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
江苏省2004-2012年9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专题
(2012年江苏卷)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邮差先生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
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
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
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
到使人一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的是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它们最多的大
概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的很少行人的街上走着,一面想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
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
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
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
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
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于是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
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的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
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
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全部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
么事等候着他。②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2
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
足的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
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1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4分)
答案:寂静、祥和、安宁、舒缓、讲原则。
标准答案:平靜,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1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第一处,善解人意,替人着想,热心体贴;第二处,善于自责,心地善良,乐观开朗。
(分析略)
标准答案: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
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
格。
1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4分)
答案:含意:这个小城正是晴天下的小城;在这样的小城里生活很舒适很快乐,每天都有晴
朗的好心情;小城里的生活很安详、静谧,没有人打扰。作用:与上文三处写到的阳光相照
应,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有意蕴,令人回味无穷。
标准答案: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
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1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6分)
答案:①叙述舒缓,表现出小城人们的生活之态,祥和与安宁;
②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表现邮差先生常年如一日地这么工作这么送信,没有惊心动魄,以平
凡的工作来表现他的人格美,表达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
③展现在历史大背景(日本侵华战争)下的没有硝烟只有祥和与宁静的画面,表达作者对和
平安宁的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不愿看到这种生活被打破的意愿。
标准答案: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现
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3
[解析]读小说尤其要有耐心,而尤其是这样的小说,还是老老实实地寻找小说的三要素吧,
同时还要结合时代背景,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11题的解答主要抓住环境的描写和背景
特点,12题主要抓住人物的活动和心理,13题要结合全文内容进行表里分析,14题要揣摩
写作主题。
[评点]这篇小说入眼很难,入心更难,初看很朦胧,细看有理趣,选文是很有特色的,可以
看出命题者很有匠心,也很高妙,打破了以往命题的老路,也赞一个!
但是不能单以命题人的理解而否定了他人有道理的见解!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笑的价值[英]伍尔芙
有一些事物,是在语言之外却又不亚于语言的,笑,便是其中之一。因为,笑尽管没有言辞,
却是除人以外任何动物都发不出来的。一只狗,躺卧在炉前地毯上,因痛哭而呜咽,或因欢
乐而吠叫,我们自会明白它的意思,而不觉有什么怪异之处。然而,假如它放声大笑呢?假
如,当你走进房间,它不是摇尾吐舌,表示见到你时的欢愉,而是发出一串咯咯的笑声——
咧着大嘴笑——笑得浑身直哆嗦,显出极度开心的种种神态呢?那样,你的反应一定是惊惧
和恐怖。笑,似乎主要是而且纯然是属于人的。
笑因何而起,我们几乎莫名其妙,它何时发生,也难以说清。幽默是顶峰,只有最罕见的才
智才能登上塔尖,鸟瞰整个人生的全景。喜剧则徜徉于大街小巷,反映着琐细的偶发的事件
——它那面明察秋毫的小镜子,映照出在它前面走过的人们身上无伤大雅的瑕疵和怪癖。笑,
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它时时都在提醒着:我们不过是人,而人,既
不会是完美的英雄,也不会是十足的恶棍。一旦我们忘却了笑,看人看事就会不成比例,失
去现实感。
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财富、地位、学识等一切身外
之物,都不过是表面的积累,切不可让它们磨钝喜剧精神的利刃。孩子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具
识人的慧眼,妇女对人的性格则常常具有锐利的洞察力。可见,妇女和儿童是喜剧精神的主
要执行官。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没有被学识的云翳所遮蔽,他们的大脑也没有因塞满书本
理论而僵死,因而人和事依旧保存着原有的清晰轮廓。我们现代生活中所有那些生长过速的
丑恶的赘疣,那些华而不实的矫饰,世俗因袭的正统,枯燥乏味的虚套,最害怕的就是笑的
闪光,它有如闪电,灼得它们干瘪蜷缩起来,露出了光森森的骨骸。正因为孩子们的笑具有
这样的特性,那些自惭虚伪的人才惧怕孩子;或许也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在以学识见长的
行当里,妇女们才遭人白眼相待。她们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她们会嘲笑,就像安徒生童话中
