊索瘤的基础与临床方面的最新研
究情况做一综述。
1流行病学特征
美国癌症研究所总结了1973—1995年间400例
脊索瘤患者,其中颅底脊索瘤占32%,骶尾部及椎体
脊索瘤占68%;发病率为0.08/10万,男性较女性常
见;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年轻人少见,尤其是10岁以内
者非常罕见,诊断时的中位年龄为58.5岁(3~95
岁);种族分布有明显差异,其中364例(91.2%)为白
种人,9例(2.2%)为黑种人,其他种族26例(6.5%),
种族差异性的原因尚不清楚¨J。
2细胞遗传学特征
20世纪90年代,研究人员开始对脊索瘤进行细
胞遗传学分析。早期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发现脊索瘤
细胞染色体数量和结构异常,如亚二倍体、三倍体核型
及染色体易位等,但是染色体异常的位点较为分散,没
有特异性。这一时期进行研究的标本均来源于散发病
例,随后研究者将家族性和散发性脊索瘤、原发性和复
发性脊索瘤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染色体异常主要集中
在1、2、6和7号染色体,6p12和肿瘤的发生有关,而
1p36,1q25,2p13和7q33与肿瘤的发生和复发均
有关‘21。
这些新的发现为揭示脊索瘤的发生和复发机制提
供了有益的线索,但是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样本量少、
缺乏对照、无明确因果关系的缺陷,还需要进一步
研究。
3病理学特征
脊索瘤从组织形态学将其分为普通型脊索瘤、软
骨样脊索瘤、低分化型脊索瘤。肿瘤大体呈灰白色,或
略带红色,半透明胶冻状,质地通常较软,多有分隔,肿
瘤边缘不规则,包裹脑神经和血管等。镜下见呈条索
状排列的空泡细胞,细胞内外黏液形成;免疫组化染色
CK(+)、VIM(+)。
典型脊索瘤病理诊断多无困难,但软骨样脊索瘤
同软骨肉瘤很难鉴别。近年来发现的Brachyury蛋白
则可以作为鉴别脊索瘤与软骨肉瘤、软骨瘤的特异性
指标。Vujovic等人对胚胎脊索组织、53例脊索瘤及其
他组织肿瘤323例,包括163例软骨肿瘤进行
Brachyury蛋白的免疫组化研究,发现所有脊索瘤细胞
和胚胎脊索组织均Brachyury蛋白(+)i而所有其他
肿瘤及正常组织均为(一)。这个研究表明脊索瘤组
织中的软骨样细胞和脊索样细胞都是来源于脊索细
胞,所以Brachyury蛋白可以作为鉴别脊索组织及脊索
组织来源的肿瘤的特异性标志物旧J。
4临床表现
颅底脊索瘤常呈广泛侵袭性生长,病程长,缓慢进
展,亦有因肿瘤出血而出现症状突然加重。临床表现
因受累部位的不同而各异,始发症状通常为头痛、视力
障碍及复视等,其他的症状如鼻塞、耳鸣、眩晕、步行不
稳等等;这与软骨肉瘤有所不同,其头痛不常见,而展
神经及其他脑神经障碍较常见,这种差别可能是因为
脊索瘤常常起源于颅底中线,累及斜坡、视路,而软骨
肉瘤常累及中线旁结构¨。。
5影像学特征
脊索瘤在cT及MR上主要表现为软组织占位的
影像。cT表现为与脑实质密度近似的占位,低密度及
等密度多见,高密度少见,一半以上无强化,约一半的
万方数据
患者有钙化。对于骨质破坏的范围和钙化显示优于
MR。MR更易于显示肿瘤的侵蚀范围以及与周围组
织的关系。T.WI主要是与周围的肌肉呈等信号或低
信号,T2WI呈不同程度的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强化亦
不均匀。无论CT还是MR检查对于诊断仅有提示意
义,其意义更多在于指导手术入路的选择。
6治疗
6.1手术治疗颅底脊索瘤的治疗已有百余年的历
史,手术治疗仍是其他治疗方法不可替代的。目前有
多种入路供选择,可分别通过前下方、前上方、侧方或
后外侧方显露颅底斜坡区,可以根据肿瘤主要生长方
向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关于手术入路的研究,近年来主要集中于内镜经
鼻蝶或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以及导航引导下内镜经蝶
人路。显微镜下经蝶入路的手术操作空间狭小,斜坡
暴露范围不足,加上鼻牵开器的应用,限制了手术操作
的灵活性;而内镜经蝶视野较显微镜下明显增加,可以
暴露鞍上、鞍旁到下斜坡,器械操作灵活,加上神经导
航的应用,增加了其手术的安全性。单纯斜坡中线脊
索瘤或者向外侧生长至海绵窦颈内动脉,均可以考虑
