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自考网

更新时间:2022-12-30 12:28:42 阅读: 评论:0


2022年12月30日发(作者:志愿填报表)

自考04265社会心理学(二)专科华南师范大学主考常考重点

自考04265社会心理学(二)专科华南师范大学主考常考重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领域

S1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解

1、社会心理学是致力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

学领域。研究对象是人,是人的社会和人的社会行为。在格尔登・阿尔波特的经典定义中,

社会心理学主要表现为个体行为的研究2、人之社会行为的起因:(随研究深入发展)

⑴他人的特点和行为;⑵在与他人交往中的基本的认知过程;⑶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因

素,以及环境因素对我们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⑷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发生的文化背景;

⑸与社会行为相关的生物和遗传因素

3、社会心理学内涵的综合理解或总结:“社会心理学主要侧重于理解社会行为和社

会思想的起因,研究和确定在社会情境中影响和制约我们的情感、思想、行为的各种因素”

S2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1、心理学,德国学者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开端。

实验或科学的研究方法,一直被认为是当代心理学的最重要标志

2、1908年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他们取名为《社会心理学》

的专著。1908年作为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3、弗罗德・阿尔波特于1924年出版了其著名的《社会心理学》专著,该书曾经被广

泛作为美国各大学的教科书,深深影响了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尤为关键的是,

弗罗德・阿尔波特是以实验为基础和基调,来展开其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的;同时注

重研究社会情境中个体的行为。

4、乔治・米德以符号与语言展开社会心理学研究;约翰・杜威立足于社会现实,提

倡一种心理学的社会实践;墨菲最早研究人格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对社会和团体

规范及人际关系的开拓性研究;巴特莱特对于记忆和思维所作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影响了社

会认知的心理学研究;库尔特・勒温被称为当代社会心理学之父,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倡导

者,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开创者,以及应用社会心理学的奠基者;认知平衡理论的提出者弗

利兹・海德,认知不协调理论的提出者费斯廷格;合作与竞争理论的提出者达奥奇;归因

理论的主要发展者哈洛德・凯利;旁观者效应的主要研究者达利

5、社会心理学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侧重发展倾向:其一是认知领域的发展,其

二是应用方向的发展。认知倾向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当代社会心理学家在自己的研究中,

仍然是关注于认知因素对我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的影响作用

6、社会心理学发展表现出来的特色:⑴重视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的研究⑵研究的多

元化和综合性⑶对于情感研究的关注

7、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阶段:⑴心理学的发展与社会心理学(1879-1908)⑵新学

科的出现(1908-1924)⑶青春期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60年代)⑷不断走向成熟

(70-80年代)⑸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

S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与研究:观察是所有心理学研究的前提,其本身也是一种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概念心理学)

2、实验研究法:

⑴被系统操作的因素称为“自变量”,被研究的行为称为因变量(概念心理学)

⑵在社会心理学家进行实验研究,决定一个自变量是否影响某种行为变化时,必须满

足两个条件,也是评价实验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①第一个条件时随机抽样和随机分配②

保持其他因素的持续稳定3、相关研究法:

⑴实验法难以实施的原因:①是由于研究者所感兴趣的某些因素的变化,可能超出研

究者所能控制的范围;②基于一些伦理方面的考虑

⑵相关法的内涵:侧重于观察一个因素的变化,是否与另一个因素的变化相关。相关

指数从-1.00到1.00,从0.00起到+-1,分值越大表示相关程度越高

⑶相关研究优点: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资料和信息,并能同时对许多因

素做出有关的分析与评价。缺点:往往不能说明因果关系

⑷实验研究法和相关研究法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最基本的两研究方法。

4、多元性研究:首先多做几次类似的实验,所得结果是否有所不同;其次使用其他

方法来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是否获得相同结论;另外把研究问题放在现实和自然的情境

中研究,比较实验室所得出的结论

5、库尔特・勒温“心理场论”、弗利兹・海德“心理归因”理论;费斯廷格的“认

知不协调”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阿特金

森“成就动机”理论6、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基础,就是理论和方

法论

第二章社会认知

S1社会认知概述

1、社会认知就是对他人的认识,或者说是对他人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的认知,它是

指在个体与他人交往中,观察他人的行为表现,并对其内心心理状态、行为动机,以及行

为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2、社会认识分为三个步骤相互连续(相互联系、首尾相连)的过程:首先是对人知

觉开始,即感知(第一步)。其次就是根据这些认识对他人做出社会评价和社会判断(第

二步);其后还会对他人的行为表现进行推论和解释,即行为归因,这是第三步。(判断、

评价、推论解释都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对他人的判断和评价常常依据于对他人行为的归因,

对他人的行为归因本身除了解释说明推论还包含了判断和评价,受评价的影响,第二第三

步骤相互渗透)3、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来自认知者、认知对象和认知情境(交往)

⑴认知者即社会认知的主体。首先认知者在对他人的印象形成,或者人际关系进行知

觉时,常受其内在的世界观、尤其是人性观影响;认知者的经历和经验,也必然影响着其

社会认知活动,另外,认知者自身的情绪状态,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认知活动;