那个孩子,当长辈们都朝着国王那件并不存在的辉煌袍服顶礼膜拜时,他却直说国王是光着
身子的。
我们热衷于参加葬礼,探望病人,远胜于参加婚礼和喜庆;我们头脑中总摆脱不掉一个老观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4
念,认为眼泪里含有某种美德,而黑色是最相宜的服色。真的,没有什么比笑更难做到,也
没有什么比笑更可贵的了。
15.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笑可化解惊惧与恐怖从而与动物区别开;笑可体现人的才智和反映人们身上的瑕疵和
怪癖(或本来面目);笑可帮助人类保持平衡感和现实感以及看事会成比例。
标准答案:笑可以使人与动物相区别;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笑可以揭示人的本来面
目。
[解析]“笑的价值”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中,第三段也有涉及,但都被第二段内容覆盖了,进
行筛选,考生应该能完全答出来,这里要注意的是“笑”的两种表现形式——幽默与喜剧
——以及它们各自的作用,也就是“笑的作用”。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
答案:先提出论点——“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接
着论述如何从人的本来面目来看人,一是不要为“表面的积累”蒙蔽,二是要具有孩子的慧
眼和妇女的洞察力;然后进一步从正反两面来论述为什么孩子和妇女的嘲笑具有强大的作
用。
标准答案:首先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接着阐述妇女和儿童能看清人的本来面
目的原因;最后阐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惧怕的力量。
[评点]这道题是有些难度的,因为本段的层次不甚明显,而且还是选自外国的作家作品,他
们的思维和表达习惯多少与中国人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所以用来考查层次,是有些不妥的。
17.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作者的看法:认为笑比哭更有价值,更具有美德,更具有精神安慰,而哭会掩饰一切,
会是虚伪的。
作用:具有反衬的作用,更加突出笑的可贵,同时升华主题。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5
标准答案:人们通常认为悲伤是更可贵的情感,但作者对这一看法持否定态度。这段话反证
了笑更难做到也更可贵。
[解析]这句话是拿“哭”来与“笑”对比,解答上也比较简单。
[评点]这道题设为6分,总觉有答不全的感觉,这说明人人的理解是不同的,语文的答案不
应该唯一,更不能以命题人的单方面理解来代替人们的理解。上面的小说也是这种情况。
十、(2011·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捧与挖
鲁迅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
他捧起来。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
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伶俐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
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
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还
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
了一个金老鼠去作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道: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
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
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
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
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
点土;殊不料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咧,“护堤”咧,“严
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
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单是
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6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
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选自《鲁迅全集·华盖集》,有删改)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文章结构是指对语言材料的组织安
排,是文章的骨架和重要的表现形式。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
脉络。要想准确把握本文的论述思路,必须首先明确文章各个层次间的内容。本文一共9
个自然段,1~3自然段引出论题:人们对待“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的两种做法
“压”和“捧”,并分析“捧”的各种动机;4~8自然段用例证法具体分析“捧”之危害,
第9自然段解决问题,提出正确的做法:“‘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由此我们便可清
晰地把握本文的论述思路。
参考答案:首先,指出人们对可能危害自己的人物常取“捧”的做法。其次,分析人们“捧”
的动机。再次,用例证揭示“捧”的后果。最后,提出正确的做法,呼应开头。
16.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
答: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结构层次的能力。要回
答此题,必须首先找出举例论证“捧”的危害的段落,即第5、6、7自然段,然后再仔细分
析三个段落所论述的“捧”的危害,进而分析其递进关系。第5自然段论述“捧”会使贪官
更加贪婪,第6自然段论述“捧”会使原本不贪的官员变成贪官,第7自然段论述“捧”会
使“大家吃苦”造成毁灭性的恶果。由此可以看出,三个例证论述的“捧”的危害范围一个
比一个广,程度一个比一个深。
参考答案:后果:①助长贪欲,人们反受其害。②腐蚀人格,使之蜕化变质。③恶性循环,
造成毁灭性后果。
递进关系:揭示“捧”的危害范围越来越广,危害程度越来越重。
17.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
答:
【解析】本题表面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理解,实质上是考查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分
析能力。要了解“挖”的深意,必须把它放在不同的语境中去把握,在第7自然段中“挖”
用的是它的本意,是挖掘(河底)的意思,在第9自然段中作者就赋予它新的含义,这里的
“挖”已经是与“捧”相对的一种对待“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的做法,是一种
“自求多福”之道,“劳力之量”与“捧”差不多,且仍不被“惰性太多的人们”采用。据
此“挖”在文章的深意就不难答出。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7
参考答案:①“挖”是“自求多福”之道。②“挖”与“捧”一样费力,但结果大不相同。
③强调“挖”是因为当时多数人还未摆脱“捧”的惰性。
(2011·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这是你的战争!”