此入路;而广泛生长或向后下至枕髁者,不适合此入
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脑脊液漏,术中可以用鼻甲
黏膜瓣修补缺损硬膜,防止脑脊液漏效果很好[5“]。
虽然有多种手术入路供选择及多种新技术应用,
但目前仍没有一种手术入路适合所有类型颅底脊索
瘤,手术全切率40%一50%,其切除程度与患者预后
的相关性尚存在分歧。有学者认为手术切除程度与预
后呈正相关,有的则认为手术切除程度与预后无相关
性;由于肿瘤的位置深在,周围密布神经血管等重要组
织,广泛、侵袭性生长,全切除非常困难,真正意义上的
肿瘤学全切除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伴随侵袭性手术
的是较高的并发症率和手术死亡率;由于肿瘤向颅内
方向生长是最终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切除
肿瘤的颅内部分解除对脑干血管等重要结构的压迫,
为术后创造放疗机会,保持较高的生活质量是至关重
要的…01。
6.2放射治疗由于颅底脊索瘤难以手术全切,术后
复发率高,术后常辅助放射治疗。通常认为手术联合放
疗预后较单纯手术或放疗好。颅底脊索瘤普通放射治
疗的常规剂量为40—60Gy,虽然更高剂量的放射线可
・综述・19
能会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但是颅底脊索瘤周围有脑干、
视神经等重要结构,限制了更高放射线剂量的应用。
立体定向技术的应用,使放射治疗的精度和放射
剂量都得到了提高,降低了病灶周围放疗反应。Toshi—
nori报道了27例经病理证实的脊索瘤,经伽马刀治
疗,5年和lO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2%和32%,几
乎没有其他不良反应;肿瘤体积小于20cm3者,5年局
部控制率87%,好于体积大于20cm3者,认为术后残
留小于20cm3者可以选择^y一刀,大于30era3者应选择
再次手术¨o。
重型带电粒子包括氢、氦、碳、氖等粒子,相比普通
放疗,由于具有布拉格峰效应的特性,因此对靶区周围
组织影响很小。质子束放射治疗目前被认为是治疗颅
底脊索瘤最有前途的选择,5年生存率65%一75%。
有研究报道碳离子放射治疗,3年生存率89%,肿瘤局
部控制率87%,对于颅底脊索瘤的治疗非常有效一J。
目前认为手术联合术后放疗是颅底脊索瘤治疗的
理想方法。手术重在减压,解除对脑干血管等的压迫,
为放疗提供安全的靶区;放疗可以采用1-刀、质子束
等,但要求范围足够大,尽量覆盖到全部残留的肿瘤
组织㈨。
6.3化学治疗脊索瘤是一种缓慢生长的肿瘤,通常
认为对化疗药物不敏感。2002年意大利国家肿瘤研
究所在1例骶尾部脊索瘤患者发现PDGF—B表达,给
予其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1个月后患者疼痛
症状明显减轻,2个月和8个月MRI显示肿瘤轻度增
大,但强化程度降低,提示其具有抗脊索瘤活性;随后
又有5例脊索瘤患者纳入研究,虽然其中2例未能发
现PDGF—B表达,但是经伊马替尼治疗后MRI检查提
示强化程度降低,PET检查提示糖代谢降低。第1例
患者伊马替尼治疗后17个月死亡,其组织学检查提示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13失活,且发现明确的凋亡
细胞,从组织学上证明了伊马替尼的抗脊索瘤的治疗
作用¨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应用可能成为脊索瘤
治疗上的突破性进展。
综上所述,随着研究的深入,颅底脊索瘤的生物学
特性及临床特点逐渐被认识,治疗方式也从单独依赖
于手术转变为手术联合放疗;手术目的也从一味追求
手术全切肿瘤转变为以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
量切除肿瘤,解除对脑干血管等重要结构的压迫,为放
万方数据
20・综述・
疗创造条件为目的;而有效化疗药物的出现,也将丰富
颅底脊索瘤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1]McMaster
ML,GoldsteinAM,BmrnleycM,et
a1.Chordom:/nci—
danceandsurvival
patterns
intheUnitedStates,1973—1995[J].