⑵被认知者因素。被认知者的许多特点,都会影响人们对他的认知和评价,影响着人

们的印象。(主题-背景心理效应:知觉范围在突出的对象或线索上;格式塔心理学的物

体知觉原则: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快的影响;外表在情境无特殊之处对陌生人中的作用。熟

悉的人不仅仅是外表还有其内在因素)⑶交往情境:社会认知的情景可以帮助认知者了

解被认知者的线索

S2印象的形成和控制

1、印象就是我们对别人的看法,从本义上包含了人们对认知对象各方面的突出特点,

它所反映的是对象的总体特

征。

2、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评价的中心性、印象的一致性、核心特性的作用

⑴评价的中心性:对他人的印象描述涉及三个基本向度:评价(好-坏)、力量(强-

弱)、活动(积极-消极),一旦置于这三个向度上,再多的信息都无法增加他的印象。

其中最重要的是评价向度,一旦在这向度形成印象,会将它延伸到其他情境或其他特质上,

整体印象就基本确定

⑵印象的一致性:在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时,人们似乎倾向于对其不同特质形成较为一

致的评价,及将他视为某种“内部一致”的人(晕轮效应相关)

⑶核心特性的作用:构成印象的各种信息,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是不一样

的。热情和冷淡是影响印象形成的核心特性

3、印象形成的方式:平均模式累加模式、加权平均模式⑴平均模式:人们一般以特

性的平均价值来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⑵累加模式:认为人们根据部分信息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时,并非以特性的平均价

值为依据,而是以特性价值的总和为依据

⑶加权平均模式:认为人们对印象形成方式是:将所有特性加以平均,同时对较重要

的特性给予较大的权数。(有时候受到陪衬因素和负面特性的影响;负面因素要比正面因

素比重高)4、印象的控制和整饰

⑴印象的控制或社会整饰:有意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⑵印象整饰的理

①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库利和米德认为,我们每个社会交往的参加者,都会试图站在别

人的角度,模仿别人的方式去观察自己(预知别人的反应,据此调整自己行为,获得满意

结果)

②戈尔曼提出了一种有关“戏剧理论”,他把社会交往比喻为一种剧场的演出,每个

人都在表演自己的节目。所谓“节目”,就是一套经过选择的用来表现自我的言语和非言

语的活动。③自我观念和社会身份是印象整饰的两个重要元素。自我观念是个人逐渐形

成的对于自己的认识和评价;社会身份是个人在社会互动中得到的认同和肯定(一个人为

了维护自我观念,进行印象整饰,去左右显示给他人的社会身份)⑶印象整饰的作用:

积极:印象整饰可以调节和润滑人际关系,使得人们交往可以顺利进行下去。消极:表里

不一、口蜜腹剑,这时是骗人和虚伪5、印象形成的心理效应

⑴首因效应:即首次或最先形成的印象,或第一印象。指第一印象对人的认识具有强

烈的作用。心理学家卢钦斯1957年实验证实了首因效应的存在。

⑵近因效应:一般指后成因,也即最后的印象。指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识具有强烈的

作用。(卢钦斯实验证实)⑶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

质有了好印象后,就会认为这个人一切都好;反之,若发现某人某些方面不好,就可能认

为他什么都不好。也叫光环效应。爱屋及乌、厌恶和尚、痕迹袈裟。

⑷投射效应:人们在认知活动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有一种强烈的倾向那就是假定对

方与自己有相同之处。通俗说推己及人,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⑸仁慈效应:也叫宽大效应,人们对他人的特性评定时,好的评价常常多余不好的评

价(对人不对物)

⑹社会刻板印象:类化原则。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刻

板印象的途径:一、直接与某些人或某个群体接触,然后将一些特点加以固定化;二、根

据间接资料如他人介绍、传媒的描述等形成对某个群体的概括性印象。刻板印象大多第二

条途径。作用:积极:刻板印象往往包含了一些真实的成分,或多或少反映了认知

对象的若干情况,简化人们的认知过程,为迅速适应环境提供一定便利;消极:阻碍

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

S3行为归因

1、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

程。不同的归因对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具有动机的作用。2、归因的理论

⑴海德“自然心理学”――每个普通人都具有对人类行为的一般理论①归因理论始

于海德发展于凯利

②他假定人类有两种强烈动机:第一种是对世界形成前后一致的理解的需要;第二种

是控制我们周围环境的需要③海德将个体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一是外在归因或情境归

因,个体自身之外的原因;二是内在归因或特质归因,个体自身的原因。内在归因可以增

加人们预测行为在类似情况再现的可能性;外在归因则不可以。(内在和外在归因是归因

中的一个基本向度)⑵韦纳的归因理论

①韦纳着重研究人们对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②他提出另一种向度,即把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两个方面,原因可又“内因――外