宗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明仑大
学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isyour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动员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
于言语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
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
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
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
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他们年
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
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
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中文系的,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
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
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
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
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
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
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
量平静地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
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
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
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说:“萧先生,我要做的事是要和您说的。”子蔚微
笑道:“不是商量,是通知?”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是觉得战场和
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
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8
身,走到窗前。雪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
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
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
“萧先生,我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
中去了。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11.文中第③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何关联?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结构的分析能力。具体考查对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
排的把握。要想回答此题必须阅读上下文段,明确各段文字的内容。第②节交代故事的缘由,
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第③节是故事的发展,历史系教授孟弗之回答学生问话以
补充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做志愿者的条件)并为学生的热情所感动;第④、⑤、⑥节是故
事的高潮部分,具体描绘了不同的两类学生形象。我们由此不难推断出第③节与上下文的关
系。
参考答案:(1)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
(2)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不同的学生形象指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
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
12.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答: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故事情节是人物活动的舞台,人物的
形象是由一个又一个情节塑造出来的。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都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表
现,都能反映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究竟人物的语言、动作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我
们从前文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但没说,便可以推测这一细节是孟弗之被工学院三年级的学
生的爱国热情感动,情不自禁地递过手帕以表示对学生的奖励和关爱。而学生对手帕接、传、
还则又是志同道合者的一种默契。所以我们可以从老师、学生、师生三个方面去作答。
参考答案:(1)面对洋溢着爱国热情要做志愿者的学生,递手帕的行动表现了孟弗之作为老
师的嘉许和关爱。
(2)学生间的递、接,表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间的忘形与契合。
(3)师生间的递、接、还,表现了彬彬有礼的师生在民族大爱的召唤下情感的水乳交融。
13.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
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答: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9
【解析】本题考查对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题干中已经指出表现手法是对比,只要答出
两组对话场景对比的表达效果即可。表达效果是什么呢?人物对话是用来突出人物形象的,
表达效果就是两组对话所表现出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题干要求“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
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所以我们必须结合对话的具体内容,具体分析蒋姓学生和澹台玮两
位学生的形象。但题干中明确要求“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境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因此,
我们还要分析两处对话情境的不同特色。
参考答案:(1)学生形象:同是高才生,四年级的蒋姓学生处心积虑逃避责任,灵魂丑恶;
三年级的澹台玮毅然要求入伍,人格高尚。
(2)对话情境:前者先平和交流而后尖锐冲突,一波三折,富于戏剧性。后者对话含蓄内
敛,互通衷曲,蕴含诗意。
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环境氛围描写的探究能力。小说中自然景物(环境)的描写不同于一般
的写景散文中的描写,后者只是单纯的表达对景物的情感,而前者是精心安排的,它对小说
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都是有重要作用的。文本中的景物描写有三处:一是第①段中1、
2句学校雪景的描写;二是第⑤段中尾句写腊梅林一片雪白;三是第⑥段写雪已经停了,腊
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三处都写到了雪,有两处写到了腊梅林,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联
系当时抗战局势的紧张和腊梅在中国人心目中的象征意义,我们不难推断出景物描写的寓
意,然后再联系小说的具体情节便可以推断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参考答案:(1)深刻寓意: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
势严峻。
②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2)表现人物:①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
②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
理解更深了。
③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10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溜索
阿城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0
一个钟头之前就感闻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首
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气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
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
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
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
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
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
汉子站起来,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
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
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
一抖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
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
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
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
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
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们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
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
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
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
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
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
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
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
跟前。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
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1
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
1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
1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11、【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
其境。
【解析】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
峻气势”?“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江,
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
12、【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
(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解析】作用题,但角度单一,难度较小。文章中的牛之所以充满恐惧感,就是因为怒江峡
谷的高峻险恶,此属侧面表现。而人物刻画方面的作用则包含两方面,一是“战战兢兢”的
“我”,这是映衬;二是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这是反衬。在答题是注意不要遗漏其中
任何一方面。
13、【答案】(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
胸有成竹;
(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
(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
(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解析】鉴赏人物形象题。这一题型也是平时训练重点,只需找出和人物相关的内容,再根
据内容概括形象的特点即可。
14、【答案】深刻意蕴:
(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
(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解析】探究题。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不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2
能只局限于一点。深刻意蕴:①角度一:整体把握。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②
角度二: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③角度三:雄
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想牛那
样软弱畏缩。④角度四:“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练人。情感取向:分析文章蕴含
的思想感情,需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去发掘。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12:31: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97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