CancerCau¥∞Control。2001,12:1—11.
[2]FafihBayrakli,literGuney,TurkerKilic,et
a1.New
candidate
chromosomalregionsforchordomadevelopment[J].su晒calNeu-
rology,2007。68:425—430.
[3]VujovicS,HendersonSR,Pl_esneauN,eta1.Braehyury,a
crucial
regulator
ofnotoehordal
development,isanovel
biomarker
forchor-
domas[J].JPathol,2006,209:157—165.
[4】YoungHyunCho,JeongHoonKim,ShinKwangKhang,et
a1.
Chordomas
and
ehondresareomas
oftheskull
base:comparative
anal・
ysis
ofclinicalresulmin30
patients[J].NeurosurgRev,2008,31:
35—43.
[5]DehdashtiAR,KarabaLsouK,GannaA,eta1.Expandedendescop-
icendonasal
approach
fortreatmentofclival
ehordomas:early
results
问质性膀胱炎的诊断和治疗
[堂型2玺生垦匡型滏至塑笙箜丝鲞箜!翅
in12patients[J].Neurosurgery,2008,63(2):299—3仍.
赵澎、张亚卓.神经内镜在脊索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医刊,2007,42(12):22—24.
张俊廷、王亮、吴震,等.颅底脊索瘤患者生存因素分析[J],中
华医学杂志,2007,23:1607—1610.
Toshinori
H。DaiI,YoshihisaK,et.a1.Gamma
Knife
surgery
for
skuHbasechordonmsand
ehondmsarcomas[J].JNeurosurg,2007,
107:752—757.
Daniela
Schulz-Ermer。AnnaNikoghosyan,ChristophThilmann,et
a1.CarbonIon
Radiotherapy
forChordomasandLow・GradeChondro-
日rcoIImsoftheSkullBase:Resultsin67Patients[J].Strahlenther
Onkol。2003。179:598—605.
YoneokaY。TsumanumaI,FukudaM,et
a1.Cranialbasechordo-
nla.10ngtermoutcomeandreview
of
theliterature[J].ActaNeuro-
chir(Wien)。2008,150:773—778.
Casali
PG,MessinaA。StacchiottiS。et
a1.Imatinib
mesylatein
chordoma[J].Cancer。2004,101:2086—2097.
收稿日期:2009一Ol一19;修回日期:2009-03-21
于路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北京100044)
中图分类号:R69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1070(2009)07—0020—04
doi:10.3969/j.issn.1008—1070.2009.07.008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是一种以尿
急、尿频、夜尿增多、膀胱或盆腔区疼痛不适为典型表
现的症状综合征,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尚无明
确诊断标准,治疗也无有效的方法。许多患者在诊断
过程中被延误,诊断明确后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各种
不适症状严重影响了Ic患者的生活质量。1987年美
国国家糖尿病、消化和肾脏疾病研究会(NIDDK)制定
了Ic的实验诊断标准(表1)…,但该诊断标准过于严
格,临床诊断的患者有60%均不能达到其诊断标
准心J。因此NIDDK的诊断标准主要应用于实验研究,
并不适合临床上的实际应用。IC一直是泌尿外科的
研究热点,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了很多关于Ic病因、
诊断、治疗方面的新观点,本文将对此进行综述。
1流行病学调查
IC多发于30一50岁中年女性,男、女患病比例为
l:10,美国IC发病率约为52~67/10万口J,最新统计
在美国波特兰和俄勒冈州1998年1月至2002年5月
间女性IC发病率约为99/10万,男性发病率19/10
万,男、女比例约为1:5,以往男性Ic的发病率低可能
是较多男患者被误诊为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等
其他疾病。我国IC发病率目前尚无确切数据。
2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IC尚无明确的病因,其发病原因有多种假
说,目前主要的五个假说为:尿道上皮通透性的改变、
肥大细胞活性的提高、自身免疫机制、神经源性炎性反
应、感染。
2.1尿道上皮通透性改变Parsons【4’认为破坏了膀
胱上皮表面包被的膀胱表面黏多糖(BSM)会导致其
通透性、疼痛刺激受体的改变及炎症、痛觉过敏症状。
膀胱表皮保护功能受损,从而尿中的钾离子及其他大
,
,
,
,
叫
=.
№
口
陋
p
n
H
万方数据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13:09: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99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