因”“稳定――不稳定”两个向度任意组合而成

③两种向度在归因中很重要,他们导致不同的结果。在我们形成期望和预言某人将来

的行为时,稳定――不稳定向度非常重要;而我们对他人行为进行评价时,内因――外因

向度显得更有意义⑶凯利的三维理论或三度理论

①归因是常常要对三个方面考察:a环境实体b时间c人

环境实体是指行为者对之反应的环境;时间是行为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方对环境实

体做出的反应;人指行为者以外的人对环境实体在不同时间做出的反应;

②三种结果:a区别性信息(对象)b一致性信息(人)c一贯性信息(时间)

③导致三种原因:a一致性低、区别性低、一贯性高(与众不同,不因人而异,总是

如此,原因在行为者本身);b一致性高、区别性高、一贯性高(与众相同、因人而异、

总是如此,行为原因在对象身上)c一致性低、一贯性低、区别性高(与众不同,偶尔如

此,因人而异,行为原因在环境身上)④高区别性和高一致性归为外因;高一贯性归为

内因

3、归因的原则:⑴扩大原则⑵折扣原则⑶非共同效果原则⑷利害关系原则⑸共变原

则(凯利的三维理论)4、归因的偏差

⑴非动机性误差:由于加工信息资料及认识上的原因而导致的归因误差⑵非动机性

偏差种类:

①观察者常常过高地估计行为者内在因素的重要性。“基本规律错误”人们在解释他

人行为时,常常贬低情境因素的影响而夸大行为者个人特性的作用。(只适用于对他人的

失败行为或中性行为的解释,不适合自我归因)②行为者――观察者偏差:行为者对自

己的行为倾向于外在归因,观察者对他人行为,倾向于作内在归因。有两种解释:一种是:

二者的着眼点不同,观察者的注意力放在行为者身上,而行为者则可能更注意外在因素对

自己行为的影响;第二是:行为者和观察者得到不同的信息,从而得到不同的结论。

③归因中的时间作用:(随着时间推移,对人的归因会减少,对环境的归因会增多)

①动机性偏差―自利偏差:由于某种特殊动机或需要而在解释行为原因是出现的偏差。

最常见的是自利偏差。解释自己成功归结为内在原因解释自己失败则归之为外部原因。

S4非语言沟通

1、非语言沟通是指除语言之外的其他渠道传递信息的沟通方式。非语言并不是非声

音,非语言沟通中包含了有声的现象:如辅助语言和类语言。非语言沟通是社会认知的重

要途径(情绪与状态)。研究范围包括了:身体运动与姿势、面目表情与视觉行为、人际

空间与领域,接触行为,服侍,环境,嗅觉,味觉及时间。

2、非语言沟通的意义:在人际沟通中的重要作用。判断非语言沟通重要性的另一种

方式,是考察一下人类在沟通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方式(非语言沟通在语言沟通方法中占有

重要地位);国外对非语言研究的,其作用有三方面:⑴支持否定修饰言语行为⑵代替

言语行为⑶表达言语行为难以表达的情感和态度3、非言语沟通的分类:

⑴泰勒根据沟通过程中信息的传播途径不同分为:①通过听觉接受刺激的非语言沟通

②通过听觉接受信息的非语言沟通③同构其他途径接受信息的非语言沟通

⑵贝克主张非语言行为分为三类:①无声的动姿②无声的静姿③有声的辅助语言和类

语言

4、对几种非言语行为的分析:面部表情、目光、身体动作或姿势、人际空间、服侍、

辅助语言或类语言

⑴面部表情:眼睛表达哀伤很重要,口部表达快乐与厌恶最重要,前额提供惊奇信号。

吉特研究了识别不同情绪的表情照片的难易程度,从易到难:快乐痛苦恐惧,最难是怀疑

和怜悯。⑵目光的作用(瞳孔的作用):①调整谈话②控制反馈③表达情绪④确定关系

⑶身体姿势和动作(身势语,动作是动态的,姿态是静态的):①手势(某种程度是

决定手势是文化因素而非遗传因素)②姿势(态度反映)③触摸(文化差异性)

⑷人际空间:霍尔将人们活动由近到远分为四个层次:亲昵区、个人区、社交区、公

众区;其他影响人际空间的因素:①亲密的了解程度②文化背景③社会地位④性别差异

⑸服饰⑹辅助语言和类语言

S5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1、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学说;坎农-巴德的情绪理论;沙赫特-辛格对情绪性质的解释

2、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⑴情绪影响感受性;⑵情绪对知觉的影响(对摸凌两可的知觉)⑶情绪对记忆的影响

⑷情绪对思维的影响3、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认知图式或认知网络、评价或归因言语期望

⑴认知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沙赫特-辛格主要观点是:情绪的产生是由环境

刺激、生理状态、认知过程三个条件所制约的,其中认知过程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

⑵图式或认知网络对情绪的影响:影响情绪的第二种方式,是通过激活含有感情表达

成分的图式或认知网络⑶评价和归因对情绪的影响:阿诺德在本世纪50提出了情绪的评

定-兴奋学说。这种理论认为,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产

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环境→评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发布于:2022-12-30 12:28: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www.wtabcd.cn/fanwen/fan/90/597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上一篇:增值税滞留票
下一篇:增白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